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地处北京南城, 既是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设计、生产和试验的实体, 也是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主要提供商, 同时承担着我国战略和战术导弹的研制任务。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11月, 其前身是国防部五院一分院, 著名科学家、航天元勋钱学森同志任第一任院长。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培育了一批全国和世界知名的航天专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

《图1》

、姚桐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等都先后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 并从那里走上了更为重要的岗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现有13个研究所、5个工厂, 职工2万余名, 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近7 000人, 拥有谢光选、朱森元、余梦伦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广商, 以及近10名国际宇航院院士。

40多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 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国有关部门、单位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中国的导弹武器、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九五”期间,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坚持“发展航天、加强民品、提高效益、走向世界”的方针, 发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型号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航天型号发射取得了“四年四连冠”的佳绩, 为新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九五”期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 航天科技进步奖409项, 拥有有效专利42项;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被原航天工业总公司评为金牌火箭。在国防科研和高技术研究占有重要位置的同时,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形成了与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一脉相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优良院风, 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升华出“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的精神。

经过40余年的发展,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特别体现在大团队的优势, 系统集成的能力, 工程研制的经验, 体系配套的结构等方面。火箭技术研究院在系统工程、发动机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平台及惯性组合系统、弹头总体、地面设备、伺服机构、强度与环境、工艺与材料、运载火箭与导弹总装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随着一批设计、试验、生产、检测设施的建成, 火箭技术研究院在科研水平、生产能力方面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战略导弹, 从仿制开始, 迅速转入独立研制, 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洲际、固体远程洲际等型号相继研制成功, 从液体定点到固体机动发射, 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1960年11月, 仿制的地地近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64年6月,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 导弹核武器试验发射成功;1966年12月, 独立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70年1月, 我国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1980年5月, 远程洲际导弹飞向太平洋, 全程试验圆满成功;1999年8月, 新型固体机动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在国庆35周年和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 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方队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不断以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部队, 为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作出了贡献。

在完成国防建设任务的同时,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发研制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动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坚决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 发挥航天高科技优势, 为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从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2001年1月第二艘“神舟”号试验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长征运载火箭, 已进行了57次发射, 成功地把59颗国内外的科学试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试验飞船送入太空。从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将长征火箭投放市场, 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以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同世界数十个国家、地区和卫星组织开展了业务往来, 长征火箭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跻身于世界航天之林。

1970年4月24日,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5年11月26日,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84年4月8日,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的试验通信卫星, 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5 t, 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90年4月7日,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不仅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提供了通讯、转播服务, 更掀开了长征运载火箭进入国际空间技术商务领域的序幕;1990年7月16日, 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首次飞行试验中, 成功地将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成功使长征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9.2 t, 并创造了世界运载火箭史上用18个月研制成功大型运载火箭的奇迹;1994年2月8日,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首次发射, 一箭双星圆满成功, 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2.65 t;1997年9月1日, 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 成功地将两颗铱星模拟星送入太空, 此后先后6次将12颗铱星送入轨道;1997年8月20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菲律宾的马步海卫星送入超同步轨道, 使得长征运载火箭的同步转移轨道动载能力提高到5.1 t, 巩固了我国火箭技术在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1999年11月20日和2001年1月10日,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先后两次将“神舟”号试验飞船送入太空, 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近几年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 基本实现军民品分离的改革目标, 专业厂所联合取得突破, 院属企业都实行了劳动合同制, 院属事业单位压缩编制10%的目标已经实现;通过机关部、处级领导竞聘上岗, 实施向重点型号、科研一线骨干倾斜的分配制度, 加大了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资本运作初见成效, 通过买壳上市重组了火箭股份, 并已顺利完成第二次资产置换和配股;控股了亚太移动通信卫星公司。经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经营业务已扩展到金融证券、卫星应用、信息技术、经贸合作等多个领域, 初步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集团雏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以人为本, 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方针和培养启用青年, 关心依靠中年, 尊重照顾老年的原则, 以及建设管理干部、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三支队伍, 培养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三高人才, 采取优化人才选拔, 优化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使用, 优化政策导向的“四优”措施等思路。在此基础上, 院又进一步制定了培养管理决策带头人队伍, 专业学术带头人队伍, 工种技术带头人队伍的目标, 实施人才工程建设, 加快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步伐, 一支以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为骨干的新一代航天队伍基本形成。

在完成中心工作的同时,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始终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评选和宣传, 树立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有力地促进了全院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1999年, 火箭技术研究院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建党80周年之际, 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在新世纪、新长征开始之际,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大力发扬“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的精神, 为提高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 为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集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