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Yunhe Pan 1 ,
  • Xihui Liu 2 ,
  • Xinguo Ming 3 ,
  • Yongchuan Tang 4 ,
  • Huirong Liu 5
Expand
  • 1.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 2.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999077, China;
  • 3.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 4.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7, China;
  • 5.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Beijing 100048, China

Received date: 17 Jun 2019

Published date: 01 Apr 2019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basis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or reviving the industries of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an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realizing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s” proposed by Xi Jinping,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ccelera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erms of policy, infrastructure, trade, capit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Finally, the prospects for developing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were proposed.

Cite this article

Yunhe Pan , Xihui Liu , Xinguo Ming , Yongchuan Tang , Huirong Liu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Strategic Study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19 , 21(4) : 7 -13 . DOI: 10.15302/J-SSCAE-2019.04.002

一、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现产业振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2013 年 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1]。2015 年5 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 2025”,以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为目标,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规划的行动纲领 [2]。“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与融合,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五年多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效益日益显现。制造业在我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占比从 2013 年的 6.4% 上升到 2018 年的14.5%,其中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在 2018 年达 到 72.7 亿 美 元, 占 制 造 业 对 外 总 投 资 额 的38.6% [3]。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对接与深度融合,将成为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能够通过优化经济要素的资源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制造与市场的深入整合,实现沿线各国制造业、市场与经济的合作与协调发展 [4],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5]

二、中国制造业开展国际合作的意义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推进供应链全球布局,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我国企业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建立,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贸易新规则,让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国家都有所受益,促进我国制造业合理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全球新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产业及能源资源安全 [6]。具体而言,中国制造业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可以获得以下四方面的发展契机。
(一)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
在国际制造产业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段,也是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制造业虽然形成了规模优势,即配套资源完整、产业覆盖面广泛、产品领域全面,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仍然在大多数行业的中低端领域占领国际主要市场份额。因此,我国制造业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关注效率和提升品质,迎接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挑战。在这一从大到强的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了机遇。我国一些具备基础优势的制造企业已经通过国际并购,获得战略性资产,为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储备重要资源,并逐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以期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占据优势 [7]
(二)全面提升中国制造标准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在过去的五年里,已经有一大批企业把自己的先进设备甚至是先进工厂整个“搬出”国门,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制造强国的建设。“走出去”的标准相对较高,除要满足中国标准外还要满足所在国的标准,这将极大促进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为未来中国制造企业、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高中国企业自身核心技术
融入全球产业链、迈向价值链高端的另一个要求是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在国际贸易保护和孤立主义日盛的情况下,唯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突破市场的封锁。事实上,中国制造业企业一直在试图通过海外并购来弥补技术上的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制造业领域海外并购中以技术升级为目的的就占到62% [8]。2008 年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对意大利赛法(CIFA) 公司的海外收购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是工程机械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装配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低。通过并购 CIFA,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专利技术和市场资源,优化和提升了产业结构 [9,10]。
(四)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
除了早期的产品出口和企业并购,“一带一路”倡议为制造业全面开展国际合作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与机遇。通过“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国制造业企业可以抱团出海,在条件成熟、产业基础较好的国家与地区,发展建立中国产业园区,如中国 – 白俄罗斯工业园。以工业化进程程度看待“一带一路”制造业合作契机,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与工业化进程后期的发达国家合作,为处于工业化进程前期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制造业服务,开展三方或四方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中,我国制造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以更加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灵活选择国际化战略,从而全面进入全球产业链,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一起重塑全球制造价值链。

三、中国制造业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五通三同”。“五通”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个方面是统一体、缺一不可;“三同”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者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下面我们就从“五通”来回顾我国制造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状况。
(一)政策沟通
1. 广泛达成的合作意见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 2019 年 3 月,中国已经与 123 个国家和 29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171 份合作文件,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有国际组织,还有不少发达国家的公司、金融机构,与我国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这些合作文件的签署,都为制造业国际合作发展奠定了保障基础。
2.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各国国际化战略与产业振兴战略的协同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和引导下,在过去五年里稳步推进;另一方面,一些政策沟通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浮现,成为制造业国际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如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以污染当地生态环境为由拒绝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进一步看,制造业国际合作发展的一个阻碍来自于与其他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政策沟通问题。这包含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战略,如美国的太平洋战略、日本的大东亚战略、俄罗斯的远东经济繁荣计划、东南亚的振兴计划等 [11];也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计划,如印度尼西亚的“印尼制造 4.0”、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 – 2050”战略及“光明大道”计划等。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都是这些国家的核心产业,也是打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发展合作中,对于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都会予以重点保护,为了抵御外来企业的竞争与威胁,它们往往对外来的高端装备制造投资企业及其产品设定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充分了解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政策,积极寻求合作机会,是化政策沟通发展挑战为机遇的重要途径。
3.“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立良好的合作秩序提供保障
2017 年 10 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建议推进供应链全球布局,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以利于我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 [12]。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政策方面的沟通,如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一般而言,早期的建设重点是交通、能源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后期则是对制造业和贸易进行投资,同期或后续合作领域拓展到采矿、国际金融、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方面。
(二)设施联通
1. 制造业是设施联通建设的基础保障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这里的“设施”主要指的是产业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等,其中交通设施又是基础,是建设其他设施的先决条件 [13]。这是因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阻隔,缺少基础交通设施,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不便,导致产业发展受阻。而我国制造业完整的产业资源、成熟的项目执行模式、独特的管理机制,都使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业绩总体表现良好,为东道国能源、基础设施、通信技术等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进展顺利。到 2019 年 2 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达到 1.4 万列,这还不包括中国到中亚地区的班列 [3]
2. 设施联通对制造业国际合作提出挑战
设施联通的发展也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合作提出了挑战。基础设施建设多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我国制造企业除了提供产品、原材料、制造外,更需要具备项目管理、产品服务、人员培训、项目维护等能力,这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以国际标准开展的项目合作,对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进一步融合,提升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能力都是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发展挑战 [14]
3. 制造业设施联通国际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沿线众多国家的固定资本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低于30%,今后这些国家的固定资本将会经历一个较快的增长过程 [15]。其中,以核电、电力等为代表的能源设备,和以铁路、机场、港口为代表的基础设备的需求都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增长,这将为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 [16]
就地缘而言, “一带一路”的东端是亚太经济圈,西端则是欧洲经济圈,两者都是世界发达的经济圈,由处于工业化进程后期的国家构成。而在地理位置上,中亚和南亚地区国家则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中间,毗邻中国。这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渴望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意愿强烈,技术需求旺盛。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周边国家广泛地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把优质的制造产能、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引入到合作中,能逐渐发挥中国制造的技术溢出效应 [17]
(三)贸易畅通
1. 制造业积极开展产能合作
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2013—2018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总额超过 6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 4%,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2018 年,中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 156 亿美元。制造业贸易形式从产品出口拓展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产业园区建设,中国 – 白俄罗斯工业园、中国 – 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五年间,中国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 6000 亿美元,年均增长 11.9%,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 300 亿美元,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带动东道国就业近 30 万人。产能合作和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也在各个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了资源网络体系 [18]。中国企业以服务东道国市场为主,积极实践采购本地化,以促进东道国技术升级。通过技术咨询服务、合作生产、技术援助等更为契合沿线地区经济技术发展阶段的方式实现技术溢出。
2. 智能制造业与“互联网 +”制造的发展机遇
在制造业企业“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应逐步向价值链高端的合作迈进,深化国际智能制造合作交流、推进制造业与网上丝绸之路的融合。
在智能制造领域,支持国内外企业开展各类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建立智能制造研发机构、示范工厂等,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基础优势,探索新的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并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开展实践。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侧重于能源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但在今后五年及更远的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将演变为专注于贸易、制造业、互联网、旅游等更广泛的产业领域 [19],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与国际合作交流。引导和支持中国制造企业积极发展与互联网融合的产品、技术、标准与服务,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全链条“走出去”。同时,积极“引进来”全球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学习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支持和促进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20]
(四)资金融通
1. 资金融通是开展制造业“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保障
现有“一带一路”的制造业国际合作以产能合作为主,主要形式为项目承包和园区建设,牵涉到的资金数额都较为庞大,不论是单一的大型制造业企业,还是沿线国家、城市的地方政府,都无力独自承担这样的巨额费用,因此需要通过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多渠道资金来源作为保障。这一方面需要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另一方面需要保障各类资金针对项目合作需求的畅通流动。如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我国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贷款,我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设立的能力建设中心等都是对资金融通方式的积极探索。
2. 制造业资金融通发展机遇
除了金融机构与组织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资助项目建设外,我国制造业企业也以多种方式积极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推进其工业化进程,这种深化装备制造业的民间投资与合作方式,也为资金融通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形式。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有条件、有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创业,合作投资建设产业园区,或到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东道国科技和人才资源,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增加就业,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综合实力 [21]
(五)民心相通
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采取多元化措施,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祉做出积极贡献,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游、绿色发展、对外援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制造业国际合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交通出行、生产生活用电等基本民生问题;产能合作为当地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优质产品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能让当地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消费得起的好产品;装备制造业的合作使当地制造业企业能够升级产能、优化其产业结构,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在下一步的合作中,可以以制造业合作为核心内容,拓展到技术合作、人文交流、创新合作等领域。

四、制造业国际合作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我国制造企业应从“五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此捕捉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协同发展中国家提升制造业水平,与工业化进程中期及后期国家一起打造良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和优质全球产业链。在政策沟通方面,以推进制造业产能为核心内容,建议打造优质、稳定的国际合作政治环境,让参与国家凝聚共识、搭建沟通机制、建立合作平台,以稳定扩大成果与范围。在设施联通方面,扎实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既要继续开展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项目合作与承包,又要加强制造业产业园区建设,以当地工业化进程发展需求为导向,引入我国的制造业产能、技术,同时推进相关制造标准的设立。在贸易畅通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把制造业合作领域从基础设施提升到高端装备制造、拓展到“互联网 +”制造,以三方或四方合作的方式建立新的国际制造产业链与价值链。在资金融通方面,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在民心相通方面,加强教育及人才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鼓励教育资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
[1]
陈国丽. “一带一路”: 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 [J]. 21 世纪商业评 论, 2016 (1): 90–91. Chen G L. The Belt and Road: Exploring new model of global governance [J]. 21th Century Business Review, 2016 (1): 90–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 2015.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RC. China Manufacturing 2025 [R]. Beijing: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RC, 2015.

[3]
国家信息中心 “一带一路” 大数据中心. “一带一路” 大数据报 告2018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State Information Center, the Belt and Road Big Data Center. Big data report of the Belt and Road 2018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8.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 “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记者 问 [J]. 中国产经, 2019 (3): 18–27. National Reforming and Development Commission’s answer to reporters’ request 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J]. Chinese Industry & Economy, 2019 (3): 18–27.

[5]
习近平. 齐心开创共建“ 一带一路” 美好未来—— 在第二届 “一 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Xi J P. Working together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 of the Belt and Road—The keynote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n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9.

[6]
施熠, 薛鹏. 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趋势及原因探究[J]. 对外经贸, 2018 (6): 61–65, 97. Shi Y, Xue P. Research on overseas M&A trends and reason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2018 (6): 61–65, 97.

[7]
张厚明. “一带一路” 助推装备制造业 “走出去” [N]. 中国经济 时报, 2015-10-29(A05). Zhang H M. The Belt and Road boosts globalization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 China Economic Times, 2015-10-29(A05).

[8]
汤森路透, 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 “ 一 带一路” 跨境并购研究报告[R]. 北京: 汤森路透,中国社会科 学院, 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 2017. Thomson Reuter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Data Science. The Belt and Road crossborder M&A research report [R]. Beijing: Thomson Reuter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Data Science, 2017.

[9]
浅析 “一带一路” 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J]. 大陆桥视 野, 2017 (8): 44–45.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on China’s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New Silk Road Horizon, 2017 (8): 44–45.

[10]
苏仁惠. 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 CIFA 案例分析 [D]. 成都: 西南 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Su R H. The case study on Zoomlion acquiring CIFA of Italy [D]. Chengd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ster’s thesis), 2011.

[11]
乔世政. “一带一路” 背景下高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J]. 宏 观经济管理, 2016 (7): 68–70, 74. Qiao S Z.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Belt and Road [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6 (7): 68–70, 7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 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办公厅, 2017.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RC. Guiding opinions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vigorously advancing the innovation on and application of supply chains [R]. Beijing: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RC, 2017.

[13]
汪毅, 钱思韵. “一带一路” 战略实施的“ 五通” 进展 [J]. 金融市 场研究, 2017 (6): 12–21. Wang Y, Qian S Y. The statu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 Financial Market Research, 2017 (6): 12–21.

[14]
魏后凯, 王颂吉. 中国“ 过度去工业化” 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1): 5–22. Wei H K, Wang S J. Phenomenon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f China’s “over de-industrialization”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9 (1): 5–22.

[15]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浅析 “一带一路” 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 的影响 [R]. 北京: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2017. 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An analysis of the Belt and Road impact on Chinese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 Beijing: 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2007.

[16]
张远鹏. “一带一路” 与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构建[J]. 世 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7 (6): 39–53. Zhang Y P. 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dominated global value chain [J]. Forum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2017 (6): 39–53.

[17]
赵穗生, 郭丹, 宫笠俐, 等. 中国的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 倡 议的战略目标、吸引力及挑战 [J]. 东北亚论坛, 2019, 28(3): 28–39,127. Zhao H S, Guo D, Gong L L, et al. China’s Belt-Road initiative as a top-level design: strategic objectives, attractions, and challenges [J].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9, 28(3): 28–39,12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 2018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9.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RC. Report on developmnent of China’s outward investment 2018 [R]. Beijing: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RC, 2019.

[19]
许思涛, 陈岚. 2018 共建 “一带一路” 生态系统: 驾驭风险把握 机遇 [R]. 上海: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 2018. Xu S T, Chen L. Embracing the BRI ecosystem in 2018— Navigating pitfalls and seizing opportunities [R]. Shanghai: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2018.

[20]
吕铁, 吴福象, 魏际刚, 等. “中国制造2025” 的六重玄机 改革传 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深度对话六位知名学者 [J]. 改革, 2015 (4): 5–25. Lv T, Wu F X, Wei J G, et al. Six implications of China Manufacturing 2025, in-depth conversation between reforming media presser and chief editor and six prestige scholars [J]. Reform, 2015 (4): 5–25.

[21]
张辉, 黄昊, 朱智彬.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重点行业跨境并购的 网络研究 [J]. 亚太经济, 2017 (5): 115–124,176. Zhang H, Huang H, Zhu Z B. Study on M&A in Key Industries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J].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17 (5): 115–124,17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