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二、 内容与地址双驱动网络发展需求
三、 互联网地址驱动特性及其挑战
四、 内容与地址双驱动网络设计思想
五、 内容与地址双驱动网络参考模型
主结构(地址驱动互联网) | 次结构(内容驱动播存网络) | |
---|---|---|
传输模型 | 双向对流传输 | 单向辐射传输 |
分发模式 | 一对一 | 一对多 |
内容获取 | 被动拉取 | 主动推送 |
安全机制 | 以地址为中心(主机溯源) | 以内容为中心(内容甄别) |
单一地址驱动互联网体系结构 | 内容与地址双驱动网络体系结构 | |
---|---|---|
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 | 受TCP / IP协议分层模型的制约 | 对流 ‒ 辐射结合,突破分层局限 |
内容传输路径与发现路径不一致 | 泛置缓存有助于加速内容发现 | |
面向地址URL的语义表达力弱 | 富语义UCL支持内容精准发现 | |
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 | 内容共享过程涌现大量重复请求 | 播存次结构有效卸载多跳请求 |
受蜂窝网络信道容量极限制约 | 规避蜂窝网络信道容量极限约束 | |
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 | 利益相关者冗余,收益易流失 | 免中介对等交易,减少收益流失 |
用户缺乏对CP内容服务的黏性 | 增加用户对CP内容服务的黏性 | |
多个CP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 | 激励多CP形成良性的竞争生态 | |
终端用户内容访问能力 | 受到骨干网传输时延的制约 | 缩短内容与端用户的传输距离 |
冗余单播,网络信道资源浪费 | 广播辐射分发,节省信道资源 | |
导致群聚现象,引起性能恶化 | 规避群聚现象,提升访问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