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赵文津
《中国工程科学》 2004年 第6卷 第2期 页码 17-27
中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做出的重大决策,石油部、地质部积极执行,联合攻关,发现了大庆油田。李四光先生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咨询建议,地质部在提供区域和局部构造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为确定松基3井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石油部在综合研究地质资料确定松基3井井位,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深井钻探、取芯、试油评价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根据当事人写的回忆录从多方面对这一事件做出论证,并总结了这一时期找油成功的基本经验,以期能为新世纪地质找矿工作的战略转变提供借鉴。
Artificial lift equipment repairing techniques in Daqing Oilfield
He LIU, Guochen SHI, Cui WANG, Peijing SHI, Yi XU,
《机械工程前沿(英文)》 2010年 第5卷 第1期 页码 111-117 doi: 10.1007/s11465-009-0081-2
关键词: artificial lift equipment repairing technique remanufacturing technique Daqing Oilfield
He Liu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2015年 第2卷 第4期 页码 339-343 doi: 10.15302/J-FEM-2015055
关键词: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engineering philosophy petroleum production engineering Daqing Oilfield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裂缝研究中的应用——以大庆西部外围低渗透油田为例
赵玉武,曲瑛新,熊文平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34-39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现场应用是通过监测注水过程中产生的微震波,来确定出水驱前缘位置、优势注水方向、注水波及面积等资料,进而确定出裂缝分布的规律。在简要介绍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动、静态资料,对微地震法在水驱前缘测试大庆西部外围低渗透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场应用效果证明,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低渗透油田裂缝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提高低渗透裂缝型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继升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74-76
人工裂缝方位与井排方向影响着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在人工造缝过程中,应用微地震监测压裂层人工裂缝的方位、走向、裂长及缝高,结合地应力方向确定井排方向,为A块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奠定了基础。
曾联波,刘洪涛,房宝才,邓海成
《中国工程科学》 2004年 第6卷 第11期 页码 73-79
介绍了大庆油田外围典型的低渗透储层——台肇地区葡萄花油层中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其发育程度依次由强变弱。受现今地应力影响,近东西向裂缝连通性好,地下张开度和渗透率大,是该区主渗流方向;其次是北西向、北东向裂缝,近南北向裂缝渗透性较差,裂缝发育程度受岩性、层厚、断层、构造应力等因素影响。根据地质条件和油藏数值模拟,认为该区适应于用矩形井网和菱形井网开发,效果比反九点和五点井网好。低渗储层由于裂缝发育,降低了地层破裂压力,注入压力容易超过地层破裂压力,使注入水沿裂缝快速流动,引起水淹水窜,影响水驱效果,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应控制注水压力。人工裂缝的分布受现今地应力和天然裂缝控制、转为线性注水、开展动态调配水与脉冲式周期注水、进行注采系统和井网加密调整、选择压裂井与控制压裂规模等开发调整对策。
冯志强,金成志,梁江平,赵波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 第12卷 第5期 页码 58-63
针对大庆油田松辽盆地北部石油、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复杂断陷盆地——海拉尔、依—舒地堑等外围油气的复杂目标勘探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测井及钻井等配套技术攻关,形成了岩性油藏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深层火山岩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复杂断陷盆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低渗透储层、火山岩储层和复杂断陷储层评价及改造技术系列以及深层火山岩钻井技术,为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的储量增长、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大型气藏发现和复杂断陷盆地勘探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
Smart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petroleum-based cities
He LIU, Xinhua MA
《工程管理前沿(英文)》 2019年 第6卷 第2期 页码 299-301 doi: 10.1007/s42524-019-0024-5
郝世彦,王永东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8-11
论述了延长油田长6井组的转注原因及注水前缘微地震监测。延长油田子长采油厂4237井组的注水前缘优势方向为北东东向,受到原地应力场方向影响强烈。研究表明,注采井网的布局应该同时参考原地应力场方向及原有裂缝方向。依据监测结果,油水井布置方向是正确的,应该缩短沿北北西方向的油、水井距,以提高注水见效程度。
王玉普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 第10卷 第3期 页码 21-24
“十五”期间,大庆油田积极采用工程哲学思想指导勘探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并获得了四点新启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局限又会造成认识的局限,发展地看待历史结论才能实现大突破;勘探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机遇也是并存的,辩证地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获得大发现;找油能力是生产力,组织管理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促进勘探工作大发展;勘探思想的解放是内因和基础,勘探技术的发展是外因和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发生质变。大庆油田“两项识别技术”的创新和“三项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勘探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Jun QIAO, Chengdong ZHANG, Shuiming LUO, Wei CHEN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14年 第8卷 第2期 页码 293-304 doi: 10.1007/s11783-013-0561-9
关键词: bioremediation petroleum hydrocarbon biostimulation bioaugmentation
Xue Shen, Lei Lu, Baoyu Gao, Xing Xu, Qinyan Yue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19年 第13卷 第1期 doi: 10.1007/s11783-019-1093-8
• We created a combined system for treating oilfield polymer-flooding wastewater. • The system was composed of coagulation, hydrolysis acidification and DMBR. • Coagulant integrated with demulsifier dominated the removal of crude oil. • The DMBR proceed efficiently without serious membrane fouling.
关键词: Coagulation Hydrolysis acidification 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Polymer flooding
吴太平,李生莉
《中国工程科学》 2004年 第6卷 第10期 页码 75-78
介绍了利用液体射流原理的4项油田开发新技术——负压法地层解堵技术、不动管柱降压排酸技术、油井井口降压掺水技术、污水沉降罐底部负压排污泥技术——的原理、特点、适应范围、现场应用效果等;通过现场200多井(套)次证明,采用液体射流对地层解堵效果明显,不会对储层造成伤害;采用液体射流排残酸,排酸迅速、彻底;采用液体射流法在井口掺热水,可降低井口回压,改善油井工况,提高泵效;采用液体射流法排放污水沉降罐底部沉积污泥,能提高排泥效果,改善污水处理质量;液体射流新技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在油田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郑书忠,滕厚开,王素芳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5期 页码 41-49
针对流花油田采出液组成及工艺流程特点,开发了海上油田水处理成套技术,并在流花油田取得应用,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抑制海上油田H2S、CO2、SRB菌、溶解盐引起的复杂腐蚀,减少污油排放,节约运行成本,确保应用油田采油污水达标处理,生产长周期安全运行。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Artificial lift equipment repairing techniques in Daqing Oilfield
He LIU, Guochen SHI, Cui WANG, Peijing SHI, Yi XU,
期刊论文
Persistent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etroleum Production Engineering
He Liu
期刊论文
Bioremediation of highly contaminated oilfield soil: Bioaugmentation for enhancing aromatic compounds
Jun QIAO, Chengdong ZHANG, Shuiming LUO, Wei CHEN
期刊论文
of combined coagulation-hydrolysis acidification-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system for treatment of oilfield
Xue Shen, Lei Lu, Baoyu Gao, Xing Xu, Qinyan Yue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