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粮食作为特殊商品,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质,又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粮丰则农稳,农稳则 国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1]

21 世纪以来,我国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 高,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食物安全和居民食物消费结 构转型升级,为现代化快速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食物生产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人口总量增加、农用水土 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依靠对国土资源的过度 开发、高强度利用而获得的。这种高投入、低效 益、高消耗的食物生产方式,不仅使国土资源超载 严重、自然生态系统“透支”过多,而且引发了 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凭借我国现有资源要素投 入,已不足以支撑吃饱、吃好、吃的营养所需的食 物总量供给;通过贸易调节国内食物的供求、缓 解资源环境压力将是常态需要。今后若不改变高耗 低效的食物生产方式,不控制污染蔓延,不修复生 态,发展将难以为继。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 安全为指针,着力提升我国食物综合生产能力,同 时辅以国外资源及市场的充分利用,实现食物生产 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与 未来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 要求。

《二、我国食物供需预测及发展趋势判断》

二、我国食物供需预测及发展趋势判断

从发展趋势上分析,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刚性 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粮食等重 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同时这些产 品的国内产量也将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 稳步提高。据项目组测算,到 2020 年、2030 年 总人口将分别达到 14.2 亿、15.0 亿;未来 10 年 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 7 % 左右,到 2020 年、 203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 1.1 万 美元、2.1 万美元,参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7 000~ 21 000 美元发展阶段典型国家与地区的食物消费 变化,未来人均动物产品消费量仍将会持续增长, 带动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立足近期我国居民 食物消费变化态势,参考国内外典型地区食物消 费升级规律,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农业部 农产品中长期供需预测方法,采用 1980—2013 年 我国国家统计局 [2]、国家粮食局等发布的统计数 据 [3],建立了食物多品种产需预测关联模型,对 2020 年、2030 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蔬菜、水果、食用油、食糖、肉类、蛋类、奶类 11 类产品的生产、需求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和 情景推断。依据模拟结果,得出未来主要产品的 总体发展趋势判断。

《(一)大豆、玉米和奶类将成为产需缺口较大的产品》

(一)大豆、玉米和奶类将成为产需缺口较大的产品

人口递增及营养改善使食物需求持续增长,受 资源限制,大豆、玉米和奶类将成为产需缺口较 大的产品 [4]。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粮食消费需求 增长主要受人口增加和食物结构调整两方面因素 的影响,两者分别占粮食消费增量的 35 %、65 %。 2020 年、2030 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分别增 至 510 kg、550 kg,与 2013 年相比,分别提高了 41 kg、81 kg;人均动物产品消费总量将分别增至 184 kg、204 kg,主要以肉类和奶类产品消费增长 为主;人均蔬菜、水果、食糖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 增加,食用油消费量相对稳定。国内各类食物产量 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与近 10 年相比,产量增速 有所放缓,除蔬菜与水果以外,其他各类食物产需 缺口均有所加大,其中大豆、玉米、奶类是产需缺 口增幅较大的三类产品,2030 年三者产需缺口将分 别达到 8.408×107 t、3×107 t、1.596×107 t。

《(二)未来饲料粮消耗量将占粮食总消费量的一半 以上》

(二)未来饲料粮消耗量将占粮食总消费量的一半 以上

居民食物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结构影响较大 [5], 未来饲料粮消耗量将占粮食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人们膳食中 的动物性食品消费比重增加,带动粮食消费结构发 生重大的变化。按照现有中等养殖规模饲料报酬率 测算,2020 年、2030 年我国人均饲料粮消费量将 分别增长为 295 kg、322 kg,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 重分别为 57.8 %、58.5 %。饲料粮消费增长以玉米 为主,玉米占饲料粮消费增量的 90 % 左右。居民 口粮消费相对稳定,2020 年、2030 年人均口粮消 费量将分别为 145 kg、140 kg,国内口粮产出完全 能满足消费需求,但稻谷产销区域平衡问题值得 关注,1988 年、1994 年和 2004 年年初,粮食市 场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都是由粮食主销区的稻谷 供求失衡而引发。

《(三)未来粮食主产区增产将占我国粮食总产量增 量的 80 % 以上》

(三)未来粮食主产区增产将占我国粮食总产量增 量的 80 % 以上

区域食物生产格局正在发生新的结构性变化, 未来粮食主产区增产将占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量的 80 % 以上。随着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迅速推广,近 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玉米第三大产区,2012 年该区域玉米产量、粮食总产量占其全国 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 17.8 %、11.3 %,比 1998 年 分别增长 87 %、32.4 %,玉米的增产带动作用明显。 水稻生产初步形成东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三大 优势产区,双季稻和中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 南和东南地区。小麦生产已经形成黄淮海、长江中 下游、大兴安岭沿麓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区。 2012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籽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的比重升至 55.2 %。2013 年,全国 75 % 以上的粮 食产量、80 % 以上的商品粮、90 % 左右的粮食调 出量来自主产区。预测结果表明,与 2013 年相比, 2030 年我国粮食产量将净增加 1.080 6×108 t,其 中 80 % 以上来自主产区。

《(四)“谁来种地”的问题与粮食生产规模化态势同 时显现》

(四)“谁来种地”的问题与粮食生产规模化态势同 时显现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快,在种粮效益低的情况下今后“谁来种粮”问 题日渐突出 [6]。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业 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 42 岁,其中 50 岁以上占到务 农人员的约 40 %;中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程度的 占 51.1 %;而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 32 岁,其中 21~40 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高达 77 %;初中及初 中以上学历占比达 78.9 %。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对新 技术接受能力弱,普遍出现“种不动”“种不好”“种 不了”等问题,使一些地方粮食生产受到极大影 响。与此同时,耕地流转及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 加快兴起。据我国农业部统计,截至 2013 年年底, 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 0.2×108 hm2 ,流转 比例达到 26 %。经营耕地面积在 3.3 hm2 以上的专 业大户超过 287 万户,家庭农场超过 87 万家,经 营耕地面积达到 0.12×108 hm2 ,平均经营规模为 13.3 hm2 。按现有趋势推断,到 2020 年、2030 年 我国土地流转比例将分别达到 35 %、50 %。但随 着一些地方土地流转进程加快,“被规模化”的失 地农民大量出现,这些弱势人群进城难以稳定就业, 又丧失立足之本的土地依托,必然加大农村地区贫 富两极分化。

《(五)农户收入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五)农户收入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食物生产的多功能性作用日益增强,未来农户 收入来自农业经营将缩减至 1/3、非农等其他收入增加到 2/3 以上。目前,农业在发挥原有的经济、 社会、政治功能的基础上,生态、文化功能也日益 凸显 [7]。愈来愈多的地方在发展好农业、保障食物 供给的同时,通过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 业自然景观,传承农耕历史文化,加快发展休闲农 业,拓宽了农业增收渠道。以北京为例,2009— 2013 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均 增长速度达到 3.8 %,其中,2013 年年产值达到 3 449.8 亿元 [8],是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的 8 倍还多。2000—2012 年我国人均农民纯收入由 2 253 元增至 7 917 元,增加了 5 664 元,其中农业 经营收入只提高了 2 020 元,农业经营收入占农户 收入的比重由 63.3 % 下降为 44.6 %,平均每年减少 1 个百分点以上,预计到 2020 年、2030 年农业经营 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将分别减少到 33 %、25 %, 非农等其他收入的比重将分别提升至 67 %、75 %。

《三、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三、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为顺应全面小康生活新需求,到 2020 年、2030 年,我国人均谷物消费量将增至 419 kg、456 kg,人 均粮食消费量将增至 510 kg、550 kg,国内谷物总 产量需达到 5.85×108 t、6.5×108 t(人均国内供给 分别为 412 kg、433 kg),粮食总产量达到 6.4×108 t、 7.1×108 t(人均国内供给分别为 451 kg、473 kg), 养殖业(肉类、蛋类、奶类和水产)总产量达到 2.46×108 t、2.87×108 t,经济作物、园艺作物总 产出保持持续增长;食物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 高,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农业生态与环 境整体改善,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支撑作用显著增 强,最终形成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 竞争力强、产地环境良好的食物生产可持续发展 格局。

上述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难度较大,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未来国家食物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有新的视角》

(一)未来国家食物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有新的视角

1. 必须全程贯穿大食物观、全产业链和新绿色 化三大发展要求,依托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县,集 中力量保障谷物和口粮供给,稳步增强其绿色产出 能力,充分发挥不同区域自然禀赋的优势,为非粮 生产腾出农业结构调整空间,加快形成人口分布、食物生产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耕地开 发格局。

2.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重大工程为抓 手,确保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非农建设 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形成与现代城镇化协同推进的 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 。

3. 依靠创新创业驱动,强化社会化服务,通过 多种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挥互联网把千家万 户生产与市场消费有效对接起来的巨大作用,拓展 农业生产、生态休闲及乡村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加快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让务农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收入。

4. 以效益为导向,采取进村入户的技术扩散服 务方式,节水节肥节地、降本增效,控制生产及各 环节的不当损耗,加快农业环境治理,持续提高资 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以效率提升和服务强化为 导向,推进涉农行政改革,整合县域“三农”资金 投入利用方式,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及公共服务支撑。

5.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 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9]”的国家粮食安 全新战略,集中要素投入,打造高产稳产粮食生产 功能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丘陵 山地以收益为导向,调整粮经比例、种养结构,实 现农村各类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实行分类贸易调节 手段,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优 质食物的供给。

《(二)划定安全基准和资源利用红线》

(二)划定安全基准和资源利用红线

1. 划定口粮安全、谷物安全、粮食安全的基准, 稻谷、小麦口粮自给率在 98 % 以上,谷物自给率 在 95 % 以上,粮食自给率在 85 % 以上,其中玉米 自给率在 90 % 以上。按供需情景划分,本研究所 确立的产品大体可分为 4 类:一是基本自给产品。 主要有水稻、小麦、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和水 产品,这一类产品的国内自给率都能保持在 95 % 以 上。二是少量进口产品。进口量约占国内消费量的 10 % 左右,主要是玉米,这类产品的国内自给率能 够保持在 90 % 左右。三是部分进口产品。主要有食 糖和奶类两类产品,这类产品的国内自给率在 60 % 以上。四是大量进口产品。国内产量仅能满足少部 分的需求,主要消费需求必须通过进口解决,其产 品分别是大豆和食用油,这两类产品的国内自给水平都较低,其中大豆不到 20 %,食用油不到 45 %。

2. 设定耕地、播种面积、水资源利用红线。 ①到 2020 年、2030 年耕地面积分别要维持在 1.21× 108 hm2 、1.2×108 hm2 。②粮食播种面积适当 调 减, 但 到 2020 年、2030 年必须分别保持在 1.09×108 hm2 、1.05×108 hm2 以上,单产分别增至 5.895×103 kg·hm–2、6. 75×103 kg·hm–2;谷物播种 面积保持在 0.913×108 hm2 、0.907×108 hm2 以上, 单产将分别增至 6. 405 ×103 kg·hm–2、7.17×103 kg· hm–2。③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有限的“负增长”, 但须维持在 3.6×1011 m3 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持 续提高,到 2020 年、2030 年将分别增至 60 %、65 %, 每立方米水的粮食产能分别提升至 1.8 kg、2.0 kg。

在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科技支撑强化、损耗控 制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关键 性的技术指标要求。

《(三)区分进口优先序》

(三)区分进口优先序

从进口农产品的优先序与敏感性综合来考虑, 玉米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重要口粮,大量进口玉米 会引起国际恐慌,酒糟、苜蓿等作为玉米替代品, 进口这类产品可减缓对国际谷物市场的冲击。牛、 羊肉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产业支撑和牧民 收入来源,无限制进口势必影响牧区产业发展和社 会稳定。且一旦进口国发生严重的动物疫病,肉类 进口必将受阻并引发国内市场动荡。据项目组在吉 林和内蒙古调研,走私和进口牛羊肉约占国内产量 的一半,与去年同期相比,活牛羊交易数量减少 40 %,交易价格活牛下降 10 %、活羊下降 50 %, 养殖户收益受到明显冲击。由此,一是建议综合相 关资源,建立覆盖国际国内的国家农业数据中心, 运用遥感、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全球生产、库存、贸易及其交 易信息,开展评估预测、分级预警与特殊保障措施 规则研究等工作,提供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二是 加快构建农产品进口产业损害的应对机制,对玉米 等谷物坚持进口配额管理,预判玉米、肉类等产品 的贸易争端及救济措施。在未来突破玉米进口配额 的情形下,确立我国玉米年度进口总量的上限,以 不突破当年全球玉米贸易量 1/3 为要求,并利用反 倾销和技术壁垒限制进口,通过进口酒糟、苜蓿等 替代品来解决国内饲料粮短缺问题。三是适度控制 牛羊肉进口,严打走私,通过进口禽肉等满足国内肉类的消费需求,重点扶持国内肉牛、肉羊产业。

《(四)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

(四)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

为保障国家谷物安全、粮食安全和食物稳定供 给,必须努力实现以下可持续发展要求。

到 2020 年、2030 年,我国谷物总产量将分别 达到 5.85×108 t、6.5×108 t,播种面积将分别降至 0.913×108 hm2 、0.907 ×108 hm2 ,单产将分别增至 6.405×103 kg·hm–2、7.17×103 kg·hm–2。 其 中, 在 2020 年谷物总产增量中,北方谷物产量年均增速调 低,增产份额将降至 40 %,南方和西部产量增速 提升,增产份额各占 30 %。

2020 年、2030 年粮食总产量将分别达到 6.4× 108 t、7.1×108 t,谷物总产量将分别达到 5.85×108 t、 6.5×108 t,其中,在 2020 年谷物总产增量中,北 方谷物产量年均增速调低,增产份额将降至 40 %, 南方和西部产量增速提升,增产份额各占 30 %。

到 2020 年、2030 年,我国养殖业总产量将分 别达到 2.46×108 t、2.87×108 t,其中肉类总产量将 分别为 1.007 6×108 t、1.1578×108 t;蛋类总产量将 分别为 3.047×107 t、3.324×107 t;奶类总产量将分 别为 4.909×107 t、6.284×107 t;水产品总产量将分 别为 6.525×107 t、7.5×107 t;同期,养殖业产值占 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分别达 到 50.3 %、53.5 %,养殖业将成为我国农业的第一 大产业。

未来园艺作物、经济作物总产出保持持续增长 态势,面积基本稳定或有所缩减,主要依靠单产提 升实现总量增加,供求基本平衡,产品自给有余。

未来经济作物总产出稳步提升,随着进口加工 增大和出口增多,供求缺口呈现出拉大再到缩小的 增长变化。

食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体系基本形 成,农业生态与环境整体改善,科技创新和应用的 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最终形成生产技术先进、经营 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产地生态环境良好的食 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总格局。

《(五)确保基础支撑和科技要求》

(五)确保基础支撑和科技要求

1. 提高资源支撑能力。到 2020 年、2030 年, 我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应分别达到 0.5×108 hm2 、 0.7×108 hm2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目前不到 1 % 的 基础上,分别提高到 1.05 %~1.1 %、1.2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逐步增强,2020 年、2030 年农业机 械总动力应分别达到 1.3×109 kW、1.7×109 kW。

2.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逐步提升耕地产出水 平和化肥农药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到 2020 年、 2030 年,每立方米水产粮食将达到 1.8 kg、2.0 kg; 粮食单产应分别将达到 5.895×103 kg·hm–2、6.75 kg· hm–2;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 60 % 和 65 %;农药利 用率与化肥利用率逐步提高,2020 年、2030 年应 分别达到 40 %、4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应 分别达到 80 %、90 %。

3.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 的同时,通过机械替代人畜力、培养职业农民,不 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农户的数量,扩大粮食 经营规模,到 2020 年、2030 年劳均产粮将分别提 高到 7.32 ×103 kg、1.45×104 kg,家庭农场数量分 别增至 110 万户、300 万户,其经营规模将分别扩 大到 10.7 hm2 、13.3 hm2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 化水平将分别达到 70 %、80 %。

4. 加强科技支撑。增强科技对食物增产增收的 支撑能力,到 2020 年、2030 年,良种覆盖率将稳 定在 98 % 以上;农业科技入户率、农业信息化覆 盖率均达到 10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升 到 65 %、70 %。

5. 强化损耗控制。通过技术提升和设施完善, 努力减少作物灾害损失、提高牲畜存活率,降低产 后各环节损耗。到 2020 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 失率将降到 5 %,猪、牛、羊、禽病死率分别下降 到 5 %、1 %、3 %、12 %,水产病害损失率降至 12 %。在产后环节,畜产品宰后损失率、粮食储运 损失率、水果产后损失率、蔬菜产后损失率要分别 控制在 4 %、5 %、12 %、15 %。到 2030 年,作物 灾害防治和动物疫病控制能力继续提升,粮食、畜 产品、蔬果产品中间环节损耗率进一步减少。

6. 加快环境治理。到 2020 年、2030 年,规模 化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至 75 %、85 %, 农业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幅提高,应分别达到 80 %、90 %;农膜回收率将分别达到 80 %、100 %, 废弃农药包回收率将分别达到 50 %、80 %。

《四、促进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四、促进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战略》

(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战略

坚持国内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建议保障口粮(稻谷、小麦)、谷物、粮食 自给率在 98 %、95 %、90 % 以上。建议启动国家 口粮安全计划,大幅增加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科技的专项资金投入。加大对 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力争到 2020 年使产粮大县 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建议国务 院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粮食安全进行统筹管理,明 确将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纳入省长“米袋子”考核 指标,严守耕地红线;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 地块划入永久粮田。建议将北方稳定、南方恢复、 西部适度发展、全国均衡增长作为未来 15 年我国 粮食生产的总体战略,科学编制全国粮食生产区域 规划。建议 2016 年发布新的“中国粮食白皮书” 并开展预研究,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粮食安全的大 国担当。

《(二)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

(二)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

建议国家将高标准农田建成目标由 2020 年 的 8×107 亩(1 亩≈ 666.67 m2 )调增到 2025 年的 1×109 亩,10 年总投资为 54 500 亿元。建成后高 产田和中产田亩均产能将分别达到 500 kg、450 kg, 最小地块规模南方原则上不低于 10 亩、北方不低 于 30 亩,水田和旱地的土壤耕层深度应分别提高 到 15~20 cm 和 30~40 cm,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及工 程效能得以总体提升。建议成立以国家财政资金为 主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基金,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 准,构建有多方参与建设的新机制。建议将建成的 高标准农田确定为“永久粮田”并划定红线予以立 法保护;将高标准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实行权 属登记管理,确保用途不改变、质量稳提升。构建 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机制。

《(三)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营, 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加快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 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建加工储藏、冷链运输等服务设 施,开展农机、植保、生产资料配送等社会化服务, 培育“代育、代种(栽)、代管、代收”服务模式。 二是规范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项目 重点倾斜,提高家庭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改 善生产设施条件。三是通过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加快形成 从种植到销售的市场化专业化粮农、菜农和果农等。 四是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继续大力实施新型职 业农民培育工程。恢复和扶持农机职业教育,加快 农机类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鼓励涉农行业兴办 农机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 类定期培训,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建立对农业 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 补助制度。

《(四)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四)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一是制定发布《基本农田保护法》,将建成的 高标准农田确定为“永久粮田”并划定红线予以保 护;同时把高标准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实行权 属登记管理,确保用途不改变、质量稳步提升。二 是健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制度化体系。制订 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的安全标准。 推行高毒农药购买实名登记制和农产品生产销售的 可追溯制度。三是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新型管理体制 及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和全 程质量控制体系及监督机制;加强农产品加工原料 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推进 农村金融改革及法规完善。构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加快组建农村信用社市地联社进程,提升农村金融 服务的效率和效能。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合 作金融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支持金融机构扩大 对农民拥有的林权、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住房财 产权的抵押贷款试点,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开放农 村金融服务市场,发展并允许民营金融组织参与现 代农业和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建设。

《五、结语》

五、结语

本研究认为,①未来 15 年是国民食物营养改 善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转折期。必须切实改 变对国土资源的过度开发、高强度利用的食物生产 方式。据测算,在人口递增及膳食结构改善的情势 下,今后我国粮食及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仍将增加, 人均粮食需求将增加到 500 kg 以上;②确保饭碗端 在自己的手中,其战略路径是依托粮食主产区和种 粮大县,集中力量保谷物和口粮,为非粮生产腾出 结构调整空间;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稳步提升粮食绿色产出能力,为非农 建设腾出发展空间;③要依靠创新创业驱动,促进 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协同发展,强化社会化服务, 发挥“互联网 +”把千家万户生产与市场消费有效 对接起来的巨大作用,促进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 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和收入;④要以效益为导向,强化农业科技应 用服务,节本增效,控制损耗,加快农业环境治理; 以效率和服务为导向,推进涉农行政改革,整合“农 村、农业和农民”资金投入利用方式,强化农业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支撑。

文章主要执笔人为 旭日干、刘旭、王东阳、程 广燕、郭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