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中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数百年之久。可以说,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与生俱来的防范本能。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疾病也是如影随形般地演变。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疾病的种类和治疗难度也依然继续演变、发生和发展,一些新的疾病和疫情不断向现代医学发起挑战,对人类的健康与社会和谐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数十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对祖上长达 270 年的临床经验积累的系统总结,与对医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探索、研究,认识到从古至今,无论任何民族和地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虽变化万千,但是所有疾病的症状表现却极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诸如发烧、厌食、乏力、咳吐、疼痛、胀满、呕逆、无神、麻木、泻痢等症状,古人有之,今人有之,中外皆有之;伤寒有之,温病有之,内伤病有之,外感病也有之;一般疾病和瘟疫有之,重大疾病和各种奇难杂症皆有之。原因何在? 内在机制是什么?

在中医原创理论的启示下,笔者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生命运动的机理后认为: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生理未变,生命的本质未变,生命运动和生命运动的根本未变,机体应对各种疾病和各种异常状况的回应方式与对抗的本能未变。所以在人类的机体对各种疾病和各种异常状况的免疫、应答、回应、防御、阻止和对抗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状况依然不会改变。

其实各种疾病在临床上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症状是症而不是病,更不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根本,而是机体的正气对邪淫、脏腑功能对疾病在斗争过程中的种种反映。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万病归宗。

《2 万病归宗的理论根据》

2 万病归宗的理论根据

《2.1 临床实践》

2.1 临床实践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伤风感冒者多有咳嗽,热病有咳嗽,非典病人多咳嗽,艾滋病人多久咳不愈等。中医又有“五脏皆咳”之说。咳嗽的症状多发于肺与气管或支气管。中医学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咳嗽虽然在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多有发生,但在尚未损及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之前,是不会发生咳嗽的。当遇到疾病影响,肺的主宣发肃降功能受到扰乱,肺脏为实施其功能,只有以咳来助肺气,司呼吸。咳嗽虽然是临床上多发的症状之一,实际上是肺脏功能对疾病或异常状况的一种反映、应答或正当的防御。

厌食也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症状。胃纳水谷是胃的先天本能,当胃气受损或有异常时,胃的纳化功能出现呆滞,浊气不能下降,已无接纳之力。此时的厌食,是阻止水谷的纳入,告诉人们,胃已不能纳水谷,如再纳之会重伤胃气。这种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更是一种病理反应。

发烧是更为普遍的临床症状。人体与天体相应,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都在水、火、土三种属性之中,万物皆融入其内。就人体而言,水占人体重量的 70 %,火是人体的温度,土是构成人体的肌肉。肌肉如天体之土,尽管水占人体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土的功能较强,把水皆约束在少量的土中。大自然的灾害无论有多少种类,但不出水、火、土三种属性相互失和的范畴之中。人体也是同样,凡病皆与水、火、土有关。因为水是体液的载体,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尽融在体液之内,而体液的运化以体温为动力,一旦机体产生了疾病,首先会影响到生命的主动力———体温。其实发烧或畏寒都是人体生理的应激反应。

几乎所有疾病在发病过程中皆有不同程度或不同部位的病痛症状。因为疼痛是气血不通的表现,中医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凡病皆与脏腑气血经络有关。一旦脏腑气血经络受到不同程度的扰乱、阻止或损伤,就会致生疼痛。所以疼痛是诸多疾病临床中的常见症状之一。仅头痛一症来说,无论血虚、气逆或外感风寒皆有之,诸如伤脾则泻、伤胃则呕、肾虚不纳则气喘、气滞则血瘀、肝血不能应心则神志不明、气血瘀滞则疼痛、脾失健运则聚水生湿,无论水病、气病与血病皆源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

笔者积 40 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所治疾病之中,无论先天病、后天病、后遗症或各种奇难杂症及疫疠之气致人于病者,皆与脏腑功能相关。故笔者认为,凡有病症,皆当归宗。

《2.2 历史的见证》

2.2 历史的见证

从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开始,中医有了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此书被后世推崇为“方中之祖”,张氏则被奉为“医圣”。

汉代伤寒病的广泛流行,是对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一次严峻挑战,也是对祖国医学的一次巨大考验。但是无论伤寒病如何险恶和凶猛,其基本症状不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伤寒》一书,虽然明确提出了六经辨证,但六经辨证并没有超出脏腑的范围,诸如太阳小肠足膀胱,阳明大肠足胃脏,少阳三焦足胆配,厥阳胞络足肝房等。所有经络皆归脏腑,故伤寒病的所有症状皆与脏腑相关。

宋元之际,由于战乱,饥荒劳役致疾病丛生,而当时的医学水平已满足不了客观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各列所论。其中刘完素在研究《素问》、《伤寒》的基础上创立了火热论,以阐发六气病机、治主寒凉。热病虽然与伤寒病因病机相反,但其临床症状却与伤寒雷同。这说明,人体防御、对抗和抵制疾病的功能未变。所以在临床的发病过程中,症状基本雷同。

略后于刘完素且能与河间派比肩者,首推张元素。张元素对“五运六气”极有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不以“亢害承制”为中心,而以其机体的盛衰变化来分析病理反应;不偏重于火热为病,而以脏腑寒热虚实的理论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这种脏腑疾病之说,远承于《灵枢》、《中藏经》之旨,近承于钱乙“五脏辨证”之义。由此可以证明,张元素对于临床各种症状的分析和辨证,仍然归属于脏腑功能,无论寒热虚实,皆以脏腑为宗。

时至金代,张从正宗奉《内经》、《难经》、《伤寒》,并私淑刘河间。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颇有独到之处,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祛邪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史本传》对他评价较高,称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起疾救死多有取效。张氏指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邪气侵入人体须看到虚实两端。而且张氏认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张氏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各种疾病与脏腑的关系,但任何疾病无论自外而内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中人必及脏腑,故汗、吐、下三法可为祛邪气、保脏腑之策也。

元代朱震亨,又号丹溪先生,30 岁攻读《素问》,后师事许谦研究理学,复受业于罗知悌,旁通张从正、李皋之学,因而能发挥医旨,参合哲理,融会诸家,结合临床独创新论。朱氏立“相火论”为其学术思想。相火之常是“火内阴而外阳”,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二部,肝居木而肾居水也”。可见相火以肝肾精血为其物质基础。除肝肾之外,相火还与心包络、三焦、胆及膀胱等脏腑有关。相火之变、相火之动仍然与人体的生命运动有关,相火之动失常就必然会导致病变。丹溪论:“人之疾病,亦生于动,其动之极也,病而死矣。”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激、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多方面原因。丹溪认为七情六欲之伤常先引起脏腑之火,“(五性厥阳之火),如醉饱则火起于胃,相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然后煽动相火。即所谓“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可见丹溪独创之相火论病,仍不离五脏阴阳之宗。

明代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于各科,在学术上旁通各家。薛氏治病求本,务滋化源。他根据《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指导思想,临床注重以治本为原则。沈启源在《疠疡机要序》中赞赏薛己治病“不问大小,必以治本为第一要义”。治病重视求本有二个方面:一是指辨证施治的原则,二是指调治脾肾为治病的关键。他说:“《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薛氏的学术思想在于,其论述脏腑病症以足三阳肝、脾、肾为多,对心的阐述较少。他所称补火生土中之“火”,实指命门而言,非谓正火。尽管如此,薛己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根据还是把疾病归宗于脏腑。

崇祯辛巳(1641 年),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省疫病流行,患者甚多,甚至阖门传染。而当时医家多不掌握其病机与治法,或误以为伤寒之法;或妄用峻剂,攻补失序;或心疑胆怯,急病缓治而使病情迁延,致使枉死者不可胜数。吴有性根据病情提出了新的认识,强调是瘟疫之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与伤寒感冒有鹿马之分,在病机、病症、治疗方面亦与伤寒迥然不同。吴有性著《瘟疫论》两卷,发前人所未发,补古人之不及,自成体系。对温热病学中有关疫病学说作出了贡献,对后世温病学家颇有影响。

吴氏认为:“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因而提出:“疫者感天地之戾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表征主要是头疼身重而凛凛恶寒等。邪传入里之上者,唯胸膈疼闷、欲吐不止或是少吐而不快;邪入里之中下者,症见胸腹胀满,不呕不吐或大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痢。叶天士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由此可以看出,温病虽与伤寒有天壤之别,但其症状也仅有头疼身重发热恶寒等。如联想起来,伤寒和瘟病的发生,相隔有 1 000 余年,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疾病如何发展,其症状基本相同。

被奉为“药王”的唐代医家孙思邈曰:“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同;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百病之本,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辟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痰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魅、喉痹、齿疼、耳聋、目盲、金疮痿折、痈肿恶疮、痔痿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浊,虫蛇盅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此间变化枝叶,各依诸经以取之。又有冷热劳损、伤食房劳、惊悸恐惧、忧奎忧伤,又有产乳落胎、坠下瘀血,又有含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此皆病之根源,为患生诸枝叶也,不可不知其本末。”

孙思邈的寥寥数语,把疾病的种类和临床的各种症状及病因作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和论述。这一总结和论述不仅对唐代之前至远古时代的疾病作了概括,也预示着今后的疾病无论如何发生、发展和演变,仍然不离其宗。

《2.3 《内经》是万病归宗的理据》

2.3 《内经》是万病归宗的理据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岐伯曰:“夫言人身脏腑中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由此可知,脏腑是人身之道,人体各种物质运动与化生之纲纪,机体千变万化之父母,也是人体生长壮老之本源、神明之府。故曰,脏腑阴阳乃人体生命之本、生存之根、健康与疾病之本始,各种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与转归之宗。这就是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虽有万变而其基本症状不变的理论根据,也是万病归宗的来由。为此笔者立“五脏阴阳辨证” 为中医辨证的总纲,融六经、八纲、经络、气血、营卫辨证于其中,绘制了五行生克、五脏病变及其相互影响示意图(见图 1)。此图囊括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生命运动的机理于一体,以览万病万变于其中,也可谓万病归宗图。

《图1》

图1 五行生克五脏病变相互关系影响示意图

Fig.1 The mutual relation of five -xing and five -organs

《3 五行生克五脏病变》

3 五行生克五脏病变

图中所有的曲线(弧线)都代表生理关系,是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的直线都代表两两之间所发生的病理关系,每条直线的根端是发生病变之脏,箭头所指的是病及它脏。粗体的实线是相生关系,粗体虚线是相克关系。

整图由一个大的双线五星构成,在这个五星中,分别以五个端点出发划出一条弧线,所有的弧线构成一个大圆,与顶端相对的黑色粗体弧线分别构成五个弧状的三角形。这五个弧状的三角形分别表示了人体的五脏功能在相互运动中的三维守恒。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大整体,只有用三维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出五脏(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克关系。有生有克才能制化,有制化生命运动才能持久平衡。人体只有在生命运动持久平衡的状态中才能保持永恒。任何两两之间只能构成单一相生或相克关系,而不是生克制化平衡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大整体,只有多个平衡关系才能保持稳定性和永恒性。

在图中的五个弧状的三角形中,肾水克心火、心火必生脾土、以脾土来克制肾水,使肾水不得有余或不足,肾水在脾土的制约下保持着和心火与脾土的三维守恒。在三维守恒中,肾水才能生肝木。肝木即生必克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克肝木。以此类推,其他三个弧状的三角关系,皆在相互生克中保持平衡。人体正是在以上三维为基础的五脏(五行)生克制化平衡中,保持生命运动的持续平衡。这种以三维守恒为基础的五脏(五行)相互生克制化的平衡关系,即是人的生理关系。

为了进一步论证人体的生命运动的全过程,笔者特意把一个太极图作为一个大天体,缩小到图的中央,把人体放大成一个大圆,把大圆作为人体小天体。这个小天体与生俱来就在大天体的滋养濡育中维持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出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发出一声哭叫(肺发声为哭)。这声哭叫的目的是向天体大自然报到,向大自然求生,与大自然沟通,进行气体的交换。这一声哭叫,启动了肺气,打通了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唯一通道,以肺的宣降功能促使了肺金克肝木,肝血被疏通之后开始向心脏供应,中医称为肝木生心火,心火再向肺气沟通并向肺脏供血。肺为水之上源,得心火之助以生肾水。肾水即生必克心火,心火生脾土,以脾土来克肾水,使肾水能保持与心火脾土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在三维守衡中化生肝木(中医称为精化血)。肝木即生必克脾土,脾土生肺金、以肺金来克肝木,以使肝木保持与脾土肺金之间的平衡。在三维守恒中,肝木以生心火。心火即生必克肺金,肺金生肾水,以肾水来克心火,心火在与肺金肾水三维守恒中,化生脾土。脾土在肝木的克制中保持与肾水肝木相平衡,在三维守恒中化生肺金。五脏功能相互生克制化,循环有序,生克平衡,促成了人体的五脏功能相互协调与平衡。人体正是在这五脏(五行)功能相互平衡中,保持正常健康的生命运动。

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不仅需要天地之气(空气),更需要各种食物运化的精微物质和自身之气等。假使把人体当作一部来自于天地之气并与万物之气相应和合的万能自动机,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好比齿轮,相生关系好比传动,有了齿轮和传动的相互作用,机器才能正常运行。任何单一的齿轮和传动(相生或单一的相克关系)都是无法运行(运动)的。

人体的生命运动就是五脏功能的相互运动。因为人体的生命来自于天地之气,故而人体与天体相应,人体之五脏应天体之五行,只有五行之间相互运动与化生,万物与人类才能够共荣。只有五脏功能相互平衡协调地运动,人体才能生存,身心才能健康。

人体在生命运动过程中,无论何种原因,一旦损伤、破坏、扰乱或阻止了脏腑功能运动,即会生病。人体生病和天体的五气运化失衡一样,是相互影响的。任何疾病在发生之后,其发展也只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病理向生理转归;二是由病理发展、演变,进而恶变致危。医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单一地为了治病,更不能为病而治,而是如何通过将整体的宏观调控和对症治疗相结合,促使机体由病理向生理转归,使机体趋向五脏(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克制化平衡———健康的协调平衡的生命运动。医学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完成自身的任务,就必须深悉人体五脏(五行)之间相互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只有深悉这些关系,把握住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病变关系及相互影响,才能真正地、有条不紊地、有顾而无损地对待人体所发生的各种疾病,进行合理的调控和治理。

由图中的五个顶点之上的双圆可见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表里关系,并把脏腑的表里关系同归于五个属性之中,以五行属性进行统一的调控和治理。如肾气虚,不但自身的藏精纳气功能失调或失控,而且可直接影响膀胱,直至与前列腺发生病理关系。临床实践表明,前列腺疾病的发生大多来自于肾或者膀胱。不是前列腺病难治,而是未知前列腺病的根底。

肾气虚损,不仅影响膀胱,肾精之气不足不能化血,必致肝藏血不足,此为母病及子。反过来,肾气虚也可导致肾虚及肺,致肺肾两虚,此为子病犯母。除母子关系之外,肾气虚还能影响到心火与脾土,其发生的症状由图中可见。应该说无论肾病如何发展和演变,大体不出上述五种关系。其他四脏的病变可依此类推。此图与图中之理已囊括了疾病万变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即万病归宗之理。

《4 万病归宗与中医基础理论》

4 万病归宗与中医基础理论

《4.1 与气的关系》

4.1 与气的关系

《内经》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明代医家张介宾曰:“气之为用,无所不致;一有不调,无所不病。”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来自天地之气,生命的强弱寿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与气的关系紧密。人体生命的过程,实质就是人体的自身之气在机体的运化过程。

人体的自身之气,不仅来源于天地之气,还有水谷和其他各种食物和蔬菜等。人以杂食为生,人体的自身之气是由胃纳水谷和其他各种食物,通过脏腑功能的相互运动而化生了自身之气。人体的脏腑功能运动,不仅化生了自身之气,而且化生了营养气血津液和各种精微物质。其气入脏腑,通过经络输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各种精微物质运化入血液,以血液为载体运化于周身。从表面现象上看,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西医的各种病理指标的出现)是因体内化生的物质失衡发生了病变,实质各种病理指标的出现是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人体的化生功能来自于脏腑功能相互运动,只有正常的脏腑功能运动,才能有序地化生人体所需的相互协调平衡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津液和自身之气。一旦人体的脏腑功能失和,所运化的自身之气、各种精微物质和津液气血就必然失控、失调或失去平衡。这就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根于人体的自身之气,本于脏腑功能的相互运动。现代医学所要检测的各种生理指标,同样是在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失控或失衡之后所产生的。

《4.2 天人合一与五脏阴阳》

4.2 天人合一与五脏阴阳

人体是由天地之气相互运动应运而化生的,人既生之,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小天体、小宇宙、小自然、小整体。直至生命终止后,一气归天,身化为灰尘入土,再与天地合而为一。生命尚存的日子里,依然离不开天地之气;离开了天地之气,就没有生机。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只有与天地之气相互和合,才有生命力。天人之间相互和合的根本就在于气,气不但是人类的化生之源,也是养育人类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阳气在上是地气(阴气)上升而为之,地气(阴气)在下是阳气下降而为之。世人常说阳气主升,阴气主降,实际上则是阳气化为阴液而降,阴液化为阳气则升,如无阴阳升降浮沉之理,大自然将是一派寂静。气分两种:一是无形之气,叫空气;二是有形之气,叫水,有形之气化生无形,水是有形之气,但无时无刻不在升发之中。当有形之水化为阳气升发之后,遇冷则化为云雨,落地为水。大自然就是如此往来反复、阴阳升降浮沉相互运化的。

人由天地之气而生,人体的生命运动与天地之气相应。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肺的呼吸功能促进了机体的宣降之力,宣为阴气化阳而升发,肃为阳气化阴而下降,人体有了宣发肃降之力,五脏六腑才能有序地驻居体内,脏腑功能才有运化之力。人体的血液循环之所以能上达于头顶,四布于周身,单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无能为力的。中医把天人之间相互和合的渊源归宗于气,而气在人体运动与化生的过程中,与大自然之气相互和合的根本,在于脏腑功能的相互运动。

《4.3 整体观与五脏阴阳》

4.3 整体观与五脏阴阳

整体观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医的整体观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地把天体万物与人体视为一个大整体;二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微观地视为一个小整体、小世界、小宇宙、小自然。是天地之气化生了人与万物,人与万物又靠天地之气来养育自身。故人与天地万物必须相融合,才能生存,才有生命力。

在天体,万物的化生与生存,靠的是阴阳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人类的存在靠天地之气与万物之气的养育。而人体的存在、生命和生命运动的根本,都在于机体五脏阴阳之间的相互生克制化关系。人体的脏腑功能运动是相互有序的、系统的、完美的、整体的运化体系。人体在生命运动过程中,五脏六腑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损益则病。若有一气断绝,整个生命将息。

人体之所以能与天体相互和合,是因为人体的五脏阴阳与天体的阴阳五行是相应的;人体之所以能与万物相处与共,是因为人体的五脏阴阳和万物的属性分别是相应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万物的精微之气,人体的生命是无法存活的。尽管人体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微乎其微,但每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命与健康都至关重要,难怪西医把人体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比值作为病理检测的结果。因为人体微量元素的增损对生命与健康都有重要意义。而人体五脏阴阳之间的相互运动是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故中医的整体观与人体的五脏阴阳不可分离。

《4.4 辨证观与五脏阴阳》

4.4 辨证观与五脏阴阳

辨证观是中医的另一大特点,中医的辨证从古至今已有多种,但总不出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如将其各种辨证之法归纳起来,皆在五脏阴阳的辨证之中。《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 本是阴阳。而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皆为阴,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为阳。所谓治病求本,就基于脏腑阴阳。而五脏与六腑又互为表里,共属五行,同时各有阴阳。故中医辨证当以“五脏阴阳”为其总纲。如果五脏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万病归宗的理论就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

《5 创新理论与万病归宗》

5 创新理论与万病归宗

《5.1 三维守恒调控法则与五脏阴阳》

5.1 三维守恒调控法则与五脏阴阳

三维是指三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之间,相互维持、维护、维和的关系。守恒是遵循着与之相应的规律,保持持久的平衡。在天地大自然的万物生化之初,有太极生两仪之说,宇宙间还只有水火土三种物质属性。如果有第四种那就是空气。空气虽然无形无迹,却可分为寒热、温凉、燥湿等阴阳两种不同的属性,这两种属性同归于阴阳(水火)之中,并且这两种属性在空中无休无止地相互运动与化生。而水火两物,既以阴阳之气在天空运行,又同时寓居于大地之土中,把土当作水火相互运化的环境。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三,除水、火、土三种不同属性之物外,其他任何三种物质都不可能化生万物。水、火在土中相互运动与化生,产生了生物(木性)和无生物(金性)。有了木金之后五行齐备,五行化生万物。而五行化生的基础是水、火、土三维之间的守恒。一旦水、火、土三维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不但万物不能化生,而且还要出现灾祸或瘟疫。水、火、土三维之间的关系是有生有克的。有了相生与相克关系,三维之间才能保持平衡。

在人体,虽然五脏六腑化生五行,而五脏(五行)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以三维守恒为基础,才能保持五脏之间的相互生克制化的功能运动,由图可知三维守恒的关系和三维之间的基本规律。无气就无法运行,生命就无法运动。为此笔者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和《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大胆地提出“三维守恒”的理论,并把这一理论有机地运用于人体五脏阴阳的相互运动化生之中。可以说只要“三维守恒”的理论成立,万病归宗的理论就必然成立。

《5.2 双合法则与五脏阴阳》

5.2 双合法则与五脏阴阳

双合者,双重结合。笔者的双合法则是建立在中医临床治病的基本法则之上。这一治病法则创造的根据,来自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因为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就在于五脏功能相互运动。五脏功能相互运动,不但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也是人体生命运动中各种物质的化生之源。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皆与人体的五脏阴阳的相互运动和化生功能有关。为此笔者认为,五脏阴阳的整体调理之法,实为中医临床治病除根之法。但是疾病在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危重症状,此时再以治本之法虽能奏效,但是难缓千钧一发之急。为此笔者立双合法则,既能救急救危解忧解难、立除病痛之苦,又能除根治本,免除病患,恢复健康,保障生活质量。

中医自古就有标本兼治之说,但与整体调控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法则不同。整体调控是以肝、脾、肾三脏为主。心虽属火而心火来自于肝木,肺司呼吸而肾为呼吸之根本,为此以调控肝、脾、肾三脏为主可基本将五脏功能调控平衡。若心、肺都有较为突出的病变可统一调控,而且也在五脏功能的调控之中。

内病外治古已有之,内服外治相结合是将内守内调与外攻之法相结合,内服药以整体调控为主。外治的目的一是配合内调直达病根,合力通治;二是主攻病灶,消散提毒,化结攻坚;三是透皮开窍,散热散结,消瘀活血,由表及里,通达周身;四是以毒攻毒,外不损皮肉,内不损脏腑,可得有顾无损之效;五是救急救危,外治之法安全可靠,可局部或整体或分脏腑不同的部位或病所,分别外治。既有立竿见影之效,又能保证有顾而无损。

中医有云:“用药如用兵。”笔者的临床双合法则,就是临床治病的用兵之策。以宏观的整体调控为纲,三维守恒为要。战略上是以整体调控五脏功能运动为纲,战术上是以对症救急为目的,以纲目并举,纲举目张,有网收鱼尽之策和群起群攻制敌于窝底之能。

《6 方药》

6 方药

笔者依“万病归宗”创立了双合治病之法,并制作了整体调理与对症治疗、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等方面的方药。

《6.1 整体调理》

6.1 整体调理

整体调理的方药可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调理肝气、消瘀阻、促运化、应心脾的调理药。以调气疏肝利胆、消瘀活血为主,可促使脏腑功能与气血疏而不聚、达而不滞、通而不凝、利而不止。二是健脾胃、促运化、生津液、化气血,以后天养先天,人体得运化之功相助,不仅纳水谷运化有权,气血津液在周身的运化之力、在疏泄的促动中也得以增强。三是益肾气、固津液、利水湿、强骨髓。以先天生后天,保障人体之水火相济。四是通肺气、促肃降,是大天养小天主导一身之气。五是活气血、养心神、安神智、主血脉、扶君助群臣。主方有五类,制药有十余种。

《6.2 内服药》

6.2 内服药

凡整体调理之药皆为内服药,凡是内服药物,皆有双向之功,虚实兼调,既可用于治疗又可用于防病,更能在大病初愈之际小剂量地长期服用,以恢复健康和保障生活质量。凡属整体调理之方皆可用于防治未病、养生保健,以提高生活质量。

《6.3 外治方药》

6.3 外治方药

根据中医“凡有其病,皆由诸内必行诸外、由诸外必入诸内”之理,在用药上采取内病外治,由表及里、由皮毛入脏腑之法,用于外治诸病。内病外治的根据十分明确:人体肌表不仅有 360 个主要经穴可通达五脏六腑,皮表还有无可计算的汗毛孔窍与体内的脏腑相通互连。尤其是肚脐,在先天原本就是接纳母体供养之门户,后天虽相对封闭,但依然可以用通达开窍之药物引诸药内行。不仅可使五气五味五色直通脏腑,而且可以通达周身。外治之方是采取由肌表对准病所外贴、外敷、外熏、热蒸等法直达病灶,尤其各种肿瘤囊肿、积液积血和毒物,当以攻毒消瘀散结之法外敷。外治之法可以毒攻毒,只要于保护皮肤的药物兼用,为有效无损之良法。

在正常的治疗过程中,常以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法相互配伍。在特殊情况下,尤其在病情危重、危急的情况时,为了达到快速起效,可以全方位用药。头顶有百会,脚下有涌泉,胸腹、背、脊椎等处皆可同时外用。数十年来,在临床挽救危重病人时,大多以外治为主。外治之法方便易行,不仅可以治标而且可以治本。治标之法定位病灶,治本之法可分别在脏腑所属的部位,与脏腑区别性地联合一并用药,五脏同用。外治之法对危急病状可获立竿见影、有顾无损之效。对于慢性疾病,可以采用持久战的方式让其无法残存。

疾病虽有妇、儿、产、杂科等病,但亦不出内外两种。如此内外结合,布阵严谨,治中有防,防中有治,防治结合,内外兼治; 布阵有方,用药到位,攻不过七,防守如盘。辨有理,证有据,用药用方灵活善变,不拘一格。尤以外治为主,能让病症防不胜防、变不胜变,以不变之策应疾病万变之能。虽有百病,愈之何难。

《7 疗效初得》

7 疗效初得

笔者早在 1975 年就已创建万病归宗之理。而在创建万病归宗理论之前,已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尝试用药之法多年。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万病归宗之理乃医家必明之理。随着各种新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恶变,医学如果不深悉其理,应战疾病的恶变甚难。万病归宗之理、双合法则之方,在与疾病斗争的临床实践中已初见可喜成效。

病例一 笔者于 2006 年至 2007 年之间曾基本治愈长达 42 年的小儿麻痹后遗症。该患者自出生 11 个月患小儿麻痹,41 年来左腿无肌肉,四季冰凉如铁,左腿较右腿短 3 ~4 cm;1998 年又患上糖尿病,左腿的坏死已迫在眉睫。笔者以双合法则用药仅 10 个月左右,不仅使其左腿升温长肉,此后行走基本自如,在离开拐杖和轮椅的情况下,能以常人的速度行走 5 ~6 km 而无疲惫之感,从根本上改变了病理状态,保障了生活质量。

病例二 有一位患者,集 26 年乙肝与 10 余年强直性脊椎炎于一身,在 40 岁之前已有面临致残、高危之险。笔者以双合之法,用药 9 个月。后经医院检测,各项指标已达到正常,体质已如常人,生活质量、工作、健康得到保障。

病例三 肌营养不良至今仍被世界医学认定为不治之症。笔者以此法则曾先后治疗一位 6 岁儿童和一位 12 岁的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人,使 6 岁小儿在 1 个月内见效,6 个月趋于稳定; 12 岁的患者用药后 2 周内初见成效,1 个月后明显见效,2 个月症状明显改善。

笔者运用双合法则,于 2004 年 4 月在河南等地开始先后收治艾滋病人 100 余例,不仅收效快,而且疗效巩固,颇受当地患者的欢迎。经科技部二次调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双合法则对各种奇难杂症和现代医学界定的不治之症不仅有显著疗效,而且根治患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肾衰等所谓的终生病有数百例之多。对于其他恶性肿瘤诸如乳癌、肺癌、肝癌、卵巢癌、胰腺癌、皮癌等癌症皆有诸多的治愈病例。其他各种癌症的治愈病例正在继续追访总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