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2
    

  • 全选
    新能源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
  • 尹泽勇, 李建榕, 秦亚欣, 李维, 丁水汀, 俞笑, 刘向雷, 李敏, 李明, 王翔宇
    PDF

    全球采用新能源代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进程正在加快,新能源及其动力系统正在重塑世界发展格局;落实“双碳”战略目标、保障航空能源安全以及航空业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加快推动航空动力从传统化石能源动力到新能源动力的变革。本文阐述了太阳能、电能、氢能、核能、氨能、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新能源航空动力的发展意义,总结了新能源与航空动力融合的发展态势,综合分析了新能源到航空动力转换的工程实用性和应用场景。研究提出了新能源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大力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与自主航空动力装备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电能和氢能航空动力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太阳能航空动力应用推广和核能航空动力探索研究。研究建议,推动设立新能源航空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专项、加快新能源航空动力研发和使用进程、强化新能源航空动力产业的金融财税保障、构建新能源航空动力国际合作生态链,全面提升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支撑先进航空装备更新换代,促进航空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 刘向雷, 杨馨萌, 胡睿雄, 宣益民
    PDF

    太阳能飞机是一种完全由太阳能驱动的绿色新能源航空器,具有高空长航时飞行、灵活作业和零碳排放等优势,是全球航空航天业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本文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太阳能飞机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关键技术图谱与面临的挑战,包括先进气动设计技术、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技术以及高效宽工况推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基于能量平衡和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太阳能飞机总体性能仿真模型,预测了各组件重量、可持续飞行高度和载重能力的未来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太阳能飞机的发展方向以长航时、高空飞行的太阳能无人机为主,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和中继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结合技术分析与性能预测结果,论证提出了太阳能飞机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并从总体思路、技术攻关和体系建设3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其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太阳能飞机的领域布局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邵凌云, 张卓然, 高华敏, 黄维康, 薛涵, 徐岳
    PDF

    电能航空动力技术开启了航空领域新一轮创新与变革热潮,是推进航空业绿色发展、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本文系统论述了国内外电动航空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电能航空动力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明晰了我国电动航空器研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进一步梳理了电能航空动力四大关键技术: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高效高功重比电机推进技术、能量综合管理技术和高升阻比气动布局设计技术,分析了各关键技术的产业特征和研究现状,阐明了各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基础技术问题;构建了电能航空动力飞机性能评估模型,分析了电池能量密度、电机功率密度、电机效率和飞机升阻比等关键技术参数对电动航空器性能的影响,评估了电能航空动力技术在轻小型城市空运飞机、区域通勤飞机和小型支线飞机上的工程实用性。研究建议,电能航空动力技术发展应充分利用我国拥有的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积累和先进工业基础,考虑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高效能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现有性能与未来提升需求,以城市空运、区域通勤、支线飞机为路径制定发展战略规划,逐步拓展电能航空动力技术在民航运输中的应用,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曹俊, 李维, 郭政言, 孙付军, 康尧, 曾琦, 赵明东, 尹泽勇
    PDF

    氢燃料是航空业实现净零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燃料,将给航空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重构;发展氢能航空动力是航空业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氢能航空动力的利用形式,从氢能航空动力的安全性、高原性能、燃料消耗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着力分析后认为,氢燃料应用于航空动力是可行的;对世界主要国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的氢能航空动力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从氢能航空动力的环保性、性能提升、高原高寒地区快速起动、高超声速等方面分析了氢能航空动力具有工程实用价值,并分析了氢能航空动力在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机载液氢存储、氢精准计量和控制、热管理、稳定低排放燃烧等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基于此,论证了氢能航空动力面向2028年、2035年和2050年的发展目标,从标准体系、机场氢能基础设施、关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4个方面提出了氢能航空动力的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研究建议,加强统筹协调,成立氢能航空发展联盟;建立和健全标准体系,推动氢能航空发动机安全高效发展;布局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民用氢能航空动力平台建设,以推动我国氢能航空动力的发展。

  • 田利军, 刘鑫, 吕继兴, 杨晓军, 由长江, 陈学功
    PDF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兼具环境保护、能源转型、优化产业布局三重价值属性,是国际上航空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我国SAF产业起步偏晚、自主技术欠缺、商业模式不成熟,正处于工业示范向商业化应用转变的关键期,因而探讨SAF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对解决民航业绿色发展“瓶颈”意义重大。本文识别了SAF产业的发展要素及其内在关联,阐明了SAF产业的环境价值、能源价值、经济价值;从政策扶持情况、技术研发进展两方面梳理了国际SAF产业的发展格局。在总结我国SAF产业的规模及模式、技术与成本、政策机制的基础上,厘清了SAF产业发展思路与技术应用规划,提出了发布行业监管框架、完善行业标准规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加强技术创新、探索商业新模式等发展建议。相关研究可为我国民航业“双碳”目标的落地实施,SAF产业规划、技术研发、商业化应用等提供参考,更好促进SAF产业可持续发展。

  • 项昌乐, 徐彬, 唐寿星, 樊伟, 孙寒, 刘润江, 文行健, 芮超
    PDF

    特种无人机指为满足军事国防、应急救援、特种工业等领域的特殊任务需求,专门设计、改装或配备特殊设备的专用无人机,拥有超越普通无人机的高机动、强适应与集成任务能力,在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等方面能够承担关键任务。本文从特种无人机装备的传统构型与创新构型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国内外特种无人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辨识了特种无人机在军事国防、应急救援、特种工业等领域中的典型任务能力需求及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梳理了特种无人机技术体系,涵盖特种平台、智能控制、指控保障3个核心方向以及细分的技术类型。从发展布局统筹、未来研究方向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特种无人机技术与装备发展建议,以推进特种无人机装备深度融入并有力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 张军, 陈磊, 高智杰, 朵英贤
    PDF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无人机是多样化技术设备的优良载体,高性能、智能化的低空无人机将成为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低空无人机的模态、飞行、自主能力对应其结构材料与飞行控制、定位导航、自主智能技术,并从这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低空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趋势,提出了低空无人机仿生构型与复合材料、多源融合定位、混合智能算法等低空无人机技术发展方向。为推动低空无人机技术的创新发展,研究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基础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拓展应用场景与实施示范工程、构建全面安全的防护体系,实现我国无人机产业和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翟薇, 钱传海, 吴昊, 赵培涛, 付硕, 王月冬, 李泽椿
    PDF

    台风是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致灾天气系统,将飞机作为移动观测平台对台风开展直接空中观测,能获取非常关键的台风环境场及其内核结构信息,有助于提升台风预报预警准确率及防灾减灾成效。本文基于国内外台风飞机观测实践,从飞机选型、保障基地建设、机载探测设备、飞行路线设计、观测数据通信、观测资料应用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台风飞机观测工程设计的着眼点,并从建立国家级台风飞机观测专业指挥中心、推动有人飞机和无人机相结合的台风飞机观测业务、开展多平台协同的台风飞机观测试验、加大对台风飞机观测工程项目的稳定支持及牵头开展台风飞机观测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等角度为建立台风飞机观测工程提出了发展建议。

  • 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 郑洁, 卢明剑, 程兵, 柳存根, 林忠钦
    PDF

    海洋装备产业链环节众多、长且复杂,是保障海洋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市场、订单“两头在外”,关键核心技术和配套设备较多依赖进口,一旦受到国际格局影响可能面临“断链”风险,因而海洋装备的自主可控与创新发展对保障产业链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海洋装备产业链图谱的研究构思,遴选出海洋运载装备、海洋油气装备两类重点领域,梳理了相关产业的国际总体格局、国内基本现状,厘清了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上主要环节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论证了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与目标,海洋运载装备、海洋油气装备产业链上主要环节的突破方向。在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上,原材料、总装建造属于优势环节,研发设计、配套属于劣势环节,尤其是高端船舶、深水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保障能力不足;建议采取由政策扶持扩大海洋装备内需、锚定高端海洋装备创新研发优势方向、加强国际合作带动“外循环”等方式,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 李达, 孙涛, 易丛, 高巍, 李书兆, 吕柏呈, 李辉, 张玉明, 白卓澜泰, 王俊荣, 李华军
    PDF

    发展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是推动海上风电开发降本增效、促进能源结构改革、实现“双碳”愿景的有效途径,因而突破深远海浮式风电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构建经济高效的海上风电体系成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任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深远海浮式风电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深远海风电发展挑战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攻关要素,涵盖风力机气动荷载演变机理、半潜型基础的运动抑制、张力腿型基础共振、跨物理场测试等科学问题,风力机气动建模、一体化耦合分析、结构疲劳分析、运动抑制、系泊疲劳分析、动态电缆设计、锚固基础承载力分析、先进材料开发与测试、基础结构大规模定制、集成与海上安装回接、智慧运维等关键技术,一体化耦合设计分析、实时孪生系统等基础软件能力。进一步阐述了浮式基础型式、浮式风力机总体设计、关键产品自主研发、核心工业软件、高效建造与安装、智能运维等深远海浮式风力机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深远海风电技术创新链、组建深远海风电智能建造与安装产业链、拓展深远海风电产业智能运维体系等发展建议,以为我国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发展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前瞻构思。

  • 王潇, 韩伟, 李拔, 翁宇庆, 贾书君, 刘清友, 张赢, 王雪, 曹宇曦
    PDF

    海洋立管作为连接海洋平台和海底管道的关键装备,是深水油气开采全系统中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事关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在深水油气资源开发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梳理深水油气开采用海洋立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并前瞻未来发展,兼具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参考价值。本文从抗疲劳、耐腐蚀两方面分析了深水油气开采用海洋立管的严苛服役性能要求,针对钻井隔水管、钢悬链立管、张力腿平台筋腱立管3种最为典型且应用广泛的海洋立管形式,综述了相应研究现状,比对了国内外相关产品的差距并展望了对应的发展方向。整体上,深水油气开采用海洋立管作为高风险、高难度、高附加值的石油钻采装备,制造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相关核心材料和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海洋立管材料存在强度波动大、断裂韧性低、抗疲劳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全面满足严苛复杂的海洋服役条件,制约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水平。亟需系统布局,引导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相关产品的基础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加快实施海洋立管制造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 杨正先, 魏树运, 韩建波
    PDF

    “岸碳入海”是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备受关注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场景,明确我国“岸碳入海”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定位、应用前景、实施路径等,兼有前瞻性和迫切性。本文从工艺特点及发展潜力、国际项目布局、我国规划研究等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岸碳入海”相关进展;在辨识我国“岸碳入海”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从经济成本、泄漏风险、封存效率、政策管理、国际形势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岸碳入海”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思路。研究认为,我国“岸碳入海”可分为项目规划研究、小规模示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3个阶段,据此预判了面向2060年的“岸碳入海”发展时间线。为此建议,把握关键发展节点、适时制定扶持政策,系统构建监管制度、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以小规模项目为先导、稳健推动产业化发展,发挥市场的关键作用、由企业主导推进商业化应用,以科学布局并稳健推进“岸碳入海”工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 陈旭光, 张弦, 马宁, 刘茜茜, 解安琪, 张凤鹏, 吕瑞
    PDF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固体矿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汇体且碳封存潜力巨大,探索深海采矿与碳封存协同发展,对助力我国深海采矿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在海洋开发与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深海采矿作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深海矿产资源高效、绿色、低碳开发为切入点,提出了深海采矿与海洋碳封存协同作业技术,将深海采矿单一作业体系拓展至产业双向协同开发模式,从可行性、协同性、经济性3个维度剖析了这一新型作业模式在实施与推广方面的竞争力,并从深海采矿与碳封存体系的高效集成、环境影响监测、碳足迹追溯、协同作业装备等方面提出了突破方向和技术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深海矿区环境中的CO2射流表现出不亚于水射流的采集性能、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且碳封存泄露风险较低。深海采矿与海洋碳封存在作业装备、作业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作业周期上也互不干扰;产业协同开发模式不仅可以改善海洋碳封存的盈利情况,还可以提升采矿的整体利润。为推动深海采矿与碳封存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建议,加快深海核心技术与装备攻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 张浩, 巴好亮, 叶聪, 王豪, 沈永春, 李国瑞, 李艳青
    PDF

    随着“三深”(深空、深海、深地)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存在诸多技术联系,研究深海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助力“三深”技术发展。本文从对比深空与深海环境特征角度出发,揭示了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技术在压力、温度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进一步分别从结构安全性、复杂作业技术与装备、无人智能化与载荷小型化、试验场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前瞻性探索。分析发现,地外空间物理特征的多样性十分突出,部分热点星球的空间环境与深海环境存在较强的相似性,具体体现在压力及腐蚀环境等方面,这使得深海结构物的设计与防腐技术具备向深空探测领域的移植性;同时深空探测对于装备的复杂控制、无人自动化程度需求与深海装备的目标是一致的,具体的装备研制技术具备互换基础;海底火山区以及南极冰下湖存在非常明显的类地外空间特征,面向深空探测具备建立试验场的环境条件,可作为未来深海试验场以及深空探测新型试验技术的研究方向。综上所述,随着深海与深空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技术互换以及跨域应用已经显现出较高的可能性,将深海工程技术充分地应用于深空探测领域,将助力我国深空探测装备更快发展。

  • 工程管理
  • 康红普, 谢和平, 王双明, 任世华, 张亚宁, 王保强, 陈佩佩, 焦小淼, 郑德志, 任仰辉, 刘跃东
    PDF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煤炭共伴生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利用价值高,推进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是新时期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分析了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成熟度,总结了包括技术一体化、开发主体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产业链一体化在内的4种典型开发模式,评价了经济、安全、生态三方面的开发效益,总结了当前在政策、技术、经济性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描绘了我国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的发展蓝图,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建立了涵盖一体化数字勘查设计技术、安全高效协同开发技术、智能绿色低碳技术的一体化绿色开发技术体系,构建了“四个推进,一个探索”的发展路径框架。研究建议,完善矿权管理制度、形成共探共采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协同勘查开发激励机制,推进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

  • 武强, 高俊莲, 曾一凡, 程洋
    PDF

    煤矿矿井水既是宝贵的战略性水资源,又是重要的隐蔽致灾因素,其科学保护与高效利用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推动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系统研究了矿井水全生命周期保护和利用问题。从系统工程视角出发,明确了矿井水全生命周期保护和利用的科学内涵,即统筹矿井水“产生 ‒ 运移 ‒ 利用 ‒ 循环”全过程,形成源头减量化、过程无害化、末尾资源化、终端回灌化(“四化”)的综合治理模式;梳理了我国煤矿矿井水在“四化”各环节保护与利用的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政策标准与技术规范缺失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资源战略、产业战略、生态战略为导向的矿井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战略体系,提出了源头控制提效、处理过程提质、综合回用提值、终端处置提容的治理思路,系统部署了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示范引领、市场化产用协同、生态安全保障、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等五大工程体系,以形成技术创新驱动、工程建设支撑、市场运营保障、生态安全护航、智慧管理赋能的协同推进格局。研究建议,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标准评价体系、强化协同治理机制,为推动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和矿井水由废水管理向战略性水资源转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 柴立元, 颜旭, 杨洪英, 王云燕, 佟琳琳, 王海鹰, 史美清, 韩雯雯
    PDF

    黄金是稀缺的全球性战略资源,黄金工业亟需顺应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趋势,以绿色冶金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绿色冶金技术发展、氰化尾渣处理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黄金工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内容。本文从资源约束、环境挑战、科技应用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我国黄金工业的需求背景与行业概况,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系统梳理了黄金绿色冶金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黄金氰化尾渣处理现状及技术应用情况。在全面把握黄金工业现状的基础上,研判了黄金绿色冶金技术发展潜力,提出了有色伴生金冶炼和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是突破传统黄金资源限制的重要方向、高端新材料是黄金科技属性彰显下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智能化转型是黄金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与效率提升的战略路径、产业融合集群化是黄金工业生态重构与协同创新的优选方案等技术性判断。为此建议,加强黄金氰化尾渣安全利用与“生态回归”大规模消纳、加强黄金科技属性开发与高端利用、推进有色金属 ‒ 黄金产业融合发展,精准保障我国黄金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孙璞, 袁维佳, 孙凤丽, 石倩, 石胜友, 王国庆
    PDF

    数字化转型将促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航天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重大工程更为复杂、新技术快速迭代的形势下,航天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亟需推进数字化转型以赋能高质量发展、支撑航天强国建设。本文提出了航天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研判了发展需求并分析了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航天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论证了面向2040年的各阶段发展目标;提出了航天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明确了以数智协同的研发创新体系、航天产品智能生产新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及网络安全、数字化转型基础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建议加快推进航天产业“一张网”工程建设、开展航天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建设航天数据流通交易试验区、构建安全可控的自主工业软件生态、培育航天产业数字化人才队伍,据此构建航天产业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 魏凤, 窦路遥, 王贵宾, 郑启斌, 杨春和
    PDF

    在碳中和背景下,氢能成为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的清洁能源革命战略的核心组分,分析氢能产业的实践布局与供应链流程,对于我国氢能的产业化、商业化与创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供应链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系统解构当前国际氢能产业的阶段性布局及供应链发展趋势;通过梳理氢能产业上、中、下游的供应链发展突破点,详细剖析氢能产业供应链的布局与现状,并提出对应的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氢能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倾向呈现出“发展→完善→拓展”的实际诉求,路径优化表现为“技术协调→基础布局→路径拓展”的客观递进。建议构建以“制 ‒ 储 ‒ 运”为核心的长江氢能走廊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涵盖“制、运、输、配”的国家氢能枢纽中心,优化我国氢能供应链体系和氢能产业创新,加强绿色氢能生产的科技创新,并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创新前沿。

  • 工程前沿
  • 周济, 张联盟
    PDF

    超材料是由人工结构构成、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性质的人工材料,有望获得与自然物质性质迥异的“新物质”,为诸多应用领域提供了变革性技术支撑;超材料的新原理、新功能实现处于爆发期,相关产业链开始萌生,而产业化、工程化进入瓶颈期,超材料当前所处的特殊阶段恰是国家战略介入的机遇期。本文总结了超材料的概念演进过程,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概要梳理了超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从产业化方向、产业链格局、产业发展策略三方面系统凝练了超材料的产业化进展。进一步辨识了超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突出体现在制备技术、测试与表征技术、工程化技术、产业链、研发人才等方面,从人工智能(AI)技术在超材料设计中的应用、超材料在AI技术演进中的应用两方面展望了AI技术为超材料产业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为此建议,以重点应用需求为牵引进行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国家级超材料制备、大数据与设计平台,组建国家级创新联合体并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在中长期尺度上精准推进我国超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 张立群, 李祥高
    PDF

    电子材料是用于制造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光电子设备、其他电子系统的关键功能材料,在半导体、显示技术、通信、能源存储与转换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也成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传感、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发展的关键支撑;关键电子材料技术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电子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在国际科技竞争趋于激烈的背景下已经成为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全面梳理了全球关键电子材料应用进展情况,涉及集成电路、显示技术、光伏新能源、高端电容/电阻、通信技术等产业,涵盖半导体硅材料、电子特气、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化学机械抛光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液晶显示用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激光显示材料、微发光二极管材料、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材料,晶硅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介电陶瓷材料、聚合物薄膜材料、铝箔材料、导电聚合物材料、电极浆料,光导纤维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等细分类型。研究认为,智能移动设备、智能穿戴、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电子材料的性能、可靠性、精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端电子材料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表现为高端材料技术自主性不足、国际影响力与标准制定权较弱等;未来需围绕电子信息行业高端化、绿色化、自主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攻关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电容/电阻、未来通信行业的高端电子材料并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推动我国关键电子材料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 陈素文, 孔冠杰, 张亚雷, 李国强
    PDF

    在全球碳中和与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呈现规模化快速发展态势,但相应火灾爆炸风险已成为制约行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如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热失控机制复杂、安全防控技术滞后、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足等问题。本文以“机理 ‒ 评估 ‒ 防控”为研究框架,系统分析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火灾爆炸事故的诱因与演化机理,识别“单体失效 ‒ 系统扩散”多层级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基于“本征安全 ‒ 监测预警 ‒ 多级防护”技术体系综述当前安全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局限性。研究揭示了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防控面临碎片化技术突破与系统性缺陷并存、成本效益失衡、新型场景风险涌现、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难等核心矛盾。为提高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韧性,提出了助力储能系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聚焦锂离子电池安全基础技术研究,深化系统集成与工程化安全设计,强化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优化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完善应急响应和保险体系,促进产业链协同和跨学科融合。

  • 刘乐源, 李湘叶, 蓝天, 程亚坤, 陈伟, 李智鑫, 曹晟, 韩伟力, 张小松, 柴洪峰
    PDF

    在全球金融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成为Web 3.0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法分子也在利用区块链技术规避监管审查、进行洗钱等非法交易,威胁着国家和全球金融安全;亟需梳理现有的反洗钱技术研究进展,前瞻区块链系统中反洗钱技术研究方向,更好应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伴生的新型金融安全挑战。本文阐述了传统反洗钱模式、区块链系统中的洗钱模式等反洗钱技术研究背景,辨识出反洗钱任务面临的迫切挑战;按照设置交易参数的阈值、地址与实体关联分析、跨链关联分析等基于规则的反洗钱方法,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k均值聚类、结合链下信息等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反洗钱方法,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Transformer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反洗钱方法的分类,全面梳理了区块链系统中反洗钱技术的研究现状,辨识了相关技术的应用特性,讨论了支持反洗钱研究的常用数据集。展望区块链系统中反洗钱技术发展,需在面向不平衡数据、不确定性标注的反洗钱数据集构建,可信反洗钱算法研究,针对隐蔽交易的反洗钱机制研究,兼顾隐私性和可监管性的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部署,提高我国区块链系统中反洗钱技术能力,保障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 陈晓红, 刘浏, 牛雅娟, 刘晓亮, 李啸海, 周建华, 王俊普
    PDF

    病理诊断是临床诊疗决策的核心依据,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的数智病理平台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将支持病理学科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拓展智慧病理中国方案。本文在明晰数智病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数智病理的现实应用需求,识别出数智病理建设面临的直接挑战;立足自有研究进展及成果,从数据中台、算法中台、服务中台三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数智病理平台的系统架构;进一步分析了基于数智病理平台的病理科工作流程优化方向,涵盖病理样本标准化、病理诊断智能化、病理服务平台化等流程,进而前瞻了病理诊断、病理会诊、病理教学、病理科研、病理质量控制等数智病理平台服务模式应用场景。研究建议,明确政策导向、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降低建设成本、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壮大人才队伍、提高全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技术革新、拓展病理服务能力,加强数据安全、防止患者隐私泄露,以加快数智病理应用、支撑智慧医疗革新。

本期封面

2025年 第27卷 第2期

关于封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补充代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进程不断加快,新能源及其动力系统正在重塑世界能源与交通领域发展格局。航空发动机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是从能源向动力转化的重要载体、能源高水平应用的重要体现。新能源与航空发动机都具有辐射面宽、产业链长、技术扩散率高、连带效应强的特点,两者融合发展将推动航空动力领域新的变革,促进形成航空领域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新能源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聚焦以太阳能、电能、氢能、核能、氨能为供能载体的航空动力以及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价值,总结分析了新能源与航空动力融合的发展态势,综合判断新能源到动力转换的工程实用性和应用场景,前瞻提出新能源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以及促进相应技术 / 应用 / 产业发展的举措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全面深化研究,构建海洋运载装备、海洋油气装备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图谱,探讨深海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应用的可能性,突破深远海浮式风电发展的技术瓶颈并构建经济高效的海上风电体系,梳理深水油气开采用海洋立管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并前瞻未来发展,研判我国“岸碳入海”工作的科学布局与推进路径,提出深海采矿协同碳封存新型作业模式的技术实现路径与产业协同发展举措。相关内容均从技术发展、工程应用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兼顾宏观性和学术性,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提供直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