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同样, 力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飞行器的总体设计依靠许多学科的支撑:空气动力计算归属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归属结构力学;飞行器的控制分析归属自动控制;飞行性能和飞行品质计算归属飞行力学。其中飞行力学是一个较新的学科, 它实际上是从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结构力学和一般力学派生出来的, 如图1所示。图1中Ⅰ代表飞行力学, Ⅱ代表自动控制, Ⅲ代表空气动力学, Ⅳ代表一般力学, V代表结构力学。这几个学科彼此相通, 各学科下所列的1, 2, 3……表示它们与飞行力学相关的内容。

学科是发展的, 先讲一下学科的交叉。随着科学的发展, 许多学科势必交叉,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讨论一个问题, 应提倡知识面宽一点, 不要局限于一个窄的专业, 还要看一看相关学科。比如搞飞行力学就一定要懂得自动控制、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和一般力学。作为博士论文, 不能只讲宽度, 还必须讲深度。但作为一个博士生, 要多学一些相关学科, 否则思路太窄, 讨论问题就讲不清楚, 也就是常说的谈问题找不到共同语言。我们讨论问题, 你应该懂得一点他的, 他也懂得一点你的, 这样讨论就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

《图1》

图1 力学学科间的关系

图1 力学学科间的关系  

Fig.1 Relations among branches of mechanics

一个大对象出了毛病, 到底问题在哪里呢?总设计师应该先走一步, 总设计师必须清楚各行各业的基础, 但不能全靠他一个人。一个大对象出问题必须靠大家参与研究, 应该是各行各业各专业都要考虑, 不仅要搞清自己这里有什么毛病, 还要研究别人的问题。一个型号出了问题不一定是哪一个学科出了大毛病。例如: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后在空中爆炸, 7名宇航员被烧死。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发动机焊接的地方可靠性不够, 导致火箭发动机漏油、燃料外泄造成的事故。再举一个例子, 1992年我国在西昌发射卫星, 火箭发射后头栽地。问题出在哪里?出在陀螺平台的一个电路板的某一点虚焊, 线路不通, 造成的后果是陀螺平台惯性基准出问题, 歪了, 不能保持垂直上升。这说明不仅要有各行各业支持, 还要保证工艺质量的可靠性, 焊接虚焊本身不算什么大毛病, 但却造成严重后果。

我一时在短时间内恐怕讲不清一个学科创新在哪里, 但初步有一个想法, 学科势必要发展, 势必要产生很多交叉学科, 这也就是学科的创新。比如飞行力学, 按当前学科发展, 就有以下学科分支: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 大迎角非线性飞行动力学, 航天动力学 (包括卫星) 等。总的来讲各个分支中许多问题大多数具有非线性共性。

现在来说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早先叫飞机气动弹性, 主要是空气动力与结构弹性之间的耦合现象。航天火箭运载系列只考虑气动弹性是不够的。又有一个名字叫伺服气动弹性, 意思是只考虑空气动力、弹性结构之间的耦合是不够的。还有一个问题是运载火箭或小一点的导弹的控制系统的工作, 控制系统中有敏感元件感受弹性振动引起的角度及角速度信号, 并反馈给控制系统, 即弹性体 (弹性飞行器) 、空气动力、控制系统三者必须同时考虑它们之间的耦合振动关系。这样一来, 只考虑气动弹性力学就不够了, 还必需考虑伺服气动弹性动力学。

总体设计联系总体、结构、控制系统、弹性飞行器的稳定性及操纵性, 还有一个动态过程, 这也是力学工作者的工作。要研究这个问题就要解决空气动力学问题。过去一般简单地将其看作定常运动。实际上火箭的速度变化很快, 空气动力学当作定常看是有问题的, 于是光考虑定常空气动力学又不够了, 势必要考虑非定常问题, 遂产生了新的学科——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定常时飞行动力的气动系数、空气动力学系数是固定的, 而到了非定常运动, 运动方程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怎么办?作为力学工作者, 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建立数学模型。对于运载系列火箭, 在非定常下运动方程是什么样子?早期的飞行力学考虑定常运动, 空气动力系数是常系数。现在是非定常运动, 空气动力系数随时间在变, 气动力系数不是常系数, 这样在非定常下运动方程就得到非定常运动微分方程, 或者严格地讲叫微分积分运动方程。

作为例子, 现只考虑某个垂直平面的运动, 暂不考虑其他, 纵向运动平衡方程是一个垂直面上的方程。空气动力除迎角外, 还要考虑弹性的自由度。一般地讲弹性模量有好几个叠加。

考虑n阶弹性模态的纵向运动方程可表示成如下形式的微分积分方程:

W˙(t)-U0q(t)=0tΗΖW(t-τ)W˙(τ)dτ+0tΗΖq(t-τ)q˙(τ)dτ+i=1n0tΗΖηi(t-τ)η˙i(τ)dτ+i=1n0tΗΖη˙i(t-τ)η¨i(τ)dτ+0tΗΖδ(t-τ)δ˙(τ)dτq˙(t)=0tΗΜW(t-τ)W˙(τ)dτ+0tΗΜq(t-τ)q˙(τ)dτ+i=1n0tΗΜηi(t-τ)η˙i(τ)dτ+i=1n0tΗΜη˙i(t-τ)η¨i(τ)dτ+0tΗΜδ(t-τ)δ˙(τ)dτη¨i(t)+2ξiωiη˙i(t)+ωi2ηi(t)=0tΗFiW(t-τ)W˙(τ)dτ+0tΗFiq(t-τ)q˙(τ)dτ+i=1n0tΗFiηi(t-τ)η˙i(τ)dτ+i=1n0tΗFiη˙i(t-τ)η¨i(τ)dτ+0tΗFiδ(t-τ)δ˙(τ)dτ

式中W为冲击速度, W = Usinα;q 为俯仰角速度;H (t) 为相应于单位阶跃迎角、俯仰角速度、弹性自由度广义坐标的非定常气动力或力矩的指示函数, 例如HηiZ (t) ——单位阶跃ηi增量的非定常气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