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 引言

环氧丙烷(PO)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在化工行业中有着巨大的市场,它主要被用于制造聚醚多元醇、丙二醇和碳酸二甲酯等化工产品。利用丙烯、氢气(H2)和氧气(O2)来生产PO比传统PO生产方法更环保、更简单、更可持续,可以摆脱对传统氯醇法和共氧化法工艺的依赖[12]。

自1998年首次报道金(Au)/二氧化钛(TiO2)催化剂能催化H2和O2直接环氧化丙烯制备高选择性的PO以来[3],许多研究都致力于开发含Au/含钛(Ti)载体催化剂[411]以强化该反应性能[1213]。具有Au-O-Ti4+活性位点的Au/titanium silica-1 (TS-1)催化剂由于具有良好的C3H6转化率(>5.0%)和较好的PO选择性(>90%)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遗憾的是,Au/TS-1催化剂的开发仍然受限于较低的H2有效利用率(最高仅约22.7%)[6,1416]。因此,对Au/Ti双功能催化剂活性位点的精确构建和对Au-Ti活性中心的协同效应的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过氧化氢(H2O2)的原位生成和分解直接影响该反应的H2有效利用率。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反应路径为:首先,在Au纳米颗粒上由H2和O2生成H2O2 [1718];随后,H2O2扩散到附近的Ti活性位点生成Ti-OOH活性中间体,将C3H6环氧化成PO [1921]。因此,可以通过促进Au纳米颗粒与Ti活性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来提高H2有效利用率。近年来,有报道表明,除了孤立的四面体Ti4+物种外,还存在其他Ti物种[2227]可能是活化H2O2的活性位点。然而,关于Au和配位不饱和Ti3+位点对H2O2原位生成的协同作用的研究很少。沿着这条路线,迫切需要精确地设计新的Au/Ti双功能位点,以开发具有工业价值的用于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的Au/Ti双功能催化剂。

在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策略,通过调控处理后的S-1晶种中Si-OH和Bu3NH+的数量,在新型TS-1-cS载体上定量构建配位不饱和Ti3+活性位点。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实了配位不饱和Ti3+活性位点的存在促进了Au和Ti位点之间的电子转移,从而促进了Au-O-Ti3+活性位点的形成。与传统的Au-O-Ti4 +位点相比,这类Au-O-Ti3 +活性位点更有利于O2吸附,从而可以有效促进H2O2的原位生成和活性中间体Ti-OOH的形成。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Au/TS-1-cS催化剂具有显著提高的H2有效利用率(43.6%)。本工作进一步提供了配位不饱和Ti3+位点与H2有效利用率之间合理的构效关系。本文报道的见解和方法为优化TS-1的配位不饱和Ti3+结构的H2有效利用率以实现新型低温丙烯环氧化开辟了新的机会。

《2、 原料与方法》

2、 原料与方法

《2.1 催化剂的制备》

2.1 催化剂的制备

S-1晶种的合成遵循Cundy等[28]报道的方法。随后,S-1晶种被不同浓度的正丁胺溶液(0.6 mol·L-1、1.2 mol·L-1、1.8 mol·L-1)进行进一步处理,步骤如下:将一定量的正丁胺(99.5 wt%;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和2 g已焙烧S-1晶种混合溶于30 mL去离子水中,室温搅拌30 min。将得到的混合溶液倒入晶化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于443 K下晶化1天。晶化完成后,取出晶化釜并冷却至室温,随后将产物进行洗涤、离心、303 K下干燥24 h,即可得到不同结构的S-1分子筛晶种。用x mol·L-1正丁胺蚀刻得到的S-1晶种记为S-1-xM;例如,S-1‒0.6M表示被0.6 mol·L-1正丁胺蚀刻的S-1晶种。

TS-1-cS载体的制备方法:5 g正丁胺(99.5 wt%)和3 g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 25 wt%;Sigma-Aldrich化学公司,美国)混合溶于去离子水中,室温搅拌30 min。随后,在上述混合物中加入10 g硅溶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同时,将0.4 g钛酸四丁酯(TBOT, 99 wt%;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溶于20 mL异丙醇(IPA, 99.5 wt%;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随后将含钛混合物滴加到含硅混合物中,充分搅拌。之后,将1 g上述处理过的S-1晶种加入至上述混合物中。将最终得到的混合溶液倒入晶化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于443 K下水热晶化3天。最后,晶化完成后,取出晶化釜并冷却至室温,随后将产物进行洗涤、离心、393 K下干燥12 h并于823 K下焙烧6 h,即可得到TS-1-uncS分子筛。用S-1-xM晶种制备的TS-1-cS载体记为TS-1-cS-xM。例如,TS-1-cS-0.6M表示用S-1-0.6M晶种制备的TS-1-cS载体。此外,采用Khomane等[29]开发的水热法合成了具有相同Si/Ti比的传统TS-1载体。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Au/TS-1-cS催化剂,Au负载均为0.10 wt% [30]。将0.2 g四水合氯金酸(HAuCl4∙4H2O, 99.99%;Sigma-Aldrich化学公司,美国)溶解在50 mL去离子水中,随后将0.5 g TS-1-cS粉末搅拌溶解于上述溶液中。随后,向混合溶液中滴加1.0 mol·L-1和0.1 mol·L-1的NaOH(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溶液,以维持溶液的pH为6.5~7.5并持续在室温下搅拌9 h,然后使用冰水对上述溶液进行离心洗涤(5000 r·min-1,离心5 min),并将沉积沉淀Au后的催化剂在298 K下抽真空干燥过夜,即可得到所需Au-Ti催化剂。

《2.2 表征》

2.2 表征

在Varian Unity INOVA(600 MHz)光谱仪(Varian,美国)上采集了29Si(MAS)核磁共振(NMR)测量数据。紫外吸收光谱在日本岛津牌UV-2400紫外可见光自动记录仪上进行测定,扫描范围为200~800 nm,采用BaSO4压片作为测试背景。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的数量和强度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 II 2920 型高性能全自动化学吸附仪进行测试。XRD表征在Panalytical公司的X´Pert PRO MPD型X射线衍射仪上完成,采用Cu靶Kα射线(λ = 1.54056 Å)作为入射光源,管电压为40 kV,管电流为40 mA。31P MAS NMR实验在9.4 T Bruker AVANCE III光谱仪(Bruker,瑞士)上进行,使用4 mm转子,旋转频率为10 kHz(31P的拉莫尔频率为161.7 MHz)。脉冲宽度为3.0 μs,对应π/2翻转角,循环延迟为30 s,共扫描1024次,采集单脉冲31P MAS NMR谱。采用日本JEOL JSM-2100F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催化剂内部的孔道结构以及负载的Au纳米颗粒的尺寸及晶格参数,采用Nano Measurer软件统计样品颗粒尺寸。Operando紫外可见光谱在AvaSpec-2048光谱仪(Avantes,荷兰)上收集,配备了透射dip探针。在配备液氮冷却的HgCdTe(MCT)探测器的Nicolet iS20仪器(Thermo,美国)上进行原位FT-IR光谱表征。催化剂负载的Au及载体中的Ti元素的结合能、价态、含量等信息采用美国ThermoFisher Escalab 250Xi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进行测定,所有数据在分析前都以C1s (284.6 eV)为基准进行结合能矫正,采用XPS Peak软件进行分峰拟合。

《2.3 催化性能测试》

2.3 催化性能测试

丙烯直接气相环氧化反应是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的,反应管为内径8 mm的石英材质反应管。第一步反应管内填入适量石英棉以及0.15 g待测试催化剂,随后通原料混合气,经流量计后从反应器顶端通入反应管,原料气组成及占比为:C3H6∶H2∶O2∶N2=3.5∶3.5∶3.5∶24.5 mL·min-1,空速为14 000 mL·h-1·g-1。这些条件与文献[14,1415,19,25,29]相同。随后,对Au/TS-1-cS系列催化剂在138 ℃的较低反应温度下进行了测试。通过两台气相色谱仪对反应产物及未反应的原料进行在线分析,色谱型号为GC112A,检测器分别为FID、TCD,色谱柱类型分别为Porapak T和5A分子筛/Porapak Q。反应物H2和C3H6的转化率及主产物PO的选择性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1)

(2)

(3)

式中,nC3-oxynethanalnCO2、nC3H6,in、nPO、nH2,conv分别代表C3氧化物、乙醛、CO2、C3H6初始、PO、转化的H2的摩尔流量。

《2.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所有计算均使用Materials Studio 8.0的DMol3模块进行。采用M06-L形式的元广义梯度近似(meta-GGA)来描述相关和交换效应,采用双数值加极化(DNP)来考察电子极化效应。为了提高计算中的电子收敛精度,我们采用了0.005Ha的Brillouin-zone积分。用零点振动能(ZPE)对所有能量进行了校正。位移、梯度和总能量的允许偏差分别为0.0005 nm、4.35×10-17 J·nm-1和4.35×10-23 J。在计算过程中,采用46T TS-1模型(T代表Si或Ti)来表示MFI结构的钛硅分子筛。在TS-1-Ti4+模型中,T12被一个Ti原子取代,形成完美的四配位钛种(Ti4+)结构。对于TS-1-Ti3+模型,当T12被Ti原子取代时,加入两个‒OH基团,形成一种配位不饱和的六配位Ti3+结构。然后,在TS-1-Ti4+和TS-1-Ti3+上支持Au4簇,形成Au4/TS-1-Ti4+和Au4/TS-1-Ti3+模型。结合能(BE)或吸附能的计算公式如下:

(4)

式中,EmodEsubEsub+modEa分别为裸模型的能量、吸附或结合底物的能量、计算模型上底物的总能量、吸附物的吸附能。

《3、 结果与讨论》

3、 结果与讨论

《3.1 一种新的定量构建配位不饱和Ti位点的策略》

3.1 一种新的定量构建配位不饱和Ti位点的策略

本工作开发了一系列可调控的配位不饱和Ti3+位点的钛硅分子筛载体(TS-1-cS)作为锚定金前驱体的双功能催化剂。通过调节S-1晶种的性质,制备了Ti3+含量可控的TS-1-cS载体。首先对S-1晶种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不同浓度(0.6 mol·L-1、1.2 mol·L-1和1.8 mol·L-1)正丁胺处理S-1晶种的29Si MAS NMR谱如图1(a)所示。在-102 ppm处的Q3峰属于(SiO)3SiOH基团,在-111 ppm处的Q4峰属于Si(OSi)4基团,而在-114 ppm处的Q4峰属于单斜结构。Q3/Q4表示S-1晶种中(SiO)3SiOH的相对含量。由图1(b)可以看出,0.6 mol·L-1正丁胺处理后的S-1的Q3/Q4比值为0.205。随着正丁胺浓度的增加,S-1晶种的相对Q3/Q4比值呈上升趋势,表明S-1晶种的Si-OH比例有规律地增加,经1.8 mol·L-1正丁胺处理后的S-1的相对Q3/Q4比值达到0.410。因此,用不同浓度的正丁胺处理S-1晶种会产生不同的Si-OH相对含量。

《图1》

图1 (a)不同浓度正丁胺处理后S-1晶种的29Si MAS NMR谱图。(b)S-1晶种中29Si MAS NMR谱图中的相对Q3/Q4比。相应TS-1-cS的紫外可见光谱(c)、31P MAS NMR(d)和NH3-TPD谱图(e)。(f)TS-1-cS载体紫外可见光谱中ATi3+/ATi3++Ti4+的相对比值。(g)TS-1-cS合成机理示意图。

通过无机元素分析测定S-1种子中N元素的含量,对正丁胺与S-1晶种的相互作用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1-0.6 M、S-1-1.2 M和S-1-1.8 M晶种中N元素含量分别为0.89%、1.17%和1.35%,表明正丁胺与S-1晶种的相互作用随着正丁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通过N2物理吸附表征研究了不同浓度正丁胺处理后S-1晶种的孔结构。结果如附录A中的表S1所示,S-1-xM晶种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着正丁胺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晶种孔隙结构的差异会导致Si-OH缺陷位点含量的变化,这与29Si MAS NMR得到的结果一致。此外,附录A中的图S1显示了三种S-1晶种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结果表明三种S-1晶种的平均晶体尺寸非常相似,约为140 nm,排除了晶种的粒径影响。上述S-1晶种用于合成TS-1-cS。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UV-vis、31P MAS NMR和NH3-TPD表征等方法,对TS-1-cS样品的Ti物种存在形式和酸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TS-1-cS-0.6M、TS-1-cS-1.2M和TS-1-cS-1.8M的Ti含量分别为2.07%、2.10%和2.08%,说明三种载体的Ti含量基本相同。图1(c)所示的UV-vis光谱显示了一系列TS-1-cS分子筛样品中Ti物种的存在形式。在220 nm处的吸收峰为MFI骨架中存在孤立的四配位Ti4+物种,258 nm处的吸收峰为五/六配位Ti3+物种[22,25](配位不饱和Ti物种)。因此,归一化面积比A258 nm/A220 nm +258 nm可代表ATi3+/ATi4+ + Ti3+,即可以作为反映Ti3+物种相对含量占比的描述符。如图1(d)所示,随着S-1晶种中Si-OH含量的增加,相应的TS-1-cS样品中的ATi3+/ATi4+ + Ti3+从0.133逐渐增加到0.228,说明从TS-1-cS-0.6M到TS-1-cS-1.8M分子筛,配位不饱和Ti3+物种相对含量呈现有规律的增加趋势。这一结果与3.3节的XPS结果一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子筛上三甲基膦(TMP)的不同磷信号来区分不同钛种。图1(e)为吸附在TS-1-cS系列样品上的TMP的31P MAS NMR谱图。由于TS-1-cS样品的Brønsted酸性性质,-4.5 ppm处的共振峰归因于吸附在Si-OH-Ti、Ti-OH或Si-OH位点上的TMP [3133]。在-33.3 ppm处的共振峰属于与配位不饱和Ti位点结合的TMP [3435],而在-62.5 ppm处的共振峰属于物理吸附的TMP [36]。从TS-1-cS-0.6M至TS-1-cS-1.8M,配位不饱和Ti位点的相对数量(A-33.3 ppm/A-33.3 ppm+(-4.5 ppm))呈规律性上升趋势。结合前文的UV-vis表征结果,可以发现Ti3+的变化趋势与配位不饱和Ti位点的变化趋势相匹配,证明配位不饱和位点主要由Ti3+物种组成。

此外,采用图1(f)所示的NH3-TPD进一步表征了上述TS-1-cS系列分子筛样品的酸强度。所有TS-1-cS分子筛样品均出现两个NH3解吸峰,解吸温度分别为139 ℃和334 ℃,归属于弱酸位点[3738]。虽然三个TS-1-cS分子筛样品的解吸温度相同,但其峰强度相差较大。从TS-1-cS-0.6M到TS-1-cS-1.8M分子筛样品,弱酸位点的数量呈现出规律性的上升趋势,进一步佐证了配位不饱和的Ti3+物种含量的变化趋势。

随后本研究深入分析了TS-1-cS分子筛的合成机理,合成机理示意图如图1(g)所示。据报道,在水热合成过程中,晶种骨架中的Si原子与前驱体溶液中的Ti原子会发生同晶取代[3941]。因此,可以假设晶种骨架中Si-OH空位含量越高,TS-1-cS分子筛中通过同晶取代得到的Ti-OH空位含量越高。同时,S-1晶种经正丁胺处理后,表面接枝了在强碱环境下由正丁胺转化而来的Bu3NH+离子[42]。因此,由于TPAOH的用量不足,晶种表面的四面体结构的Bu3NH+离子在TS-1-cS分子筛的合成过程中也可以起到模板剂的辅助引导作用[43]。但是,由于Ti离子半径大[44],导致含钛四面体结构不稳定,因此具有弱模板效应的Bu3NH+离子会更倾向于诱导Ti前驱体形成配位不饱和的Ti3+物种[45]。综上所述,S-1晶种中的Si-OH空位和Bu3NH+离子在TS-1-cS分子筛的合成过程中可诱导配位不饱和Ti3+物种的形成。

《3.2 Au-O-Ti活性中心的低温丙烯环氧化性能》

3.2 Au-O-Ti活性中心的低温丙烯环氧化性能

本节研究了Au/TS-1-cS系列催化剂在138 ℃低温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图2),该反应温度远低于传统的200 ℃反应温度。Au/TS-1-cS-0.6M催化剂是配位不饱和Ti3+物种组分最少的催化剂,其PO生成速率仅为75.4 g·h-1·kg-1,H2利用效率为29.8%。显然,随着配位不饱和Ti3+物种含量的增加,Au/TS-1-cS系列催化剂的PO生成速率和H2利用效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当配位不饱和Ti3+物种的含量增加到最大值时,Au/TS-1-cS-1.8M催化剂的PO生成速率和H2有效利用率同样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40.7 g·h-1·kg-1和43.6%。值得一提的是,在138 ℃的较低反应温度下,Au/TS-1-cS-1.8M稳定的高PO生成速率与常规Au/TS-1催化剂在200 ℃的较高反应温度下的PO生成速率(155.1 g·h-1·kg-1)相当(附录A中的图S2)。此外,在低温下用H2和O2直接环氧化丙烯时,H2有效利用率达到43.6%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随着配位不饱和Ti3+的含量进一步增加,Au/TS-1-cS-2.4M的PO生成速率和H2有效利用率呈现火山型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过多的Ti3+位点反而会加剧PO的开环副反应。此外,根据Au/TS-1-cS催化剂在138 ℃下反应40 h后的热重分析(TGA)和导数热重分析(DTG)曲线(附件A中的图S3),Au/TS-1-cS催化剂的优异稳定性可能是由于TS-1-cS载体的独特结构抑制了焦炭的形成,从而增强了传质能力,该内容已在之前的工作中详述[15,4647]。

《图2》

图2 Au/TS-1-cS-0.6M、Au/TS-1-cS-1.2M、Au/TS-1-cS-1.8M和Au/TS-1-cS-2.4M催化剂在138 ℃低温下的反应过程图(a)、PO生成率(b)、H2有效利用率(c)和PO选择性(d)。

此外,从图2(d)中可以看出,所有催化剂的PO选择性都在91%左右,说明在低温丙烯环氧化反应中,配位不饱和Ti3+位点对副反应的发生不是很敏感。如附录A中的图S4所示,随着反应温度从138 ℃升高到168 ℃,PO的选择性和H2有效利用率迅速下降,而PO的生成速率不断上升,表明H2O2的原位生成速率持续增加,但H2O2分解成H2O的比例过高,导致H2有效利用率直线下降。由此产生的大量H2O可引起PO的开环副反应。随着反应温度继续升高至200 ℃,PO的生成速率、PO的选择性和H2有效利用率均进一步迅速下降,副反应占主导地位。

在不同反应温度下,通过原位FT-IR表征分析了不同配位不饱和Ti3+含量Au/TS-1-cS催化剂对PO分解能力的差异,结果如图3所示。2976.4 cm-1、2938.6 cm-1和2886.7 cm-1的波段属于双齿丙氧基的C—H拉伸振动,这可能是PO在酸性Ti位点分解的结果[17,48]。1720 cm-1处的波段属于含有C=O基团的氧化物(即丙酮、丙醛或丙烷)的C=O拉伸振动,这也可能是由PO分解产生的[48]。然而,在1720 cm-1处,三种催化剂之间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附录A中的图S5),这是因为PO在酸性Ti位点分解产生的主要副产物是双齿丙氧基物质,而不是氧化物。

《图3》

图3 丙烯环氧化真实反应条件下(C3H6∶H2∶O2∶N2= 1∶1∶1∶7)的Au/TS-1-cS-0.6M(a)、Au/TS-1-cS-1.2M(b)和Au/TS-1-cS-1.8M(c)催化剂的原位FT-IR光谱结果以及三种Au/TS-1-cS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双丙氧基组分的原位FT-IR峰强度(d)。

随着反应温度从140 ℃升高到200 ℃,各样品中双齿丙氧基种类的含量均有所增加,说明PO分解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如140 ℃),催化剂中配位不饱和Ti3+位点的含量对PO分解的影响不大,这一发现表明低温可以显著抑制H2O2的分解,显著抑制Ti3+酸性位点上C—O和C—C键的断裂[25,38,4950]。

值得注意的是,H2有效利用率是影响该反应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25,5152]。由于H2有效利用率的提高,Au/TS-1-cS催化剂更有效地形成Ti-OOH和随后的PO。较高的H2有效利用率可能同时受到Au活性位点和配位不饱和Ti3+活性位点的影响[5355]。因此,初步推测配位不饱和Ti3+可能促进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从而促进H2O2的形成。这个推测将在3.3节中详细讨论。

《3.3 配位不饱和Ti强化H有效利用率的内在原因研究》

3.3 配位不饱和Ti强化H有效利用率的内在原因研究

H2有效利用率是丙烯直接气相环氧化反应体系的关键指标。根据最近的研究[25,5658],该反应体系的H2有效利用率定义为生成PO的摩尔数与转化H2的摩尔数之比。对于Au-O-Ti双功能活性位点,Au和Ti两种物质都能影响催化性能。在Au纳米颗粒上由H2和O2原位生成H2O2是该反应的关键步骤。因此,我们首先研究催化剂中Au的物理化学性质,以阐明催化剂活性和H2有效利用率变化的内在原因(图4)。ICP结果表明,Au/TS-1-cS-0.6M、Au/TS-1-cS-1.2M和Au/TS-1-cS-1.8M催化剂的Au负载量均为0.1 wt%,表明三种催化剂的Au负载量相近。考虑到Au纳米颗粒的粒径效应也可能是影响反应性能的关键因素[4,7,16,5960],采用HRTEM研究Au/TS-1-cS系列催化剂中Au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和晶格间距。从图4(a)~(c)可以看出,所有催化剂的Au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相近(均约3.0 nm),这可以消除Au颗粒粒径效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2,6165]。此外,由图4(d)~(f)可知,三种催化剂中Au纳米颗粒的晶格间距均为0.23 nm,对应于Au(111)晶面,这是Au纳米颗粒的稳定表面。

《图4》

图4 Au/TS-1-cS-0.6M(a、d)、Au/TS-1-cS-1.2M(b、e)和Au/TS-1-cS-1.8M(c、f)催化剂的HRTEM图像和Au粒径分布。Au/TS-1-cS-0.6M(g)、Au/TS-1-cS-1.2M(h)和Au/TS-1-cS-1.8M(i)催化剂的TEM图像、TS-1-cS载体的XRD谱图(j、k)和晶体结构图(l)。TS-1-cS载体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m)。配位不饱和Ti3+位点含量与H2有效利用率的关系(n)。

影响反应性能的其他关键因素包括载体的结构性质。图4(g)~(i)显示,所有样品均为长方体形状,平均晶粒尺寸相似,约为150 nm × 120 nm × 105 nm,这是由于合成条件相似所致。这些结果可以消除分子筛晶体形貌和尺寸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图4(j)、(k)为三种TS-1-cS载体的XRD谱图。很明显,所有TS-1-cS系列载体都表现出2θ = 7.9º、8.9º、23.2º、23.8º、24.3º特征峰,这与典型MFI拓扑结构的特征峰相吻合。此外,三种TS-1-cS载体在2θ = 24.3º处出现的特征峰均呈现单峰衍射,表明三个样品形成了正交晶系分子筛而并非单斜晶系,这意味着钛成功进入所合成的TS-1-cS系列载体骨架当中[66]。且三者的特征峰强度均较强且彼此间无明显差异,表明三个样品结晶度较高,结晶度相近,并且相态较纯,可以排除分子筛结晶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Au/TS-1-cS-0.6M、Au/TS-1-cS-1.2M和Au/TS-1-cS-1.8M的N2物理吸附结果如图4(l)和附录A中的表S2所示。可以看出,根据IUPAC的分类,三个样品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均为IV型等温线,属于典型的介观结构材料。此外,随着S-1-xM晶种的变化,三个样品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却变化不明显,可以排除孔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综上所述,在排除Au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TS-1-cS分子筛载体的结晶度、晶体结构、形貌、孔结构影响后,可以基本断定影响催化性能H2有效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为Ti活性物种的存在形式和金属-载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了配位不饱和Ti3+位点的含量与H2有效利用率的关系,结果如图4(n)所示,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

假设在Au/Ti基催化剂中,Au活性位点周围存在两种Ti物种:一种Au活性位点与孤立的四配位Ti4+物种相邻[6];另一种与配位不饱和Ti3+物种相邻。人们普遍认为,在传统Au-O-Ti4+位点周围形成的H2O2可以迁移到附近的Ti4+位点上形成Ti-OOH中间体。然而,基于Au/TS-1-cS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结构参数,我们认为在配位不饱和Au-O-Ti3+位点上Ti-OOH中间体的形成速率高于传统Au-O-Ti4+位点。我们采用Operando紫外可见光谱、XPS和DFT等方法来研究不同Au-O-Ti位点与H2有效利用率之间的构效关系。采用Operando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了Au/TS-1-cS-0.6M、Au/TS-1-cS-1.2M和Au/TS-1-cS-1.8M三种不同配位不饱和Ti3+含量催化剂在真实反应条件下Ti-OOH中间体的变化。图5显示了不同反应温度下Ti-OOH中间体的不同峰强度,其出现在约360 nm处[67]。在60~140 ℃范围内,各Au/TS-1-cS催化剂的Ti-OOH生成速率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Ti-OOH中间产物生成速率随着配位不饱和Ti3+位点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配位不饱和Ti3+位点含量最高的Au/TS-1-cS-1.8M催化剂在60~140 ℃范围内Ti-OOH中间产物生成速率最高,这与Au/TS-1-cS-1.8M催化剂在138 ℃温度下H2有效利用率和PO生成速率最高有必然关系。推测其优异的Ti-OOH生成速率来源于Au-O-Ti3+双功能活性位点,它可以有效地促进H2O2的生成和活性Ti-OOH中间体的进一步形成。Au-O-Ti3+双功能活性位点的形态如图5(a)所示,其中,R主要表示Ti3+的所有可能类型。基于不同Au/TS-1-cS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不同S-1晶种的使用可能只会改变优势R基团的数量,而不会改变R基团的类型。

《图5》

图5 不同反应温度下Au/TS-1-cS-0.6M、Au/TS-1-cS-1.2M和Au/TS-1-cS-1.8M催化剂的可能反应路径及Ti-OOH活性中间体的峰强度(a)。Au/TS-1-cS-0.6M(b)、Au/TS-1-cS-1.2M(c)和Au/TS-1-cS-1.8M(d)催化剂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图。

为了证实配位不饱和Ti3+位点可以锚定Au前驱体形成Au-O-Ti3+双功能活性位点,采用XPS验证了Au和Ti之间的相互作用。图6为新鲜Au/TS-1-cS-0.6M、Au/TS-1-cS-1.2M和Au/TS-1-cS-1.8M催化剂的Ti 2p和Au 4f的XPS光谱。其中,图6(a)~(c)为三个催化剂的Ti 2p详细拟合谱图,对于每个价态的Ti,都存在两个光谱峰,两峰间隔约5.7 eV,分别对应2p1/2(较高结合能)和2p3/2(较低结合能)自旋轨道态,且2p1/2(较高结合能)和2p3/2(较低结合能)的峰强度比为1/2。基于之前的研究,当Ti 2p1/2的结合能为465.73 eV、Ti 2p3/2的结合能为460.03 eV时,代表分子筛骨架中四配位Ti4+物种的光谱峰,而当Ti 2p1/2的结合能为463.72 eV、Ti 2p3/2的结合能为458.02 eV时,代表在分子筛骨架内或骨架外的配位不饱和的Ti3+物种的光谱峰[25,51,68]。通过对比三个催化剂的XPS光谱图发现,Au/TS-1-cS-0.6M催化剂中代表的配位不饱和的Ti3+物种的光谱峰强度最低,Au/TS-1-cS-1.2M催化剂的光谱峰强度居中,而Au/TS-1-cS-1.8M催化剂的光谱峰强度最高,三个载体内配位不饱和的Ti3+物种的含量增加的趋势与3.1节中的UV-vis、31P MAS NMR和NH3-TPD表征结果中Ti3+物种含量增加趋势相同。此外,从光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Au/TS-1-cS-0.6M催化剂到Au/TS-1-cS-1.8M催化剂,所有价态的Ti物种逐渐向更低结合能的方向迁移,这意味着Au/TS-1-cS-1.8M催化剂的Ti物种相对更容易得到电子。

《图6》

图6 新鲜Au/TS-1-cS-0.6M(a、d)、Au/TS-1-cS-1.2M(b、e)和Au/TS-1-cS-1.8M(c、f)催化剂的Ti 2p和Au 4f XPS光谱图。

图6(d)~(f)为三个催化剂的Au 4f详细拟合谱图,对于每个价态的Au,都存在两个光谱峰,两峰间隔约3.7 eV,分别对应4f5/2(较高结合能)和4f7/2(较低结合能)自旋轨道态,且4f5/2(较高结合能)和4f7/2(较低结合能)的峰强度比为3/4。基于之前的研究,当Au 4f5/2的结合能为87.25 eV、Au 4f7/2的结合能为83.55 eV时,代表Au0的光谱峰,当Au 4f5/2的结合能为88.42 eV、Au 4f7/2的结合能为84.72 eV时,代表Au+的光谱峰,当Au 4f5/2的结合能为89.81 eV、Au 4f7/2的结合能为86.11 eV时,代表Au3+的光谱峰[6971]。通过对比三个新鲜催化剂的XPS光谱图发现,随着Au/TS-1-cS-0.6M催化剂到Au/TS-1-cS-1.8M催化剂,所有价态的Au物种逐渐向更高结合能的方向迁移,这意味着Au/TS-1-cS-1.8M催化剂的Au物种相对更容易失去电子。结合上一段中Ti物种的结合能变化规律,可以认为电子在Au和Ti之间发生了转移,随着催化剂中Ti3+含量的增加,催化剂中Au 4f峰的结合能有所上升,对于Au/TS-1-cS-1.8M催化剂来说,其Au与Ti之间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最为强烈。后者表明引入配位不饱和Ti3+位点增强了Au团簇在TS-1-cS载体上的锚定。这种增强可能有利于活化O2和H2生成更多的过氧化氢活性中间体,从而提高催化性能。此外,还可发现,三个催化剂的Au0的光谱峰相差不大,但Au/TS-1-cS-0.6M催化剂中Au+和Au3+的光谱峰强度最低,Au/TS-1-cS-1.2M催化剂中Au+和Au3+的光谱峰强度居中,而Au/TS-1-cS-1.8M催化剂中Au+和Au3+的光谱峰强度最高,说明随着催化剂载体中配位不饱和的Ti3+物种含量的增加,Au+和Au3+物种含量随之呈规律性增加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负载Au的沉积沉淀过程中,沉积是通过Au前驱体配合物([AuClx(OH)4-x]-)与载体表面缺陷位点之间的接枝反应发生的[72],该枝接反应可以致使较高价态的Au+和Au3+物种在催化剂中稳定存在。

为了进一步考察载体中不同配位形式Ti物种对Au金属的作用,以及不同形式的Au-Ti双功能位点对丙烯气相环氧化的影响作用,本节采用DFT理论计算构建了TS-1-Ti4+和TS-1-Ti3+两种计算模型,这两种计算模型分别代表孤立的四配位Ti物种(Ti4+)和配位不饱和的六配位Ti物种(Ti3+)结构[图7(a)、(b)]。Au4团簇随后被引入到TS-1-Ti4+和TS-1-Ti3+骨架中,得到Au4/TS-1-Ti4+和Au4/TS-1-Ti3+模型(分别对应于Au/TS-1-cS-0.6M和Au/TS-1-cS-1.8M催化剂)。图7(c)所示的DFT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Au4/TS-1-Ti3+模型的Au4团簇结合能(-153.1 kcal·mol-1)远高于Au4/TS-1-Ti4+模型的Au4团簇结合能(-44.0 kcal·mol-1),这表明配位不饱和Ti3+位点的存在增强了Au团簇与TS-1-cS载体上的相互作用。此外,从表1可以看出,Au4/TS-1-Ti3+模型中的Au原子比Au4/TS-1-Ti4+模型中的Au原子具有更强的正电性,这与上文中XPS结果一致,该结果表明,配位不饱和的Ti3+位点可以促进从Au向TS-1-cS载体进行的电子转移,这使得Au团簇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

《图7》

图7 TS-1-Ti4+(完美四配位Ti物种)(a)和TS-1-Ti3+(六配位Ti3+-OH物种)(b)的DFT计算模型。(c)Au团簇的结合能、(d)Au4/TS-1-Ti4+和Au4/TS-1-Ti3+模型上O2的吸附能。

《表1》

表1 Au/TS-1-Ti和Au/TS-1-Ti模型吸附O前后的Mulliken电荷(|e|)分布

此外,通过DFT理论计算研究了两种模型对O2的吸附能力,以判断H2O2在不同模型上的原位生成能力。图7(d)表明,在Au4/TS-1-Ti3+模型上O2的吸附能(-18.1 kcal·mol-1)高于在Au4/TS-1-Ti4+模型上O2的吸附能(-13.9 kcal·mol-1)。并且从表1可以看出,Au4/TS-1-Ti3+模型中O原子的正电荷显著高于Au4/TS-1-Ti4+模型中O原子的正电荷,这一结果表明,载体中存在的配位不饱和的Ti3+位点,使得Au和O2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提高的吸附O2能力可以促进O2-的生成,从而有利于促进H2O2的原位生成,这对提高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而言,配位不饱和Ti3+位点的存在增强了Au与含Ti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诱导部分Au带正电荷,这使得O2的吸附能增强,从而促进了H2O2的原位生成,因此,Au/TS-1-cS-1.8M催化剂表现出最优异的低温催化性能。为了进一步证实DFT的结果,进行了O2 TPD表征,如附录A中的图S6所示,氧的种类一般可以识别为表面氧(<350 ℃)、表面附近的活性晶格氧(350~550 ℃)和晶格氧(>550 ℃)。如图S6所示,随着配位不饱和Ti3+位点数量的逐渐增加,O2的解吸能力逐渐增加,说明Au-O-Ti3+含量的增加确实有利于O2的吸附。

综上所述,载体中配位不饱和Ti3+物种有利于锚定Au前驱体络合物,从而形成紧密的Au-O-Ti3+双功能活性位点,该位点有利于吸附O2从而促进H2O2的原位生成(反应的关键步骤),这是H2利用效率得到强化的根本原因。并且随着所生成H2O2浓度的增加,Ti-OOH活性中间体的生成速率随之增加,进而提高了丙烯低温环氧化生成PO的能力。本研究为设计高效的低温丙烯直接环氧化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4、 结论》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TS-1分子筛中构筑配位不饱和Ti3+位点的新策略,通过调控S-1晶种中Si-OH空位和Bu3NH+离子的含量,在TS-1-cS中定量构建了Ti3+/(Ti3++Ti4+) = 13.3%~22.8%的配位不饱和Ti3+物种。Operando UV-vis、XPS和DFT计算发现,配位不饱和Ti3+位点的存在促进了金属Au和载体内Ti之间的电子转移,从而促进了Au-O-Ti3+活性位点的形成。与传统的Au-O-Ti4+活性位点相比,Au-O-Ti3+活性位点更有利于O2的吸附,从而有效促进H2O2的原位生成,并进一步促进活性中间体Ti-OOH的形成。这使得富含Au-O-Ti3+活性位点的Au/TS-1-cS催化剂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仅138 ℃)下表现出稳定的高达43.6%的H2利用效率(远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Au-Ti基催化剂最高35%的H2利用效率),并证实了配位不饱和Ti3+含量与H2利用效率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关系,揭示了低温丙烯环氧化反应中Au-Ti双功能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并为设计高效的低温丙烯直接环氧化催化剂开辟了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