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 Qiaoming Li 1, 2, 3 ,
  • Xinxin Li 1, 2, 3 ,
  • Shuo Li 1, 2, 3 ,
  • Xuesong Zhang 1 ,
  • Chang Liu 1, 2, 3 ,
  • Chengkang Pan 4 ,
  • Tiankai Wang 5
Expand
  • 1.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41, China;
  • 2.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43, China;
  • 3.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43, China;
  • 4.China 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32, China;
  • 5.Qiyuan Laboratory, Beijing 100095, China

Received date: 25 Dec 2023

Published date: 22 May 202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 major leading role in the overall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s also the cornerstone for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opening up new fields and tracks for development and for shaping new momentum and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glob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dustry. Moreover, focus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1) improving the integrated strategic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while adhering to a system engineering thinking; (2)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key core technologies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capacity of the industry; (3)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and cluster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highlighting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4) constructing an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 based on scenario-driven innovation; and (5)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funds to cultivate a high-level talent team.

Cite this article

Qiaoming Li , Xinxin Li , Shuo Li , Xuesong Zhang , Chang Liu , Chengkang Pan , Tiankai Wang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 Strategic Study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24 , 26(1) : 13 -22 . DOI: 10.15302/J-SSCAE-2024.01.002

一、 前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石,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与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性强,通用性高,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应用环节覆盖范围广。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和场景优势,我国在互联网、安防、企业服务、商业、金融、公共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在通信、电力、冶金、能源、制造等传统行业也形成了丰富的应用实践。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与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随着元宇宙、ChatGPT、人形机器人等概念的兴起与应用实践的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仍将动态演变。
高质量发展涉及人、物、环境多方面[1],是高效率、有效供给、中高端结构、绿色、可持续、和谐的增长,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追求产业高速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技术,已成长为新的增长动能。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以融合应用赋能各个领域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实现引领发展;亟需夯实产业基础能力,特别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工艺等领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推动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本文在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第五代移动通信/第六代移动通信(5G/6G)等典型领域,分析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梳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以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

二、 国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典型领域的发展态势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纵深演进,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迅猛发展,经济社会正加速迈入以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信息为主的数字经济新时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组、生活方式改变。本文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6G 3个典型领域,对国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梳理。其中,人工智能是颠覆性的使能技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量子信息作为前沿技术,是面向未来,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领域;5G/6G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链接全球产业生态的重要桥梁。
(一) 人工智能
根据应用属性,人工智能通常可以分为专用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两种。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研发的创新步伐正在加速,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高位增长。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产值突破5000亿美元;2036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6%[3]。① 通用人工智能迎来飞跃式发展。ChatGPT的发布被视为人类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里程碑事件,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迎来跨越式发展。ChatGPT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通过自监督学习、有监督微调和人在回路强化学习的相互结合,具备文本内容合成、机器翻译、自动文档摘要、代码生成等功能,在极具挑战性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突破。② 专用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人工智能程序在大规模图像识别和人脸识别中呈现的能力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4];AlphaFold算法破译了超2×108种蛋白质结构等;人工智能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单点突破[4]。③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涌现。人工智能领域处于创新创业的前沿,技术创新活跃,产业投资不断增多,产业生态圈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7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3×104家,其中约50%的企业是2017年后成立的初创企业[5]。各国及大型互联网公司注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布局,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金额约为7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0%,其中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金额约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0%[6]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加剧,各国密集发布人工智能支持政策,以争夺竞争优势,在技术创新、未来产业、新工业、军事等方面不断融入人工智能应用。① 加大人工智能的资源投入。美国、欧盟、加拿大、德国、印度、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各自的发展战略中,明确要对发展人工智能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研发激励、直接投资项目、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投入。例如,欧盟“地平线”计划将人工智能列入资金支持;美国2021年用于非国防类人工智能的预算投入总额为15亿美元,未来将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个前沿技术领域投入约1000亿美元,以推动相关领域开展研发[7]。② 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管理机构。美国、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均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管理机构。例如,英国的人工智能管理机构由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联合设立,使命是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促进人工智能发展。③ 完善人工智能立法监管。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监管领域走在全球前列,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标准指南以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美国注重人工智能监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发布了《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指南》(2020年),为人工智能发展应用采取监管措施提供指导。欧盟发布了多项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法案,对数据、隐私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 量子信息
近年来,量子计算、量子保密通信、量子感知与计量取得显著进展,相应的商业示范性应用崭露头角。美国明确将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列为国家科学基金会应关注的10个关键技术重点领域之一[8]。2022年,美国成立国家量子计划咨询委员会,作为联邦政府在量子信息科技方面的独立专家咨询机构。为支持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欧盟在2016年推出了“量子技术旗舰计划”;所有欧盟成员国2021年共同签署了“欧盟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协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量子技术计划发布了中长期量子研究计划路线图[9]。2022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芯片法案》,强调量子芯片和量子技术的重要性,致力于推动量子芯片开发技术和工程的发展。目前,国外在量子信息领域的主要进展如下。
在量子计算方面,已进入中型含噪量子计算阶段,在物理实现、计算模型和量子算法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研究成果。美国谷歌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微软公司、霍尼韦尔公司,加拿大D-WAVE公司等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研发出76位光量子模拟机、433位超导量子计算机样机、2000比特量子退火模拟机等产品。
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通信距离、传输速率、集成化、组网能力等取得长足进步,已进行工程化试点应用,在新型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的实验验证、QKD系统的小型化和集成化、量子与经典信号共纤传输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量子保密通信企业与运营商如瑞士ID-Quantique公司、日本东芝公司、美国Magiq公司、韩国SK电信公司等,具备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KD等设备研制及组网应用能力。
在量子感知与计量方面,美国致力于“产学研”深化融合,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加速了量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并在此过程中解决了科学和工程应用两方面的挑战,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重点布局原子钟、量子传感、量子导航、量子增强成像等技术方向,在量子感知与计量的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 5G/6G
截至2022年年底,涵盖96个国家的243家运营商正式发布5G商用服务,515家运营商正在以测试验证和计划部署等形式发展5G网络[10]。全球各国积极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大力建设5G基站、光纤、卫星网络等,加速5G技术应用。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及国际组织纷纷启动6G技术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技术演进路线图。国际电信联盟(ITU)讨论了6G候选频谱分配;移动通信标准组织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计划(3GPP)将在2025年前后启动6G标准制定。美国通过“下一个G联盟”引导科技企业布局未来6G网络技术。欧盟、韩国、日本均已宣布启动6G标准及技术研发。其中,2022年,德国宣布将投资建设6G研究中心和多个研究基础设施;英国宣布投资超1亿英镑以促进6G网络等技术研究;日本着手建设可共享的6G研究设施,发布了《Beyond 5G推进战略纲要》,明确了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目标:2025年完成6G基础技术研究,2030年实现6G商用[11]。欧盟在2021年启动了6G重点研究项目“Hexa-X”,项目团队汇集了25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迈出了共同推进6G技术研发的重要一步[12];芬兰发布《面向6G泛在无线智能的驱动与主要研究挑战》,对6G愿景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系统性展望;韩国提出了“引领6G商业化”的具体目标,计划在2028年实现6G技术的商业应用。

三、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整体情况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创新活跃,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在新技术、新需求的牵引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热点、消费热点也不断涌现。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22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超过13%[13],成为国民经济日益重要的核心产业,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具体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2—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取得飞跃式发展,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11.6%[14]。截至2022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5×104家,业务收入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6%[14]。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GDP中的占比提升至41.5%[15]。同时,我国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3年),全面部署数字中国建设。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超算、智算、云算协同发力,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16]。我国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2022年的数据产量达8.1 ZB,同比增长22.7%,约占全球的10.5%,居世界第二位[17]
2 技术创新迭代不断加快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相关专利与标准的数量在全球专利与标准总量中的排名靠前。我国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5G等技术领域的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方面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产品的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18]。截至2023年6月,在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中,增速居前三位的技术领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基础通信程序,分别同比增长56.6%、38.2%、26.0%,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20.4%)[19],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均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占比分别为54%、49%。
3 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健全
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能级大幅提升,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光纤总里程约为6×107 km;开通的5G基站数量为2.312×106个,5G用户达5.61×109户,位居世界前列,5G网络加快向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1010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20]。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截至2022年年底,在用标准机架超过6.5×106架。工业互联网发展势头良好,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166个中类,涵盖85%以上的工业大类,约有工业应用程序3×105个,制造业的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2%[21]
4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推进,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赋能各行业,在消费与生产领域不断涌现新模式、新应用、新热点,特别是与交通、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化。企业“上云”步伐不断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辅助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渐趋完善。2023年,我国开展5G工厂“百千万”行动,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等12个重点行业,推动了5G新通话、虚拟数字人等新应用的创新发展,推动流量消费稳步增长。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截至2023年7月,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约1/3达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水平,推动制造企业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制造业转型升级显著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降低了碳排放量[22]
(二) 典型领域发展现状
1. 人工智能
我国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在应用和技术发展领域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① 创新成果增长态势喜人。2021年,我国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处于国际前列[23]。近年来,我国约有7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并开展人工智能研究。② 部分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一些差距。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创新方面总体上处于“跟跑”位置,大部分创新偏重于技术应用,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顶尖人才、技术生态、基础平台、标准规范等方面距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分析发现,2011—2020年,来自美国的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论文的平均引用率为44.99,来自我国论文的平均引用率为31.88。③ 发展前景广阔。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落地政策,聚焦引导并治理产业发展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2019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0年)、《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等。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我国具有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范围广、数据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丰富、智能手机普及、资金投入充分、国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人工智能发展前景良好。
2 量子信息
为推动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整合了量子信息领域的资源,成立了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实施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① 在量子计算方面,我国重视科研布局和加强投入,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在量子计算原理实验和样机研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开发了相应的量子计算模拟平台和编程框架环境。2023年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176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2号”,标志着量子计算技术发展进入了中等规模阶段[24]。2023年3月,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通过运用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技术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在国际上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展示了量子纠错的优势,迈出了实用化可扩展通用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25]。② 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我国初步构建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体系,具备了量子保密通信基础研究、关键器件研制、系统集成、组网应用等能力。2016年,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发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6];2022年,基于改进的四相位调制双场QKD协议,我国实现了833 km的光纤QKD[27];2023年,实现了光纤1002 km的点对点远距离QKD[28]。此外,2022年,实现了通信距离达到100 km的量子直接通信系统。③ 量子感知与计量成为近年来量子科技领域发展比较迅速的方向之一。量子感知和量子计量按照应用方向可以划分为雷达探测、目标成像、磁场感知、电场感知、时频基准、惯性测量、重力测量等。我国有多项量子感知计量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多领域率先实现了示范性应用,如远距离目标单光子成像和非视域成像。2021年,我国实现了201.5 km的远距离山体目标三维单光子扫描成像,平均每像素接收到的光子数低至0.44[29]。量子磁场传感器在地下物质勘探、暗物质探测、医学心脑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基于无自旋交换弛豫磁探原理的可穿戴多通道人体心磁图系统,生成了心脏周围电磁场分布的心磁图仪图像。
3. 5. G/6G
我国已构建全球领先的端到端5G产业链,实现了重大核心技术及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和跨越发展,整机企业的技术水平均处于世界最前列。我国5G网络建设处于领先水平,商用规模和业务发展领跑全球。具体到商用技术方面,我国运营商于2020年年底已全面商用独立组网(SA),开通5G SA架构运营商约有10%;全面部署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服务化架构、核心网络架构等5G标志性技术,并全面部署R16、准备快速商用R17等5G增强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强和完善网络能力。
我国5G业务和应用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5G网络已逐渐成为改变社会、服务大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5G网络发展明显缓解了业务流量需求增长的压力,截至2022年年底,5G分流比突破40%。在个人业务方面,通过积极投入和培育,5G个人市场亮点应用逐步显现,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率先推出“5G新通话”,为用户提供一系列通话增强服务,提供全新的可视化、全交互的智能通话体验。在商业应用方面,5G融入行业的广度和深度领跑全球。行业应用以运营商为主导,在多个行业实现了5G应用规模拓展,在视听体验、可交互性、场景扩展、融合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通过多种应用合作,促进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我国重视通信标准的研究工作,持续强化标准的战略引领作用,积极参与5G国际标准制定,瞄准关键技术变革方向,推动时分双工技术成为5G核心基础、率先提出作为5G标志性技术的大规模天线等关键技术方案,提前布局原创性5G核心关键技术。我国在5G通信产业中已取得显著成绩,具备了国际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在6G潜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阶段性突破[30]。在4G/5G时代,我国已在大规模天线技术、网络架构、智能化网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面向6G,我国在感知与通信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一体化、电磁超材料等跨界融合方向逐步取得突破,为系统布局6G提供了有益借鉴[31]

四、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面临的机遇
1. 从组织形式来看,我国具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我国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回报周期长等“三密一长”的显著特征,产品体系高度复杂、产业结合高度紧密、研制应用高度协同。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聚焦关键基础领域,凝聚社会最大共识和最大合力,统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重组创新和产业化优质资源,构建龙头牵引、多方协同的发展生态,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关键产品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在若干重要领域建立国家竞争优势,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动数字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 从产业发展空间来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培育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① 超大规模市场具有市场空间大、层次多、需求多元化等特征,能够给予企业生存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具包容性的环境,促进创新方式逐步转变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为代表的内源式创新[32]。② 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数据资源优势是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肥沃土壤,通过企业主体与完善的产业配套,可以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提供规模的市场实现条件,吸引、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足够的利润回报。③ 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引领中小型企业、高校、中介服务机构等形成具有高度自适应、自调节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产业辐射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3 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我国具有较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
我国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应用方面的优势明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完善当中。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5G、大数据、高效能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加快推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向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我国发布并实施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2021年),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体系,提升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能力。
(二) 面临的挑战
1. 关键核心技术亟需突破,产业基础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形成保底能力,产业基础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夯实。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对于国外高端通用芯片、制造装备、基础材料、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电子基础产品存在严重依赖,金融领域的业务软件存在受制于人情况。
2 产业需形成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链各环节、产业链之间的协同
①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电子装备制造业呈萎缩趋势。一方面,受消费不振、有效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2023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务收入均呈现下滑趋势;另一方面,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出口交货值同比亦有所下降,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② 产业链各环节跨层协同优化能力受限,产业协同生态有待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产业链高度依赖,产业链内部高度协同尚显不足。以芯片为例,国内芯片厂商的高端芯片出货数量较少,使国内工艺厂商、封装厂商基于市场风险角度出发与芯片设计厂商之间的配合不足,导致设计厂商获取工艺制造、封装等环节极限参数和极限能力的难度较大,无法开展设计优化工作。③ 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合力尚有待进一步发挥,如行业碎片化、个性化需求等使5G专网短期内难以形成标准化产品和批量复制推广,制约了其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
3 “科技 - 产业 - 金融”循环有待健全
① 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系统性研发投入有待加强。在光刻机、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项目分布呈现小而散的特征,弱化了研发投入的累积效应。② 针对金融机构尽职免责的激励政策偏少,特别是鼓励政策性金融投入的政策还需加强。③ 资本市场未能很好地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两者之间存在“看不见”“看不懂”“两张皮”的问题,直接融资、基金投资在发现技术价值、挖掘产业价值方面以及在两种价值之上做增量的作用还发挥不够。④ 资金的资源整合功能未能很好发挥,立足于为创新链全生命周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支持还够充分,资金未能较好地投入到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服务链条的完整性有待提升。
4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仍需进一步深化
① 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间的流动不畅,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以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② 复合型人才较为短缺。以集成电路为例,由于工艺、封装等环节与集成电路设计分属不同的技术领域,同时熟悉多技术领域的设计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致使具备系统跨层协同优化能力的设计人才缺乏,限制了产业链形成合力的能力。③ 科教融合程度仍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快、创新多、教材容易过时,专业课程设置尤其要和科研实践、技术实践紧密结合。

五、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坚持运用体系工程思维,巩固提高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
建议以新型举国体制为牵引,建设立足于世界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集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重大科学工程。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跨组织等方式,实现科技资源、工程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科学理论探索、关键技术突破、核心产品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全产业链的创新。建立和健全公共基准体系、工业软件体系及工业母机体系,以科学体系工程为核心和基础,延展到社会经济系统,包括科技、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以量子计算机为例,汇聚全社会的力量,以工业软件为依托,形成量子比特等方向的公共基准,全力研制量子计算机的制造装备。
(二)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基础能力
建议以国家重大安全战略需求为目标,全链条保持并发展支撑信息通信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产业力量,补齐需求短板,重点突破以高端通用芯片为主的核心元器件,以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为核心的软件工具,以网络通信协议为核心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关键原材料、基础工艺、仪器设备等。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芯片的研发,突破芯片基础软件研发壁垒。加大对“硬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地区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力推动国家关键领域实验室的发展,鼓励各地区之间开展多元化的协作研究,尝试创建联合实验室及实验室联盟,主动承担和突破国家“卡脖子”核心技术的攻关任务,实现原创技术引领性突破,支持各地围绕禀赋优势打造细分领域的标志性产业。
(三) 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建议加快高端创新要素、产业要素的集聚,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形成知识和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中的扩散。依托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区域协同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投融资机构等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引领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与其他市场主体开展战略合作,协同推进需求设计、产品研发、试验验证和先试先用,通过联合投资、共建实验室等多种方式打造“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形成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和利益共赢的开放创新生态。
发挥产业链链长的作用,汇聚优势力量与重要资源,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开展链上堵点、卡点的集中攻关,将技术“点”的突破及时应用到产品量产工作中。支持产业链优势单位直接点题立项,项目以最终产品(如高性能服务器处理器、高性能图像处理器等)和产品平台(如工艺制造平台能力、封装平台能力)的产业化能力为验收目标,而非以单点关键技术或能力为验收目标,促进各技术点的突破整合,促成产业链能力的生成。
(四) 以场景驱动的创新为牵引,促进开放式创新生态构建
建议打造国内重大场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系统设计、定制一批重大场景,以重大场景为牵引,大应用引领大的技术突破,汇集贯通行业、产业数据,形成通用性的从“100”到“1”的能力。从行业信息化应用中凝练新理论、新知识、新工具,形成通用解决方案、通用基础底座,推动信息化从服务优化原有体系向引发体系重塑转变。引导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建立一批基于自主可控的全国产技术的自有场景,形成保底能力。以增强产业全球竞争力为目标,集中力量在一些重要环节打造“冲击脉冲”,巩固5G、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优势技术并融入全球生态,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场景。依托科技领军企业或者平台类的战略科技力量,搭建“产学研”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分布式创新合作网络,以开源开放的方式,吸引不同创新主体、产业主体参与技术迭代与应用创新,有效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融通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五) 推动“产学研用金”协调发展,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
建议优化资金投入体系化布局。优化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的投入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的专项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置科技创新专项债券,用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基础条件建设。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技术风险投资尽职免责机制。
建议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优化创新人才生态。构建人才“旋转门”机制,畅通人才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流动。推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双向联动,通过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平台机制,建立校企实训平台,汇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产教融合项目为具体依托,开展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包括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建立全周期、全链条式人才培育体系,以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技平台等为载体,大力培育有全球影响力、后备亟需紧缺的科技创新人才。
利益冲突声明
本文作者在此声明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或财务冲突。
Received date:December 25, 2023;Revised date:January 18, 2024
Corresponding author:Li Qiaoming is a senior engineer from Institutefo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Corpration. Her major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dustryof the future, etc. E-mail: liqiaoming@cetc.com.cn
Funding project: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je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DeepIntegration of ‘Four Chains’” (2023-PP-06)
[1]
潘建成, 刘尚希, 高培勇. 2018高质量发展, 步子这样迈 [N]. 人民日报, 2018-01-08(17).

[2]
Wei J, Wang H. The six ke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 北京日报, 2018-07-23(02).

[2]
魏杰, 汪浩. 高质量发展的六大特质 [N]. 北京日报, 2018-07-23(02).

[3]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 IDC Forecasts 18.6% compound annual growth for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rket in 2022—2026 [EB/OL]. (2022-07-29)[2023-06-10]. 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EUR249536522.

[4]
谭铁牛.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J]. 网信军民融合, 2019 (2): 10‒15.

[5]
孙宛月.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N]. 人民邮电报, 2022-08-30(02).

[6]
谢卫群, 沈文敏, 黄晓慧.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实体经济 [N]. 人民日报, 2022-09-06(12).

[7]
刘艳. 三维坐标推动人工智能迈向发展新阶段 [N]. 科技日报, 2022-04-15(06).

[8]
安达, 龚振炜, 陈岩, 等. 量子信息技术工程化应用发展初探 [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2, 17(8): 809‒815.

[9]
黄茹, 唐川. 欧盟委员会发布量子通信基础设施计划 [EB/OL]. (2021-11-29)[2023-06-10]. http://www.casisd.cn/zkcg/ydkb/kjqykb/2021/202110/202111/t20211129_6273161.html.

[10]
马成龙, 付晓钦, 袁文翀. 中兴通讯研究报告: 受益数字经济发展, 通信设备龙头加速拓新 [EB/OL]. (2023-03-07)[2023-10-1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690335037502484&wfr=spider&for=pc.

[11]
赵媛. 全球 6G竞速进入关键窗口期我国面临哪些创新挑战 [J]. 检察装备技术新动态, 2022 (2): 30.

[12]
贺仁龙. 上海超前布局6G新赛道 夯实数字经济新基石 [J]. 上海信息化, 2023 (4): 28‒31.

[13]
王政.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13% 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 [N]. 人民日报, 2023-07-06(02).

[14]
布轩.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量质齐飞电子制造业在工业中营收占比第一软件服务增速领跑 [N]. 人民邮电报, 2022-09-21(03).

[15]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 [EB/OL]. (2023-02-02)[2023-06-21].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2/content_5739630.htm.

[16]
郭倩, 龚雯. 工信部: 多项举措培育壮大智能产业 [N]. 经济参考报, 2023-07-07(03).

[17]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 [R]. 北京: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23.

[18]
王政.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N]. 人民日报, 2022-10-06(02).

[19]
谷业凯. 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提质 [N]. 人民日报, 2023-07-19(02).

[20]
任祝, 魏颖, 周元, 等. 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J]. 科技中国, 2023 (10): 46‒49.

[21]
刘坤. 工业经济恢复向好5G发展提速[N]. 光明日报, 2023-07-20(09).

[22]
国务院新闻办就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 [EB/OL]. (2023-07-19)[2023-07-21]. https://www.gov.cn/lianbo/fabu/202307/content_6893280.htm.

[23]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清华‒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1—2020 [R]. 北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清华‒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 2021.

[24]
钱童心. "祖冲之号"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 [N]. 第一财经日报, 2023-06-02(A04).

[25]
许诗妍. 国际上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 深圳量子研究院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 [EB/OL]. (2023-03-23)[2023-07-21].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3-03/23/content_30136601.htm.

[26]
佘惠敏. "墨子号"是怎样炼成的 [N]. 经济日报, 2016-08-16(01).

[27]
常河, 桂运安. 833公里! 我国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距离创世界纪录 [N]. 光明日报, 2022-01-20(08).

[28]
王敏. 千公里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首度实现 [N]. 中国科学报, 2023-06-07(01).

[29]
桂运安. 单光子三维成像距离首次达200公里 [EB/OL]. (2021-03-26)[2023-07-21]. https://www.cas.cn/cm/202103/t20210326_4782420.shtml.

[30]
谷业凯. 我国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达1.8万项 [N]. 人民日报, 2022-06-10(07).

[31]
赵媛, 谷伟. 黄宇红: 6G发展需重视系统设计、综合最优、5G协同 [N]. 人民邮电报, 2023-02-03(01).

[32]
倪红福. 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思路 [J]. 人民论坛, 2023 (17): 70‒77.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