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从 2000 年至 2009 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从 2.26×108 t 增至 2009 年的 3.85 ×108 t [1]。交通消耗 占我国每年石油消费的 30 % 以上 [1],由于我国汽车 保有量不断地攀升,这一比例还在继续增长。我国 2008 年原油及其成品油净进口量约为 2×108 t [1],对 外依存度达到 53 %,液态燃料供应问题面临严峻 的挑战。由我国液态燃料的供应问题可以看出,我 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已经对能源与生态环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 自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要解决我国能源所 面临的挑战,关键在于发展先进的煤炭利用技术 [2]。 多联产系统正是一条先进的煤炭利用技术路线,是 解决能源问题与生态挑战的重要途径 [3]

《二、多联产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二、多联产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多联产尚没有统一的描述 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多联产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本节对多联产系统进行了定义及分类。

《(一)多联产系统定义》

(一)多联产系统定义

以提高物质和能量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减少污染 物排放为目的,将传统上以煤为原料、分别单独生 产电力和化工品的工艺过程有机地耦合在一起,所 形成的新型电力和洁净燃料联合生产系统称为多联 产(能源)系统。

根据是否强调化工生产和电力生产的有机关 联,本文提出了广义多联产和狭义多联产的概念。

广义多联产定义为:以煤气化技术 ( 包括煤完 全气化,部分气化,热解等 ) 为“龙头”,从产生 的合成气来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生产,以同 时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包括脂肪烃和芳 香烃)和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气体燃料、液体燃料、 电力等)的优化集成能源系统。简言之,广义多联 产系统着重于强调以煤气化为龙头,多产品输出的 能量系统。 狭义多联产定义为:利用已参与化工合成后 的合成气再去发电的方式称为(化工 – 动力)多联 产。

狭义多联产系统从化工生产和动力系统的特点 出发,强调两者的有机关联。

《(二)多联产系统的分类》

(二)多联产系统的分类

1. 以煤气化形式分类

基于煤气化技术的不同,目前多联产系统的主 要技术方向可以分为以下 3 类:①以煤热解燃烧为 核心的多联产系统;②以煤部分气化为核心的多联 产系统;③以煤完全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

2. 以产品形式分类

多联产系统将化石能源中的碳、氢、氧元素最 大限度地转化为能量产品和可存储并适应社会需求 的化工产品,化学品载体的选择随多联产工艺、技 术的改变和以该化学品为原料的下游工艺链的改变 而不同。目前的多联产发展模式中,煤基多联产化 工产品主要包括:燃料甲醇、二甲醚、甲酸、乙二醇、 煤制天然气、煤基低碳烯烃等。

3. 以流程结构形式分类 根据多联产系统流程结构形式及集成程度不 同,多联产系统可以分为并联型多联产系统和串联 型多联产系统两大类。并联型系统是指化工流程与 动力流程以并联方式连接在一起,合成气平行地供 给两大系统。串联型系统是指化工系统与动力系统 以串联形式连接在一起,合成气首先经历化工生产 流程,部分组分转化为化工产品,部分组分作为燃 料送往热力系统。

《三、煤基多联产液体燃料的发展潜力》

三、煤基多联产液体燃料的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对于石油的依 赖将更加严重。而煤基液体燃料转化技术是将固体 的煤炭转化为车用液体燃料的洁净煤技术,这为缓 解我国液体燃料的供应问题指出了一条可供发展的 道路。

本节分析了我国煤基多联产液体燃料技术的发 展上限,同时从能源安全与经济的角度对发展煤基 多联产液体燃料进行了损益分析,综合分析出了液 体燃料的发展潜力。

《(一)用于煤基替代燃料生产的煤炭资源潜力》

(一)用于煤基替代燃料生产的煤炭资源潜力

煤炭近年来在全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始终 维持在 70 % 左右 [1]。2009 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达 到 2.95 ×109 t,同比增加 2.1 ×108 t [1]。我国煤炭 的主要利用途径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1》

图 1 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和构成的历史变化趋势 [1]

《图2》

图 2 2009 年我国煤炭能流图(单位:×108 t)[1]

目前,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占我国煤炭消 费总量的 85 % 以上 [4]。按这些主要部门来预测煤 炭需求,2030 年约为 3.7 ×109 ~ 4.0×109 t,2050 年约为 3.5×109 ~ 3.8×109 t。其中化工用煤量 2030 年为3.5×108 ~ 4×108 t,2050 年为4 ×108 ~ 4.5× 108 t [5]。除去合成氨、电石、煤制烯烃以及民用液 体燃料(例如,部分二甲醚)生产的用煤量,可 用于生产车用液体燃料的资源量最多为 1×108 ~ 2×108 t。而若考虑上述更严格的煤炭可持续产能 约束和煤炭消费的碳排放约束,实际上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的资源规模可能更小。

《(二)煤基替代燃料发展损益分析 》

(二)煤基替代燃料发展损益分析

本节从能源安全入手,建立了能源安全损益分 析模型,并对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和发展煤基液体燃 料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两者的最优平衡关系。

1. 能源安全损益分析模型

本节参考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定量研究的 方法,根据石油战略储备(SPR)和替代燃料(ALF) 对于能源安全的不同作用机理,建立计算石油战略 储备和替代燃料发展的最优规模模型,即能源安全 损益分析模型 [6]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或发展替代燃料,经济成本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购买 资源或燃料的相关成本 [7]。对于替代燃料来说,还 应包括相关的 CO2 处理成本,这些成本都可以直接计算出来。但建立战略储备或发展替代燃料得到的 收益只有在石油中断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其原理 如图 3 所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或发展替代燃料, 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进口油额外成本以及由于石油 短缺造成的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而避 免的损失就是它们的收益了。图 4 描述了发展替 代燃料的收益和代价,是否存在“最佳点”以及 如何寻找“最佳点”是替代燃料损益分析中的关键问题。

《图3》

图 3 石油战略储备和替代燃料的收益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4》

图 4 替代燃料损益分析计算原理示意图

2. 最优规模定量分析

我国发展替代燃料应该优先考虑煤基替代燃料, 本小节选取煤制油为研究对象,选取 2010—2030 年, 对我国发展替代燃料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石油战略 储备和煤基燃料两种方式同时发展的情况计算发展 煤基替代燃料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是否应该发展替 代燃料以及发展多大规模的替代燃料。

计算结果如图 5 所示,其中,图 5a 为三维立 体图,图 5b 为对应的等高线图。计算结果表明在 建立 1.7×108 t 石油战略储备和发展 0.7×108 t 替 代燃料时,将有最大收益约 1 600 亿元。在最佳规 模附近,其收益也较大,所以图 5 中中心圆圈内 的点均可以认为是较优规模,即截至 2030 年,我 国建设 1.5×108 ~2×108 t 石油战略储备,同时发展 0.5×108 ~1×108 t 的替代能源,将有较大的收益。

《图5》

图 5 不同石油战略储备和替代能源规模下的净收益

《(三)煤基液态燃料发展建议》

(三)煤基液态燃料发展建议

(1)2020 年后煤基替代燃料的发展还取决于 能源安全的局势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考虑, 但考虑煤炭可持续产能的制约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CCS)的前景尚不明确,煤基液体燃料的总量发 展规模不宜过大。

(2)通过对能源安全与收益建模分析表明,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过程中,石油战略储备和煤基 替代燃料均有一定的最优规模,在基准情景假设 下,同时建立 1.5×108 ~2×108 t 石油战略储备和 0.5×108 ~1×108 t 替代燃料时,对于保障能源安全 有最大的收益。

(3)在进行替代燃料发展决策时,要充分考虑 到未来油价的走势,并做相应的损益分析。

《四、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

四、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

《(一)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的现状

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目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我国多联产系统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示范 早期,虽然尚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但是技术日趋成 熟,为大范围技术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国液体燃料高度短缺,生态环境保护形 势严峻,多联产系统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3)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仍面临缺乏主导设计、 难以打破行业分割以及缺乏相关政策、法规支持等 挑战。

《(二)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规模 》

(二)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规模

目前我国的煤炭利用方式主要是直接燃烧,能 源利用效率较低,且污染排放量大。以整体煤气化 联合循环(IGCC)为代表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效率 高(目前已达 43 %)、排放低,是以煤为主的高效 洁净能源动力系统的重要技术方向。以煤气化为基 础,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与煤基燃料、 化工品生产过程集成形成的煤基多联产系统,将煤 的单一利用模式发展成了综合利用模式,可以实现 煤炭的高效、洁净、经济利用。

根据我国现状及能源需求分析,2020 年前我 国煤基多联产发展的潜力预计为煤基多联产发电 5 000~10 000 MW,清洁燃料(合成天然气、液体 产品)及化工品(烯烃等)每年直接或间接替代 5.5×107 t 油,并在考虑二氧化碳捕集预留设计的 情况下实现零排放氢电联产系统的示范。到2030年, 煤基多联产发电潜力 20~100 GW,清洁燃料(合成 天然气、液体产品)及化工品(烯烃等)生产潜力 为每年直接或间接替代约 1×108 t 油品。

《(三)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布局 》

(三)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布局

煤基多联产系统根据煤种、产品、集成方式等 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地区资源条件 和产品市场的不同,煤基多联产系统发展应有不同 的模式。

1. 在煤炭基地发展煤炭梯级利用联产项目

结合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条件,通过煤基多联 产技术同时生产电力、清洁燃料和化工品,真正实 现电力和清洁燃料、化工品生产的内在集成,可大 幅提高系统的整体物质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水资源 消耗,减少污染物及 CO2 温室气体的排放。

2. 在中东部地区,发展不同产业融合的联产系统

在产业集中地,通过煤基多联产系统生产电力、 氢气、燃料气、化工品等同时与其他产业如钢铁、 炼化等结合。通过不同产业间的横向联合,进一步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成本。

《(四)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战略 》

(四)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战略

1. 战略思想

(1)以“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合 理布局”为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开发、坚持科技创新, 发展符合国情的多联产系统;在多联产系统的关键 技术上形成突破;制订多元化的系统方案和发展模 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实际需要和资源禀 赋等在重点地区布局适当规模的多联产系统,促进 多联产系统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发展 [8]

(2)以“一个统领,两个创新,突破三类技术, 做好四个协同”为发展思路。以煤炭可持续发展为 统领,充分利用多联产系统能效高、排放少的优势; 依托多联产系统的自主技术创新,以创新的方式发 展以多联产系统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在发电方面, 重点突破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以及整体煤气化联合 循环 +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的关键技术;在化工方 面,重点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醇醚燃料以及碳 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在系统优化和集成 方面,重点突破煤基多联产、煤炭和其他能源协同 利用的多联产,以及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的集成 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2. 战略目标

(1)2020 年:通过 5~6 套整体煤气化联合循 环系统示范突破煤气化及富氢燃料发电技术,同时 有序开展 10 套左右的煤基多联产系统示范,突破 关键单元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为多联产技术产业 化奠定坚实基础。

(2)2030 年:通过扩建已有示范项目和新建项 目,总共建成 20 套左右多联产系统,实现多联产技 术产业化。重点对五种技术流程进行工业放大,并 对多联产系统加装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进行技术示范。

3. 战略措施

(1)重点突破多联产系统的关键科学技术。针 对多联产系统的三类关键技术,尽快设立国家科技 攻关重大专项,重点突破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包括:①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 环 +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②煤化工多联产 +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的关键科学 技术研究开发;③广义多联产系统 + 碳捕获、利用 与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2)合理布局多联产系统工业示范,并进一步 大规模推广。2020 年前,建设采用以下工艺流程 的不同规模的煤基多联产系统各两套:①基于煤 气化的合成气一次通过电力 / 甲醇联产系统,发电 容量 300 MW,甲醇合成 3×105 t·a –1 ;②基于煤气 化的合成气再循环电力 / 甲醇联产系统,发电容量 250 MW,甲醇合成 3×105 t·a –1 ;③基于气化煤气 和焦炉煤气双气头的合成气一次通过电力 / 甲醇联 产系统,发电容量 300 MW,甲醇合成 3×105 t·a –1, 焦炉煤气消耗 8×108 Nm3 ·a –1 ;④基于煤炭热解气 化燃烧分级转化的合成气一次通过电力 / 甲醇联产 系统,发电容量 200 MW,甲醇合成 1.5×105 t·a –1, 联产焦油 1×104 t·a –1 ;⑤基于煤炭和生物质共气化 的合成气一次通过电力 / 甲醇联产系统,发电容量 200 MW,甲醇合成 1.5×105 t·a –1

2030 年前通过扩建已有示范项目和新建项目, 总共建成 20 套左右多联产系统,实现多联产技术产 业化,重点对以上五种技术流程进行工业放大,并 对多联产系统加装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进行技术示范。

2030 年后开展产业化推广,最终达到总发电能 力 2×107 kW 至 1×108 kW,清洁燃料(合成天然气、 液体产品)及化工品(烯烃等)每年直接或间接替 代 5×107 ~1×108 t 石油的规模,为保证国家能源安 全做出实质性贡献。

(3)重点培育和发展多联产系统的相关产业。 除发展多联产系统的产品生产本身这一产业外,重 点培育如下配套产业,支撑多联产系统的产业化发 展。包括:①动力设备制造产业,重点是自主的燃 用合成气或富氢气体的燃气轮机装备制造;②煤气 化设备制造产业,包括煤气化、部分气化、热解等; ③煤化工合成设备制造产业,包括煤制油、煤制系 统、甲醇和二甲醚的合成反应器、催化剂和配套设 备等;④多联产系统集成设计和咨询服务等其他相 关产业;⑤醇醚燃料产业,重点包括甲醇汽车、灵 活燃料车、二甲醚汽车和二甲醚民用设备等。

《(五)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的技术路线》

(五)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的技术路线

煤基多联产技术发展路线图如图 6 所示。

《图6》

图 6 煤基多联产系统技术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为多联产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阶 段。至 2020 年,依托 10 套多联产系统示范装置, 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 联产系统关键技术的自 主研发。

第二阶段为多联产系统工业示范阶段。2020 年 至 2030 年,完成 20 套多联产系统示范,并对多联产系统二氧化碳捕集进行工程示范。

第三阶段为多联产系统产业化阶段。2030 年以 后,在我国对多联产系统进行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多联产系统集成及优化将贯穿 整个多联产系统发展阶段。

《(六)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

(六)我国多联产系统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1)理顺管理制度,突破行业分割和部门分割;

(2)加强规划制订,合理布局多联产系统的 发展;

(3)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多联产系统顺利发展。

《五、结语 》

五、结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解决能源规 模、效率和环保问题是未来我国能源体系面临的重 大挑战 [9]。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能源转换效 率的低下,以及在能源生产、转换和使用中带来的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多联产技术是在现有能源利 用技术基础上的一次本质飞跃,是近期可实现、未 来可发展的新型能源系统,对于促进我国能源与环 境协调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民经济快 速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