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视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

1 重视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9年粮食播种面积1.099 6×108 hm2,总产量11 320×104 t,人均198 kg。到1998年正好半个世纪,粮食播种面积1.138×108 hm2,比建国时只增加3.5%,然而粮食的总产量为 50 779×104 t;为1949年的4.5倍,人均411 kg,为1949年的2.08倍。

我国农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特别是它创造了一系列的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1982年,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时候对记者说:“你们想了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1]

重视农业,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共同的经验,早在1963年8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美国早先工业发展快,靠农业有一个强大的基础。日本二次大战后也因为先解决了农业问题,工业发展很快” [2]。其实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优先发展农业,概无例外。特别是那些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其经济发展在许多方面受农业的制约。例如前苏联和现在的某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并不是工业基础不好,归根到底,还是农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我国经济建设曾遭受过严重挫折,实际上也是当时农业没有搞好,1958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农业上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几个月的光景,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特别在生产关系上,一味追求人民公社所有制,严重地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连续5年粮食总产量大减。195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9 500×104 t,到1961年,粮食产量还比1957年少 5 000×104 t。小平同志顶住当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1962年7月,明确而坚定地说:“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些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地方,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五统一’等等。以各种形式包产到户的,恐怕不只20%,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百家争鸣’。这样的问题应该‘百家争鸣’,大家出主意,最后找出个办法来。” [3]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3]小平同志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勇气和胆识,表现了小平同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科学态度。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按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路线发展的。

《2 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

2 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

什么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小平同志把调动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真正把人看成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这方面小平同志有系统的论述:回想起1962年,当时全国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挫折,农业生产体制不稳定,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缺乏经验,农业生产资料短缺,农民生活艰苦。1962年7月小平同志说:现在“主要是两方面的政策,一方面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是工业支援农业。”又说“我们要一步步使农民缓过气来。农民缓过气来了,生产积极性就提高了” [4],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时候:1984—1985年,小平同志又说:“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能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改革,小平同志在评论改革成就的时候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不仅粮食大幅度增产,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产。农村见效非常快,这是我国原来没有预料到的。” [6]

调动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不仅能大大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小平同志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1987年小平同志说:“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就减少了。剩下的人怎么办?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利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一种重要内容。同时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农民的发展”, [7]“一改革就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然后我们又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不仅如此,农村经济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翻番。

《3 关键时刻特别强调农业》

3 关键时刻特别强调农业

198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大大超过了原定的计划,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小平同志敏锐地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将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一个震惊世界的、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面对这样的形势,小平同志沉着冷静,高瞻远瞩,要同志们“抓紧调查研究”,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以便对客观世界做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同时强调“不要片面地追求产值和产量的增长,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领导、作为长者的这些告诫,一般说,人们是容易理解的。奇怪的是,在这关键时期,小平同志特别提出“农业问题”。当时,农村形势一片大好,粮食年年增产。1978年全国粮食3×108 t,1979年3.3×108 t,1982年达 3.5×108 t,为什么小平同志这时还要强调“农业问题”呢?我真琢磨不透。又如1986年,国民经济形势很好,粮食总产量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小平同志最关心的还是“农业问题”。他说:“首先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 [9]又说:“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 [10]告诫全党:“农业是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掉。

《4 邓小平理论与农业科学技术》

4 邓小平理论与农业科学技术

党中央、国务院,认真贯彻小平同志发展农业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一切束缚农村社会生产力的经济制度被打破。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研究解决农业现代化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中央要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几个重点农业科学院。”1979年以后中央连续发表了几个“一号文件”,农业、农村和农民中一切有碍于农业发展的清规戒律全被取消,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在小平同志农业发展理论指引下,9亿农民拼发出巨大的生产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3×108 t;1984年增长到4×108 t。人均占有粮食400 kg。6年的工夫增长粮食1×108 t,平均每年递增粮食1 600×104 t。在粮食增长的同时,棉花、油料、糖料、牲猪等都大幅度增长。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共20年我国粮食增长61.6%,棉花增长1.12倍,油料增长3.12倍,肉类增长5.25倍,糖类增长2.61倍。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08 t,人平占有粮食405 kg,在农业科技方面。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的成功培育和大面积推广,棉花育种和栽培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防治对世界农牧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科技的发展武装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家经济奇迹般发展。198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4 %,1983年增长10.6 %,1984年增长17.3 %,1985年增长21.7 %;1988年、1991年、1992年,每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0 %以上,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30多年了。

《5 “重要的战略部署”》

5 “重要的战略部署”

每到关键时刻小平同志总要郑重的提到“农业问题”。“农业要全面规划,首先要增长粮食”,到2000年,粮食要上两个台阶,增加到5×108 t。“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 [10]

它具有相当难度,但又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构成一个稳定的年产5×108 t的“粮食生产力”。如何实现这个战略部署,小平同志估计到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可能出现种种问题,也估计到可能有种种困难,他说:“做到粮食基本过关不容易,要从各方面努力,在规划中要确定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 [11]但是他坚定地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角度、提出许多非常科学的具体意见,比如:“从增加肥料上、从改良品种上,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从防治病虫害上,从改进管理上以及其他手段上,能够做些什么,增产多少,都要有计算”。 [11]这段话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农业是地球上最大的产业,它牵涉到亿万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农业科学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统一整体,发展农业生产力,要用综合措施,既要考虑复杂的自然因素,又要估计到多变的社会条件。我们既要农业高产,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农产品丰富,增加农民收入;更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为子孙后代谋幸福,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小平同志充分估计到农业发展的复杂性,他说:“要实现粮食基本过关不容易,”“要从各方面努力,”要特别讲究“用什么手段,来达到我们的目标,”估计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一项一项地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仔细的计算,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照现在,我们有些规划、调查研究不充分,对客观情况认识不具体,没有求真的愿望,缺乏务实的精神,条条是“重点”,句句是“战略”,什么“跃进”,什么“跨越式创新”,什么“超常规发展”,有的甚至装腔作势,列出一些陌生的“语言”与名词,以为这就是“高水平”了。其实许多是空话,套话、假话;什么事情也办不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格格不入。

《6 “切实组织好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

6 “切实组织好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

农业发展靠综合措施,靠多种经营,靠产业化推动,靠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小平同志在这些方面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农业翻番,不能光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攻关。” [11]最近许多年农业和农业科学取得了进展,改良了品种、增加了化肥施用量,扩大了浇灌面积和机耕面积,等等。但是离邓小平同志对我们的要求相差太远。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土壤培肥上还是薄弱环节。1986年有一位专家对小平同志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 [12]小平同志非常重视这个意见,告诫全党要摆正农业的位置。避免农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事实怎样呢?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做得不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是薄弱环节。一会儿号召劳动力抗旱播种;一会儿调动解放军抗洪抢险;每年由于水旱灾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北方光照条件优越,适合籽粒生长,但是由于水利建设不当,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水的地方,大水漫灌,破坏土壤,浪费资源,缺水的地方超采地下水、浪费能源,提高生产成本,给后人造成隐患。南方水热条件充足,营养体生长茂盛,但是草食家畜很少,不能将资源转化成肉、乳、毛皮。特别是土壤改良和土壤培肥上问题更为严重,在广大农田里单纯靠化肥种田,每年全国将要使用各种化学肥料两亿多吨。在许多田里,很少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秸杆不能还田。在栽培上很少实行禾本科和豆科轮作和间作。利用生物固氮、降低成本。南方有些水稻田,基本上是“板田过冬”。江浙一带,过去流行的“草塘泥”,现在很少有人使用。各地兴办的猪场、乳牛场、鸡场,畜禽粪尿本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是农牧业生产过程中伴生的重要资源。现在到处堆放,任意糟蹋,白白浪费,污染环境,妨碍人畜卫生。土壤由于缺乏有机肥,结果养分不完全,土壤的缓冲性、保水保肥的能力降低,经不起干旱和渍涝,受不住寒冷和酷热,土壤中微生物得不到能量和养料,土壤肥力得不到培养,自然界营养元素循环也完成不了。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土壤结构变坏,土壤生产力下降,这样不可避免地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首先表现在农产品成本升高,质量下降。许多具有特殊风味的名特优产品,现在都“有名无实”了。搞农业,不把“土”和“水”搞好,不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实际上是“舍本图末”,既保证不了优质高产,也保证不了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