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充分利用有限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北京环保局对大气测试,68 % 和 76 % 来自燃油燃烧不完全。为此,控制机动车尾气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石油资源作为燃料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等领域,它们在各种发动机中均都存在燃烧不完全问题[1] 。燃油若燃烧不完全,会形成积碳和有害气体进行排放。每年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千亿元。因此,世界各国不断开展节能环保的新技术研究。近来最受人们关注的是燃油中微乳化掺水技术[2] 。

微乳化掺水技术就是向燃油中加入乳化剂水溶液,以形成油包水型的燃油微乳液。在国外,该技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开始,20 世纪 60 年代用于锅炉燃料。该产品一般含水 20 %,加入 4 % ~ 6 % 乳化剂,稳定性二个月左右[3] 。 2002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 H2OIL 公司的美藉华人宋世雄研制出一种 F2 - 21 汽柴油掺水微乳化剂。 F2 - 21 是一种淡黄色、透明、气味不大、有一定黏度的水溶液。把它加入汽/柴油中,以直径为 10 ~ 20 nm 水滴均匀分散在其中,形成油包水(W/O)型的汽/柴油微乳液,这种体系是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这项技术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推广,在环保和节油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燃油掺水乳化技术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才受到人们重视。获得燃油掺水乳化剂专利的有 CN1116649A, CN1121105A, CN1128286A, CN1129248A, CN1134446A, CN1139696A 等 [4,5] 。这些专利技术公开化的乳化剂组成和使用方法基本相似,其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入表面活性剂总量为 4 % ~ 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体达 80 %,其中含有聚氧乙烯醚基团;

2) 加入 1 % ~ 2 % 助表面活性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燃油的增溶水量和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3) 加入一些低沸点极性有机物,以便降低点火温度;

4) 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复配,提高乳化性能,降低乳化剂的成本。

由于上述乳化剂产品得到的柴油乳状液,是牛奶状液体,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稳定性为 1 ~ 2 个月,为此限止它们的使用和推广[6~8] 

燃油微乳化研究近几年国内也有报道,由于微乳化剂成本过高而难推广。本课题组开发思路:a. 以具有自主权的、价廉的天然羧酸盐(ZL. 96109015. 4)为主剂;b. 结合胶体化学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中测定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参数和测定微乳剂、燃油、水的拟三元相图;c. 在 W/O 微乳区域内开展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廉价高效的燃油微乳剂配方。

《2 W/O 型柴油微乳剂的开发》

2 W/O 型柴油微乳剂的开发

《2.1 表面活性剂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测定》

2.1 表面活性剂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测定

两种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参数 βm

其中,

cmc1—表面活性剂一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2—表面活性剂二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12—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x1—溶液中表面活性剂一的摩尔分数;

x2—溶液中表面活性剂二的摩尔分数;

x1 m—胶团中表面活性剂一的摩尔分数;

x2 m—胶团中表面活性剂二的摩尔分数。

由于天然羧酸盐是一种混合物,为此试验时选市售产品十二烷基羧酸钠和油酸钠,重结晶后使用。实测结果按式(1)计算,得到数值见表 1 。

《表1》

表1 两种表面活性剂作用参数

Table1 Interaction parameter of two surfactants

βm 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者相互作用越大。从表 1 可看出,与 AS(十二烷基磺酸钠)相互作用时, C17COONa 的 βm 的绝对值比 C11COONa 的大。 C17COONa 与 C12(EO)8 或 C12TAB 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更大。说明长链的天然羧酸盐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时,有很好的相互作用。

《2.2 柴油微乳液组成的确定》

2.2 柴油微乳液组成的确定

众所周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时,通常需加助表面活性剂,即中碳链的醇、有机酸、有机胺 [9] 。以油酸钠作表面活性剂时,加入各种分子量的醇时,形成的微乳液面积和最大增溶水量列于表 2 。在相同大小的拟三元相图中,若研究体系在相图中微乳液区域越大,说明越容易形成微乳液,对实际应用就越方便。为了比较不同醇形成微乳液面积,在此作相对比较,所以定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微乳液面积为 1.0,其他的面积与之比较而得。

《表2》

表2 不同醇体系的微乳液面积和最大增水量

Table2 Microemulsion area and water content of the maximal solubilization for different system

由表 2 可知,正丁醇的微乳液面积和最大增水量比其他几种醇都大,说明正丁醇是一种较好的助表面活性剂,但是正丁醇价格较贵,还有异味,为此筛选其他助表面活性剂。

以具有发明专利的天然羧酸盐为主要表面活性剂,以油酸为助表面活性剂和辛烷为油相得到图 1 。

《图1》

图1 烷基羧酸盐 SDC/油酸/正辛烷/水拟三元相图

Fig.1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 of nature carboxylate/oleic acid/n-octane/water

图 1 中,O/W 为水包油型微乳液; W/O 为油包水微乳液;HC 为六角状溶致液晶 ; LC 为层状溶致液晶;其余为二相区。

图 2 是以天然羧酸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其中 FBB 是笔者研制的天然羧酸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包括燃烧促进剂、十六烷值改进剂和消烟剂等。很显然,图 2 中 W/O 微乳液面积比图一大三倍多,这样配方选择的余地大。在图 2 中作水顶角到三角形对边 A 点的一条穿过微乳液区域的直线,在这条线上选择了 3 个点,作为柴油微乳剂配方的组成。

《图2》

图2 柴油/水/复配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拟三元相图

Fig.2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 of compounded surfactants, oleic acid/water/diesel oil

(点 i)含水 10.0 % 柴油微乳液组成:柴油 82.5 %,纯净水 10 %, SDC 等复配表面活性剂 4.2 %,复配助表面活性剂和助剂 3.3 % 。

(点ⅱ)含水 13.0 % 柴油微乳液组成:柴油 79.5 %,纯净水 13 %, SDC 等复配表面活性剂 4.6 %,复配助表面活性剂和助剂 3.6 % 。

(点ⅲ)含水 16.0 % 柴油微乳液组成:柴油 75.0 %,纯净水 16.0 %,SDC(天然羧酸盐)等复配表面活性剂 5.0 %,复配助表面活性剂和助剂 4.0 % 。

《2.3 动态激光光散射测定 W/O 微乳液滴粒径》

2.3 动态激光光散射测定 W/O 微乳液滴粒径

以含水 13.0 % 柴油微乳液组成为例,应用动态光散射仪 ( 型号—300sm Brookhaven Instruments Holtsville,NY)。先使柴油微乳液样品透过 0.5 μm 的半透膜过滤。然后在 25 ℃,操作波长 532 nm,散射角 90° 的条件下,测定得到 W/O 微乳液滴属于单分散体系,其平均粒径为 106.0 nm 。图 3 为 W/O 微乳液滴示意图。

《图3》

图3 W/O 微乳液滴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diagram for the drop of W/O microemulsion

《3 掺水微乳化柴油性能评价》

3 掺水微乳化柴油性能评价

《3.1 微乳剂产品物理化学性质》

3.1 微乳剂产品物理化学性质

外观:浅黄色黏稠流体;密度:1.32 g/mL;黏度:1 400 mPa · s(15 ℃);pH : 8 ~ 9 。

《3.2 微乳化柴油的性能评价参数》

3.2 微乳化柴油的性能评价参数

1) 节油率

式中,b 为柴油机燃用纯柴油的燃料消耗率(g/kW · h);′ 为从掺水乳化燃料中扣除水和所有添加剂后的柴油机消耗率,即乳化燃料消耗率乘以乳化燃料的含柴油百分比(g/kW · h)。

2) 有效热效率的变化率

式中,b 为燃料消耗率(g/kW·h); Hu 为燃料低热值(MJ/kg)。

《3.3 负荷特性试验》

3.3 负荷特性试验

选用表 3 所列两种组成的微乳柴油,开展负荷特性试验,得出节油率和有效热效率并与纯柴油进行对比。

《表3》

表3 微乳化柴油组成

Table3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emulsified diesel oil

表 4 为 2 000 r/min 负荷下,不同功率下的消耗柴油率,表 5 为不同工况时有效热效率的变化。由表 4 知,1 号配方组成的柴油微乳液在不同功率下的节油率平均在 19.0 %,而 2 号的节油率平均值为 22.0 % 。并且在相同功率下,2 号柴油微乳液的节油率比 1 号的都要高。从表 5 可看出,功率相同时, 2 号微乳柴油的有效热效率的变化比 1 号的大。这说明 2 号微乳柴油的各项性能指标较 1 号高。

《表4》

表4 2 000 r/min 负荷下,不同功率下的消耗柴油率

Table4 The consumption rate of diesel oil at 2 000 r/min for different power

《表5》

表5 不同工况时有效热效率的变化

Table5 Variation of thermal efficiency at different work conditions

《3.4 排放特性测试》

3.4 排放特性测试

当发动机转速 2 000 r/min 时,在不同工况时, 1 号和 2 号配方两种微乳柴油 NOx 排放量分别平均下降 29.8 % 和 37.2 % 。

3.5 道路试验

使用 2 号微乳柴油,根据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 /TI25340 - 90》,要求驾驶员开车与柴油对比,得到半定量结果:

1) 在动力上,两者没有差别;

2) 低档,中速行驶,耗油体积略高;

3) 跑长途或重载情况下,耗油体积差不多,但是都省钱;

4) 从环保的角度讲,在各种工况条件下,排气无黑烟,确实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4 节油机理分析》

4 节油机理分析

一般在汽缸中喷入燃油的粒径为几十至几百 μm 。当柴油中加入微乳化剂后,据初步计算,每毫升燃油中含有 1.1 × 1015 ~ 2.2 × 1015 个微球。这样每滴燃油中含有几个或数十个小水滴。当含有纳米水滴的燃油被喷入汽缸后,由于水的沸点(100 ℃)和燃油沸点(130 ℃)有一个温度差,即水先沸腾汽化,燃油后汽化。初步计算汽化物生成时间为 10-4 s ,膨胀体积为 1 000 倍,其效果相当于一次极小爆炸。无数小微球形成二次雾化,加大空气和油雾的接触面积,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增强了发动机动力,节省了燃料。另外,雾化越充分,燃烧越完全,排放物中污染就越少,降低了 NOX ,CO 的排放量和冒黑烟现象。

《5 结语》

5 结语

应用有自主权的天然羧酸盐表面活性剂为微乳化剂主剂,自发形成含水 10 % ~ 16 % 的 W/O 型微乳化柴油,含表面活性剂 5 % ~ 7 % 。通过台架试验,2 号微乳化柴油在 2 000 r/min 时各种工况的平均节油率为 22 %;其有效热效率平均提高 40 %, NOx 排放下降 30 %,大大优于乳化柴油。通过机动车道路行驶试验,采用对比方法在相同工况条件下,一致认为既节油又省钱。 2007 年 12 月计算以天然羧酸盐表面活性剂为微乳剂主剂,每吨柴油微乳化剂价格为 6 900元/t 。并能生产微乳柴油 11.1 t 。每吨 2 号微乳化柴油可节省 500 元左右。目前,笔者正在开发把秸秆油加入到微乳化柴油中去。因此,这种微乳化剂有很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