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广泛,这是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客观情况。但是,硫酸盐岩在我国的分布也很广泛,其中石膏和硬石膏,分布遍及我国各省、区;特别是,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常共存,这就出现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复合岩溶问题。但是,以往对这两者的研究多限于其岩溶的发育规律。

《1 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共生分布》

1 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共生分布

碳酸盐岩有海相、湖相之分,而硫酸盐岩也有海相和湖相。在这两种环境下,经常会出现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共生的现象。在我国北方的奥陶系、南方的三叠系和寒武系等岩系,也多有这两类可溶岩共生分布的现象。此外,硫酸盐岩还有热液作用沉积,其中包括变质、火山交代和区域变质而生成的石膏、硬石膏等硫酸盐岩。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过程可以生成次生石膏,见反应式(1)。

在含有煤系地层地区,有 H2S 分布的地带,碳酸盐岩作用的结果常形成次生石膏沉积,这在国内外是很常见的。

对于白云岩,见反应式(2)。

CaCO3 (石灰岩) +2H+ +SO2-4 →CaSO4 (硬石膏) +H2CO3    (1)

CaMg(CO32 +4H+ +2SO2-4 →CaSO4 +MgSO4 +2H2CO3        (2)

石膏本身可直接为水溶解,在过饱和的水溶液中,又易于生成次生石膏的晶体。

《2 岩溶生态水文地质》

2 岩溶生态水文地质

目前,国际上很重视生态水文( eco-hydrology),包括生态水文地质(Eh ,eco-hydrogeology)。许多学者在研究多种水环境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态水文问题,也有不少人注意到有关水、大气、土壤间的交换作用与相关定性定量评价。生态水文地质的特性涉及到多种因素,概括表示于下式:

式中,Q 为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R 为岩体, W 为水体,A 为气体,S 为土体,B 为生物作用(包括乔木、草本植物和微生物作用,还有动物作用),I 为各种交换变化作用。

例如水—岩作用涉及到:

式中,Rc 为岩石变化,C 为溶蚀作用,E 为机械侵蚀作用,W 为风化作用,H 为水动力作用,D 为沉积作用,M 为力学性质变化,B 为生物作用,A 为人工作用。

至于岩–土之间的变化,则涉及到土壤中成分与母岩成分之间的富集与迁移系数:

式中,A r -s为“ +”值时表示土壤中母岩成分的富集,为“ -”值时表示土壤中母岩成分的迁移;r 为岩石母岩中 E 成分;s 为土壤中 E 成分。

《3 生物岩溶作用》

3 生物岩溶作用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作用存在着生物食物链及其循环,如图 1 所示。

生物营养级如图 2 所示。

《图 1》

图 1 生物食物链分类及其循环关系图

Fig.1 Classification of biological foods chains and their circulational relationships

《图 2》

图 2 生物营养级分类简图

Fig.2 Classification of biological trophic level

自然界中,生物岩溶作用是多方面的。对复合岩溶而言,笔者主要研究了三种微生物作用。

1)硫杆菌属(T. thioparus)。水中有强溶解氧渗入地下,会导致化学作用———氧化作用。使 pH 值降低至 5 ~4.5 之间,H2S 氧化后会生成硫酸,反应式如下:

硫酸可以加强对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又可生成 CO2 ,进一步加强对碳酸盐岩的溶解。

2)硫酸盐还原菌( desulfovibria)。在压气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可以产生 H2S,反应式如下:

3)脱氮盐还原菌(Td. denitrificans)。这类厌氧性细菌可在无机培养基中与硝酸盐在原游离氧状态下生长。在其生命过程中,可同化 CO2 和重碳酸盐中碳(C)。

在厌氧性细菌作用下,硫及硫化物会发生氧化反应,而硝酸盐将有还原作用,其反应式如下:

笔者曾做一系列试验,以探索这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复合岩溶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环境下,微生物岩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4 岩溶陷落柱的发育机理》

4 岩溶陷落柱的发育机理

在碳酸盐岩岩溶地区,地下洞穴经常诱发岩溶塌陷现象,这是岩溶洞穴系统的发育—消亡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硫酸盐岩(石膏、硬石膏),岩性软弱,受溶蚀后形成的洞穴系统,在湿热条件下不易长期保存,易于自然塌陷而消亡。

在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的复合岩溶地区,有特殊岩溶陷落柱现象,曾有专家探讨了其发育的特征,并认为中国复合岩溶地区的陷落柱可概括为几种类型,如图 3 所示。

在图 3 中,A,B,C 三处的陷落柱到达了地表,称为裸露型陷落柱;D,E,F,G 四处的陷落柱则是隐伏于地下,称为埋藏型陷落柱。

在国外,陷落柱又称为垂直穿越构造(VTS,vertical through structure)。根据笔者在中国及英国等地研究的结果,复合岩溶陷落柱的发育机理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构造形迹切割阶段。在沉积的层状硫酸盐岩(石膏等)与碳酸盐岩地层中,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形迹,如断裂、节理等的切割,特别是垂直于(或近于垂直)层面而且封闭(或近于封闭)的两组以上的构造形迹,为陷落柱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构造条件。

2)层间溶蚀角砾化阶段。沿构造形迹——断裂、节理等——而下渗的水流不断溶蚀加大这些裂隙空间,也通过层面渗流而溶蚀石膏,使碳酸盐岩岩体受到石膏膨胀应力而破坏,形成角砾化现象。

3)发育通道空间阶段。由于在可能产生陷落柱的块体中存在不断差异性溶蚀,而且陷落柱下部汇积了较多水流,使岩溶作用强烈发育的同时,形成了空间较大的洞穴与通道,使上部已角砾化的岩体向空间内塌陷。这种通道可连续向上发生,或者是形成多层洞穴。

4)陷落柱形成阶段。随着陷落柱的发展,在其底部或中间有洞穴或较大溶蚀空间(一层或多层)的存在,从而导致上部角砾化岩体产生陷落。在塌陷过程中,又会使角砾岩体破碎不强烈的岩体进一步破碎,并发生岩体剪切破坏现象。当下部没有大空间存在地带时,陷落柱停止向下发育;当上部岩体较完整时,陷落柱也不再向上发育。

5)陷落柱复活阶段。由于构造上升,使陷落柱下部聚集水流又发生强烈溶蚀作用,再次形成洞穴通道,导致上部陷落柱继续产生陷落塌陷,导致陷落柱下部洞穴通道的发育,诱发陷落柱塌陷复活,地表可见有塌陷形成的凹地。这一特征在英国 Sunderland 海岸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反映了未复活及复活的陷落柱情况。

《图 3》

1—碳酸盐岩;2—碳酸盐岩角砾岩;3—砂页岩;4—煤层与碎屑岩;5—断层;6—陷落柱;

7—陷落柱的推测边界;8—中奥陶统峰峰组(O2f)至中石炭统(C2)之间的古岩溶作用面

A—山西阳泉;B—山西娘子关;C—河北井陉 5 号矿井;D—河北井陉 1 号矿井;

E—河南峰峰矿区 9 号矿井;F—河北井陉矿区;G—河北井陉 1 号矿井;

图 3 华北地区各种陷落柱剖面综合对比图

Fig.3 Comparison of karst collapsed columns in North China

6)陷落柱侵蚀残余阶段。已形成的陷落柱受到强烈侵蚀作用后,可被破坏而消失。但是,由于后期钙质胶结作用的结果,部分陷落柱中角砾块石的裂隙、空洞通道等被充填,反而变得密实坚硬。在这种情况下,陷落柱周围的围岩被侵蚀后,陷落柱主体仍会有部分残留。

我国在华北等地产生的陷落柱规模较大,而且陷落柱体多埋在地下。在英国 Sunderland 海岸一带,陷落柱规模相对小些;而且在海岸侵蚀作用下,早期陷落柱较好暴露在外,因而可更好地分析其发育机理,可参考相应照片以作佐证。

在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共生情况下,复合岩初期在层间都可被溶蚀,有层面通道发育。硫酸盐岩硬石膏遇水可产生体积膨胀,使岩体破碎;碳酸盐岩较坚硬,但在其上下层面间有溶蚀通道存在的情况下,如有断裂、节理等,也易于发生塌陷。

对单纯碳酸盐岩自身重力塌陷的机理进行分析后可知:由于溶蚀及地下侵蚀作用,在碳酸盐岩中形成洞穴形态的地下空间,而在洞穴顶部及洞壁处,在重力的驱动下,会失去岩体力学的稳定性,从而产生洞穴顶板或侧壁的崩塌与垮落,当发展至地表时,就形成了洞穴的塌陷,也就是岩溶塌陷。碳酸盐岩是坚硬的,但也有软弱夹层存在,所以洞穴顶部经常不是均一力学性质的岩体。洞穴不断被溶蚀及侵蚀而扩大,洞穴顶部处在通常的悬臂梁状的应力状态(对近水平走向地层而言)下。因难于承受上部岩体的压力,需要由拱形洞顶的应力状态才能支撑洞穴顶部以上的岩体压力。

《5 复合岩溶地区的环境效应》

5 复合岩溶地区的环境效应

首先,复合岩溶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大,例如娘子关泉域,见表 1 和表 2。

《表 1》

表 1 石膏层地下水水质对照表

Table 1 Comparison of underground water quality in gypsum

mg /L

《表 2》

表 2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水质对照表

Table 2 Comparison of karst underground water quality in Niangziguan

mg /L

华北地区最大岩溶泉群——娘子关泉群由 12 个泉组成,出露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附近(见图 4),分布于程家到苇津关约 7 km 长的河漫滩及阶地上面,出露标高为 360 ~392 m。主要泉群有:坡底泉、程家泉、五龙泉、石板磨泉、滚泉、河北泉、桥墩泉、禁区泉、水帘洞泉和苇泽关泉。流域面积 4 667 km2 ,其中裸露及半裸露的碳酸盐岩岩溶面积约有 2 100 km2 。泉域构造属于北东翘起的大向斜,控制了作为流域隔水层 O1 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马家沟组含水层 O2 的分布。在泉口地带,正是由于 O1 白云岩抬升,起到相对隔水作用,使岩溶水被阻挡而涌出地表形成娘子关泉群。

泉群流量较稳定,多年平均流量达 12.13 m3 /s (1959—1984 年),最大流量达 16 m3 /s。近些年来,由于流域内大量开发地下水,泉口流量只有5 m3 /s 左右。

泉域内岩溶地下水汇聚有非岩溶地带的地表水流及地下水流,而且在 O2 含水层中也含有较多 。在附近有石膏层的岩溶地下水中, 含量大于 1 000 mg/L (见表 1)。而在娘子关大泉域,将补给 – 径流、径流、汇流、停滞及排泄各带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对比,就可看出水质的变化规律(见表 2 )。在补给 -径流区, 含量相对较低,最高不超过 365 mg/L,这与当地石膏层的分布有关。在汇流及滞流地带, 一般较高,达 600 ~700 mg/L,这除了与石膏层分布有关外,也汇聚渗透了 含量较低的水流,所以 含量比在石膏层附近地下水中的 含量要低得多。

各地岩溶水的水质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水质偏差系数 CQW 为:

式中,x 为不同水样;O 为铁匠铺岩溶水;C 为阳离子;ii 项阳离子;n 为对比阳离子数;a 为阴离子;jj 项阴离子;m 为对比阴离子数;Ca 为有关 CaCO3 成分;kk 项 CaCO3 ;CO 为有关 CO2 等成分;tt 项 CO2f 为对比 CO2 等项;pH 为酸碱度;TDS 为总矿化度;CQW为水质偏差系数;下标 QW 为水质(quality water)。

《图 4》

1—河流与干旱河系;2—地表分水岭;3—娘子关泉域;4 ,5—主要断裂;6—岩溶泉

( a. 苇泽关泉;b. 水帘洞泉;c. 五龙泉;d. 禁区泉;e. 桥墩泉;f. 滚泉;

g. 坡底泉;h. 石桥泉;i. 城西泉;j. 程家泉);7—地下岩溶水流向

图 4 娘子关泉流域水文地质图

Fig.4 Hydrogeological map of the Niangziguan karst springs

不同地带岩溶水质的偏差系数一般为 15 % ~ 40 %,高的可达 80 % ~100 %。若单纯计算 偏差系数,则有:

式中, 的偏差系数; 为 x 水样品 含量,mg /L; 为标准水样中 含量,mg /L。

例如,将补给区没有石膏分布地带的 含量作为基数,求有石膏层分布地带的 的偏差系数,可得到 值达数百至 1 000 以上。

在开发深部碳酸盐岩中地下水资源,除了对深层水资源的形成及其资源量进行评价之外,更要特别注意,由于硫酸盐岩的存在,使水质混合恶化,其结果还会破坏上部水质较好的碳酸盐岩中的地下水的质量。含较大水压力的富含 的硫酸盐岩地下水,由于人工钻探的深入,不能很好地进行阻水,则可能造成上部碳酸盐岩含水层的破坏,这点已是有先例的。

南方碳酸盐岩地区主要发育了暗河系统,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湖南、湖北这 7 个省、市、自治区,岩溶暗河系统有 3 000 多条,枯季总流量达 400 ×108 m3 以上。浅层的岩溶水由于流量大、水流运动速度快,所以受硫酸盐“污染”的情况比北方岩溶水要好得多。但是,深部赋存的地下水,由于受硫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影响,水中含有较多 ,深部水质也变为 HCO-3 - -Ca2+ -Mg2+ 型和 -Ca2+ -Mg2+ 型水。

人工开发效应,如矿山开采、水利水电建设、房屋建设、道路建设等,都会诱发塌陷等不良效应,必须认真研究,予以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