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它是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承诺。CO2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正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大气中CO2 浓度的大幅增加,主要源自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燃烧大量化石燃料,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动植物灭绝和极端恶劣天气增多。我国 CO2排放量世界第一,并将继续增加,正面临日益强烈的减排要求。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CO2排放量,减缓CO2排放强度。

CO2 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是一项新兴的、 具有较大潜力减排 CO2 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 的低碳利用,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 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 [1]。但是,由于存在 安全隐患、成本较高、能耗较大、CO2 利用市场容 量未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发展碳捕获和埋存 / 碳捕 获、利用和埋存(CCS/CCUS)技术还广受争议。

本文通过调研 CCS/CCUS 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 景,提出我国 CCS/CCUS 技术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预测我国 CO2 排放量及使用 CCS/CCUS 技术 的减排量,提出我国 CCS/CCUS 技术发展的保障措 施及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 命提供参考依据。

《二、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对比》

二、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对比

CCS/CCUS 技术涉及整个技术链条,包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运输技术和二氧化碳埋存 / 利用技术。

《(一)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一)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当前常用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可分成三大类: 燃烧后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和燃烧前捕集技术。

1. 燃烧后捕集技术

燃烧后捕集技术就是从燃烧生成的烟气中分离 二氧化碳,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 分离以及低温分馏等技术。燃烧后捕集是一种很好 的方式,因为它不影响上游燃烧工艺过程,并且不 受烟气中 CO2 浓度影响,适合所有的燃烧过程 [2]

2014 年,加拿大边界大坝电厂 3 号机组燃烧后 碳捕集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燃烧后碳捕集项目 [3]。自 2007 年 12 月,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我国第一个燃煤电厂 燃后捕集示范项目以来,我国已经建成多个示范工程项目。2017 年我国神华国华锦界电厂 1.5×105 t/a CCS 全流程项目完成设计工作,开始建设。

2. 富氧燃烧技术

富氧燃烧技术是用高纯度的氧代替空气作为主 要的氧化剂燃烧化石燃料的技术 [4]。它在保留原 来的发电站结构的基础上,把深冷空气分离过程与 传统燃烧过程结合起来,使烟气中的 CO2 浓度可达 到 80% 或更高,再经过提纯过程可以达到 95% 以 上,从而满足大规模管道输送以及封存的需要。

富氧燃烧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研究和发展 的主题,国内外已建成多套试验装置和系统,中国、 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均在积极开展示范工程,但到目 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大规模全流程的富氧燃烧 CCS 示范电站建成 [3]

目前,制约富氧燃烧技术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 制氧设备投资和成本太高 [5],而近期出现的一些 新的制氧技术,如变压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可望 大幅度地降低制氧成本,但这些新技术尚未成熟, 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3. 燃烧前捕集技术

燃烧前捕集技术主要是指燃料燃烧前,将碳从 燃料中分离出去,参与燃烧的燃料主要是 H2,从而 使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不产生 CO2。该技术的主要优 点是 CO2 浓度较高,捕集系统小、能耗低,主要缺 点是系统较为复杂,其应用的典型案例是整体煤气 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运行第一台 IGCC 电站以来,现在全世界已建、在建和拟建的 IGCC 电站近 30 座。我国现已具有多套 300 MW 级容 量 IGCC 机组的气化炉设计及建设经验,以及 200 MW 级及以下容量 IGCC 机组气化炉设计、建 设、运行等业绩。

《(二)二氧化碳运输技术》

(二)二氧化碳运输技术

1. 罐车运输技术

用罐车运输 CO2 的技术目前已经成熟,而且我 国也具备了制造该类罐车和相关设备的能力。

罐车分为公路罐车和铁路罐车两种。公路罐车 具有灵活、适应性强和方便可靠的优点,但是运量 小、运费高且连续性差。铁路罐车可以长距离输运 大量 CO2,但是除考虑到当前铁路的现实条件,还 需考虑在铁路沿线配备 CO2 装载、卸载以及临时储 存等相关设施,势必大大提高运输成本,因此目前 国际上还没有用铁路运输的先例。

2. 船舶运输技术

从世界范围看,船舶运输还处于起步阶段,目 前只有几艘小型的轮船投入运行,还没有大型的 用于运输 CO2 的船舶。但是必须注意到,当海上 运输距离超过 1 000 km 时,船舶运输被认为是最 经济有效的 CO2 运输方式,运输成本将会下降到 0.1 元 /(t·km)以下。

3. 管道运输技术

由于管道运输具有连续、稳定、经济、环保等 多方面优点,而且技术成熟,对于 CCS 这样需要 长距离运输大量 CO2 的系统来说,管道运输被认为 是最经济的陆地运输方式。但是,由于海上管道建 设难度较大,建设成本较高,因此目前还没有用于 CO2 运输的海上管道。

从 CO2 运输技术的整体发展来看,国外已有 40 多年用管道输送 CO2 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输送 经验。国外管道输送的主要做法是将捕集到的气态 CO2 加压至 8 MPa 以上,提升 CO2 密度,使其成为 超临界状态,避免二相流,便于运输和降低成本。 目前,全球约有 6 000 km 的 CO2 运输管线,每年 运输大约 5×107 t CO2,其中美国有超过 5 000 km 的 CO2 运输管线。

在利用管道输送 CO2 时,最重要的问题是控制 上游气源的含水量符合管道输送要求,同时要做好 CO2 泄漏检测的报警工作,有条件时可采用音波泄 漏检测系统,实时检测管道的泄漏点。在高压泄放 时,要防止人员冻伤。考虑 CO2 对橡胶的溶解性, 清管器密封圈以及阀门和泵类密封材料都要选择强 度高的橡胶材料。

对于 CO2 输送成本,点对点式 CO2 输送管道 在初始阶段建设成本较低,经济性高于管网式,但 随着运营时间延长和规模增加,管网式 CO2 输送管 道的成本会大幅下降,更适于大规模 CCS/CCUS 技 术应用。

我国 CO2 输送以陆路低温储罐运输为主,尚无商业运营的 CO2 输送管道,只有几条短距离试验用 管道。如大庆油田在萨南东部过渡带进行的 CO2– EOR 先导性试验中所建的 6.5 km 的 CO2 输送管道, 用于将大庆炼油厂加氢车间的副产品 CO2 低压输送 至试验场地。目前,我国有关 CO2 运输技术的研究 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主要技术差距在 CO2 源汇 匹配的管网规划与优化设计技术、大排量压缩机等 管道输送关键设备、安全控制与监测技术等方面。

《(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主要包括 CO2 地质利用技 术、CO2 化工利用技术以及 CO2 生物利用技术。

1.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技术

CO2 地质利用是指将 CO2 注入地下,利用地下 矿物或地质条件生产或强化有利用价值的产品,且 相对于传统工艺可减少CO2排放的过程[6,7]。目前, CO2 地质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CO2强化石油开采技术:将CO2注入油藏, 利用其与石油的物理化学作用,以实现增产石油并 封存 CO2 的工业过程。

(2)CO2 驱替煤层气技术:将 CO2 或者含 CO2 的混合气体注入深部不可开采的煤层中,以实现 CO2 长期封存,同时强化煤层气开采的过程。

(3)CO2 强化天然气开采技术:注入 CO2 到即 将枯竭的天然气气藏底部,将因自然枯竭而无法开 采的残存天然气驱替出来从而提高采收率,同时将 CO2 封存于气藏地质结构中。

(4)CO2 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利用 CO2 代 替水来压裂页岩,并利用 CO2 吸附页岩能力比 CH4 强的特点,置换 CH4,从而提高页岩气开采率,并 实现 CO2 封存的过程。

2. 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术

CO2 化工利用是指以化学转化为主要特征,将 CO2 和共反应物转化成为目标产物,从而实现 CO2 的资源化利用 [8]。目前,已经实现了 CO2 较大规 模化学利用的商业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1)CO2 与甲烷重整制备合成气技术:在催化 剂作用下,CO2 和 CH4 反应生成合成气(CO 和 H2 的混合物)的过程。

(2)CO2 经 CO 制备液体燃料技术:将 CO2 裂 解成为 CO 和 O2,并与后续成熟技术衔接合成各类 液体燃料或化学品的过程。

(3)CO2 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在一定温度、压 力下,利用H2与CO2作为原料气,通过在催化剂(铜 基或其他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加氢反应催化转化 生产甲醇。

(4)CO2 合成碳酸二甲酯技术:以 CO2 为原料,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或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 系列技术。

3. 二氧化碳生物利用技术

CO2 生物利用技术是指以生物转化为主要特 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等,将 CO2 用于生物质的合 成,从而实现 CO2 资源化利用。当前,CO2 生物利 用技术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微藻固定 CO2 转化为生物燃料和化学品技 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将 CO2 和水在叶绿体内 转化为单糖和氧气,单糖可在细胞内继续转化为中 性甘油三酯(TAG),甘油三酯酯化后形成生物柴油。

(2)微藻固定 CO2 转化为生物肥料技术:利用 微藻的光合作用,将 CO2 和水在叶绿体内转化为单 糖和氧气;同时丝状蓝藻能将空气中的无机氮转化 为可被植物利用的有机氮。

(3)微藻固定 CO2 转化为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技 术:利用部分微藻的光合作用,将 CO2 和水在叶绿 体内转化为单糖,接着将单糖在细胞内转化为不饱 和脂肪酸和虾青素等高附加值次生代谢物。

(4)CO2 气肥利用技术:将来自能源和工业生 产过程中捕集、提纯的 CO2 注入温室,增加温室中 CO2 的浓度来提升作物光合作用速率,以提高作物 产量的 CO2 利用技术。

4. 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现状

CO2 矿化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 CO2 利用方法, 主要利用地球上广泛存在的橄榄石、蛇纹石等碱土 金属氧化物与 CO2 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碳酸 盐类化合物,从而实现 CO2 减排。该技术的优点 为:可规避 CO2 地质封存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从而保证了 CO2 末端减排技术的经济性、安全性、 稳定性和持续性;CO2 矿化量大,若将地壳中 1% 的钙、镁离子进行 CO2 矿化利用,按 50% 转化率 计,可矿化约 2.56×1015 t CO2,可满足人类约 8.5 万 年的 CO2 减排需求;若再利用钾长石(总量约 为 9.56×1013 t),理论上可再处理超过 3.82×1012 t CO2。因此,CO2 矿化是实际可行的大规模减排并开发利用 CO2 的有效办法。该技术的缺点是在常温 常压下,矿物与 CO2 反应速率相当缓慢。因此,提 高碳酸化反应速率成为矿物储存技术的关键。

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氯化物的 CO2 矿 物碳酸化反应技术、湿法矿物碳酸法技术、干法碳 酸法技术以及生物碳酸法技术等,实验结果均不是 很理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开 发了 CO2 矿化磷石膏(CaSO4·2H2O)技术,采用 石膏氨水悬浮液直接吸收 CO2 尾气制硫铵,已建成 100 Nm3 /h 的尾气 CO2 直接矿化磷石膏联产硫基复 合肥中试装置,尾气 CO2 直接矿化为碳酸钙使磷石 膏固相 CaSO4·2H2O 转化率超过 92%,72 h 连续试 验中尾气 CO2 捕获率为 70%。

其反应式如下:

2NH3 + CO2 + CaSO4·2H2O → CaCO3↓(固) + (NH4)2SO4+ H2O

该技术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低浓度尾气 CO2 直 接矿化磷石膏联产硫基复合肥与碳酸钙的一步法新 工艺,以氨为耦合媒介,将含 CO2 的烟气与磷石膏 转化耦合,把烟气中的 CO2 转移到磷石膏悬浮液 中,并通入氨气使之形成气 – 液 – 固三相循环流化 转化过程,半成品料浆经后续加工可得到硫基复合 肥——硫酸铵((NH4)2SO4)和沉淀碳酸钙(CaCO3) 两种产品。

磷石膏是生产湿法磷酸过程中形成的废渣,每 生产 1 t 湿法磷酸约产生 5~6 t 磷石膏废渣,我国每 年产生磷石膏废渣 5×107 t 左右,每年需新增堆放 场地 2 800 km2 。由于磷石膏中含有少量磷、氟等杂 质,这些杂质会通过雨水流到地下水或附近流域, 因此磷石膏长期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 因堆放场地处理不规范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更严 重的会产生溃坝事件;另一方面,我国缺乏硫资源, 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硫磺维持磷复肥生产。开发利用 磷石膏制取硫酸铵和碳酸钙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磷 石膏废渣综合利用问题,制取的硫酸铵作为肥料, 副产的碳酸钙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

CO2 矿化磷石膏制硫铵技术的创新点为:以废 治废、提高 CO2 和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性,从 而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矿化 CO2 联产化工产品。此技 术改变了传统“捕集 + 封存”的低碳路径,通过对 含 CO2 气体的直接化学利用,消除了 CO2 捕集和 封存的耗费和风险,将低碳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得以最大化。同时,此技术通过将废弃的磷石膏转化为 有用的硫胺和碳酸钙,有助于消除磷石膏对土地的 占用和环境的污染。

《(四)国内外对比》

(四)国内外对比

CCS/CCUS 技术尽管在国外已有十几年的研究 历史,但大部分主要技术不同程度地处于理论研究、 实验室研究、工业示范和小范围商业性运作阶段, 尚处于“特定条件下经济可行”阶段。在 CO2 捕集 分离方面,目前虽然燃烧后捕集和燃烧前捕集技术 已经成熟,可以大规模实践,但其能耗和成本还较 高;而富氧燃烧捕集技术尚不成熟。在 CO2 驱油、 驱气和封存方面,驱油技术虽较为成熟,但多数国 家缺乏低成本的 CO2 气源;驱煤层气受到的影响因 素较多;封存地点尚未进行全面地质勘查,缺乏安 全监测技术。在 CO2 化工利用方面,多数技术刚开 始工业化、成熟度不高、产品成本较高,能吸纳的 CO2 有限。在 CO2 微藻制油方面,技术尚不成熟, 还处于中试阶段,占地大、投资多、能耗高、成本 高。在 CO2 矿化方面,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总 体上,国际上尚缺乏该技术全链条(捕集 – 运输 – 埋存 / 利用)的大规模工程示范。

CCS/CCUS 的技术研发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 家,但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近年来我国 CCS/ CCUS 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在燃煤电 厂烟气的 CO2 后捕集、煤制油和 IGCC 的 CO2 前捕 集,均有工业规模的示范工程在运行。因此,我国 在捕集技术研发和应用上落后并不多,甚至有些方 面在工程应用上还处于领先地位。但在 CO2 的运输 管道建设、化学链燃烧等前沿技术、CO2 利用等方 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三、CCS/CCUS 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CCS/CCUS 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路线》

(一)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路线

1. 燃烧后捕集技术

该技术国内外应用比较成熟,但主要应用于水 泥窑炉和冶炼炉,应用于商业规模电厂的燃烧后捕 集技术仅仅处于示范阶段。针对燃烧后捕集 2020 年以前重点发展醇胺法捕集技术,开展工业示范 和规模化技术推广;进行热钾碱法捕集技术研发。 2020—2030 年实现醇胺法捕集技术商业化推广,进行热钾碱法捕集技术示范;2030—2050 年形成低成 本燃烧后捕集技术体系并商业化应用。

2. 富氧燃烧捕集技术

2020 年以前重点开展低能耗、低成本氧气提纯 技术,降低大型空分工艺能耗;研发高温耐热材料 及燃烧锅炉设备,降低空气污染。2020—2030 年积 极开展大型富氧燃烧捕集技术示范,进一步评价技 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2030 年后实现超超临界富氧 燃烧技术规模化应用。

3. 燃烧前捕集技术

以 IGCC 建设为基础,2020 年以前加大高温煤 气净化技术研发、低能耗高效率燃气轮机的研发、 高效气化炉研制及低能耗制氧空分系统和蒸汽循环 系统探究,开展 IGCC 项目中试示范;2020—2030 年通过新技术研发和耦合新能源工艺流程的优化, 形成低成本、低能耗、高性能燃烧前捕集技术,并 进行工业示范,2030 年以后达到成熟应用、工业推 广、商业化运营阶段。

《(二)二氧化碳运输技术路线》

(二)二氧化碳运输技术路线

通过管道运输 CO2 是 CCS 的首选,但是这并 不意味着对于 CCS 系统来说,罐车、船舶等运输 方式没有可行性。待 CCS 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其余几种运输方式可以作为管道运输的补充,从而 使 CO2 的运输更加高效完善。

到 2020 年,建立并形成完善的 CO2 管道输送 相关标准体系,健全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成百万 吨级全流程示范,输送管长达到 200 km,成本控制 到 80 元 /t,年输送能力超过 1×106 t;到 2030 年全 面掌握产业化技术能力,输送管长达到 1 000 km 以 上,成本控制到 70 元 /t,年输送能力超过 1×107 t; 到 2050 年,全面推广实施应用 CO2 输送技术,建 设超过 5 000 km 的 CO2 输送管道,成本控制到 70 元 /t 以下,年输送能力超过 5×107 t。

《(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路线》

(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路线

1.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技术

CO2 驱油技术:CO2 驱油技术发展最早也是最 成熟的埋存技术。到 2020 年,在详细资源评估的 基础上,结合 CO2 集中排放源的分布,优化源 – 汇 匹配研究,完成源 – 汇匹配规划方案设计,跨行业、 跨部门合作开展 CO2 捕集 – 驱油 – 埋存一体化技术研发,做到方案设计、技术实施、经济评估一体 化统筹规划,加大 CO2 驱油应用力度,投入 6 000~ 12 000 t 储量进行 CO2 驱油;2030 年以后进入商业 化、规范化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 CO2 捕集 – 驱油 – 埋存一体化项目,累积投入储量 5×108 ~1×109 t。

CO2 驱煤层气技术:该技术尚未成熟,目前处 于机理研究和井组试验阶段。到 2020 年完成源 – 汇匹配优化研究及规划,开展区块先导试验示范工 程建设;2030 年大力开展 CO2 捕集 – 驱气 – 埋存一 体化、CO2 捕集 – 埋存一体化技术研发,实施大型 一体化示范工程项目,落实环境安全监测方法及长 期埋存安全性监测技术研究;到 2050 年实现全流 程技术推广和规模化、商业化项目实施。

2. 二氧化碳化工利用

CO2 化工产品利用:到 2020 年加大 CO2 化学 转化制取合成气、甲醇、聚氨酯等新产品技术的研 发,建立万吨以上化工利用工程示范;到 2030 年 建立 10 万吨级以上大规模产业化工程示范,开展 CO2 化学转化制取能源、化工产品技术产业化优化 与装备研发;到 2050 年建立完整的 CO2 化工应用 与产品体系,形成商业化推广应用技术能力,大规 模工业化推广 CO2 化工利用新技术。

3. 二氧化碳生物利用

微藻生物固定 CO2 转化技术:当前重点攻关低 成本养殖及制油技术研发,建立微藻养殖及制油中 试示范工程,以此为载体开展提高光合效率技术研 发和高值副产品生物炼制技术研究;到 2030 年形 成高值副产品生物炼制技术,开展微藻养殖与土地 资源合理布局优化,推广高产微藻养殖技术,开展 低成本、低能耗收获及加工技术研发,建立示范工 程;2050 年形成微藻研制及制油技术、副产品加工 技术商业生产能力,开展商业化技术推广。

4. 二氧化碳矿化利用

2020 年建立若干 CO2 矿化技术工业示范装置, 逐步扩大示范工程规模;到 2050 年实现商业化应 用,技术成熟、能耗降低。

《(四)技术路线》

(四)技术路线

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对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实 际情况,建议我国中长期碳捕集技术路线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图 1 我国中长期碳捕集技术路线图

 

2015—2020 年:

(1)对于燃后捕集技术:重点发展醇胺法捕集技术,开展工业示范和规模化技术推广,进行热钾 碱法捕集技术研发;

(2)对于富氧燃烧技术:重点开展低能耗、低 成本氧气提纯技术,降低大型空分工艺能耗,研发 高温耐热材料及燃烧锅炉设备,减少空气污染;

(3)对于燃烧前捕集技术:加大高温煤气净化 技术研发、低能耗高效率燃气轮机的研发、高效气 化炉研制及低能耗制氧空分系统和蒸汽循环系统探 究,开展 IGCC 项目中试示范。

2020—2030 年:

(1)对于燃烧后捕集技术:实现醇胺法捕集技 术商业化推广,进行热钾碱法捕集技术示范;

(2)对于富氧燃烧技术:积极开展大型富氧燃烧 捕集技术示范,进一步评价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对于燃烧前捕集技术:通过新技术研发和 耦合新能源工艺流程的优化,形成低成本、低能耗、 高性能燃烧前捕集技术,并进行工业示范。

2030—2050 年:

(1)对于燃烧后捕集技术:形成低成本燃烧后 捕集技术体系并商业化应用;

(2)对于富氧燃烧技术:实现超超临界富氧燃 烧技术规模化应用;

(3)对于燃烧前捕集技术:达到成熟应用,工 业推广,商业化运营。

2. 二氧化碳运输技术

对于二氧化碳运输技术的发展,建议其技术发 展时间表和各阶段里程碑事件如下。

2015—2020 年:

建立并形成完善的 CO2 管道输送相关标准体 系,健全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成百万吨级全流程 示范,输送管长达到 200 km,成本控制到 80 元 /t, 年输送能力超过 1×106 t。

2020—2030 年:

全面掌握产业化技术能力,输送管长达到 1 000 km 以上,成本控制到 70 元 /t,年输送能力超 过 1×107 t。

2030—2050 年:

全面推广实施应用 CO2 输送技术,建设超过 5 000 km的CO2输送管道,成本控制到70元/t以下, 年输送能力超过 5×107 t。

3.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对于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根据我国目前的技术发展和经济情况,建议其技术发展时间表和各阶段 里程碑事件如下。

2015—2020 年:

(1)对于 CO2 地质利用技术:详细地做好资源 评估,并开展及扩大相应的实验研究;

(2)对于 CO2 化工利用技术:进一步推广和扩 大传统 CO2 化工产品利用技术,开展耦合新能源的 低能耗、低成本 CO2 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3)对于 CO2 生物利用技术:推广气肥利用技 术;以微藻固碳为重点,研发和示范先进 CO2 生物 利用技术 [9]

2020—2030 年:

(1)对于 CO2 地质利用技术:完成源 – 汇匹配 优化研究及规划,开展区块先导试验示范工程建设;

(2)对于 CO2 化工利用技术:加大 CO2 化学 转化制取合成气、甲醇、聚氨酯等新产品技术的研 发,建立万吨以上化工利用工程示范;

(3)对于 CO2 生物利用技术:以微藻固碳为重 点,建立若干 CO2 生物利用的规模化能源农场,利用 CO2 增强生物质液体燃料、化工品等生物能源产出。

2030—2050 年:

(1)对于 CO2 地质利用技术:实现技术推广, 实施规模化、商业化的项目。

(2)对于 CO2 化工利用技术:2030 年,建立 10 万吨级以上大规模产业化工程示范,开展 CO2 化学转化制取能源、化工产品技术产业化优化与 装备研发;到 2050 年,建立完整的 CO2 化工应用 与产品体系,形成商业化推广应用技术能力,进行 CO2 化工利用新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推广。

(3)对于 CO2 生物利用技术:应用推广以微藻 固碳为重点的先进 CO2 生物利用技术。

《(五)技术经济性分析》

(五)技术经济性分析

目前,CCS/CCUS 主要核心技术尚不成熟,大 部分处于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工业示范和小范 围商业性运作阶段,尚处于“特定条件下经济可行” 阶段。CCS/CCUS 技术的成本和能耗较高、经济 性较差,其中 CO2 捕集成本占整个 CCS 总成本的 70% 以上。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IPCC)估算,燃烧后 CO2 的捕集成本约为 29~ 51 美元 /t,IGCC 中 CO2 的捕集成本为 13~37 美元 /t; 超临界电厂、天然气联合循环(NGCC)电厂和IGCC 电厂若要捕集 90% 的 CO2,每千瓦时的能耗 分别要增加 24%~40%、11%~20% 和 14%~25%。在 目前的技术水平下,CO2 驱油、驱煤层气、盐水层 埋存、微藻生物制油可实现 CO2 净减排,但矿化和 化工利用却不能实现净减排。另外,CO2 驱油长周 期埋存存在安全性问题,输送和盐水层埋存也存在 泄漏影响环境、诱发地震等风险。

《四、我国 CO2 排放量及 CCS/CCUS 技术减排量 预测》

四、我国 CO2 排放量及 CCS/CCUS 技术减排量 预测

情景一:根据 2005—2017 年我国 CO2 实际排 放量,利用增长趋势法预测未来我国 CO2 的排放量, 基本维持现状,在没有考虑采取新措施的情况下, 结果如图 2 所示。

《图 2》

图 2 情景一我国 CO2 排放量预测

 

情景二:不考虑能源结构的调整,不采用 CCS/CCUS 技术,仅考虑采取节能措施减少我国 CO2 排放量,结果如图 3 所示。

《图 3》

图 3 情景二我国 CO2 排放量预测

 

情景三:考虑采取情景一节能措施及情景二国 家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平稳发展方案,预测 2020 年、 2030 年、2050 年 CO2 排放量。

综合考虑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调整能源结 构,基于现有可预期的政策及技术条件,对2020年、2030 年和 2050 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结构目 标进行预测。预测采用间接法,以国内生产总值和 单位 GDP 能耗为变量,建立生产能源需求预测函 数。所引用历史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 国能源统计年鉴》、课题组调查数据等 [10,11],结 果如图 4 所示。

《图 4》

图 4 情景三我国 CO2 排放量预测(平稳发展方案)

 

考虑采取情景二节能措施及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调整积极推进方案,预测 2020 年、2030 年、2050 年 CO2 排放量,如图 5 所示。

《图 5》

图 5 情景三我国 CO2 排放量预测(积极推进方案)

 

情景四:考虑在情景三平稳发展与积极推进基 础上采取本文提出的 CCS/CCUS 技术措施,预测 2020 年、2030 年、2050 年 CO2 排 放 量, 如 图 6、 图 7 所示。

《图 6》

图 6 情景四我国 CO2 排放量预测(平稳发展方案)

 

《图 7》

图 7 情景四我国 CO2 排放量预测(积极推进方案)

 

通过上述四种情景的分析预测,若不采取 任何新措施,到 2050 年我国 CO2 排放量将达到 2.8875×1010 t;如果采取节能措施,到 2050 年我 国 CO2 排放量将降至 1.3781×1010 t;如果进一步 采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措施,在平稳发 展方案条件下,到 2050 年我国 CO2 排放量可降至 8.769×109 t,在积极推进方案条件下,CO2 排放量 可降至 7.771×109 t;如果再进一步采取 CCS/CCUS 措施,平稳发展方案条件下,到 2050 年我国 CO2 排 放量可降至 7.719×109 t,在积极推进方案条件下, CO2 排放量可降至 6.721×109 t。四个情景相比,不 同时期各种减排措施的贡献情况如图 8~ 图 11 所示。

《图 8》

图 8 2020 年碳减排措施贡献度

 

《图 9》

图 9 2030 年碳减排措施贡献度

 

《图 10》

图 10 2050 年碳减排措施贡献度(平稳发展方案)

 

《图 11》

图 11 2050 年碳减排措施贡献度(积极推进方案)

 

由图 8~ 图 11 可以看出,对于减排 CO2 来说, 最主要的措施是节能降耗,贡献度达 65%~71%; 其次是调整能源结构,贡献度达 24%~32%;CCS/ CCUS 技术的贡献度为 2%~5%,但在 2020—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缓慢的情况下,CCS/CCUS 技术 将使得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提前到达。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CCS/CCUS 技术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相 关技术尚不成熟。应立足国情,从全生命周期角度 充分分析碳排放、安全性和经济性指标,战略性开 展低能耗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 等大规模 CO2 捕集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动 CO2 驱油、驱煤层气、化工、生物利用等 CO2 利用技术 及工艺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努力降低成本,降低二 次污染物生成和间接碳排放,取得技术、经济和环 保的综合效益。

(2)CCS/CCUS 技术减排 CO2 数量有限,我国 要大量减排 CO2,需要优先考虑强化节能、降耗、 减排措施,其次是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技术。

(3)政府应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 法律、政策的制定,明确低碳发展工作的范围、目 标、原则和主要内容,规范不同社会主体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加强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科技支撑 等方面的保障。

(4)开展前瞻性 CCS/CCUS 技术研发,需要理 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采取 激励措施,鼓励节能、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

(5)把握国际 CCUS 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展 CCUS 国际科技合作,将 CCUS 技术纳入多边、双 边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建立国际前沿水平的国际合 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