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质量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教 育和管理水平。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 践经验表明,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必须 严抓质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 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都发生着巨大 的变化,因此亟需通过提高质量效益对冲经济下行 所带来的压力。从供给侧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制 造业供需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占用大量资 源,而优质、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质量提升内生动 力不足。加强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扩大有效供给, 将是我国制造业质量面临的新使命。

《二、我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所面临的新形势》

二、我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所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出口大 国,但“大”并没有带来“强”[1]。“低质低价”“缺 少一批世界顶级品牌”是大多数消费者对我国制造 产品的印象。当前,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树立世 界级品牌已迫在眉睫。下文将结合当前政策与现状, 对制造业质量与品牌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

《(一)《中国制造 2025》发布后的质量新格局》

(一)《中国制造 2025》发布后的质量新格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问 题,国家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 年)》《中国制造 2025》《装备制造业 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和《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 升规划》等文件。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以来,“质量”一直是中央经济会议的关键 词 [2],“质量强国”已写入“十三五”规划和政 府工作报告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质量奖 评选和高规格的中国质量大会的召开也彰显了国 家对质量工作的重视 [3]。全社会高度重视制造业 质量与品牌。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地方版 2025”, 结合地方实际和产业特色,制定一系列质量纲要 和质量行动计划,无缝对接“中国制造 2025”。在 2016 年和 2017 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五 次会议上,质量都是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2,3]。

我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保持着持续、稳步提升 的态势,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制造业质量整体水 平稳步提升,2014 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质量竞 争力指数已达 83.34 [4]。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改 善,2015 年制造业企业质量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 52.4 % 的被调查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被调查企业 中,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技术要求的产品 产值占比为 67.3 %,比 2013 年全国装备制造业企 业调查中同类比值提高了 8.5 % [5]。出口产品质量 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所减小,出口产品质量保持着稳 定的上升态势,高质量产品的出口额稳步上升。品 牌培育继续深化,2015 年,全国共推动了 1 500 余 家企业参与品牌培育试点活动,确定了 77 家工业 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6]。2016 年 BrandZ 全球最具价 值品牌 100 强名单显示,我国上榜品牌数量从 2006 年的 1 个增加到 2016 年的 15 个 [7]

《(二)经济新常态对质量和品牌提出的新挑战》

(二)经济新常态对质量和品牌提出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增加,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已逐渐 丧失;人口老龄化,新增适龄劳动人口增长放缓, 人口红利逐渐衰退;我国以往的重发展不重环保所 造成的环境欠账,加之自然资源有限,已强烈制约 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传统制造强国凭借技术、人 才等优势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 先机。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多重挤压,一系列内因和外因相互交错,使我国经 济迈入新常态。 制造业下行趋势日趋明显。2015 年以来,我国 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 续低位运行。我国制造业正受到发达国家回归制造 业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挤压,原有的粗 放式增值模式正逐渐消失。在 2004—2014 年的十 年里,中国在美国被召回产品的比重在 50 % 左右, 在欧盟被召回产品的比重在 25 % 以上,技术性贸 易措施已成为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5]

制 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持续降低,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统计,中国制造业的年增加值 在 2007 年达到十年内的峰值 14.2 %,而往后则进 入持续降低的状态,到了 2015 年已跌至 6.9 % [8]。 2016 年,我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值为 57.1 %,与 2015 年相比提高 12.2 个百分点;大型 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年均值为 51.6 %,与 2015 年相比提高 0.8 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 PMI 年 均值低于制造业总体的 PMI,处于收缩区间,我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发展困难仍然较多。2014—2016 年我国大中小型制造业 PMI 如图 1 所示。2016 年 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前三位问题依然是订单不足、资 金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上涨 [9]

我国制造业规模与竞争力不匹配。虽然我国制 造业总量位居全球第一,但制造业竞争力不强,整 体制造业竞争力在 15 个制造大国中仅排名第 13 位; 世界 500 强企业中,我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制造业质量效益有待提高。2016 年国家监督抽 查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布情况显示,有 8 % 的产品的 抽查合格率不足 80 % [10]

“中国制造”质量面临诸多难题。除经济水平 和制造技术等“硬实力”对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提出 了新挑战外,破解“中国制造”质量还需综合考虑 “软环境”。据报道,我国只有 11.3 % 的企业研发 人员亲自倾听顾客诉求,仅 2.8 % 的企业能够充分 考虑环保、社会责任和相关方的要求 [11],由此可 见,制造业创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质量意识还需 进一步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不足,先进的 质量管理方法应用效果不显著。质量环境亟需进一 步优化,社会中“质量为先”理念尚未广泛建立。 质量诚信建设滞后,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2015 年,“质检利剑”专项行动,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 5.1 万件 [12]。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质量发展 基础薄弱,如目前我国的国际互认校准测量能力 仅为美国的 53 % [13]。质量与品牌的溢出效应仍 无法突破。

《图 1》

图 1 2014—2016 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质量和品牌的新使命》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质量和品牌的新使命

当前,我国供需结构不合理,质量提升内生动 力不足。据统计,2016 年,我国 1.22 亿人次出境 消费约 7 600 亿元人民币 [14]。质量提升行动是扭 转消费外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推进实体经 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15]。加强质量品 牌的提升,将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质 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 2016 年发布的质量品牌提 升行动计划中,也明确了“紧密围绕推进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提升 质量有助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有助于扩大有效 供给、满足消费需求,有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有 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发展效益。提升质量 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重要抓 手,既是抓当前的紧要之策,更是谋长远的战略之 举 [16]。质量是目前供给侧的一个短板,需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提升质量,增加有效供给能力。首先要 注重顾客需求,除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外,还 需提升产品的魅力质量;其次,通过质量或技术创 新手段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从中低 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迈进;再次,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满足广大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最后,加强社会质量共治,构建供给质量提升的环 境和机制。 品牌是衡量供需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

品牌发 展是供需结构升级的方向,品牌经济是以品牌为核 心整合经济要素,带动经济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对推动供需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 效率、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具有重要作用 [17]。品 牌是高质量的综合体现,融合了质量、创新、诚信、 营销、文化、人才和环境等因素,要把创品牌作为 供给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需要加强自主品 牌的文化内涵宣传,提振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心, 实现消费需求结构升级。

《三、我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海、西安、苏南等地涉及海洋工程、 高技术船舶、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以及部分中 国质量奖(含提名奖)获奖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 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参 与国际竞争、加强变革创新、重视要素能力等积累 了成功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总体来说, 我国质量与品牌仍存在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主要 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区域 / 行业 / 企业规模质量发展不平衡》

(一)区域 / 行业 / 企业规模质量发展不平衡

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为“质量高地”, 中部地区质量竞争能力南高北低,西部地区大多数 省市仍处在欠竞争力发展阶段,为“质量洼地”。 从行业角度看,我国仅有两个行业步入较强竞争力 发展阶段,而多数行业则处在中等竞争力、初等 竞争力和欠竞争力阶段,各行业质量指数差异较 大(见图 2)。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 量的 99 %,却贡献了 60 % 的 GDP 和 50 % 的税收 总额 [18,19],但中小企业的质量合格率明显低于大 型企业(见图 3)。

《图 2》

图 2 我国各行业质量指数对比图

 

《图 3》

图 3 2013—2016 年大中小型企业产品抽样合格率对比图

 

《(二)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的手段不足》

(二)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的手段不足

质量品牌的提升离不开相关技术手段的支撑, 从被调研的制造企业来看,尽管在质量品牌提升 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在技术手段上亟需 进一步提升。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需 要各种行业相关应用系统和使用工况的长期积 累,形成相关的应用手册,需要有长期积累的数据库、设计规范和计算数学模型,需要对相关基础 性研发加大投入力度。调研发现,使用质量功能展 开(QFD)、设计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DFMEA) 等研发质量工具方法的企业不足一成。在先进的制 造工程保证手段方面,对生产过程一致性和稳定性 的控制、智能化生产及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等都 存在严重不足,仅 10.3 %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在线自 动采集。在市场策略和营销模式方面,合理的行业 划分及准确的市场定位等都是当下制造业需要解决 的问题。在卓越运营管理模式方面,调查显示只有 7.8 % 的企业持续开展全员生产维护(TPM)活动, 只有 14 % 的企业对供应商绩效进行规范评价,与 供应商确立长远合作关系的企业不足 3 % [11]。品 牌本身的培育和推广也是质量品牌提升的手段之 一,我国企业的自主品牌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质量的技术基础问题较多》

(三)质量的技术基础问题较多

调查发现,60 % 的企业建立了高于国家标准的 内控标准,只有 12 % 的企业认为执行的标准达到 国际先进标准水平,仅有 6.1 % 的企业认为本企业 主导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1]。我国企 业的内部标准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仍存在一定 的差异。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应仅作为质量基线, 企业若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采用高于国际先进水 平的标准。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提升存在一个关键基 础件的质量短板,由于关键基础件的质量水平不能 达到所需标准,我国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使用国外提 供的产品。关键基础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关 键基础件的质量水平,还需对基础件制造企业增强 扶持力度。

《(四)企业的质量管控体系不严》

(四)企业的质量管控体系不严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ISO 在我国已有 20 多年的 应用实践,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吸收国际先进的质量 管理理念,提升了我国各行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 量,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企业执行质量管控体系 不严格,部分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不彻底,有 40 % 以上的企业在研发、物流和售后等领域没有设 立质量指标,只有 7.6 % 的企业定期进行生产过程 审核 [11]。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缺少具有针对性 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质量管控体系。以汽车 领域为例,在 ISO9000 系列标准基础之上,美国、 德国、法国等国建立了 QS9000、VDA6.1、EAQF、 TS16949 等行业质量体系,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内部 运营管控体系,如通用汽车公司的全球制造系统 (GMS)、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生产方式(TPS)等。

《四、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行动计划》

四、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 中全会精神,落实制造强国的根本任务,秉持质量 为先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坚持改善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坚持质量基础提 升与产业质量升级相结合,坚持传统产业转型与战 略产业发展相结合。预计到 2025 年,实现制造质 量和品牌六个方面的全面提升(见表 1)。

《表 1》

表 1 2025 年我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提升需实现的目标

《(二)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的主要任务

着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有效的质量治理 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保障能力,加强优质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完善质量品牌平台建设, 加快重点领域的质量品牌提升。提升行动方案主要 涵盖五个方面:

1. 健全多元共治、协同有效的质量治理机制

健全“用脚投票”的市场机制,着重解决市场 中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导生产要素向高效率 产业聚集。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以 涉及健康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产品为重点,完善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 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质量品牌发展市场机制,加快 培育技术与知识产权意识,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 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人员保 障能力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与质量主导型产业培育。制 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 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制定质量竞争型产 业发展目录。提升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标准化引领 作用,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融合政府主导 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形成新型标准 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品牌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 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构建多层次质量和品牌 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质量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

3. 加强优质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稳定和保持传 统行业和品种结构优势。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技 术标准,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 代,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解决影响质量的关键共性 技术问题,依托工业强基工程,以机械、石化、钢 铁、建材等经济总量较大的行业和战略性产业为重 点,实施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推动区域产品质 量整体提升,按照区域主题功能定位和工业布局, 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 优先重点产业布局,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协同发展。 提高质量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 建设力度,推动质量服务的市场化进程。

4. 完善质量品牌平台建设,提高品牌培育能力

建立完善的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质量 品牌服务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推动质量品牌服务市 场化、平台化运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 完善的质量品牌活动推进平台,引导社会中介组织 加强质量和品牌指标体系、信息渠道和共享机制研 究,建立特色鲜明的质量和品牌信息共享平台。加 强质量品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发挥政府部门、中介组织、企业、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合力,完善质 量和品牌活动推进平台。

5. 加快重点领域的质量品牌提升

加快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升级,开展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建设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开 展质量兴业、质量品牌诊断等区域性、行业性质量 和品牌提升活动。加快抢占战略性产业质量品牌制 高点,开展战略性产业质量分析,依托高端装备创 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解决影响高质量产品的关 键问题。加快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突破,以传统优势 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为突破口, 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快提升消费者信心, 将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消费品领域列为重点,建 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制度。

《五、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的政策 建议 》

五、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的政策 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制造业质量面临的新形势,结合 其发展现状,在质量提升与品牌发展行动计划的基 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一)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及热点消费品为重点, 加快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针对电动汽车、汽车钢板、数控机床、高铁装备、 高端检测仪器、家用电器、医疗器械、通信设备、 中药、婴幼儿奶粉十大领域,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着重解决与质量技术基础有关的问题,如标准、计 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解决产品可靠性、稳 定性、安全性、适用性等问题。同时,需要制定“优 质制造工程”的配套政策,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培 育和评定制度,开展“优质制造工程”试点示范。 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获得中国质量奖、主导制 定国际标准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组织认定一 批“国家优质制造企业”。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 制,将标准与质量安全纳入到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的 要求中,鼓励采购优质优价产品,推进质量诚信联 合惩戒,对列入质量诚信黑名单的企业和社会组织, 不得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设立中小企业质量培训专 项,推动建立与区域产业布局紧密结合,高校、研 究院所、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与培训网络。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质检、宣传、教育等多部门协 同,开展质量文化培训,增强质量危机教育,推广 先进质量管理模式经验,宣传大国工匠精神。

《(二)实施中小企业质量精准扶持计划》

(二)实施中小企业质量精准扶持计划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 99 %,却创造了 80 % 以上的新产品、75 % 的就业 岗位、60 % 的 GDP,以及 50 % 的税收总额 [18,19]。 然而,受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中小企业发 展也面临着“新困难”。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 逐年下降,质量管理与企业整体融合度低、产品质 量严重依赖检验等是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通病。应 重点推进中小企业质量与创新服务和中小企业隐形 冠军培育,提升其质量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对制造 业起到重要支撑的隐形冠军。

《(三)出台质量促进法》

(三)出台质量促进法

通过出台质量促进法完善我国的质量法律体系。 国内质量法律主要是《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 护法》等,关注的是质量安全和质量问题的管理, 而对于质量发展和质量促进仍是空白。质量促进法 的制定,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应加 快质量促进法的出台,重点明确立法总则、主体内 容和法律责任,完善我国质量法律体系,推动质量 提升和品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四)实施消费品“品牌对标”专项》

(四)实施消费品“品牌对标”专项

实施消费品“同线同标同质”,倡导“优标优 质优价”。构建品牌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建立国际 消费品标准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信息应免费向社会 公开,并鼓励社会中介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开展 相应的创新应用。在国内生产力许可的条件下,加 快我国标准的提升,对重点消费品设立达到或超过 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质标准,对达标产品加贴“优质 制造”标识。展开对中国产品“优质制造”标识的 国际推广活动,通过品牌对标专项的实施,提振自 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六、结语》

六、结语

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在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质量问 题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瓶颈。当前, 质量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国家紧 锣密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 2025” 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必须打出政策的组合拳。通 过实施优质制造工程,解决重点领域产品的可靠性、 稳定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构建多元共治、 协同有效的质量治理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保障体 系、质量文化、制造业人才体系等方面建设,加 快质量促进法出台的进程,为制造强国和“中国 制造 2025”的按期实现提供全面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