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构建制造质量强国指标是实现制造业质量水平 国际比较的前提。现有用于对一国制造业进行评价 的指标虽然较多,但适用的质量指标十分缺乏,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指标质量针对性 不强,只能间接地反映制造业质量;二是一些指标 虽是质量指标,但不够宏观,难以用于反映制造业 质量的全貌;三是一些指标主要针对国内情况设计, 国际可比性差,不适用于国家间制造业质量的比较;四是一些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不稳定,难以满足跟 踪研究与比较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制造质量强 国测算与评价的需要,本文对大量相关指标进行了 筛选,研究构建了具有较强科学性和操作性的指标 体系。主要研究步骤如下。

一是制定评价目标。主要解决的是如何科学合 理设定质量评价目标,避免目标不清导致主体识别、 要素分析和指标选择上的难题。二是识别评价主体。 主要是“为了实现评价目的而选择评价对象”。只 有对评价主体做出准确定位,评价才不会太宽泛, 选择指标时也能更有针对性。三是分析评价要素。 主要是从纷繁的要素中将要素间关系较为紧密且对 评价主体产生较大影响的关键要素梳理出来。通过 该环节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评价主体落地的问题。 四是选择评价方法。主要是从数理统计评价方法、 计量经济学评价方法以及系统工程评价方法等方法 中选择测算结果更稳定,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在本文中,制造质量强国评价方法按照制造强国的 整体设计采用定量评价,不再重新建立数据采集渠 道,主要使用已有质量指标开展研究。

《二、制造质量强国指标体系》

二、制造质量强国指标体系

制造质量强国评价目标是将我国制造业质量水 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质量水平进行比较,对我 国制造业质量水平进行定位,找出制造业质量的差 距,为制定制造强国目标提供支持。因此,制造质 量强国的评价主体是国家,选择的指标要实现国家 之间可比。研究表明 [1,2],制造强国通常具有如下 特征:产品质量安全、符合性质量高,消费者对产 品质量比较满意;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企业质量素质高,形成了质量竞争力;国家 / 区域 质量基础保障能力强,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以上分析,制造质量强国指标体系包括质 量安全、质量发展、质量基础三个维度。从逻辑上看, 质量安全是前提,质量发展是结果,质量基础是保 障条件,三者相辅相成,见图 1。

《图 1》

图 1 评价维度的相互关系

选择指标时遵循了两条原则:一是只采用量化 质量指标,避免定性指标导致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 二是兼顾国际间横向比较和国内纵向分析,结合我 国质量发展阶段的特点,即有部分关键指标可以实 现国际比较,也有部分指标具有我国特色。由此, 构建了由一个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和 11 个统计指标构成的制造质量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见图 2。 其中,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和一个国家拥有制造 业世界知名品牌数纳入了制造强国指标体系。

《图 2》

图 2 制造质量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安全维度侧重于评估产品质量符合性水 平,以及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消费者不满意、人身安 全伤害、财产损失等。所以,指标选择上多是负向 指标。而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参照依据是 产品标准、技术规范等,这也使得质量安全指标与 质量的判断基础(包括标准、技术规范和顾客期望) 是密切相关的。质量安全的主要指标是产品质量国 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消 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品 伤害数。

质量发展维度侧重于评估源于产品质量形成的 竞争力,其直接效果是质量水平高、满意度高、品 牌影响力大等;其间接效果是产品价格、市场占有 率的提升等。选择指标时采用了质量竞争力指数这 一复合性指标,以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一个 国家拥有制造业世界知名品牌数两个单项指标,以 便相对全面地评价质量发展水平。

质量基础维度侧重于评估一个国家的质量基础 保障能力。国家质量基础包括标准、计量、检测、 认证四个方面。评价质量基础理论上应该选取能代 表国家标准、计量、检测及认证能力的指标,如标 准水平的高低、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水平等。但受 数据不可得、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基于操作性 和可行性的考虑,质量基础维度测量主要选取了承 担国际标准化秘书处数量占比、得到国际承认的 国家校准测试能力、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企业认证 覆盖率及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数等四个偏重 工作类的指标。

《三、指标内涵及数据采集》

三、指标内涵及数据采集

《(一)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

(一)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是指“国家有 关部门依法组织对国内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抽样、 检测,判定为质量不合格的样品数量占全部抽样产 品的百分比”。按照国家质量法律法规,质检、工 商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实施产品质量抽检,由具有检 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 求,对出现不合格的企业进行处罚并整改。目前, 质检系统的抽样检测最多,测算时使用质检系统的 抽样检测数据。

《(二)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二)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是指“一国单位出口额 被通报和召回的次数”。指数越高,表明该国制造 业出口产品被通报、召回的次数越多,质量达不到 进口国要求的产品出现频率越高,质量安全水平越 低。欧盟、美国是最早建立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和 地区,在对进口商品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产品召回。由于欧盟、美国的召回数量较多,且与 各国贸易额比较大,因此,测算时主要采用欧盟、 美国发布的召回数据。

《(三)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

(三)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

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是指“有关部门受 理的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所占的比例”。我国 主要由工商系统受理消费者投诉,消费者投诉的原 因包括质量、安全、价格、计量、售后服务、假冒 等等,质量问题是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原因。

《(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产品伤害数》

(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产品伤害数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品伤害数由各国的产品伤 害估计数除以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得到。产品伤害是 指“因产品缺陷造成人员死亡、残疾或身体损伤”。 产品伤害监测是国际通行的在使用环节发现产品安 全问题的模式,利用监测点医院的门急诊采集产品 伤害信息。

《(五)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五)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指“按照特定的数学 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 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该指标由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每年发布,从 2006 年至今已经连续 发布了九年①。根据多年的测算结果分析,制造 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制造业 质量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3]

《(六)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六)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是指“按照统计抽样要 求,采用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实施质量抽样检 测,判定为质量合格的样品数占全部抽查样品数的 百分比”。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是一个抽样统计 指标,采用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样 本覆盖全国各地区的主导行业和行业的聚集地区, 在反映质量水平方面具有代表性。

《(七)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

(七)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

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是指“世界品牌 500 强中一国制造业所占数量”。本研究采用 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数据。

《(八)承担国际标准化秘书处数量占比》

(八)承担国际标准化秘书处数量占比

承担国际标准化秘书处数量占比是指“一国承 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数量占全部秘书 处的比例”。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承担 国际标准化组织赋予的工作职责,为持续提高一国 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水平,提升一国在国际标 准化组织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九)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测试能力》

(九)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测试能力

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测试能力是指,“计 量国际组织通过一系列程序确定的各国具有最高能 力的项目数量”。国家计量院在公布的技术能力范 围内出具的证书可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校准测试 能力是国际计量界为实现各国校准测量数据全球等 效一致而采用的一种重要评价形式,是质量体系有 效和能力具备的重要标志。

《(十)企业认证覆盖率》

(十)企业认证覆盖率

企业认证覆盖率是指,“获得认证的制造企业 占制造企业总量的比例”。本指标反映制造企业开 展认证活动的活跃程度,指标越高,企业质量基础 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十一)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数》

(十一)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数

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数是指“加入国际认 可组织的认可机构对一国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 出具的认可证书数量”。获得认可证书的检验检测 机构出具的报告可得到成员国家的承认。

《四、制造质量强国指标测算》

四、制造质量强国指标测算

以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等主 要工业化国家,以及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 家的历史数据为参考,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 如下。

《(一)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

(一)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

1999—2005 年,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 率在 21 % ~ 25 % 波动;2005—2010 年,产品质量 不合格率下降较快,2010 年下降到 12.4 %,之后 在 10 % ~ 12 % 波动 , 见图 3。

《图 3》

图 3 历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

《(二)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二)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的测算分两个步骤:第 一步,采用一国产品在美国(或欧盟)的召回通 报数占比除以该国出口到美国(或欧盟)的贸易 值占比,分别计算在欧盟、美国市场的单位出口 额召回通报数;第二步,将两个来源计算得出的数 据根据贸易值份额加权,得出一国的出口产品召 回通报指数。

从相关数据看,2006 年美国对中国的单位 价值召回通报数有所下降,但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7—2009 年呈现上升趋势,2009 年以后平稳下 降。虽然出现波动,但美国对中国的单位价值召 回通报数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 [4],见表 1。2005— 2012 年,欧盟对各国的单位价值召回通报数均呈 现上升趋势 [5,6],见表 2。虽然欧盟对中国的单位 价值召回通报数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 增幅不大。根据表 1 和表 2 计算各国的出口产品召 回通报指数见图 4。

《表 1》

表 1 美国市场各国每十亿美元召回数

《图 4》

图 4 各国的出口产品召回指数

《表 2》

表 2 欧盟市场各国每十亿美元召回数

《(三)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

(三)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

2002—2013 年,全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受理消 费者投诉量保持基本稳定,但其中有关质量问题 的投诉件数逐年下降。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 比从 2002 年的 65.6 % 下降到 2013 年的 42.9 %[7], 减少了 22.7 个百分点,2014 年又上升到 45.8 %。 见图 5。

《图 5》

图 5 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

《(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品伤害数》

(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品伤害数

美国、澳大利亚的每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产品 伤害数相对稳定,在 100 上下波动;德国与瑞典的 每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产品伤害数相差不多;我国 每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产品伤害数在 400 以上,远 高于其他国家,见表 3。测算所使用的国内生产总 值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公布的以 2005 年不 变价美元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数值。

《表 3》

表 3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品伤害数

《(五)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五)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1999—2013 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呈 现出逐年递增发展趋势,累计上升了 7.19[8],成功 从欠竞争力发展阶段跨越进入初等竞争力发展阶段①。从增长幅度看,2002—2007 年是快速增长期, 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0.98 %。国际金融危机后,质量 竞争力提升压力增大,2009—2013 年质量竞争力增 幅连续五年收窄,质量竞争力增长率依次为 1.18 %、 0.52 %、0.38 %、0.22 % 和 0.10 %,见图 6。

《图 6》

《图 6 历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六)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图 6 历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六)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根据 2009—2013 年相关数据推算,制造业产 品质量合格率分别为 86.96 %、90.02 %、88.89 %、 90.27 %、92.53 %,平均年增长率为 1.56 %,整体 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七)一国拥有的制造业世界知名品牌数》

(七)一国拥有的制造业世界知名品牌数

从各国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 500 强的制造业企 业数量看,美国遥遥领先,日本、法国紧随其后数 量在 20~30 个,德国、英国不足 20 个;我国与韩 国数量相当,见表 4。

《表 4》

表 4 一国拥有的制造业世界知名品牌数

《(八)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数量占比》

(八)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数量占比

我国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数量占比从 2001 年的 1.2 % 增加到 2012 年 5 月的 8.9 %, 年均增长 20 %,见图 7。

《图 7》

图 7 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数量

《(九)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测试能力数量》

(九)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测试能力数量

截至 2006 年,我国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 测试能力仅为 566 项。近年来,我国积极参加国际 计量交流与比对,国际承认的国家测试能力明显提 高,到 2014 年,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测试能力达 到 1 317 项。

《(十)企业认证覆盖率》

(十)企业认证覆盖率

世界银行每年通过调查的方式计算各国企业认 证覆盖率,但数据不连续。按照其公布的数据,印 度 2006 年的认证覆盖率为 22.5 %,巴西 2009 年的 认证覆盖率为 13.1 %,中国 2012 年的企业认证覆 盖率为 53.4 %[9]

《(十一)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

(十一)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

该指标代表认证认可工作的国际认可度和公信 力。我国的认可机构已经加入国际认可组织,截至 2014 年,我国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约 为 7 000 家。

《五、结语》

五、结语

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制造质量强国指标体系可以用于对不同国家制造业质量发展现状的 测量和分析,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行性 和操作性。根据这一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可对有 关各国制造业质量状况做出如下基本判断:美国处 于第一阵营,德国、日本等国家处于第二阵营;中 国、巴西、印度处于第三阵营。同时,金融危机前, 中国制造质量水平持续快速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 质量进入缓慢提升期。总体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 的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与发展 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当然,受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制约,本文所构 建的指标体系还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下一步可从 三个方面做深化研究:一是建立权重体系,形成一 个综合指数,进行长期跟踪分析;二是部分指标可 进行细化,实现国内国际比较的一致性;三是设计 能够直接反映我国质量基础能力的指标,以代替现 有的质量基础工作类的间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