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全球气 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很多问题, 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需求不断 提升,为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和谐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 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如何解决牺牲环境求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问 题,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 重大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工程院在 2013 年启动开展了“生态文明 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 一期 )”重大咨询研究项目。 课题组组织 20 多位院士和 200 多名专家经过近两 年多的深入研究,并赴福建、浙江等生态文明建设 典型地区综合调研,形成重要的决策咨询建议,为 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一、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领域战略

(一)国土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空间 格局

实施“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总体战略,从“人 与自然”失衡,经过“人与自然”再平衡的过程,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的新平衡,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安全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①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 务供给能力的再平衡;②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 源禀赋的再平衡;③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 再平衡;④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与产业布局的再平 衡;⑤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大生态工程 的再平衡。

实施“人与自然再平衡战略”的重点措施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低效污染发展模式 为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②转变 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耕地农业为新型的草地—耕地 混合农业;③转变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 长为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④水土 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的红线;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高效利用资源;⑥调整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关 系;⑦实施小城镇大战略,优化城镇布局;⑧继 续推行“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战略;⑨稳步地 放开计划生育政策;⑩正确处理社会公平与效益、 公益性与商品性的关系。

统筹区域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的举措包括: 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构建国际合作新格 局,在陇海路—兰新线—北疆线和东南沿海地区 筹建“一带一路”的经济核心区,努力推动东部、 中部、西部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②优化东、中、西三大块国土空间布局,东部地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 结构调整和升级,走在全国自主创新的前列,中部 地区要支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全国率先 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 突出位置,有步骤建设重点地区和开发自然资源; ③构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长江与华北六大 国土生态经济区,发挥地缘经济优势。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要坚持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二是加强高碳能源低 碳化利用;三是要强化能源科技支撑,抢占制高点;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五是实施能源管理、价格、政 策方面的体制变革。低碳减排发展的总体思路:一 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时间 表;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三是 要加强环境保护投入的到位;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法 律、法规和标准。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 能源新体系,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 革,能源结构将从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向以非化石 能源为主转变。至 2050 年,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 6×109 t 标准煤,煤炭和石油能源比例降低到 40 % 左右,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 能源占到 1/2 以上;在化石能源比例大幅提高的前 提下,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总量控制在 1×107 t、 1×107 t 和 6×106 t 左右,化石能源燃烧过程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控制在 4×109 t · a–1,人均碳排放低于 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目标。

至 2020 年,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重点任务包 括:①强调“节能优先、总量控制”,继续强化国 民经济发展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和相应的考核约束 机制,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使主要 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②提高化 石能源低碳化利用技术水平,增强化石能源高效清 洁利用;③积极推动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太阳能和地热能热利用技术规模化应用,安全发展 核能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有机废物能的能源 化、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技术;④注重提高能源输 配系统的安全、效率,如已有电网技术的完善与升 级、新型输电和智能化、超导电力技术的提升以及电网结构变革等;⑤国内国外市场并举,保障能源 供应安全,加强国内能源的勘探和开采的同时积极 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强海外油气安全运输 体系建设,加快能源资源储备能力建设;⑥加强二 氧化碳捕集与封存 (CCUS) 技术、先进的新能源利 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利用技术等方 面的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至 2050 年,实现 第二个百年重点任务是在上述先进的新能源利用技 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利用技术的自主创 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成本光伏 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高质化转化技术等规模化 商业应用;积极推进快中子堆、受控核聚变等新型 核电系统研究、加速器驱动的核乏料处理系统示范 工程建设,并逐步推进商业应用;积极推进煤层气、 页岩气、致密气、天然气水合物、深层地热等的勘 探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能源技 术体系和能源装备产业。

至 2020 年,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的重点任务包 括:①节能提效,促进低碳减排,针对主要高耗能 行业,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使主 要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 降低碳排放水平。积极推进智慧低碳城市建设,使 节能生态智能建筑得到广泛应用;②强化高碳能源 的低碳化清洁利用技术,增强能源输配系统,应用 智能电网,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发电 系统,减少碳排放;③优化能源结构,应用低碳能 源供应技术,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推广核能利 用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热利用技术;④逐步制定和 完善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低碳标准,强化能源绿 色低碳发展倒逼机制。至 2050 年,实现第二个百 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先 进的核能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转化技术以及新能 利用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并形成我 国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体系和能源装备产业。以非 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促进低碳减排。形成完善 的环境政策标准体系,建成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机制。

(三)新形势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满足全面小康、现代 化建设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需求为宗旨,深入实施生态兴国战略,大力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新时代;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保护;坚持优 化布局,强化生态修复;坚持改善民生,推动绿色 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实施创新战略。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 2050 年, 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全面建成,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 环,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布局为:“八区、十屏、 二十五片、多点”,将全国陆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划 分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 综合防治区、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东 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区、东部平原区。构建东 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 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 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 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 屏障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 25 个重点生态 功能区的二十五片及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等多点区域。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任务:①保护和建设森 林生态系统;②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③保 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④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 统;⑤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⑥建设和改善城 市生态系统;⑦加强工矿交通废弃损害用地的生态 修复;⑧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所有这些任务都 与增加生物碳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生态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 程;退耕还林工程;区域防护林建设工程;森林保 育和木材战略储备工程;湿地保护恢复工程;荒漠 化防治工程;草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工矿 交通废弃土地修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 护区建设工程;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工程;城镇绿化 及城市林业工程。

(四)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战略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生态 文明建设为指导,树立“保护优先、质量改善、系 统控制、协同治理、风险防范、协调发展”的战略 思想,摒弃“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惯 性做法,构建“保护—修复—再保护—再提升”的新模式,改革建立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善国 家环境执政方式,强化国家环境执政能力,坚持从 硬从严、治理为主、全民行动的方针,显著提高环 境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最终实现“既要金 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的目标。

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环境优先、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着 眼于我国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全面改善,促进环 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国家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使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 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形成中国特色的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与 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以及生态 文明相适应的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目标。

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是:①加强水污染综合治 理,明显改善水环境和水质,优先保护优良水体, 狠抓重污染水体的治理,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 实施分类、分区的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制度;② 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速实现空气质量达标, 制定与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加强产 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煤烟型污染控制 和煤炭总量控制,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综合整治 城市扬尘;③强化土壤保护与污染治理,保障食品 和人居环境安全,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 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监 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推行与实施分类管理机 制;④加强危废污染防治,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开 展全国危险废物普查,开展突出危废环境专项整治, 推进高效利用处置设施和危废监管平台建设;⑤统 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 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大力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针对钢铁、石油、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造 纸六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绿色转型以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的总体思路 是:通过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政策法规 保证等措施,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 发展。推进源头削减和末端治理的有机结合,重在 控制、降低排放总量;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过程的应用,进一步推进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和 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实 施一批工业生态园区的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引领企业向价值链延伸方向发展;大力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总体目标是到 2050 年,我国工业将形成世界 一流的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在若 干新兴产业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引 领产业发展;基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形 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控制力的跨国公司和国 际知名品牌。

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包括:①加大结构调整 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提 高产品附加值、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工业 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③提升自主创 新能力,强化设计创新,促进技术进步;④加快工 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强化 全民族的生态危机意识,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道路,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 和城镇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 面;以区域生态承载力为前提,优化城镇经济发展 模式,构建绿色、循环和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 色消费方式,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或完善 城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和公众幸福指数等纳入各级城镇党政干部的政绩考 核体系;城镇规划建设实施总量控制,控制合理的 城市规模、建筑规模,提升城镇宜居性,实现环境 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利用当前 的窗口期,加强城镇能源、交通、供排水等各类基 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采“城镇矿山”资源,保障 城镇高效、安全、清洁地运行,充分发挥城市功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总体目标是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综合 考虑资源、环境、经济、人口四大子系统对城镇发 展的反馈关系,对城镇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基础 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生态规划和智能设计,大力提 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严格控 制新增住宅面积、城镇化率增速、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人均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量、 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等城镇化发展敏感性指标,合理 控制城镇化年增长速度,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型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发展分 地区适宜的建筑能源消费模式,缩小不同城市间在 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距,逐步形成生态协调的城 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重点任务:①生态文明建 设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②发 展绿色产业,优化城镇经济发展模式;③重视城镇 设计和建设,控制城镇建设规模;④发展智能技 术,建立城市信息网络;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转型; ⑥推动生态城区建设与改造示范;⑦大力开采“城 市矿山”资源,实现城市废弃物有效利用;⑧加强 城镇污染防治,推动废水、废气的资源化与能源化。

重点工程包括:①城镇矿山二次资源开采利用 重大工程;②北方城镇采暖大规模利用工业余热重 大工程;③城市清洁发电设施建设工程;④城镇 绿色建筑及材料推广重大工程;⑤城镇化智能技术 与设施推广应用工程;⑥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 程;⑦城市废水处理和利用建设工程;⑧村镇特色 本土化材料应用示范工程。

(七)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现代化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现代化总体思路是:创新 思路,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控制水资源 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基本利用农作物秸 秆、畜禽粪便和废旧地膜)的要求,统筹“三个推 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资源、 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推进,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 同推进),搞好“三个结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结合,树立农业环 境污染全程控制理念与重点治理的结合,实施城市、 工业污染与农村污染一体化防控的结合),实现“三 个转变”(由生产功能向兼顾生态社会协调发展转 变;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型转变;由粗放高耗 型向节约高效型技术体系转变),用绿色发展、循 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 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走适 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战略目标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现代农业向 深度发展,在具有质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低级资源对高级 资源的替代,以及物质转换链的延长和资源转化率 的提高,从而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 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 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战略要求,建立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①加强农业资源保 护;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③大力推进农业节 能减排;④实施一批生态文明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工程;⑤加强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科技支撑。

(八)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消费与文化教育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与文化教育总体思路 是:发展理念要由量长转为质增,主要工作由基础 设施的大量建设转为生态环境的治理营造,经济增 长点由投资制造业转为教育、医疗等第三产业。与 之对应的,居民消费模式与理念的转变:消费需求 由量多变为质优,由对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 设变为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关注,由基本的衣食变为 精神层面的教育、保健等,即一种精致、适度、重 视精神提升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需求的三个转变, 需要国家相关的政策扶持,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消 费品,更需要人民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

绿色消费的总体目标是走“提高产品的劳动力 附加值,不过多扩产,提升居民素质,引导居民购 买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文化消费”的发展道路, 提出精致适度的绿色消费模式是我国消费模式发展 的总体目标。

绿色消费领域的重点任务包括:

(1)推进日常生活绿色消费,引导居民的精品 消费,提倡精致生活,一方面需要对居民的消费倾 向进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企业生产精品,生 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2)加快交通领域绿色消费,尽快出台《城市 公共交通条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进行城 镇规划,缩短居民日常工作生活出行距离;为自行 车、行人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低碳出行提供人 性化的服务设施。适度控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通 过差别化停车、错时上下班、收取拥堵费等手段来 调节中心城小汽车的使用,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促进中心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平衡;

(3)推动建筑领域绿色消费的重点任务,引导居民理性消费,以自身实际需求出发,不盲目追求 面积与技术的使用,防止建筑领域需求的过快增长, 应积极发展与绿色生活模式相适应的建筑技术,倡 导绿色生活方式。

(九)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交通运输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交通运输总体思路:深入贯彻 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 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和第四次全体会议精 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生态 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 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低能耗、低排 放、低污染为特征,以统筹制定规划、调整交通结构、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管理能力为重点,以政府主导、 政策激励、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加快建设交通运 输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目标是依据国家总体要求,立足交通运输 行业实际,至2050年达到以下目标:交通运输法律、 法规、标准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科技研发与 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高效信息服务体系形成,能源 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 控制,中国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

绿色交通领域的重点任务:①统筹制定绿色交 通运输发展规划,控制交通需求总量的过快增长; ②优化运输结构,促进运量向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 转移;③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逐步优化用 能结构;④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倡导建立绿色出行 方式;⑤改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加强各运输 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⑥加强节能环保管理,推动 绿色交通运输的发展;⑦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 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⑧加强科技创 新,提高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综合水平。

二、生态文明建设 “ 十三五 ” 目标与重点任务 建议

我国“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建议 是:到 2020 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绿色转型取 得成效,高耗能产业得到有效控制,节能环保等战 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得到有 效控制,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 善,危害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空 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 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全面树立。

“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建 议包括:

(1)实施绿色拉动战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 环境标准引领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大力培育节能 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的 生态友好型农业,坚决杜绝落后产能在国内异地 转移;

(2)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严守 水资源利用红线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农田建设与 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和优化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向绿色低碳 节约高效转变;

(3)以重大工程带动生态系统量质双升,构建 “八区、十屏、二十五片、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国家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施重 点生态功能区等地区的生态功能保育提升工程,实 施生态脆弱区和重大工程生态破坏区的生态修复 工程;

(4)着力解决危害公众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 缓解重点区域大气灰霾污染,推进重点流域水体污 染治理,强化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加强危废 污染防治降低环境风险;

(5)划定、严守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实 施人与自然再平衡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建立生 态保护红线配套政策与落实机制;

(6)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完善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城镇布局,控制城市建设规 模打造生态宜居城镇,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7)开展国家生态资产家底清查核算与监控 评估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 设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的大数据整合技术 平台;

(8)全面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新文化活动,制定 出台《全民生态文化发展纲要》,引导和培育社会 绿色生活消费模式。

(9)实施生态文明工程科技支撑重大专项, 在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领域、环境保护、生态建 设和生产生活消费领域开展 10 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的重大工程科技工程,具体为:能源 低碳化清洁利用技术重大工程科技专项;环保产 业成套设备制造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土壤与地下 水污染修复与治理技术重大工程科技专项;生态 资产核算技术方法与标准规范重大工程科技专项; 环境基准理论与技术方法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工 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农业 现代化与农村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重大工程科技专 项;支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智能技术重大工程科 技专项;城市矿山开发关键技术重大工程科技专 项;城镇生物质废物制备生物燃气重大工程科技 专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与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保障条 件与政策建议:

(1)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法律体系,加强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加强现有法律生态 化修订,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权 益保障机制;

(2)全面完善资源环境管理的行政体制,理顺 生态资源环境监管行政体制;

(3)形成资源环境配置的市场作用机制,完善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创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奖惩考核管理体系;

(4)建立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制度体系, 建立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健全监督考核 评价机制,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 的监督问责,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健全完 善生态补偿制度;

(5)健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宣教建 设构建道德自律机制,推进多元治理主体建设,健 全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生 态环境社会监督机制。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一期)”重 大咨询研究项目从战略层面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 资源节约、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三大支柱如何与新 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融合等重大战略 问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已经融入中国工程院组 织编制的《“十三五”加强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 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的《“十三五”时期加强生态 保护与修复的主要任务》报告中,提交中共中央财 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文明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 很难通过一次研究就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加以全面的 覆盖。本次仅是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战略问题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有些内容还没有设立专题进行研究, 将来中国工程院适时会陆续安排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