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 从根本上消解或缓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1]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过程中, 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 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1 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耗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 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 。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创造性地适应自然, 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流动方式, 采取全过程控制来治理环境污染。从生产的角度来看, 传统经济的生产不受资源限制,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 不考虑节约资源的过度生产, 忽视消费后的产品废弃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与降低环境负荷, 将追求利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 设计开发易再循环利用的产品,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在消费方面, 传统经济模式追求方便性产品的浪费, 造成废物的过剩化, 普及一次性使用产品, 缺乏对消费造成环境破坏的意识;循环经济模式在满足方便性的前提下, 追求减少环境负荷的合理消费, 产品循环利用实现消费的合理化, 重视产品功能利用的价值观。在对废弃物的处理方面, 传统经济中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高环境负荷, 并缺乏对废物排放造成环境破坏的认识;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最合理生产、消费和废物资源化, 达到抑制废物的产生和对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彻底实施废物排放者责任制度。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马凯指出,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3]

《2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发展战略创新》

2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发展战略创新

《2.1观念创新》

2.1观念创新

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 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 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当前, 一些企业家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还不够重视, 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缺乏科学的理解, 有的把发展循环经济等同于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 认为是环保部门的工作。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 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循环经济现已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2组织创新》

2.2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 就是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 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 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因此要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界限, 在企业内部保留最关键的功能, 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 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 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增强关联度, 提高资源效率, 减少废弃物, 延长产品使用周期, 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 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2.3管理创新》

2.3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 包括管理目标、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标准和环境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管理目标的创新, 就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 企业管理的目标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 而应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 [4] 。管理方法的创新, 就是采用循环经济的3R制造管理法。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 就是将传统的ISO9000质量标准向ISO14000系列标准转换。传统的ISO9000质量标准仅仅是在企业内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外部环境质量并不在其质量管理的范围之内。而ISO14000系列标准把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扩大到包括企业生产环境的大系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 就是将末端治理模式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环境管理模式转换。生命周期管理是将环境考虑融入整个产品及工艺设计中,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上实施环境控制。环境管理体系是将企业的各个部门、各级人员, 从企业的高层领导到一线生产人员都纳入环境管理, 形成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

《2.4制度创新》

2.4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实现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要完善环境资源财产权, 确立环境产权制度;二是要调整现行税法的税种,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三是要完善经济核算法制,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四是要加快循环科技立法, 建立循环科技研发促进制度;五是要建立环境教育法律制度, 强化公众参与责任意识, 引导合理消费和绿色消费;六是要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重组;七是要完善政策措施, 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

企业制度的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要努力营造节约和环保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完善能源资源节约的标准;改革绩效考核制度, 把单位产值的能耗、水耗、废弃物纳入考核范围, 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完善产权、人事和分配制度;建立绿色技术研究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

《2.5技术创新》

2.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增长方式的关键, 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技术创新 [5]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研究与开发, 研究解决能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节能节材技术, 引进、研究与开发先进的与环境友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引进、研究与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为实现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主要包括节能节材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节能节材技术是从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浪费的技术, 也是我国企业要重点研究开发的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绿色技术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 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 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 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废物的产生, 它既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盈利性的综合体现,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的充分体现。

《2.6产品创新》

2.6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 就是要大力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和产品自身没有或较少对环境污染的产品, 以及比传统的竞争产品更符合保护生态环境或社会环境要求的产品及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 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 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 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 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和循环经济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产品创新, 企业也只有通过生产绿色产品,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才能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6]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 企业必然要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也就是企业不能靠大量的资源投入来获得利益, 应通过产品创新, 对产品进行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增加产品整体价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完善企业的服务质量体系;打造产品品牌;等等。有必要的话, 企业还可以进行前向或后向整合, 对产品进行进一步地深加工, 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3 结语》

3 结语

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是我国在新时期所作的战略选择, 社会各界正在为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而努力。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活动, 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在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 抢占先机, 顺应时代潮流,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