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优先出版 当期阅读 过刊浏览 作者中心 关于期刊 English

《中国工程科学》 >> 2010年 第12卷 第10期

普光气田的发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728

收稿日期: 2010-07-28 发布日期: 2010-10-13 08:45:29.000

下一篇 上一篇

摘要

勘探思路、地质认识与勘探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普光气田的发现。通过对宣汉达县地区勘探历程的解剖,分析了普光地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思路的形成过程,阐述了深层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模式等主要地质新认识,及复杂碳酸盐岩综合储层预测的技术思路。普光气田的发现,带动了川东北地区元坝、河坝及四川盆地深层勘探的发展,为“川气东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参考文献

[ 1 ] 王一刚,文应初,张帆,等.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1998,18(6):10-15 链接1

[ 2 ] 杨雨,文应初.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发育对T1f鲕粒岩分布的控制[J].天然气工业,2002,22(增刊):30-32 链接1

[ 3 ] Scholle.P A.Chalk diagenesis and its relation to petroleum explo- ration: oil from chalks, modern miracle? [ J ] .AAPG Bulletin, 1997 ,61 ( 7 ) : 982 -1009. 链接1

[ 4 ] James W, Schmoker,Robert B.Halley carbonate porosity versus depth: a predictable relation for South Florida [ J] .AAPG Bulle- tin,1982 , 66 ( 12 ) : 2561 -2570 链接1

[ 5 ] Robert B, Halley,James W, et al.High -porosity Cenozoic car- bonate rocks of South Florida: Progressive loss of porosity with depth[ J] .AAPG Bulletin,1983 ,67 ( 2 ) : 191 -200 链接1

[ 6 ] 马永生,郭旭升,郭彤楼,等.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地质评论,2005,51(4):477-480 链接1

[ 7 ] 马永生.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J].石油学报,2007,28(2):9-21 链接1

[ 8 ] 马永生,牟传龙,谭钦银,等.川东北地区二叠-三叠系间白云岩时代归属讨论[J].南方油气,2004,17(4):1-4

[ 9 ] 马永生,牟传龙,郭旭升,等.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J].地质评论,2006,52(1):61-64 链接1

[10] 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等.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J].地学前缘,2005,12(3):179-185 链接1

[11] 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等.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J].矿物岩石,2005,25(4):73-79 链接1

[12] 马永生,郭彤楼,赵雪凤,等.普光气田深部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7,37(增刊II):43-52 链接1

[13] 马永生,郭彤楼,朱光有,等.硫化氢对碳酸盐岩储层溶蚀改造作用的模拟实验证据———以川东飞仙关组为例[J].科学通报,2007,52(增刊):136-141 链接1

[14] 马永生,蔡勋育,李国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J].地质学报,2005,79(6):858-865 链接1

[15] 马永生,蔡勋育,郭彤楼.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与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J].科学通报,2007,52(增刊I):149-155 链接1

[16] 蔡勋育,朱扬明,黄仁春.普光气田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40-347 链接1

[17] 蔡勋育,马永生,李国雄,等.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1):43-45 链接1

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