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68

会议视频 3

年份

2023 1

2022 1

2021 3

2020 1

2019 1

2018 2

2016 1

2014 2

2013 5

2012 10

2011 3

2010 3

2009 19

2008 3

2007 2

2006 4

2005 2

2003 4

2002 2

2001 2

展开 ︾

关键词

汶川地震 10

地震 9

微地震监测 8

地震预测 6

临震信号 3

地震灾害 3

台湾海峡 2

地质灾害 2

地震勘探 2

地震区划 2

地震危险性 2

地震波 2

地震监测 2

地震预报 2

微地震 2

无源微地震 2

普光气田 2

水驱前缘 2

2016年熊本地震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红石岩堰塞湖排险处置与统合管理

刘宁

《中国工程科学》 2014年 第16卷 第10期   页码 39-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云南昭通鲁甸红石岩堰塞湖的基本情况,叙述了排险处置方案编制及组织实施的过程及其考虑,分析了处置效果,从统筹目标、整合力量及系统性等方面阐明了统合管理方法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昭通鲁甸地震     堰塞湖排险     统合管理    

中国地震区划

时振梁,李裕澈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 第3卷 第6期   页码 65-68

摘要:

简要介绍编制中国地震区划图(1990)的技术途径。结合对我国地震活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认识和我国地震预测方面的科研成果,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作出几点重要改进。

关键词: 地震区划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风险水平    

用微地震监测结果预报水库、矿山有害地震

刘建中,刘国华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45-48

摘要:

论述了微地震监测结果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把监测域扩大至微地震范围,可以扩大数据量,增大预报可靠性。实际微地震监测结果支持预报扩大,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用以震报震理论,可以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上取得突破。

关键词: 水库     矿山     地震灾害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周年与地质灾害防治再思考

卢耀如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36-43

摘要: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一年时间,地震造成巨大灾害至今不能忘记,应当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地去思考分析地震灾害的机理,以期能为今后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川滇地震历史     地质灾害     地震机理    

我国地震预测成绩的回顾与统计

高建国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29-131

摘要: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ldquo

关键词: 地震     地震预测     中国近30 多年的地震预报统计    

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赵文津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4-15

摘要: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预报     地应力     李四光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科学启示种种

徐德诗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00-106

摘要:

通过对汶川巨灾震惊世界的抗震救灾实践的研究,获得对地震应急救援的科学启示种种,如抢救生命第一、信息维系生命、应急预案突破、专业紧急救援起作用抓住种种启示,以人为本,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就能够随时做好巨灾应急救援的准备,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的目标。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应急救援     科学启示    

中国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相关问题

李小军,贺秋梅,侯春林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4期   页码 75-82

摘要:

基于中国核电工程选址和建设的实际工作,探讨了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几个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不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采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选取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综合取值等分析了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弥散地震衰减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变迁,比较分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中构造地震、弥散地震的计算结果和概率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a.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计算结果已成为中国核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基本思路,其中弥散地震是一个需要特殊考虑的问题;b.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计算结果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控制作用受区域地震活动性强弱的影响;c.在地震活动性较弱的地区,确定性方法特别是弥散地震计算结果基本上控制着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取值,而在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强的地区,更倾向于由概率方法计算结果控制。

关键词: 核电厂     设计地震    确定性方法     概率方法     地震动衰减关系     弥散地震     不确定性    

汶川地震后对大坝抗震安全的思考

陈厚群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44-53

摘要:

简要概述了震区大坝,尤其是坝高超过100 m的4座大坝的震情;总结了此次破坏性地震中有关大坝安全的经验教训;对在我国强震区兴建高坝的有关大坝抗震安全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经验教训     水库地震     优先战略    

中国地震区划图应用和工程抗震

时振梁,李裕澈,张晓东

《中国工程科学》 2002年 第4卷 第8期   页码 20-25

摘要:

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概况,中国地震区划图使用的内涵和抗震设防准则,提出了大型水工建筑、跨海大桥、长输油气管线、核电厂、石化厂等可能导致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地震实例简要讨论了地震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震断层等地震地质灾害及抗震对策。

关键词: 地震区划     工程抗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预测的可行技术途径

刘德富,康春丽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59-165

摘要:

地震预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然而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还不能做出成功预报,当前应认真研究以适应社会对地震预测的需求。为研究2008 年“5· 12”汶川8 级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基于地震自身的信息提出了一种数值建模预测地震震级方法,以及依据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信息预测蕴震地区的方法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地震预测技术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地震     长波辐射     数值建模     预测    

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

孙威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 第9卷 第7期   页码 7-17

摘要: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关键词: 破坏性地震     孕震物理模型     临震信号     地震前兆    

地震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

刘建中,唐春华,左建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10期   页码 54-58

摘要:

论述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提高微地震监测系统质量,降低仪器前端噪音,记到更多、更小的微地震,夯实微地震监测的理论基础。同时增多微地震监测台数,一次监测获取更多可以对比的资料是微地震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引入常规地震、勘探理论也可以提高微地震监测水平,形成完整的微地震学理论。上述三者是微地震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地震监测技术除了用于油田压裂、注水监测外,还可应用于地震勘探,矿山、水库安全预报领域。

关键词: 地震监测     地震勘探     压裂监测     注水监测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地震预测

李世煇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32-137

摘要:

应用系统科学原理和方法,论证主流地震专家观点“地震本质上不可预测”之不科学、不合理性;阐述“大体估计在一定时空范围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复杂性     系统科学     中西文化互补    

地震曲率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柏冠军,赵汝敏,杨松岭,李培培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5期   页码 23-27

摘要:

通过地震曲率属性的分析,寻找适合研究区的地震曲率,研究其解释技术。系统总结了地震曲率技术的解释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小断层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的微小变化、扭曲、振幅突然变弱等特征,利用这些微小的变化在地震层曲率属性上表现为线性构造,进行小断层识别,异常的长度和方向分别代表着断层的延展长度和断层的走向。实例表明,地震曲率属性对断层的轨迹、沉积体边界的刻画清晰、连续,利于解释,减少解释多解性。

关键词: 地震曲率     断层解释     沉积体刻画     3D层位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红石岩堰塞湖排险处置与统合管理

刘宁

期刊论文

中国地震区划

时振梁,李裕澈

期刊论文

用微地震监测结果预报水库、矿山有害地震

刘建中,刘国华

期刊论文

汶川大地震周年与地质灾害防治再思考

卢耀如

期刊论文

我国地震预测成绩的回顾与统计

高建国

期刊论文

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赵文津

期刊论文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科学启示种种

徐德诗

期刊论文

中国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相关问题

李小军,贺秋梅,侯春林

期刊论文

汶川地震后对大坝抗震安全的思考

陈厚群

期刊论文

中国地震区划图应用和工程抗震

时振梁,李裕澈,张晓东

期刊论文

地震预测的可行技术途径

刘德富,康春丽

期刊论文

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

孙威

期刊论文

地震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

刘建中,唐春华,左建军

期刊论文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地震预测

李世煇

期刊论文

地震曲率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柏冠军,赵汝敏,杨松岭,李培培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