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优先出版 当期阅读 过刊浏览 作者中心 关于期刊 English

《中国工程科学》 >> 2012年 第14卷 第6期

我国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1.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北京 100007;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资助项目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2011-ZD-19-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209500) 收稿日期: 2012-04-06 发布日期: 2012-06-13 12:04:23.000

下一篇 上一篇

摘要

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资源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主体,具有大型化成藏的特点。集中讨论了这类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认识到成藏要素具有大型化发育与规模变化的特征,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基础;薄饼式、集群式成藏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主要样式;气源灶埋藏期规模“蓄能”和抬升期规模排气是大型化成藏重要气源输入;体积流和扩散流充注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主要运聚方式。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藏的成藏分布具有近源性,成藏组合以大面积和大范围两种类型为主,成藏类型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主要分布在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围斜区、陆内坳陷盆地广大斜坡区和向斜区以及前陆盆地缓翼斜坡等地区。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认识的提出,提升了我国天然气资源发现潜力,扩展了勘探范围,为客观评价我国天然气主体资源总量和分布、推动有效发现大气田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参考文献

[ 1 ] 戴金星,邹才能,陶士振,等.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4):17-29. 链接1

[ 2 ] 赵文智,汪泽成,王红军,等.中国中、低丰度大油气田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9):641-650. 链接1

[ 3 ] 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及其在拓展勘探领域中的意义[J].石油学报,2005,26(1):1-8. 链接1

[ 4 ] 赵文智,王红军,钱凯.中国煤成气理论发展及其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的地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280-289. 链接1

[ 5 ] 邹才能,陶士振.中国大气区和大气田的地质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7,37(增Ⅱ):12-28. 链接1

[ 6 ] 王庭斌.中国大中型气田分布的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8. 链接1

[ 7 ]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2):1-12. 链接1

[ 8 ] 卞从胜,王红军,汪泽成,等.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5):548-555. 链接1

[ 9 ]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9,30(3):324-331. 链接1

[10] 邹才能,陶士振,朱如凯,等.“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307-319. 链接1

[11] 王红军,卞从胜,施振生.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有效源储组合对天然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1):11-18. 链接1

[12] 赵文智,王兆云,王红军,等.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7. 链接1

[13] 赵文智,王兆云,王红军,等.再论有机质“接力成气”的内涵与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2):129-135. 链接1

[14] 赵文智,汪泽成,朱怡翔,等.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效气藏的形成机理[J].石油学报,2005,26(5):5-9. 链接1

[15] 杨华,席胜利,魏新善,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潜力[J].海相油气地质,2003,8(3):45-53.

[16] 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6(4):548-555. 链接1

[17] 朱如凯,邹才能,张鼐,等.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致密成因机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J].中国科学:D辑.2009,39(3):327-339. 链接1

[18] 卞从胜,王红军,汪泽成,等.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5):548-555. 链接1

[19] 蒋裕强,郭贵安,陈义才,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11):1-3. 链接1

[20] 谢继容,张健,李国辉,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成藏特点及勘探前景[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8,30(6):40-44. 链接1

[21] 崔永君,李育辉,张群,等.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在煤层气储集研究中的作用[J].科学通报,2005,50(增刊I):76-81 链接1

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