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当以东为鉴, 以往为鉴。首先要着手综合的国土规划, 站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高度, 基于土地资源合理地分布人口。将由于生产活动难免要破坏自然环境地区的人口有计划地调整和迁移。在国土规划下做地区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 然后再通过城市设计进行单项工程建设。构成一个有机的建设系统规划。
城市和城市化的概念, 以及城市建设要随时代而进展。城市规划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阶段, 城市的本质与核心应视为人类聚居并藉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当以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人的平均寿命为持续发展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 使之同步、协调地发展。因此, 城市化进程不应视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是针锋相对的破坏关系, 城市化进程也不是人工建筑化的同义语。它应包含城市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与人工再造第二自然。要以人工之美入自然, 形成城市总体形象。对于先期既已破坏的自然环境资源尤其是山、石、水、土和植被等应加以补偿, 以期最后形成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此不相协调的城市建设口号应加以修正。诸如“三通一平”之类。“通”是必要的, 一律推平则大可不必。城市的过多的人工气氛需要自然气氛的调济, 而自然地形地貌是城市自然环境面貌构成的骨架和基础, 要“以素药艳”。城市规划要落实在组织全面、综合、系列的规划上。由城市规划专家领衔, 各专项规划诸如水利、建筑、交通、生态、林业、园林等方面的专家同步介入。从共生的, 生态健全而环境优美的城市着眼, 从自然、人文资源的综合调查着手, 科学地确定各专项规划的定性、定量和布局。城市的形象不等于建筑加道路的形象, 而是如何将必不可少的人工建筑物、构筑物融汇到自然环境中的整体形象。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结合, 有助于减少过于平滞的气氛而增添自然的气氛。我们的前景不是把绿色放在建筑和城市中, 而是把城市和建筑放在绿色环境中。
无论风景名胜区或城市园林, 当前主要的问题在于自然资源和城市绿地遭到迄今未能制止的破坏。由于单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破坏了自然环境。这方面负增长的统计数字是惊人的。天然溶岩风景或具有观赏价值的石材要大量地作为烧石灰的原料;天然的溶岩河流要建坝栏截;风景名胜区为了修缆车而炸山毁树;到了国家规定撤除的时间不仅不停止反要扩大。另外还有所谓“建设性的破坏”即分不清建设与破坏, 认为是开发风景资源, 实际恰好是破坏资源。如在风景这边独好的地方建旅游宾馆等。城市则不仅是侵占绿地, 连古代名园、名胜古迹也不在话下。北京景山西南角被一饭店占有, 北京动物园古称“万牲园”, 可算名园了, 但仍然可以被占而矗立起大厦。就连举世闻名的颐和园也有在公园中划出非公园的地段。城市规划的权威何在?国家不授予规划部门实际控制权, 科学的规划如何实现。
城市园林的另一普遍问题就是不知如何寻求和捕捉本城市的特色, 习惯于跟风头, 一时一风。城市广场和草坪本是无可非议的事, 但不顾城市自然条件毁坏古树改为草坪, 把居住小区的中心公园也一律要建广场那就有失偏颇了。再就是盲目追求世界记录。建佛像要最高的, 某自然山水风景名城要把世界上的名桥都建在这座城市里, 所谓“一方风水养一方人”, 环境乃建筑创作之源, 他国凭借他国的环境造成的名桥, 你这城市并无这样的环境, 硬要搬来又有何益。动不动就是世界名花、世界名石。生长环境各异的名花如何展于一处?人工生态环境能等同于大自然吗?有的在我国亚热带边缘的城市建主题公园, 有方案要建“火山爆发”、“爱斯基摩人”和热带植物园。就算科学技术能达到, 要投入多少经费呢?热带植物园为什么要建在亚热带呢?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是以规划设计为手段, 满足人民对自然环境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 包括第二自然即城市园林。自然起伏的地形地貌是大地上一切景观构成的基础和形成大气候、小气候条件的成因。建筑和植物有如皮毛要依附在骨架上。自然地形具有自然美, 人工仿自然改造的地形有艺术美。自然地形形成自然环境、阴阳、向背、干湿等小气候环境, 供不同生态条件要求的植物生长。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建立在环境条件多样性的基础上, 植物自然群落才得以形成, 天人共荣才得以持续发展。而今因采石、采矿等原因破坏自然山林的现象并未制止住。四川葛仙山溶岩景观炸掉象鼻山的象鼻后才被制止。广东潮州西湖数十年前就因兴修水利需石材而炸了近半的唐、宋、元、明、清的摩崖石刻, 当地居民为之落泪。中国传统采石是采走了正空间的石材, 留下负空间的风景点。浙江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很多动人的石景都是采石后留下来的。这也说明应以往为鉴。
常言大器晚成。西部地区不仅面积大而且现有环境有大量沙漠、荒漠。秀丽山川的目标是英明远大的。但还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要有综合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考察作为详实的基础。综合性指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秀丽的山川必须包含优良的生态环境, 尽可能完美的风景名胜和城市园林艺术。要创造适应当今中国现代社会生活, 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风格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还要用风景园林艺术手段参与开辟运河、选择地面交通路线和营造具有水土保持性的风景林等。有规划、有步骤地实行祖国大地的园林化。各城市要善于凭借地带性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来创造有特色的人工植物群落和各自的文脉造景。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综合效益。大水灾和沙尘暴的苦头教育我们要遵循“人与天调”的民族文化传统, 以求新世纪的“天人共荣”。植物生长有客观的规律, 还不能急于求成, 五十年一个阶段, 百年后争取真正实现西部的秀丽山川。今日之杭州西湖的堤、岛是经宋、明、清三代接力, 尤如一气呵成。我们还当扎扎实实地积累, 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