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 源环境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1]。党和国家审时度势, 创造性地做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 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 的行动纲领并取得重大进展 [2,3],得到国际社会 的高度关注与广泛接受。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一个 百年目标冲刺阶段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 节点,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资产与经济发展协 同增长,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我国实现百年目标的必由之路 [4,5]。中国工程院于 2015 年 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 重大咨询项目,在构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 系并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 上,对我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 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 丽乡村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进 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

一、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

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 平,评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综合衡量生态文 明各领域协调程度,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 目标,构建包含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 绿色治理四个领域的指标体系 [6,7],采用双基准 目标渐进法赋分 [8],以 2014 年为评估年,以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 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三沙市)为单元,以《中 国环境统计年鉴 2015》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 2015》作为主要数据来源 [9,10],根据各地 级及以上城市的主体功能定位,从国家、省、市三 个层次开展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将评估结果由高到 低划分为 A、B、C、D、E 五个等级。

经评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综合平均得分 为 59.73,属于 D 级水平,在 31 个省、市、自治区 中,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 A 级的地区,达到 B 级的仅有浙江省和广东省两个地区,福建省、海 南省等 14 个省区达到 C 级,江苏省、内蒙古自治 区等 14 个省区属于 D 级,甘肃省的生态文明发展 水平为 E 级,排名最后(见表 1)。2014 年占我国 国土面积 70 % 以上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未达 及格水平(D 级、E 级)。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生 态文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与国家预期目标及国际 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表 1 2014 年省级行政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等级分布及评估结果

《表 1 》

 

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态文明 发展水平整体略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东南沿海 地区以经济效益与绿色治理水平优势明显,而西北 地区则表现出生态强经济弱的格局;在各类主体功 能区中,优化发展区整体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水平最低。在领域层中,绿 色生活得分较高,绿色生产分值最低;在指标体系 的目标层中,城镇人居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 治理指数总体评价结果较高,但污染排放指数、建 设绩效指数和资源效率指数得分较低,说明虽然我 国整体经济社会成果显著,在经济生活方面具有了 一定基础,部分一线城市已经达到国际中高收入或 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业污染 控制、产业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以及农业主 产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的战略任务 》

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的战略任务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战略》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战略

1.产业与能源结构布局

在产业与能源结构布局方面需重点整治高能耗 重污染低效益产业,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 行业的新增产能,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 业的落后产能;强化产业调整和特别污染排放限值 管理,运用行业排放标准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绿色 化水平;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效率进行 农业布局;加强西部地区水资源和水系统建设,保 障西部地区的煤炭产能;推进西北煤炭产业的科学 开发,发展绿色开采技术,坚持量水而行,环保优 先的原则发展煤化工产业;降低区域煤炭总量,实 施煤炭消费等量替代,严格控制煤炭利用中的污染 物排放限值。

2. 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应将环境容量约束作为产 业布局的主控因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气 和地表水污染及地表水资源的索取量,构建北京科 技研发、天津先进制造业、河北材料装备物流的产业格局。一是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约束,对钢铁、水 泥、玻璃以及非金属等产业采取“促减控整”措施, 改善工艺技术,尽快降低产能;二是基于地表水环 境容量约束,将不协调的印染纺织、皮革和造纸等 产业采取关闭转移政策;三是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约 束,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北五省(自治区)及内蒙古自治区,要坚 持以发展循环经济调结构,以水资源承载能力控规 模,引导资源型产业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11]。一 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依托特色资源、能 源优势和现代先进生产技术装备,着力培育一批以 资源开发、加工、转化为一体的循环型工业园区和 生态型工业园区。二是加快传统特色工业现代化进 程,全面推进石油化工、冶金、煤化工等特色产业 的技术升级,严格落实行业和环保准入条件,淘汰 落后产能。三是促进能源资源综合加工产业优化布 局,在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对化工、食品和造纸等产 业采取整个行业关闭或转移的政策;在还有剩余环 境容量的区域,对金属冶炼和石油化工行业采取行 业化清洁生产改造、污水处理工艺改进等措施。加 快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发展符合主体功能规划的经济 产业。四是加强农业节水,加速现代农牧业和特色 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节水灌溉技 术,积极推动建设一批高效节水型现代农牧业示范 区和种植、养植、制种基地,引导农牧产品加工业 按园区模式布局、精深加工发展,扶持特色农牧业 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服务、科技支撑、 产业园区及加工品外销平台。

《(二)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

(二)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

1.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战略方针

以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构建环境影 响最小、资源效率最大、经济成本最优的“资源 – 废物 – 资源”的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政府宏观引导 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协调,合理分配资源化利用过程 相关方责权利的多方效益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培 育产业市场内生动力。源头减量和精细分类是当前 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聚焦发力的关键。

源头减量:实行科学的处置限制措施,逐步降 低金属矿产资源开采强度、限制非金属矿产资源开 采活动,推进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建设,促进传 统工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 生量和提高资源化利用量。限制可资源化、能源化 利用的固体废物进入填埋、焚烧等最终处置,倒逼 固体废物资源化。

精细分类:统筹资源供给能力和战略需求,对 固体废物按资源禀赋情况实施精细分类管理,优先 提取铁、十种有色金属等对经济发展有支撑性作用 的战略资源,对含有重要战略资源的固体废物实施 战略储备,着力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能力,逐步提 高固体废物对非金属矿产资源、能源的替代比例。 积极参与国际资源循环,充分利用国际优质的进口 矿产资源和再生资源。

2.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战略部署

优化制度体系与市场机制,促进资源闭环循环。 整合和完善固体废物资源化法制体系,形成有利于 资源化产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强化和细化废物 产生者在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的法律 责任和义务;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对有毒有害物质 实施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将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 资源化利用要求前置于产生源头及全过程。

优化财税激励机制,培育资源化产品发展的内 生动力。将资源环境效益内部化,强化资源税、环 境税对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可利用固体废物焚烧、 填埋处置的约束作用,促进精细分类和充分资源化。 扩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税收优惠、绿色采购、 产品限制淘汰、政府补贴等的覆盖范围,建立灵活 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价格调节机制,提高可 利用废物的处置成本,建立“谁利用、谁受益”“谁 回收、谁受益”的市场环境。

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引领和促进资源化产业健康 发展。建立健全资源化利用过程污染控制标准体系、 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推动综合利用产品 顺利进入消费市场;建立工业副产品鉴别标准及质量 标准体系,从产生源头控制固体废物的品质,促进可 利用固体废物充分资源化;建立重点行业产品生态设 计标准、绿色供应链建设标准;建立重点工业装备再 制造技术规范及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

《(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任务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现代农业、 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全国农业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 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形成合理的农、林、 牧用地结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 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修复,解决农村生态环境 污染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业生产和农 村新兴产业培育,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大力推广 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技术和生产模式; 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 精致农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之 路;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教育和引导农 民养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建 设形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 的美丽乡村。

2. 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

贯穿“五大”发展理念,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 在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提高农 产品质量安全、效益为突破口,以资源节约、环境 友好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 本任务,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 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 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推进种植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 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 业深度融合发展,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 要求,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清洁种 植、绿色种植、循环种植,适度调整种植制度,提 升种植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种植 业持续稳定发展。

3. 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紧紧 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持续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的绿 色循环发展,稳步扩大“粮改饲”试点,促进草食 畜牧业增收增绿协调发展;加强饲料和畜产品质量 安全保障,不断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实现畜牧业发展现代化;创新推动畜牧 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努力实 现畜禽养殖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带和谐发展。

4.适应村镇美化建设的乡村土地规划

构筑村镇建设新格局,打造“四位一体”国土 新空间,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村镇、农业、 生态”四位一体国土空间新格局。创新耕地保护 制度改革。确立耕地全要素保护机制,保证耕地 数量和质量,实现耕地产能稳定提升;完善耕地 占补平衡制度,建立有利于增加耕地、改善耕地 质量、提升耕地产能的经济激励与投入的长效机 制;完善土地流转保障体系,促进土地流转模式 创新,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实现农地资源 合理配置。构建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循环网络及生 态化建设体系 , 建立完整的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生命支撑网络。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长 效投入保障机制。

《三、结语》

三、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 目标与旗帜,这一发展模式可为世界三分之二的国 家提供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与方案。“生态文明建设 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项目跟踪国家生态文明 建设的最新进展,聚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面 临的重大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科学评估我国生态 文明的发展水平,分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资源 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底线,提出重点地区产业结构 调整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与战略任务;提出支撑 “三农”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强化京津冀、西北五省(自治区)及内蒙古自治区 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整治高污染、高耗能、高 耗水企业,严控新增产能;强化产业调整和特别污 染物排放限值管理,运用行业排放标准推进产业技 术进步;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效率进行 农业布局。

(2)以“无废国家”为目标,促进资源充分循 环。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推动资源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作为重要战略 性量化指标;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促进“城市矿山” 开发;推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乡村废物资源 化;加快工业发展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乡村。通过 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经营体 系;探索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 融合;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加强宅基地和农村集体 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开展一批重点示范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