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的战略路径研究及初步分析
1.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100044;
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0;
3.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
收稿日期 :2015-05-22 修回日期 :2015-06-30 发布日期 :2015-09-02 11:04:21.000下一篇 上一篇
摘要
通过比较和借鉴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四项核心要素(一级指标)对提升制造业的经验,分析我国存在的差距,探索“制造强国”进程路径的普遍规律,测算我国制造业达到强国水平的发展速度和目标。并基于18个二级指标的差异分析,提出我国在实现“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政策建议。
图片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图 11
图 12
图 13
图 14
图 15
图 16
图 17
图 18
图 19
图 20
图 21
参考文献
[1] 彼得 • 马赛厄斯,M • M 博斯坦 .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M]. 王春法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 斯坦利• L •恩格尔曼,罗伯特• E •高尔曼. 剑桥美国经济史(第 三卷)[M]. 高德步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 中国工程院.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 综合卷 [M]. 北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 2015.
[4] 钱纳里 • H .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M]. 吴奇,王松宝 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5] 世界银行. 1991—2013 年世界发展报告 [M]. 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 2013.
[6] 德勤有限公司,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2013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 数 [R]. SH-003-13. 北京: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2013.
[7]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2013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报告 [R]. E.13. II.B.46 . 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2013: 70–106.
[8] 樊纲 . 论竞争力 —— 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思考 [J]. 管理世界, 1998 (3): 10–15. 链接1
[9] 大塚启二郎,村上直树 . 中国的工业改革 —— 过去的成绩和 未来的前景 [M]. 包胜勇,尉建文,李国武译. 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0] 迟福林 .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