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517

年份

2024 1

2023 30

2022 25

2021 17

2020 22

2019 26

2018 25

2017 24

2016 18

2015 15

2014 13

2013 29

2012 24

2011 22

2010 29

2009 45

2008 17

2007 26

2006 22

2005 18

展开 ︾

关键词

设计 20

三峡工程 11

优化设计 11

增材制造 9

微地震监测 8

汶川地震 8

多目标优化 7

地震 5

地震预测 5

施工 5

机器学习 5

材料设计 5

创新设计 4

稳健设计 4

高层建筑 4

3D打印 3

协同设计 3

DSM(设计结构矩阵) 2

D区 2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中国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参数确定相关问题

李小军,贺秋梅,侯春林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4期   页码 75-82

摘要:

基于中国核电工程选址和建设的实际工作,探讨了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参数确定几个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不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采用、地震衰减关系的选取和设计地震参数的综合取值等分析了地震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弥散地震衰减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变迁,比较分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中构造地震、弥散地震的计算结果和概率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对设计地震参数确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a.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计算结果已成为中国核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确定设计地震参数的基本思路,其中弥散地震是一个需要特殊考虑的问题;b.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计算结果对场地设计地震参数的控制作用受区域地震活动性强弱的影响;c.在地震活动性较弱的地区,确定性方法特别是弥散地震计算结果基本上控制着场地设计地震参数的取值,而在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强的地区,更倾向于由概率方法计算结果控制。

关键词: 核电厂     设计地震     确定性方法     概率方法     地震衰减关系     弥散地震     不确定性    

从汶川地震震前现象认识其发震动力应具有的大尺度与深层次性

许绍燮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6-18

摘要:

认为汶川地震震动力具有大尺度与深层次性,并就汶川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小环圆的交切,全球尺度条带的交会,深部地震活动的加强这几项地震活动性图像是汶川地震震前现象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图像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前也有所显示;条带交会,环圆交会,带圆交会处质点运动各异,相互闭锁,质点运动不易解耦,形成应力集中,常常可成为强震发生的场所;深部闭锁活动的特色,在地表观测中易于失察,成为巨大地震更不易预察的一种原因。鉴于巨大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今后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应加强对大尺度与深层次信息的监测、收集与分析研究。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动力的大尺度与深层次性     地震预测    

基础模拟方式对泰州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韩磊,彭天波,赵艺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5期   页码 51-56

摘要: 采用El-Centro和Kobe两种地震波分别对3个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发现,基于“m”法的线性独塔沉井模型与“p-y”曲线法的非线性独塔沉井模型相比响应偏大

关键词: 泰州大桥     基础模拟方式     地震输入     结构响应    

地震监测技术在大庆油田A区块井网设计中的应用

马继升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74-76

摘要:

人工裂缝方位与井排方向影响着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在人工造缝过程中,应用微地震监测压裂层人工裂缝的方位、走向、裂长及缝高,结合地应力方向确定井排方向

关键词: 地震监测     人工裂缝     井网设计    

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和已建大坝的抗震安全性

Martin Wieland

《工程(英文)》 2016年 第2卷 第3期   页码 325-331 doi: 10.1016/J.ENG.2016.03.011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大坝地震安全的特点。大坝是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最早开始进行系统性抗震结构设计的建筑物,但由于多数大坝设计采用的是现今认为已过时的地震设计标准和动态分析方法,因此无法了解那些老坝的地震安全性。因此,需要基于当前最新做法,重新评估已建坝的地震安全性,并改造有缺陷的大坝。通常建议对大坝进行特定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当前的大坝以及用于控制强震后水库安全的设施必须能承受安全评估地震的地面运动。地震参数可以利用概率或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强震作用下,大坝可能发生非弹性变形,因此需要在时域内进行地震分析。此外,地震对大坝造成的危害包括地面震动、断层移动、块体移动等。工程师所需的地面运动并非实际的地震地面运动,而是地面运动模型,用以进行大坝的抗震安全设计。同时必须牢记,在大坝较长的生命周期内,需要进行多次大坝安全评估。

关键词: 大坝     抗震设计     地震安全性     已建坝     设计标准     地震灾害     可持续性     使用寿命    

某露天采场爆破震动特性及减震技术研究

林大能,陈寿如,刘优平

《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 第8卷 第6期   页码 73-77

摘要:

为解决某露天采场高陡边坡受生产爆破震动的影响,根据该采场的岩石性质和爆破规模,对采场进行了爆破振动测试,得出了该区域爆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揭示了该矿区的爆破振动速度与药量和测点位置的关系,爆破振动速度随相对高程的增大而存在放大效应,放大系数的变化率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小;通过控制段起爆最大药量,采用时差干扰降震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规模与震动安全控制问题;现场试验表明,该矿的最佳段差时间为15ms,平均降震率达到23.6%。

关键词: 露天采场     爆破震动     高程效应     段起爆药量     时差干扰降震    

中国地震区划

时振梁,李裕澈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 第3卷 第6期   页码 65-68

摘要:

简要介绍编制中国地震区划图(1990)的技术途径。结合对我国地震活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认识和我国地震预测方面的科研成果,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作出几点重要改进。

关键词: 地震区划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风险水平    

用微地震监测结果预报水库、矿山有害地震

刘建中,刘国华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4期   页码 45-48

摘要:

论述了微地震监测结果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把监测域扩大至微地震范围,可以扩大数据量,增大预报可靠性。实际微地震监测结果支持预报扩大,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用以震报震理论,可以在水库、矿山有害地震预报上取得突破。

关键词: 水库     矿山     地震灾害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周年与地质灾害防治再思考

卢耀如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36-43

摘要: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一年时间,地震造成巨大灾害至今不能忘记,应当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地去思考分析地震灾害的机理,以期能为今后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川滇地震历史     地质灾害     地震机理    

福岛核事故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厂抗震设计和评估进展

毛庆,吴应喜,张健,孟阿军,张涛,杨春菊,刘芳

《中国工程科学》 2013年 第15卷 第4期   页码 46-5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核电站抗震设计要求、在建和运行核电站的抗震设计情况以及运行核电站遭遇地震灾害的情况,简述了福岛核事故后世界各国核电站在抗震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福岛核事故后的行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新建核电厂在抗震设计和评估方面的策略,以期通过技术手段持续提升核电站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 抗震设计基准     设计基准地震     抗震裕量分析(SMA)     隔震    

我国地震预测成绩的回顾与统计

高建国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29-131

摘要: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ldquo

关键词: 地震     地震预测     中国近30 多年的地震预报统计    

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赵文津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4-15

摘要: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预报     地应力     李四光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科学启示种种

徐德诗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100-106

摘要:

通过对汶川巨灾震惊世界的抗震救灾实践的研究,获得对地震应急救援的科学启示种种,如抢救生命第一、信息维系生命、应急预案突破、专业紧急救援起作用抓住种种启示,以人为本,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就能够随时做好巨灾应急救援的准备,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的目标。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应急救援     科学启示    

汶川地震后对大坝抗震安全的思考

陈厚群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页码 44-53

摘要:

简要概述了震区大坝,尤其是坝高超过100 m的4座大坝的震情;总结了此次破坏性地震中有关大坝安全的经验教训;对在我国强震区兴建高坝的有关大坝抗震安全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经验教训     水库地震     优先战略    

中国地震区划图应用和工程抗震

时振梁,李裕澈,张晓东

《中国工程科学》 2002年 第4卷 第8期   页码 20-25

摘要:

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概况,中国地震区划图使用的内涵和抗震设防准则,提出了大型水工建筑、跨海大桥、长输油气管线、核电厂、石化厂等可能导致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地震实例简要讨论了地震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震断层等地震地质灾害及抗震对策。

关键词: 地震区划     工程抗震     地震地质灾害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中国核电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参数确定相关问题

李小军,贺秋梅,侯春林

期刊论文

从汶川地震震前现象认识其发震动力应具有的大尺度与深层次性

许绍燮

期刊论文

基础模拟方式对泰州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韩磊,彭天波,赵艺

期刊论文

地震监测技术在大庆油田A区块井网设计中的应用

马继升

期刊论文

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和已建大坝的抗震安全性

Martin Wieland

期刊论文

某露天采场爆破震动特性及减震技术研究

林大能,陈寿如,刘优平

期刊论文

中国地震区划

时振梁,李裕澈

期刊论文

用微地震监测结果预报水库、矿山有害地震

刘建中,刘国华

期刊论文

汶川大地震周年与地质灾害防治再思考

卢耀如

期刊论文

福岛核事故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厂抗震设计和评估进展

毛庆,吴应喜,张健,孟阿军,张涛,杨春菊,刘芳

期刊论文

我国地震预测成绩的回顾与统计

高建国

期刊论文

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赵文津

期刊论文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科学启示种种

徐德诗

期刊论文

汶川地震后对大坝抗震安全的思考

陈厚群

期刊论文

中国地震区划图应用和工程抗震

时振梁,李裕澈,张晓东

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