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旅游产业是解决秦巴山区贫困问题的 重要手段》

(一)文化旅游产业是解决秦巴山区贫困问题的 重要手段

秦巴山区是我国 14 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 人口数量大,生态保护压力大,需要突破思路,提出 创新发展的策略、路径和模式解决上述难题。文化 旅游是国家部署的带动脱贫致富的战略内容,秦巴 山区通过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带动区内贫 困人口就业、创业,从而有利于解决区内贫困问题。

《(二 ) 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突 破口》

   (二 ) 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突 破口

我国历经了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温饱问 题已基本解决,精神与文化的需求和生活环境、方 式、内容与品质的追求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和秦巴 山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国家战略, 也是破解秦巴山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的突破口。通过 发展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融合带动多个产业与 领域发展,也可推动依赖矿产资源性产业区域的产 业转型升级。

《二、秦巴文化旅游资源的重大价值》

二、秦巴文化旅游资源的重大价值

《(一)秦巴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一)秦巴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秦巴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秦巴历史文化资源

秦巴山区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内容类型丰 富,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巫 山猿人、郧县人为主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存;以上古 传说中的华胥古国为主体的上古地方文化遗存;以 三皇五帝传说为主的上古华夏文化遗存;以各类古 城、古战场遗址等为主的各个朝代历史遗存等 [1]。

自距今 200 万年前的巫山猿人以来,秦巴山区 就成为先民们活动的核心区域。夏朝成立标志着名 义上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从此开始,秦巴山区始终 在中原王朝的多种方式的掌控之下。隋唐之前,我 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位于其内,使得秦巴山 区素来是中原王朝的核心经济区以及科技文化领先 的中心地区,尤其是长安、洛阳、南阳、荆州、襄 阳等地的发展更居全国之冠。但自五代十国乱世之 后,在历史大背景的驱动之下,秦巴山区逐渐失去 了其政治中心的地位,主要剩下军事防卫的职能并 承担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随着元明清大一统 王朝的再次来到,秦巴山区的军事防卫职能也逐渐 消失,并逐渐由全国的经济货运中心和粮食生产中 心衰退为地区性的经济中心。

2. 秦巴地域文化资源

秦巴山区位于五省一市交接之处,不可避免地 会受到各省市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数千年 的相互影响下,逐渐融合成为一种包含秦文化、巴 蜀文化和楚文化等独特地域性文化在内的包容性极 强的独特的秦巴文化。周边地域文化中对秦巴山区 产生较大辐射和影响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类型主要有 6 类,分别为藏羌彝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 陇南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 [2]。

3. 秦巴宗教文化资源

秦巴山区位于西域、西南边陲和中原交接之处, 一直以来受到多种文化的共同影响,而且区域内山峦 叠嶂、景色清幽、超脱凡世,自古以来就是佛道等 宗教修行活动的重要区域。因此有佛教、道教各类 形式的丰富的宗教遗迹,时间跨越各个朝代,类型多 样,包括名山、石窟、佛像和寺庙等,其中武当山、 华山、终南山等是知名度较高的宗教名山(见表 1)。

表 1 秦巴主要宗教遗存

《表 1 》

4. 秦巴传统乡村文化资源

由于秦巴山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闭塞 的地理区位条件,使得当代的工业文明对其影响较 小,其城镇化发展整体处于较低的层次,多数地区 还保留着较为完善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物质空间 形态,主要以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为载体,包括各 类历史文化名镇、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以及大量的传 统村落。秦巴山区传统乡村文化主要包括 3 个独特 的核心内容:其一是独特的乡村布局形式和地域建 筑形式;其二是仅在乡村地区保留完好的,能够代 表本地域的诸多节庆、嫁娶、戏曲歌舞等非物质类 地域性民俗文化内容,是地域文化在乡村层面的体 现;其三是大量传统乡村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具体 表现为各类传说、庙宇、遗迹等物质类或非物质类 文化资源。

5. 秦巴隐逸文化资源

由于秦巴山区偏于一隅,远离中原战乱和世俗干扰,重峦叠嶂,环境清幽,因此自古以来都是中 原人民逃难避乱、远离尘世、亲近自然的重要区域。 此外,自夏商时期历经春秋战国、两汉隋唐直到如 今,历朝历代都有无数逸士居于此处,或修道参禅, 或采药养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依托自然山水、 佛道文化和传统养生的隐逸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以 终南山为核心的秦岭隐逸文化圈,以武当山为核心 的江汉隐逸文化圈,以青城山、峨眉山为核心的蜀 山隐逸文化圈,以及以大巴山区为核心的大巴山隐 逸文化圈(见表 2)。

表 2 秦巴山区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代表

《表 2 》

《(二)秦巴山脉的重要地位》

(二)秦巴山脉的重要地位

秦巴山脉是世界级的文化名山,是中华文明的 摇篮,是华夏文明的龙脉和父亲山,是位居中国地 理中心的文化圈或文化走廊,是华夏文明传播的通 道和东西南北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保存了较为 典型和完整的人文生态环境,保存着多种文化形态 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堪称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为 特点的世界级的文化之山。在地球北纬 37° 线的世 界名山中,秦巴山脉以其灿烂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积淀,以及独有的人类文明轴心的地位而享誉 世界,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后 发优势。

《(三)秦巴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极高》

(三)秦巴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极高

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种类齐全, 其中包含少数民族文化及各地地域特色文化,充分 展示了秦巴文化底蕴的深邃,包含 2 处世界文化遗 产、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43 个中国传统村落、65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4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巴山区生态资源总 量大、品位高、类型齐全、组合良好,具有奇特性、 多样性等特征。秦巴片区内包含 1 处世界自然遗产、 1 个世界地质公园、40 个国家自然保护区、61 个国 家森林公园、12 个国家地质公园、11 个国家湿地 公园、7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 个国家水利风景区。 这些资源充分展示了秦巴人文资源的多样性,有利 于秦巴山区更快实现打造世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的愿景。

秦巴山区是东亚史前人类和史前文化文明的发 源地,是承载了数千年华夏文明发展的温床。秦巴山 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历 史时期,时间跨度大,数量丰富。秦巴山区是众多 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重要交流区域,包含中原、三 秦、荆楚、巴蜀、陇南和藏羌彝共六类地域民俗文化, 都以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历史和风俗体现出来,因 此秦巴山区同时催生了多元文化发展的火花。

秦巴山区是我国具有文化与生态双重价值的世 界名山。一方面,是华夏文明传播的通道和多种文 化交汇融合之地,保存了较为典型和完整的人文生 态环境,保存着多种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秦巴山区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长江 黄河分水岭,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 产资源,是我国多种生物的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区,更是我国南水北调中路水源涵养地。秦巴山 区优越的文化地位与生态资源使其成为发展文化旅 游、发扬华夏文化的沃土。

《三、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三、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思路》

(一)战略思路

按照“一个核心理念,五大发展支撑”的发展 思路指导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个核心理念:即围绕“国家中央公园群”, 将秦巴山区作为整体发展为中国生态之源与居民游 憩目的地;五大发展支撑:即通过“文化产业发展 支撑”“生态保护支撑”“空间发展支撑”“品牌与 产品支撑”和“协调合作机制支撑”五大支撑体系 支撑秦巴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目标》

(二)战略目标

基于文化旅游发展条件与诉求,以“秦巴” 为品牌,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 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以科考探险和体育 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 将秦巴打造为“国际性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国 际性中国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内自驾探 险旅游乐土”,集旅游、度假、观光、探险、休闲 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目的地体系。依托秦巴山区 独有的自然及文化资源,将其构建为中国国家中 央公园群。

《(三)战略重点》

(三)战略重点

1.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根据国内外国家公园设立标准,从资源条件、 生态保育、开发条件及管理条件四个方面设立秦巴 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在秦巴山区设立由自然型国家 公园、文化型国家公园和文化景观型国家公园三种 国家公园构成的国家公园体系,其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和自然遗产归并为自然型国家公园;各类遗址地、 纪念园、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遗产归为文化型国家 公园;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 名胜区和旅游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 化景观世界遗产合并为文化景观型国家公园 [3]。通 过对秦巴山区已有资源的梳理与评价,选取 15 个 国家公园作为试点(见表 3)。

表 3 秦巴国家公园试点

《表 3 》

2. 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聚集产业要素,优化产业 布局,完善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开展文化产业园区 和基地的建设,聚集文化资源要素和文化产业要素, 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4]。以本地文化元素为题 材,以合作为方式,吸引高端创意创作人才,创造 以本地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消费需 求的文化艺术作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3. 文化旅游扶贫

构建秦巴山脉文化旅游扶贫体系,总结典型 和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经验,把文化旅游扶贫作为 环秦巴山脉文化走廊和文化保护工程规划的主要内 容。融合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休闲养生养老、非 遗开发和工艺美术与乡民合作社,营造外来人员与 原住民共建的新农村,开发传统生产生活技艺,发 展乡村作坊产业。

4. 旅游业发展

建设面向不同的群体与需求,发展多种业态、 功能与模式的文化旅游。建立以交通为轴,以跨界 跨地区为特点,以自驾为主要形式,从交通走廊、 经济走廊、文化走廊结合的角度,设计旅游走廊, 形成大环线、节点城市聚集和乡村旅游驿站多中心 聚合的项链状形态结构。

《(四)空间布局》

(四)空间布局

1. 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秦巴山区内的历史、地域、宗教、村落、隐逸 等五类文化遗存资源都可归纳入物质类文化资源和 非物质类文化资源两类,根据其表现和推广形式不 同,各自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较为 适合秦巴山区的产业园类型为:依托特色地方文化 艺术的产业型,依托悠久历史和博物馆群的博物馆 型,以及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庞大休闲需 求的都市型。

2. 秦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秦巴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构成点、轴、面结 合的旅游空间结构,即构建“1 个核心、3 个中心、 4 大板块、5 条区域旅游发展轴、4 条秦巴旅游精品 带、多个支撑城市”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

(1)1 个核心 将西安作为区域旅游带动的核心城市,依托西 安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地位,为秦巴吸引客源,提供 旅游服务人才、资金及政策惠及。

(2)3 个中心

以汉中、十堰、达州作为秦巴旅游发展增长极, 建设区域旅游服务中心,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小城。

(3)4 大板块

破除行政壁垒形成陕甘川旅游板块、秦巴生态 旅游板块、成渝旅游板块、豫鄂旅游板块。各板块 内部牵涉不同地区资源整合与旅游合作,形成不同 特征的旅游功能板块。

(4)5 条区域旅游发展轴

鄂豫宗教与生态文化旅游带(神农架—洛阳)、 陕川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带(西安—成都)、甘川历 史文化生态旅游带(天水—九寨)、豫陕甘汉江流 域生态旅游带(南阳—陇南)、陕鄂历史生态文化 旅游带(武汉—西安),其功能是联系旅游重要节点, 并构建秦巴旅游区域大通道及旅游产业集群带。 (5)4 条秦巴旅游精品带 陇南川东自然旅游带(陇南—万州)、陕渝秦 巴山水旅游带(达州—安康—西安)、丹江水山水 生态旅游带(商洛—南阳)、二广高速历史文化名 城旅游带(洛阳—南阳—襄阳)。

(6)多个支撑城市

《(五)旅游线路》

(五)旅游线路

秦巴山区旅游线路分为秦巴精品旅游线和秦巴 主题旅游线。以陇南、广元、巴中、安康、商洛、襄阳、南 阳为区域二级旅游中心,作为旅游板块辅助旅游服 务中心,并依据各自核心旅游景点,整合旅游资源, 成为各版块旅游产业发展增长极,打造为全国主要 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 秦巴精品旅游线

秦巴精品旅游线共 4 条:甘川古文化与山水生 态游、川陕巴蜀三国古道历史文化游、陕鄂道家 名山与历史文化生态游、豫鄂少林武当生态文化 游。

2. 秦巴主题旅游线

秦巴主题旅游线共 5 条:陇南川东小江南自然 生态游、汉江秦巴山水风情游、陕渝秦巴山水生态 游、南水北调科普游、历史文化名城体验游。

《四、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旅游发展的“五大转变”》

(一)实现旅游发展的“五大转变”

针对秦巴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以及旅游产业发展 趋势,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实现 5 个方面的 转变。

1. 转变旅游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行政割裂、各自为阵的旅游发展模式 转换为区域旅游合作,创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 [5], 实现区域旅游从政策、生态保护、旅游产品开发与 营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合作与一体化发展。

2. 旅游发展主体转变

秦巴山区位于川、渝、陕、陇、鄂、豫五省一 市交界处,其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多集中于小城镇与 乡村。旅游发展主体应从单一城市提升为主转变为 城镇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让小城镇与乡村承担重 要旅游服务职能。

3. 旅游开发模式转变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人们对生态资 源保护意识的加强,必须转变从单一开发为导向到 保护与开发双目标的开发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秦 巴山区旅游发展稳定、健康、持续。

4. 旅游产品转型

将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向体验型、度假型、文化 型及绿色旅游产品转变,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并通过旅游产品带动上 下游产业链发展,激活旅游经济。

5. 旅游营销方式转变

从传统的旅行社营销转变为国内营销和国际营 销相结合、网络营销和常规营销相结合、大众宣传 和专项营销相结合、市场营销与网络预定相结合的 多种营销共存模式,构建秦巴旅游营销大网络,提 高市场营销的有效性。

《(二)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合作机制》

(二)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合作机制

秦巴区域旅游协调各个利益主体,需搭建区域 旅游一体化机制。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架构多元主体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协作、行业推动、民众 参与”的旅游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旅游 发展中的作用,做到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调。

2. 架构组织机构

(1)组建“大秦巴办” 在秦巴片区组建“大秦巴办”,促进秦巴环境、 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目 的是解决资金短缺和交通障碍两大问题。其涉及旅 游的核心职能是制定秦巴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 定秦巴旅游业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指导区内 各级行政组织、旅游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旅游相 关行为,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秦巴区 域一体化合作事宜。

(2)组织融资网络

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入等方式形 成秦巴旅游发展融资网络,主要构建 5 大旅游投融 资平台:秦巴旅游开发基金、秦巴旅游发展专项资 金、秦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秦巴生态旅游建 设专项资金和秦巴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用于秦巴旅 游经营性项目开发。

(3)构筑“秦巴旅游合作发展基金会”

采取基金会的模式,将“大秦巴办”成员的相 关权益转化为基金会的份额,秦巴片区川、渝、陕、 陇、鄂、豫五省一市按照份额分摊年度基金认缴额 度,将相关权益集聚在基金会里,构筑“秦巴旅游 合作发展基金”,以资助秦巴认知共同体的发展事 务,维系合作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秦巴旅游行业协会

建立由秦巴境内从事旅游开发、旅游景点、旅 行社、饭店、旅游教育、旅游团队接待单位和旅游 信息等企事业及其相关经济组织自愿参加组成,实 行兴业服务和行业自律的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非营 利性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法人。

(5)设立“秦巴旅游论坛”

设立“秦巴旅游论坛”,就秦巴地区在资源利 用和保护、城市经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 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发展环境建设、区域一体 化制度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加以研讨,发布政府 导向性政策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