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34

会议视频 10

会议信息 7

年份

2023 3

2022 5

2021 9

2020 4

2019 7

2018 3

2017 3

2016 1

2015 5

2014 2

2013 1

2011 2

2009 1

2005 1

2003 1

2000 2

1999 1

展开 ︾

关键词

生物转化 3

转化 3

医学 2

工程管理 2

成果展示 2

碳中和 2

绿色化工 2

CA-QFD方法 1

DNA组装 1

qPCR 1

两相分配 1

中国和美国;洁净煤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战略建议 1

临床前大动物实验 1

临床转化 1

二氧化碳利用 1

二氧化碳封存 1

二氧化碳捕集 1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1

二级结构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重大装备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张晓鲁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8期   页码 50-54

摘要:

从发电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工程应用特点着手,阐述了重大装备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分析和组织方法。作者面对广泛存在的科技研发到成果应用旷日持久、难以推进的普遍问题,推行“用户主导,产学研联合”,“以示范工程的商业化实施为导向、以工程项目管理的责任体系为前提、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形成企业负责,研究机构支撑”的重大装备研发管理思路,探索了“研发与推广同步”的成果推广模式。笔者还剖析了在科研成果所属权和成果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研发     重大装备     产学研联合     成果转化     管理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何萍,金鹿,夏来保,郝莎,程涛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5期   页码 81-91 doi: 10.15302/J-SSCAE-2023.05.005

摘要: 本文立足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呈现的新态势,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成果转化的经验,总结得出了4 种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运行转化模式;聚焦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

我国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如技术研发模式滞后、国有资产管理权属不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管理复杂、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把握不精准等,制约了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与科研事业单位适用同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具有科技成果的自主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自主确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科技成果转化价格、赋予发明人科技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约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成果转化相关工作,激发专职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立成果转化绩效与专职人员收入分配挂钩的激励机制。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体系下,强化生命科学及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立法,明确生命科学及医学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使命。

关键词: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微生态模型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创新与发展建议

朱 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15年 第17卷 第3期   页码 79-83

摘要: 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获得国家“973”计划科研项目支持、源自我国的“非并网风电”理论,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研究风电在不上网情况下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开发利用,目前已进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期

关键词: 风电发展模式;非并网风电;成果转化    

工程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发展工程农业的经验和启示

韩贵清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8期   页码 55-58

摘要: text-align: justify;">为努力寻求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办法,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黑龙江省农科院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运用系统工程的方式和手段,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03年的30 %提高到2010年的70 %,优良品种覆盖率由90 %提高到98 %,农业科技贡献率从48.5 %提高到59.5 %,粮食产量由502.5亿斤提高到1 002.6

关键词: 系统工程     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工程农业    

智能无人系统:新一代人工智能重要成果及其应用 Editorial

吴澄1,2,张涛1,2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2020年 第21卷 第5期   页码 649-651 doi: 10.1631/FITEE.2030000

摘要: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a nation’s overall strength. More recently, with the rise of new 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e are facing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unmanned systems (IUSs) will soon become a landmark achievement for AI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3–5 years, applications of intelligent robots (service, industry, etc.) in China will have a wide range of advancements. In particula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will attain multi-industry, large-scale applications. The autopilot system will soon complete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This means China will develop the core common technology of rail transit autonomous driving. Significant progress will be made in intelligent workshops and factories, and a set of Chinese standards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ill be formed. IUS is an artificial system that can be operated or managed using advanced technology without any human intervention. Over the years, humans have created various types of unmanned systems. More importantly, as human knowledge develops, the technology level of unmanned systems is gradually improved. IUS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many technologies, such as machinery, control,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material. AI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needed to develop IUSs. Autonomy and intelligence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IUS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se two characteristics is to use various technologies of AI, such as intelligent perception (image, voice recognition, etc.),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learning, and reasoning. Unmanned systems are a variety of systems de-veloped to work without human inputs, but the highest level of “unmanned” systems is man-machine integration. Specifically, human-computer integration means that human beings connect their nervous system with computers and other machines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human senses and movement, and to determine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computer AI. The combination of AI and unmanned systems is expected to develop technologies that can alter life, so as to strengthen human function (especially the disabled and the elderly)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Generally, human-computer integration includes human-computer co-ope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is no longer a master-slave relationship, or an alternative relationship, but a partnership.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can be improved, if people control multiple unmanned systems to work together;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unmanned systems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systems. However, for a considerable part of labor-intensive work, the unmanned system may not be efficient. Therefore, IUSs will be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man-machine integr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nmanned system, the IUS has more potential to applications.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IUS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life and society. At present, IUSs include mainly autonomous driving vehicles, UAVs, service-oriented robots, intelligent industrial robots, space robots, marine robots, and unmanned workshop/intelligent factories. The new generation AI development plan re-leased by China capture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of autonomous unmanned systems.” It focuses on breaking through common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puting architecture of autonomous unmanned system,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dynamic scene, real-time precise positioning, adap-tive intelligent navigation for complex environment, autonomous control of UAV,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cluding self-driving automobile, ship and rail transit, and core technologies (such as service robot and special robot), supporting the applic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unmanned systems. In this contex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organized a special issue on IUSs in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he types of IUSs examin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include robotic exoskeleton, intelligent ground vehicles, underwater vehicles, and UAVs. After rigorous review processes, 10 papers have been selected for this special issue, including two review articles, one tutorial, and seven research articles.

DNA组装效率的无偏差快速检验——基于qPCR而不依赖于转化的方法 Article

马晓焉, 梁昕鑫, 霍毅欣

《工程(英文)》 2019年 第5卷 第4期   页码 803-810 doi: 10.1016/j.eng.2019.06.002

摘要: 传统评估DNA组装效率(AE)的方法需要进行转化,整个过程耗时长达10 h,而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为快速、可靠地测定组装效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qPCR的不依赖于转化的测定方法,用连接上的片段占初始加入片段的比例表征组装效率,3 h即可完成测定。该方法消除了转化过程的随机性,降低了测定偏差,优于传统的菌落计数法。随后,用此方法研究了DNA片段末端的二级结构对组装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 组装效率     DNA组装     qPCR     二级结构     转化    

思维的两重性及其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 纪念钱学森院士《关于思维科学》发表15周年

梁桂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2期   页码 26-34

摘要: 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的认识论和真理的相对性的高度来探索,发现任何一种思维形式(包括演绎法思维和定势-习惯思维)都具有两重性,即非创造性与创造性并存,在一定条件下,非创造性思维可以转化或激发为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获得创新成果。笔者把心理学与生理学的成果融合起来,形成两大类,即左半脑主导的理性思维和右半脑主导的悟性思维。其基本的思维形式的分类与思维的大类结合,成为两大类7种。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转化条件     知识的相对性     融合    

基于煤炭分级转化的发电技术前景

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方梦祥,王勤辉,王智化,岑建孟

《中国工程科学》 2015年 第17卷 第9期   页码 118-1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基于“煤炭既是能源又是资源”的理念提出的煤炭转化利用新技术——煤炭分级转化发电技术的路线和特点。从节能减排等方面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煤炭分级转化的发电技术可提高煤炭发电的综合效益,改变煤炭单一用于发电的产业结构,可形成基于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的新产业链并缓解我国油气等资源的紧缺状况,对于改变和优化国家煤电产业结构

关键词: 分级转化;梯级利用;节能减排;煤炭    

可拓学——研究“矛盾转化,开拓创新”的新学科

涂序彦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 第2卷 第12期   页码 97-97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浊点系统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王志龙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 第7卷 第5期   页码 73-78

摘要: p>利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可以控制底物由非水相向水相释放,增加底物的溶解度和解除底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保护产物降解,降低下游分离费用;论述了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并以胆固醇边链切除生物转化为例

关键词: 两相分配     生物转化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浊点系统     生物反应器    

评论——Erasmus大学Thoraxcenter生物医疗工程系的最新成果

Bertrand van Ee

《工程(英文)》 2015年 第1卷 第1期   页码 20-20 doi: 10.15302/J-ENG-2015020

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刘尚合,谭志良,武占成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 第2卷 第11期   页码 17-24

摘要: 文章在论述静电放电危害、静电放电的特点、作用机理和形成静电危害基本条件的同时,报道了我国在静电检测与静电防护工程研究方面的成果与进展,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测试原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

关键词: 静电危害     作用机理     防护工程     成果与进展    

京津城际铁路科技创新

何华武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1期   页码 4-16

摘要: 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首条工程实践、运营实践的高速铁路,在攻克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轨道高平顺与高稳定、高速列车安全与舒适、运行(营)控制可靠与高效四大方面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历时3年建造,开通运营验证,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成果对推进我国铁路网又好又快地建设具有指导性、示范性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京津城际     创新成果     示范引领    

新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程国强,邓秀新

《中国工程科学》 2021年 第23卷 第5期   页码 148-156 doi: 10.15302/J-SSCAE-2021.05.019

摘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十四五”时期必须守住的底线任务,为此要强化返贫风险治理,实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策略,促进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本文分析了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脱贫人口返贫风险成因复杂、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乡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然滞后、脱贫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不足、乡村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等,总结了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思路,从注重增加制度供给、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等3 个方面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任务,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从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机制、实施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施乡村名医堂工程、加强农村饮水质量安全保障等5 个方面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返贫,农村低收入人口,乡村振兴,扶贫产业,脱贫攻坚    

迈向21世纪的炼油技术

侯芙生

《中国工程科学》 1999年 第1卷 第3期   页码 22-30

摘要: 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的清洁汽油生产技术,低硫低芳清洁柴油生产技术,加氢法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加氢裂化和催化裂化重质油转化技术,渣油加工和能量综合利用技术,炼油厂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等,将成为迈向21

关键词: 炼油技术     清洁燃料     重油转化     渣油加工     过程控制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重大装备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张晓鲁

期刊论文

生命科学及医学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何萍,金鹿,夏来保,郝莎,程涛

期刊论文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创新与发展建议

朱 军

期刊论文

工程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发展工程农业的经验和启示

韩贵清

期刊论文

智能无人系统:新一代人工智能重要成果及其应用

吴澄1,2,张涛1,2

期刊论文

DNA组装效率的无偏差快速检验——基于qPCR而不依赖于转化的方法

马晓焉, 梁昕鑫, 霍毅欣

期刊论文

思维的两重性及其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 纪念钱学森院士《关于思维科学》发表15周年

梁桂明

期刊论文

基于煤炭分级转化的发电技术前景

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方梦祥,王勤辉,王智化,岑建孟

期刊论文

可拓学——研究“矛盾转化,开拓创新”的新学科

涂序彦

期刊论文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浊点系统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王志龙

期刊论文

评论——Erasmus大学Thoraxcenter生物医疗工程系的最新成果

Bertrand van Ee

期刊论文

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刘尚合,谭志良,武占成

期刊论文

京津城际铁路科技创新

何华武

期刊论文

新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程国强,邓秀新

期刊论文

迈向21世纪的炼油技术

侯芙生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