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进入 21 世纪后,水产养殖作为一种可持续提 供动物蛋白的食品生产方式之一 [1],对世界食品生 产和食品安全的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自 1950 年以来,世界水产品产量虽然一直 稳步增长,但捕捞产量自 1990 年以来已出现徘徊 不前和产量下降趋势,其增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 (见图 1),因此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总干事 José Graziano da Silva 认为:“水产养殖仍然是增长最快 的食品生产方式之一。如果认真负责地发展和实施 , 水产养殖能为全球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产生持续利 益”[3]。

《图 1 》

图 1  1950 年以来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变化 [3]

 

就我国而言,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业和食品产 业中增长率最快的产业,产量已达全世界养殖产量 的 2/3 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养殖得到了快速增长, 其主要因素之一便是水生生物学、水产学和生物技 术发展及进步的结果 [1,4,5]。水产遗传育种作为水生 生物学、水产学和生物技术的一部分,在揭示水产 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面向生产, 挖掘利用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水产生物的遗传改良, 创造高产、抗病或抗逆等经济性状优良的水产新品 种,在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作用。水产遗传育种科技创新是水产种业发展的关 键要素,是水产种业及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国内水产遗传育种与种业现状》

二、国内水产遗传育种与种业现状

《(一)水产遗传育种基础研究》

(一)水产遗传育种基础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产选择育种技术研究 的国家之一,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建立了专门从事 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室。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水 产遗传育种科技综合实力已在国际上总体处于先进 水平,尽管有些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水产遗 传育种基础研究方面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992 年起,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就开始建设 以良种场为主体的全国水产原良种体系来保存和保 护重要的水产种质资源;近年来在国家基础条件平 台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水产种质资源 收集、整理、整合与共享工作,初步建成了水产种 质资源保护和共享利用平台;自 2007 年起发布与 水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建立水产种质资源 保护区,初步构建了覆盖各区域的水产种质资源保 护区网络;建立了大量与种质资源评价和辅助育种 相关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 多态性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APD)、扩增片段长度 多态性(AFLP)、微卫星脱氧核糖核酸(SSR)、序 列标志位点(STS)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标记等多态性脱氧核糖核酸标记技术 [4]。

20 多年来,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水产遗传 育种和病害控制以及水产种业的形成提供了持续动 力。通过深入研究水产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遗 传背景,进而开发新品种,如新品种鲤鱼、各类鲫 鱼等,多数已在产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 推动水产 种业可持续发展 [5];全雄黄颡鱼也是在揭示其性别 决定机制、开发出 X 和 Y 染色体连锁标记的基础 上培育的 [6~9]。在养殖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构建 了一批重要养殖种类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 文库,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或高密度遗传 连锁图谱;发掘鉴定了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 能基因、数量性状座位(QTL)位点和分子标记; 初步解析了调控水产动物生殖、性别、生长、抗病、 抗逆等重要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及其调控网络,在 水产动物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或进展,其中对鲤鱼、鲫鱼、草鱼、半滑舌鳎、 虾、贝类等功能基因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4,5,10]。

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下,中 国水产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已迎来新的机遇。自 2012 年起 , 相继破译了太平洋牡蛎 [11]、半滑舌鳎 [10]、 鲤鱼 [12]、草鱼 [13]、大黄鱼 [14,15]、红鲫 [16] 等的全基 因组序列,同时启动了团头鲂、橙点石斑鱼、牙鲆、 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银鲫、鲢鱼、鳙鱼、凡纳滨 对虾、中国对虾等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 [5]。这些重 要水产动物全基因组信息及其详细的分子解析,已 在水产动物性状遗传改良和病害防控研究方面发挥 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4~6]。如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揭 示了海洋生物逆境适应的进化机制 [11];半滑舌鳎全 基因组精细图谱揭示了半滑舌鳎 ZW 性染色体进化 机制和其适应底栖生活的分子机制 [10];鲤鱼全基因 组序列揭示出其独特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并通过进 化分析解析了其遗传多样性机制 [12];草鱼基因组和 转录组分析诠释了其草食性适应的分子机制 [13];大 黄鱼全基因组测序解析了其先天免疫系统的进化特 征和独特的免疫模式 [14,15]。这些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水产生物的基础研究进入了基因组学时 代,将对水产遗传育种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水产新品种培育》

(二)水产新品种培育

20 多年来 , 我国科研人员运用常规育种和现代 育种技术已培育出一批水产新品种。截至 2016 年, 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水产养 殖新品种共达 168 个,涵盖了鱼、虾、贝、蟹、藻 等主要养殖种类。

选择育种是我国研究最早、使用最广泛的技术 之一,特别是近 10 年来遗传分子标记的辅助使用 和多性状复合评价 (BLUP) 方法的引入,选择育种 技术更趋完善,迅速在银鲫、鲤鱼、中国对虾、罗 氏沼虾、大菱鲆、牙鲆、斑点叉尾 、罗非鱼、鲍 鱼、扇贝、牡蛎、珍珠贝和文蛤等养殖种类中培育 出新品种。在细胞工程、性别控制和多倍体育种方 面,利用银鲫特殊的生殖方式 , 已连续培育出三代 异育银鲫新品种,促进了鲫鱼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7]。 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技术在草鱼、鲢鱼、罗非 鱼、泥鳅、真鲷、牙鲆、大马哈鱼、非洲鲶鱼、虹鳟、 黄颡鱼和团头鲂等鱼类中都得到应用;采用性别 连锁遗传标记辅助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成功培育 出黄颡鱼“全雄 1 号”、全雌牙鲆“北鲆 1 号”和 “北鲆 2 号”、罗非鱼“鹭雄 1 号”[18] 和半滑舌鳎 高雌苗种 [19]。水产动物倍性育种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已成功诱导出草鱼、鳙鱼、鲤鱼、鲫 鱼、鲢鱼、罗非鱼、胡子鲶、黄颡鱼、虹鳟、大黄 鱼、真鲷、牙鲆等 20 多种鱼类的三倍体和四倍体 试验鱼。特别是利用远缘杂交制备出首例两性可育 的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再利用其与二倍体间进行 杂交连续培育出两代湘云鲫和湘云鲤 [20]。我国还培 育出世界首例转基因鱼,目前转基因技术已非常成 熟,此外,在模式鱼类基因组精细编辑技术方面也 取得了重要突破 [21],2014 年率先完成了“斑马鱼 1 号染色体全基因敲除计划”,基本敲除了斑马鱼 1 号染色体上的 1 333 个基因,为建立水产育种学 模型等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石。全基因组测序为水产 生物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我国遗传育种学 家已经开始在水产动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全基因 组育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5],如在海水 贝类完成了长牡蛎、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全基因 组框架图的基础上,成套研发了低成本、高通量遗 传标记分型技术,建立了贝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分 析评估系统 [22~24],由此形成了基于全基因组分型的 选择育种技术。

《(三)水产种业体系建设》

(三)水产种业体系建设

“发展养殖,种业先行”[25],种业在水产生物 产业链中占有引领性的战略地位。我国政府高度 重视水产种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2012 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 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关 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 干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 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 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 新品种”“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 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等要求,为我国现 代水产种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指明了发展方向,也 从另一角度昭示着我国水产种业将迎来新的历史发 展机遇。

从 1992 年开始建设以原良种场为主体的全国 水产原良种体系,2001 年开始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 心,2013 年起启动了国家水产种业示范场建设,截至 2014 年,全国共建有遗传育种中心 25 个,水产 原种场 90 个,水产良种场 423 个,水产种苗繁育 场 1.5 万家 [26]。预计到 2020 年将建设 50 家水产遗 传育种中心,其功能集中在建立育种技术体系,构 建核心群体和培育新品种,与国家级良种场(良种 扩繁场)和苗种场等相辅相成,国家水产良种与种 业体系建设已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水产良种化进程。

《三、国际水产遗传育种及种业发展趋势及启示》

三、国际水产遗传育种及种业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水产育种的遗传基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产育种的遗传基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适合 不同生态环境的水产种质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包 括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在内的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 达国家均设立了各种专业或综合性的生物种质资 源保藏、评价和发掘机构,制订了不同形式的重 大计划。

当前及未来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依然是针对生长、饲料转化率、抗病、性别控制等 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美国、英国、日本、澳 大利亚等纷纷明确了适应本国特点的水产经济重点 发展方向,已在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相关领域取得了 技术突破,并形成了产业优势。美国早在 2003 年 就培育出了高抗尼氏明钦虫 (Msx) 病和中抗海水肤 囊菌 (Dermo) 病的牡蛎品系,目前,培育的三倍体 牡蛎已占美国牡蛎苗种来源的 70 % 左右,培育的 南美白对虾良种因其高产抗逆的特性,已占领并 垄断国际养虾产业。挪威从 1972 年以来一直坚持 鲑鳟选育,研究了鲑鳟生长速度、性成熟年龄、抗 病毒病和抗细菌病能力、肉色和肌肉中脂肪含量 等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良种选育,现已培育 出了一批鲑鳟鱼类的优良品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周 期和降低了饵料系数。世界鱼类中心与挪威、菲律 宾有关研究机构协作实施了罗非鱼遗传改良计划 (GIFT 计划 ),在完成 6 代选育后取得了生长速度 比基础群提高 85 % 的品种,在多个国家养殖进行 遗传和经济性状评估后广泛推广。通过牙鲆抗淋巴 囊肿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日本东京海洋大学 Nobuaki Okamoto 教授率领的团队培育出了抗淋巴 囊肿病牙鲆,该品种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到 了 35 %[27~29]。

世界主要养殖国家的育种模式主要以选择育种 和杂交优势利用为主,研究对象集中在鲑鳟鱼、罗 非鱼、对虾、牡蛎和鲍鱼等养殖种类上,评估技术 主要采用以多性状复合评价方法为基础的多性状复 合育种技术 [30]。美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针对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桃拉综合征病毒(TSV) 抗性开展选择育种,经连续 4 代选择后,凡纳滨 对虾抗桃拉综合征病毒的存活率高达 92 %~100 %。 越南和泰国分别从 2007 年和 2010 年起,利用多性 状复合评价方法开展多代罗氏沼虾选择育种研究。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利用 选择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系谱识别,连续多 世代改良斑节对虾,繁殖率和生长速度比野生群体 提高了 200 %。

细胞工程育种、性控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也一直 是水产育种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日本、印度尼西 亚、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利用组织无性繁殖、染色 体组操作、干细胞移植和借腹怀胎等细胞工程技术 在长心卡帕藻、虹鳟鱼等育种方面取得了进展;美 国成功培育了四倍体牡蛎,并与正常二倍体杂交获 得了三倍体牡蛎苗种。在转基因育种方面,虹鳟、鳅、 罗非鱼、斑点叉尾 、草鱼等经济鱼类的转基因研 究主要集中在生长、抗寒及抗病等性状上。目前美 国最先批准了转基因鱼产品上市,各国也都或多或 少地进行战略技术储备研究。随着测序相关技术的 发展和测序平台的不断完善,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 使研究人员可以从基因组水平来认识和理解生物的 各种生命过程,为设计和优化生物性状提供了可能。 分子设计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在世界各国都呈 现方兴未艾的状态。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主要 集中在抗病性状育种方面,如挪威正在开展鲑鳟鱼 和鳕鱼的抗弧菌病和病毒性神经坏死(VNN)病毒 病的全基因组选育,美国在进行斑点叉尾 抗弧菌 病的全基因组选育。

《(二)国际水产种业发展状况带给我国的启示》

(二)国际水产种业发展状况带给我国的启示

国际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水产养殖种业的发 展,不断加大研究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国外水产养殖种业总规模低于中国,但产业集中度 较高,良种覆盖率较高,苗种质量稳定,单位售价 远高于我国。国外水产种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都是基于大的育种计划。和国内主要以科研院所进行品种选育为主导不同,国外种业企业在苗种培育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鱼类中心与挪威、菲律宾 有关研究机构协作实施的罗非鱼遗传改良计划,树 立了一个多方合作进行水产生物遗传改良的典范: 在育种过程中,准确查找问题,精密设计项目实施 方案,进行多代选育,养殖户参与品种评价,广泛 宣传等是该计划成功的经验。挪威鲑鳟鱼育种基地 和项目已在全球部署,初步出现一个即将垄断国际 鲑鳟鱼良种供应的大型跨国种业。美国迈阿密南美 白对虾育种基地(SIS)的种虾进入中国市场已 10 多年,其一度占市场份额达 80 % 左右,几乎垄断 中国种虾供应市场。

国外良种培育投入较大,效果显著,多起源 于大的育种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具有市场潜力的优 势养殖种类进行长期的针对其经济性状进行遗传选 育,通过政府推动或者与国际专业育种机构合作, 大量积累选育和推广基础数据,不仅促进了良种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由此引领了国际水产养殖 的方向 [30]。

《四、水产遗传育种与水产种业遇到的问题及 发展建议》

四、水产遗传育种与水产种业遇到的问题及 发展建议

尽管优良品种是我国水产种业可持续发展的核 心要素这一点已形成共识,但就目前来说,我国水 产种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在当前技术革 命浪潮下,需拿出一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来应对。

《(一)提高水产育种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水产育种标准化技术体系》

(一)提高水产育种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水产育种标准化技术体系

我国育种基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家财 政投入总量少,投入较低,满足不了良种培育的需 要;研究对象广泛,技术参差不齐;优异种质资源 鉴定与保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养殖种类育种 周期长,种质退化等;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和 分子标记很少;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不够;全基因 组选择等新技术尚未完全应用;基因组编辑和分子 设计育种等育种新技术亟待开展;具有高产抗病抗 逆等多个优良性状的重大新品种十分缺少。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水产种业的 投入,继续支持育种家收集、筛选具有重大商业潜 力的品种及野生近缘种等育种材料,建设核心种质 资源库 ( 基因库 ),挖掘其重要经济性状和基因,筛 选、创制符合育种目标的优异、特异水产育种亲本 材料,以期为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物质基础; 在信息整合和数据共享方面,整合各个育种单位的 育种系谱及各种性状数据库,搭建权威的公共信息 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过程,全方位地提供咨询和 技术服务,将有助于水产遗传育种进程和水产种业 的发展;在技术储备与自主创新方面,实现现有水 产种业关键技术的升级和整合,突破重要育种基础 理论与前沿关键技术,开展重要养殖种类种质资源 评价与鉴定,阐明并挖掘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组学 基础和遗传调控机制,研发先进的基因型筛选鉴定 系统与信息化表型测试系统,构建大规模、高通量、 专业化、流水线的商业化育种平台体系,进而创制 出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生态安全的有重 大市场价值、覆盖率高的新品种,实现水产养殖良 种化,大幅度提升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完善水产种业科技创新链条,打造企业创新 平台,构建新型的国家种业创新体系,逐步 提升我国水产种业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水产种业科技创新链条,打造企业创新 平台,构建新型的国家种业创新体系,逐步 提升我国水产种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水产养殖业良种体系从无 到有的发展阶段,也在种业平台搭建方面做了诸多 工作,然而与我国当前及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实 际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问题主要存在于:种业 体系平台还不健全,商业育种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产业技术标准需要制定;产业链不完善,集成度不 高,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育—繁—推”一体 化的龙头企业等。

针对以上问题,在水产全产业科技创新链条 完善方面 , 需要探讨种质收集与保存、育种技术创 新、良种选育与扩繁、示范养殖与推广等一整套 功能完整、衔接紧密的高效运作机制;在种业发 展模式方面,鉴于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种类多,应 依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探讨不同的种业发展模式。 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从国际种业发展实践看, 企业能够面对市场,应成为国家种业发展的主要 载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 引导下,加快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 系建设发展进程,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 培育一批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 化的现代水产种业集团。

《五、“十三五”水产遗传育种与种业发展目 标与任务》

五、“十三五”水产遗传育种与种业发展目 标与任务

当前,水产养殖对世界水产供应的作用已在发 达国家中达成共识,水产养殖仍是全球食品安全和 经济增长的时代主题 [31~34]。挪威鱼类遗传育种学家 Trygve Gjedrem 教授认为鱼类和贝类的遗传育种还 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36,37]。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中 国正在转向水产养殖工业化的新时代”[38]。水产遗 传育种与种业有很深远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水产遗传育种与种业的 目标在于:建立和完善以全基因组解析为基础的水 产遗传育种创新型技术体系,培育出 50~60 个高产、 优质、抗病、抗逆、生态安全的有重大市场价值, 覆盖率高的鱼虾贝藻系列新品种,培养一批水产遗 传育种和水产种业人才,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 “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企业。

主要任务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现代水产育 种技术创新提升工程,以提升水产养殖领域科技创 新能力为目标,解析重要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蟹、 贝和藻类等全基因组信息,集成运用传统育种技术 与现代育种技术,攻克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性别鉴定、 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编辑和高通量基因芯片制 作等关键技术,整合各方资源,搭建育种信息平台 和数据库,探索水产养殖领域育种新技术如基因组 编辑,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育种途径及其在良种培 育中的应用,推动现代育种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②突破性重大新品种培育:以水产养殖鱼、虾、蟹、 贝和藻类等为对象,在解析重要水产养殖生物全基 因组解析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基础上,注重种质资 源保存与创新,重点突破基因挖掘、经济性状遗传 解析、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基因组编辑等核 心技术,依据水产养殖产业需求,培育满足不同养 殖环境要求的高产、抗病、抗逆、优质海水鱼、虾、 贝、藻等突破性重大新品种;③水产种业产业化技 术开发与平台建设:联合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教 育部等相关部门研究所和高校研究力量,实现产学 研联合攻关和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开展产学研联 合,建立“遗传育种中心 + 国家级及省级原良种场 + 苗种繁育场”的多级水产公益性原良种生产体系; 建立水产养殖种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加快原良种 品种审定技术和标准的建立,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 政策制定。构建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框架,突出 扶持和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 现新品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