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选用19个冬油菜早熟品种和1个春油菜品种进行小区分期播种试验,探索南方冬油菜早熟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播种期与单位面积产量,冬油菜早熟品种全生育期应控制在180 d左右;应选择春性、对光温反应较迟钝的早熟品种;播种期应安排在10月中下旬,这样既可防止早花,又可确保油菜在次年4月中下旬成熟;早熟品种的生育特性优于半冬性中熟品种,一般苗期约40 d,蕾苔期约70 d,开花期约40 d,成熟期约30 d;出苗-终花天数与出苗-成熟天数呈正相关(r≥0.90)。青海春油菜品种属春性、弱感光类型,可作冬油菜早熟品种应用,尤以苗期较长、蕾苔期与开花期较集中的品种为佳。
针对国内生态补偿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情况,分析了近年来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三峡库区实际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政策、体制和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提出了分析调水工程渠道沿程糙率的系统辨识新方法。依据水力学原理,建立了渠道沿程糙率与粗糙高度ks和水力半径R的函数关系,然后通过数学变换提出了适合最小二乘法进行系统辨识的线性模型。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原型观测资料为基础,考虑渠道断面形状、底坡、渠长变化的影响,应用系统辨识的方法消除水力测量随机误差的干扰,得到了通用的渠道沿程糙率计算公式。
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团岛段小间距隧道为例,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分析了小间距非对称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特征及支护受力,结果表明该隧道后行洞围岩压力及支护受力都较大,这种结果有别于大部分小间距对称隧道的理论预测及实测结果。为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对支护参数进行及时调整,增强后行洞的径向支护能力并对中间岩柱采取加固措施。继后施工中的监测结果显示,后行洞的稳定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类似小间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合理确定衬砌水压力是海底隧道结构设计的关键所在。采用复变函数和地下水动力学理论,推导了圆形海底隧道衬砌外水压力解析法计算公式,经对比验证,精度高、适用性广。通过海底隧道水压力模型试验研究得到,全封堵防水方式下,衬砌背后水压不能折减;限量排放时,衬砌背后水压力随排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建立了限量排放下的水压力计算公式,得到现场实测结果验证。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为“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支护结构设计和海底风化槽地段注浆堵水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关键技术参数,现场应用成效良好。相关研究成果对后续海底隧道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通过庐山科学考察(1997—2009)对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36Cl、释光法等多种仪器测年方法的分析,建立了完整剖面的全时段地层的自400 ka.B.P.以来的系列年龄数据,与之相对应识别出Biwa-III(320 ka.B.P.)事件、Biwa-II(260 ka.B.P.)事件、Biwa-I(180 ka.B.P.)事件(因铁盘扰动影响缺失)、Blake(100 ka.B.P.)事件、Laschamp(20 ka.B.P.)事件(因表层活动影响未发育)等古地磁极性事件,结合层序地层和层型特征及沉积环境将剖面地层由早至晚划分为4个发展旋回阶段:I阶段为冰期(400~200 ka.B.P.)气候时期,II阶段为间冰期(200~100 ka.B.P.)气候时期,III阶段为冰缘期(100~10 ka.B.P.)气候时期,IV阶段为冰后期(10~0 ka.B.P.)气候时期。
桥梁结构当第一类稳定安全系数取4时,能否保证结构在更可能出现的第二类失稳发生时的可靠指标达到目标可靠指标值得研究。对单层单跨刚架桥分别进行了第一类和第二类稳定计算,以第一类稳定计算得到的临界荷载,取第一类稳定安全系数为4,采用一次可靠度方法编制程序得出可靠指标。进而采用第一类稳定可靠指标计算时的荷载效应和第二类临界荷载来计算第二类可靠指标。根据可靠指标探讨结构稳定安全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两类稳定临界荷载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临界荷载的变化对可靠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分析应区分失稳状态,第一类稳定安全系数取4,但当结构发生第二类失稳时,有些情况下不足以保证可靠指标达到目标可靠指标。
以广东惠州合生大桥为原型,基于相似理论面向健康诊断设计制作了1∶15的大比例混凝土斜拉桥模型,分析了模型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建立了原型桥和模型桥的初始有限元模型(FEM),以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修正,得到了符合实际的基准有限元模型,采用基准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桥和原型桥的静动力特性及损伤状态下的损伤特性进行了计算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设计中进行了各种简化和处理后,模型桥与原型桥的静动力性能及损伤状态下的损伤特性仍具有良好的相似性,采用该模型桥进行损伤识别试验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为混凝土斜拉桥模型设计提供参考。
针对湖北省宜昌市小溪塔至鸦鹊岭一级公路改建工程项目中广泛存在的膨胀土及当地可以充分利用的风化砂展开试验研究,分别针对原状膨胀土和掺入10 %~50 %的风化砂改良膨胀土进行击实试验及膨胀性指标室内试验。通过在原状膨胀土中掺入不同含量的风化砂进行试验,可以发现掺风化砂可以改变膨胀土的含水特性和密实特性;掺不同含量的风化砂对膨胀土的膨胀性指标影响较大,可以显著抑制膨胀土的膨胀性,达到路基填料的标准。
描述了停车棚结构及电气控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设计效果。停车棚长50 m,宽5.5 m,可停放18辆小轿车,在系统智能控制下,光伏电池发电自动优先给停车棚下停放的电动汽车充电,多余电能由蓄电池储存备用。蓄电池充满电后,光伏电池发出的电能将由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接并入公共电网;当遇阴雨天而太阳能发电不足时,由公共电网自动接入为电动汽车充电。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人们对海洋油气勘探向更深的领域迈进。为了实时监测油井井流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优化对油藏的开发,水下多相流量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概述了目前常见的水下多相流量计的基本测量原理,研究了多相流量计在深水油气田开发应用的影响因素,包括量程、安装位置、通讯结构等,给出了各种不同方案的可能性,对多相流量计在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构建了小型低速风洞,利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计和自适性相位多普勒速度计系统(三维LDV/APV系统),通过观察和测量超声雾化细水雾在不同纵向风速影响下的运动特性,获取了细水雾的平均速度、平均粒径和雾通量等特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空间内同一截面上雾滴速度分布与风速呈两段式的线性变化,增加通风后雾滴粒径显著增大并趋于稳定,而雾通量也呈线性增长;雾滴速度和粒径受雾滴运动距离的影响很小,但是雾通量会随着运动距离的增加明显减小。实验结果对纵向通风条件下细水雾灭火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研究自制细水雾添加剂中主要成分对灭火性能的影响,在开放空间,进行了不同工作压力、不同浓度、不同燃料条件下含添加剂细水雾的灭火研究,实验获取了灭火时间、火焰形态、火焰温度等灭火参数。通过对柴油和汽油两种不同燃料的灭火实验发现,使用含添加剂的细水雾对低沸点、高蒸发速率的汽油灭火效果同样较好。根据加入不同浓度的氟表面活性剂的实验结果比照发现,氟表面活性剂是自制添加剂中起到主要提升灭火性能作用的物质,它通过改变细水雾物理性质使加入自制添加剂的细水雾的灭火性能显著提高。对比调整自制添加剂各物质含量的实验数据,进一步确定添加剂各成分最佳灭火性能浓度。
针对华庆长6储层地层水的特点,以综合起泡能力为评价指标,对常用的6种起泡剂进行了优选,优选出ZY-1型起泡剂,起泡剂浓度为0.5 %,稳泡剂浓度为764 mg/L。在此基础上,采用渗透率级差接近的两组并联岩心,进行了注入方式和注入段塞组合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地下起泡方式,即CO2和起泡剂交替注入的方式可以在高渗透层中形成较高的封堵压差,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最优的段塞组合是0.2倍孔隙体积的起泡剂+0.4倍孔隙体积的CO2气体,总注入段塞是0.6倍孔隙体积。
游离磨料线锯切割是将磨浆中的磨粒通过一定速度的细钢丝线带入切割区域,达到去除工件材料的目的。多股线由多根细金属线绕制而成,表面具有很多凹槽,与钢丝线光滑表面相比,可以输送更多的磨粒进入切割区域,从而提高切割效率。应用0.25 mm的多股线和0.25 mm的钢丝线对光学玻璃K9进行切割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多股线的切割效率和表面粗糙度均优于钢丝线,但切缝宽度大于钢丝线。
中国实验快堆的蒸汽发生器在安装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个蒸发器和一个过热器壳程内存在较为严重的锈蚀现象。为此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快堆工程部钠工艺研究室进行了钠中静态浸泡实验,但是静态除锈温度要求较高,快堆现场在运行前不易达到该要求。为了进一步研究蒸汽发生器锈蚀表面在动态钠中的行为,为现场进行蒸汽发生器的清洗提供依据,快堆工程部决定进行蒸汽发生器锈蚀样件动态清洗实验。本实验利用“PEC堆电磁泵特性实验钠回路”,模拟蒸汽发生器的运行工况,前后对比样件的照片,得出不同条件下的清洗效果,为中国实验快堆蒸汽发生器现场在线清洗提供依据。
基于AOI的PCB检测系统中,样本PCB图像与待测PCB图像之间存在错位偏差,需要对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检测工作。首先,依据PCB线路特征,定义了样本图像边缘点的概念,制订了边缘点抽样规则。针对待测PCB图像,提出了基于样本边缘点对准强度评价函数,建立了对准评价模型及对准快速算法。最后,通过PCB对准实验以及大量的实际测试应用,证明对准强度评价模型能准确地描述待测PCB图像与样本图像间的对准程度,对准模型为后期的缺陷搜索提供了可靠的偏移参数。
寻求工程项目各目标之间的均衡最优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确定条件下的工程项目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工程项目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两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旨在总结当前工程项目多目标均衡优化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揭示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为今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本期封面
2012年 第14卷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