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建筑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纪念性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历史悠久的纪念性建筑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文物。

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 提高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 向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这是城市发展和形成城市特色的必须贯彻的三个基本原则。纪念性建筑在此有着重要地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遗存的历史文物建筑极多, 其中很多文物建筑就是纪念性建筑。因此, 我国保护历史文物建筑的任务极重, 研究、学习、把握有关纪念性建筑设计的问题, 已经成为目前的普遍需求。

在我国迎奥运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形势下, 纪念性建筑的研究更有其现实性和迫切性。如各地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和纪念性建筑的建设量不断增加, 像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 上海新天地改造, 哈尔滨大教堂修复, 西安大雁塔广场建设等都属于这类工程。

另外, 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比较其他的建筑更需要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设计难度更大, 这也是需要专门研究纪念性建筑类型的原因。

《1 什么是纪念性建筑》

1 什么是纪念性建筑

文献[1]认为, “纪念性建筑是为纪念某人或某个事件而矗立起的房屋或其他结构物, 有时是为了标志一个自然地理特点或者历史遗址而建。纪念性建筑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墓碑, 也可能是热彼德城 (Rapid City) 布莱克山的拉什莫尔 (Rushmoore) 主峰上那巨大的雕刻 (指高达18.3 m (60英尺) 的华盛顿、杰佛逊、林肯和罗斯福4个总统的巨型头像, 1930—1937年建, 雕刻家为Gutzon Borglum——笔者注) 。少量纪念性建筑有功能目的, 而绝大多数则纯粹出于象征目的”。

纪念性建筑是建筑创作中的尖端产品, 是建筑艺术中的诗篇, 它常常会成为文物建筑。真正值得推崇的纪念性建筑作品屈指可数, 它们的创作难度很大, 非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及特有的创作激情的建筑师, 是很难设计好纪念性建筑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只收入了我国3个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2]

《2 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沿革》

2 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沿革

纪念性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3]

最有名的史前期的纪念性建筑为巨石建筑 (megaliths) , 或由许多巨大的石头组成, 或由单独的石头做成, 被叫做巨石圈或石碑。

公元前2800—2600年, 人类在中东和埃及建造了金字塔、方尖碑、纪念柱等纪念性建筑。有的纪念性建筑从建成起就闻名世界, 如体量巨大、富丽堂皇的泰姬·玛哈尔陵 (1653年建) 、吉萨金字塔 (公元前28—26世纪建) 。

古代罗马人也建造了许多包括圆柱、陵墓、凯旋门、神庙等巨大的纪念性建筑。

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数量众多, 分布面广。如山东泰山的秦代李斯篆书刻石、陕西茂陵的汉代霍去病墓、山东曲阜的孔庙、山西解州的关帝庙、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浙江绍兴的禹陵及禹庙、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安徽合肥的包公祠和采石矶的太白楼等 。

许多古代的纪念性建筑至今仍然保存着。

近代和现代的纪念性建筑, 在纪念观念、纪念对象、纪念方式和纪念环境的空间形式设计上都有所进步。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为纪念意大利统一而建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又称祖国祭坛) , 它是包括柱廊、骑马铜像、无名英雄墓、喷水池、高大台阶和许多雕像组成的雄伟壮丽的纪念性建筑的综合体。

当代很多纪念性建筑更加重视寓意和象征, 常常不再追求高大的体量、恢宏的规模, 形式趋于简括抽象。如建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军人纪念碑, 伏在地上的黑色大理石碑体呈汉字“人”的形状, 高不过3~6 m, 两翼各长66 m, 却有着巨大的震撼人心的纪念效果。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高达210 m, 是美国圣路易斯城的杰佛逊纪念碑。

《3 纪念性建筑的类型及功能要求》

3 纪念性建筑的类型及功能要求

笔者将纪念性建筑分为人物型、事件型、自然景观型、历史遗址型、混合型或综合型5种类型。

人物型纪念性建筑 这种类型是最古老、最普遍运用的类型。作为纪念对象的人物可能是一个亲属, 也可能是一个名人或是一个被人们神化了的崇拜对象, 如耶稣、孔子、黄帝, 等等。这种类型的建筑表达可能是墓碑、陵墓、纪念堂、纪念碑、庙、教堂、牌坊、故居、祠堂, 也可能是以某人命名的图书馆、礼堂等。

事件型纪念性建筑 这种类型的纪念性建筑比人物型纪念性建筑的历史要短得多, 是建造较多的类型。作为纪念对象的事件, 多指具有相当影响和具有历史意义的 、值得后人汲取的事情, 它们多数是由后人建造成的。如由彭一刚院士设计的我国山东威海的甲午海战馆 (见封面) 及古罗马为胜利归来的军队举行入城式而建造的凯旋门便属于事件型纪念建筑。人们常见的自由独立纪念碑、纪念塔、解放纪念碑等, 也属于事件型纪念性建筑。

自然景观型纪念性建筑 这是在人们有了比较明确的造景观念后创造出的纪念性建筑类型。这表明人们的纪念观念有所发展, 认识到不单世上的人和事值得纪念, 好的自然景观特点也是值得纪念和渲染的。这类纪念性建筑往往能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辉,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的碑、亭、石刻和道观、寺庙、塔、台等, 多属自然景观型纪念性建筑。

历史遗址型纪念性建筑 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到较高水平、又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后, 历史遗址型纪念性建筑才得以产生和发展。随着人类保护历史文物、保护考古遗址意识的加强, 在遗址型纪念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有不少创造, 有重建的, 有重新设计的, 有保留一部分增建一部分的, 也有把毁损的部分与新建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的, 有的只做成象征性的屋架、拱门等符号建筑。

混合型或综合型纪念性建筑 实践中的纪念性建筑常常是混合型或综和型的, 常常兼有两种或多种类型的性质。如, 当一个纪念性建筑既纪念人和事件, 同时又处于风景名胜位置或历史遗址位置时, 这个纪念性建筑就可能是混合型或综合型的。像有的故居或者纪念馆便常常是综合型的, 它纪念人和事, 本身又是历史遗址, 因此, 它是有历史遗物和历史遗留局部的纪念性建筑。

以前的纪念性建筑的功能要求一般包括收藏、陈列、标志和举行相应的纪念仪式等。现代的纪念性建筑的功能要求常常扩大到研究、会议、交流、演示、管理、经营等。因此, 现代的纪念性建筑的要求就不能只用以前说的“纪念性建筑的艺术性较强, 一般要求庄严肃穆、典雅凝重、具有象征意义”这么几句话来概括了, 它的使用流程、工艺技术、经营管理等功能要求更为复杂了。

《4 纪念性建筑的特征》

4 纪念性建筑的特征

纪念性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纪念性。为了实现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 必须创造出有纪念性的建筑意境, 设计出符合使用纪念性建筑的人的纪念行为方式、过程和心理规律的纪念性建筑环境, 使人与纪念性建筑环境对话与沟通。因此, 也可以这样说,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纪念行为方式、过程和心理要求是纪念性建筑的最大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纪念性建筑环境要实现与人的对话与沟通, 应该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 历史形式和现实形式的融合, 纪念内容和纪念群体 (或个人) 思想感情的沟通以及激发纪念者想象、动情和晓理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

纪念性建筑环境设计创作的特点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技术、物质手段创造气氛, 将历史的空间物质环境 (包括符号、标志、展示内容、序列安排等) 和时间 (纪念对象的历史内涵、回忆、对比等内容) , 转移、变换为此时此刻此地此人的现实心情和直觉, 达到物与人、人与物的移情效果。

两座中美纪念馆的比较:

一座是建在中国的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座是建在美国华盛顿的纳粹大屠杀受难者纪念馆。

在选择纪念对象上, 中国馆以纪念事件为主, 美国馆以纪念人为主。

在纪念方式上, 中国馆采用被动的讲解方式, 用遗存的实物感染参观者;美国馆采用主动式纪念方式, 用复制品和仿制品促使人自主怀想来感染参观者。

在纪念手段上, 中国馆以传统手段为主, 美国馆以现代手段为主。

一个纪念馆的设计优劣, 纪念观念和纪念方式的确定是决定性因素, 是构思的起点。这里笔者从6个方面对这两座纪念性建筑进行比较:

在谈到华盛顿纳粹大屠杀受难者纪念馆的设计构思时, 馆长温伯格博士指出:“这座纪念馆不像一般历史博物馆那么平静。它不是要娱乐大众, 但是它会让你情绪起伏。如果这个纪念馆不能扣人心弦, 我们的展览便告失败。”这段话成为该馆设计的指导思想。

对华盛顿越战军人纪念碑的设计构思, 当时业主提了两条原则, 即只对越战中阵亡与失踪的死难者致敬, 而对这场战争的是非不抱偏见;纪念碑必须与公园内现有的纪念物 (华盛顿纪念柱、林肯纪念堂、水池) 取得联系和协调。现在看来, 这两条要求为华盛顿越战军人纪念碑的设计思路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中国的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1985年完成的, 当时被认为是有所突破的纪念性建筑, 曾在国内获得过多种奖项。今天看来, 从设计构思上它与美国华盛顿的纳粹大屠杀受难者纪念馆相比还有差距。而且, 后来国内纪念性建筑新建的不少, 为何难有新的突破?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5 直觉 经验 先验 移情》

5 直觉 经验 先验 移情

把握纪念性建筑环境的直觉、经验、先验及移情, 是创作纪念性建筑的关键。

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直感, 是指人的感性能力而不是指理性能力, 直觉仅在人与客体相遇的一瞬间起作用, 随后便不复存在。

直觉是认识对象的直接方法, 又是进行各种思维依靠的感知, 在纪念性建环境的相遇。因此, 对于直觉的瞬间作用必须特别重视, 因为它是最先发生的[4]

衡量人对建筑环境的直觉效果的建筑术语为“尺度”和“尺度感”, 这两个建筑术语对于纪念性建筑尤其重要。

经验是人们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人们常常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审视纪念性建筑。因此, 在设计纪念性建筑时要研究和运用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经验。

“先验”一词是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用语[5,6]。康德认为, 思维形式是本来存在的, 不是来自经验的, 空间、时间、因果范畴也不是客观实在在意识中的反映, 而是人类理智所固有的。在纪念性建筑中, 我们强调“先验”, 目的在于强调纪念性建筑一定要有思想性, 强调纪念性建筑设计者一定要有相应的想象力和构思立意,

移情是美感而不是感受, 移情是外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种自发的拟人化, 就是人感情的外射和移情。在现代的纪念性建筑中, 虽然很少用拟人化的手法, 但这种外射、移情的过程和原理是相同的[7,8]

纪念性建筑审美移情的特征是[9,10,11,12,13]:人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审美对象时, 他与对象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象不再是独立的整体存在, 它被注入了生命、情感;人也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个实在的人, 他已排除了实用、利害关系的种种考虑, 只在对象里生活, 这样, 人与对象没有矛盾、没有对立, 对象就是人, 人就是对象。二者达到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审美的移情, 实际上就是在对象中欣赏它自己的感情, 由“我”及“物”的物我同一。

纪念性建筑要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过渡与转换, 人的直觉是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 移情和联想也起着重要作用。纪念性建筑应特别重视经验、先验、直觉和移情的关系, 只有这四者相吻合时, 才能达到最佳的纪念性效果。

纪念性建筑要重视空间和时间内涵, 加深对空间和时间关系的认识, 才能促进它们的相互转换。康德说, 时间和空间是“经验的现实和先验的理想”, 他指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经验性质和先验性质, 而纪念、记忆本身便是时间的延续和发展。须知, 空间里潜在着时间的表达和意义, 时间里酝藏着空间的体量和尺度。这些潜在的表达和意义, 酝藏着的体量和尺度, 又依靠直觉和体验才能发挥。

《6 加强我国纪念性建筑的理论研究工作》

6 加强我国纪念性建筑的理论研究工作

国内外关于纪念性建筑的学术专著不多,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有待加强和深化。这里介绍谭垣、吕典雅、朱谋隆三位先生合著的《纪念性建筑》一书[14]。该书从哲学观念、设计构思上评论纪念性建筑实例, 指出了目前在纪念性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研究纪念性建筑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指出, 有些纪念性遗址、遗迹, 不重视保护历史的本来面貌, 而是大兴土木, 在遗址旁边建造硕大的陈列馆, 使遗址、遗迹面目全非;纪念性建筑的纪念内容要集中、精炼和具有典型性, 不宜繁琐和一般化。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纪念内容就过多, 陵园的主题思想不够集中, 形象不够强烈。

纪念建筑的象征涵义必须与适当的形象效果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打开纪念性建筑通往人们心灵的大门。像长沙市湖南省革命烈士纪念碑用八角形柱体就缺乏庄重感;而广西南宁一个革命干部的纪念碑竞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规模和形式类似, 这样不适当地扩大纪念题材规模, 不仅无助于纪念的目的, 反而使纪念纪念形象蒙上虚张声势的阴影, 使纪念的严肃性为之减色[14]。文献[14]还批评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在设计的主题思想和碑的形象表达上存在着混乱现象:在纪念现象上, 碑身 (上面书写着碑题) 本应是主体, 步枪和红旗作为纪念碑的结顶装饰, 是从属部分, 而现在步枪和红旗却成为主体, 碑身成了从属部分, 这样的构图手法是不恰当的。

对于一些不甚成功的甚至失败的纪念性建筑实例, 文献[14]做了大胆准确的评论, 十分难得。

笔者赞同文献[14]对纪念性建筑的深刻见解:“纪念性建筑隶属于一定的哲学范畴……。纪念性建筑是最难设计的, 它的难度不在技术, 而在于思想性, 在于哲学。”

《7 目前我国纪念性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7 目前我国纪念性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计遗址型纪念性建筑时, 只重视新建的而轻视甚至破坏原有遗址的纪念性环境, 这种现象在我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这与一些人重视假古董、轻视真古董的思想根源是相同的 (如绍兴鲁迅纪念馆) 。

在纪念对象上, 只重视个体而忽视群体;只重视纪念对象而忽视从事纪念行为人或群体;只重视纪念建筑主体的形象而忽视纪念性环境和纪念气氛的营造。在纪念规模上, 常犯虚张声势的毛病, 只追求大尺度而忽视宜人适度的尺度。这些都反映了设计者以人为本思想的薄弱 (如法国巴黎塞纳河边的自由女神雕像, 南昌起义纪念碑) 。

在纪念内容的安排上繁琐、庞杂, 在处理手法上大同小异、缺少创新, 不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地进行创造, 常常沿用旧模式, 使大量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化或千篇一律。

纪念性建筑的设计版权、规模、规格以及立项等方面, 管理和审查制度混乱, 似乎谁都可以设计纪念性建筑, 什么地方、什么部门都可以建造纪念性建筑。有的地方甚至对遗址型纪念性建筑添加许多以盈利为目的、设计施工水平又不高的附加物。有的地方只要有钱, 祖坟都可以建得规模很大、规格很高, 占用很多土地, 这些都是不适当的 (如南宁烈士纪念碑) 。

缺乏科学公正的建筑评论是我国纪念性建筑设计水平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成功的纪念性建筑可谓凤毛麟角, 我们应当正视这一事实, 我们期望有更多更好的纪念性建筑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