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0
    

  • 全选
  • 徐滨士
    2011, 13(1): 4-10.
    PDF

    再制造工程是废旧机电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是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的再制造工程经历了产业萌生、科学论证和政府推进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并以先进的寿命评估技术、纳米表面工程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为支撑,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成本为新品的50 %、节能60 %、节材70 %,显著改善环保。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已逐渐形成,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 马伟明,肖飞
    2011, 13(1): 11-20.
    PDF

    风电机组宽泛的使用环境,使作为机组关键设备之一的大容量变流器必须满足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与优良控制性能等要求。国产风电变流器的研发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依然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文章对风电变流器,重点是直驱式全功率变流器的若干关键技术做了介绍,给出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 朱正和,傅依备,蒙大桥,唐永健
    2011, 13(1): 21-24.
    PDF

    应用相对论理论(Dirac)来计算 C、O、S、Se、Te、Sm和Pu原子的相对论和非相对论的电子状态和能量,比较相对论和非相对论的能量差别后得到:如果以 O 原子的相对论和非相对论能量差为1,则 S、Se、Sm和Pu原子的相对论和非相对论能量差分别为 17.5、479、6 781 和 46 166。就钚和氧相比,质量的相对论效应增加46 166倍。Pu的相对论的和非相对论的能量的差占总能量的 8.72 %,所以对重元素,应用相对论的计算是很必要的。

  • 刘宁
    2011, 13(1): 25-30.
    PDF

    介绍了舟曲白龙江堰塞排险与应急疏通工程的基本情况,叙述了方案编制和完善以及实施组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实际考虑等,从目标决策及系统性、动态性等方面阐明了减灾工程管理在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进一步提高科学减灾能力进行了探讨。

  • 傅杰,李光强,于月光,毛新平,方克明
    2011, 13(1): 31-42.
    PDF

    简要叙述了关于钢强化机理的研究现状,用化学相分析+X射线小角散射、RTO方法及高分辨透射电镜对薄板坯连铸连轧钛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中纳米粒子的属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钛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中尺寸<36 nm的粒子,除纳米TiC以外,还存在大量的纳米Fe3C,其体积分数为同尺寸TiC体积分数的4.4倍,析出强化作用比纳米TiC粒子大,不可忽略;提出了钢的综合强化机理,指出对不同种类、不同尺寸的纳米析出粒子,应分别根据位错切割和位错绕过机理计算出析出强化贡献,然后与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贡献加和,求得钢的屈服强度;讨论了细晶强化与位错强化不能加和的原因以及相变对钢强度影响的表现形式, 对钛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屈服强度的理论计算与生产结果相符,实验钢 σ= 630~676 MPa,实际 σs=630~680 MPa。 简述了钢综合强化机理的应用情况,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 全永燊,郭继孚,温慧敏,孙建平
    2011, 13(1): 43-48.
    PDF

    从道路网运行的基本特性入手,着重分析了路网运行的随机波动性、递延传导效应和周期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迄今国内外一直沿用的道路“负荷度”路网评价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一套适用于路网整体实时动态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了无盲区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路网运行时空动态分析、评价指标阈值标定等关键技术难题,为交通战略规划、实时动态路网功况诊断等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北京市的实证研究初步证明了所提出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科学、有效、实用。

  • 魏鸣,欧阳首承
    2011, 13(1): 49-55.
    PDF

    针对干旱预测的难题,利用揭示大气热结构垂直特征的V-3θ图,分析影响旱区的气流特征。根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数据,分析地球极移、章动和转速的变化与大气热结构变化的关系,基于地气动量守恒原理,将大气热结构与地球转动特征变化进行了制约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热结构异常和地球转动特征引起的冷空气路径变化与大范围干旱有关。

  • 李伟,李强,王平
    2011, 13(1): 56-61.
    PDF

    基于概率断裂力学对B级钢货车侧架的圆角细节进行了模拟耐久性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当量初始缺陷尺寸分布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裂纹超越概率模型,从存活概率P, 应力水平σ, 裂纹形成时间t和经济维修极限ae 4个角度评估了结构的损伤度, 并结合实测的应力谱预测了其经济寿命。结果表明,裂纹萌生时间能很好地服从三参数Weibull分布,求得的通用EIFS分布参数通过了K—S检验,拟合效果很好。裂纹超越概率模型可以对结构产生的耐久性损伤进行定量度量,预测的经济寿命随裂纹穿越概率的增加呈现增长的趋势,验证了新的计算方法和概率模型的合理有效性。

  • 康熊
    2011, 13(1): 62-68.
    PDF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高速动车组列车牵引仿真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对高速动车组的牵引仿真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与普通列车牵引计算的区别及相关的关键理论。介绍了自主研发的牵引仿真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京沪高速铁路为计算实例,对4种不同的运行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对线路中的电分相的设置和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以京沪高速铁路先导试验段的冲高速试验为对象进行了模拟仿真。多次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高速动车组牵引仿真计算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和实用意义, 可以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手段,并据此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 严根华,古华,陆忠民,林毅峰
    2011, 13(1): 69-73.
    PDF

    针对海上风力机塔柱支撑结构受到土基、海洋流体的复杂作用的特点,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开展不同海床冲刷深度条件下支撑系统结构的动态特性,探讨其变化规律,为海上风力机支撑系统的动力稳定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邹翀,雷胜友,岳喜军,宋妍,高攀
    2011, 13(1): 74-80.
    PDF

    针对富水全、强风化砂岩的特点,进行了该砂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实验,然后通过单轴、三轴压缩实验研究了爆破扰动、含水量、试样层理对砂岩应力-应变强度特性的影响。发现砂岩遇水软化,粘聚力大幅度降低,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爆破扰动后,岩石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减低,弹模减小,泊松比增大;由于砂岩具有明显的节理性,按两种方向加载所得到的岩石试样强度明显不同;根据实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特点,发现用修正的Duncan-Zhang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砂岩的前应力-应变曲线。

  • 胡东生,张华京,徐冰, 温景春, 田新红,张国伟
    2011, 13(1): 81-88.
    PDF

    根据古季风变化与生物生产总量之间的耦合关系,结合区域地质演变和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成果,对引起高原内部古气候环境变化发展过程的启动激发因素和相互耦合机制及其驱动传递效应进行探索研究,这个方向目前仍然属于高原地质环境演变及全球变化的前沿领域。

  • 侯景龙,刘志东,刘建中
    2011, 13(1): 89-92.
    PDF

    针对煤层气特点以及开发过程中压裂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一项以套管注入、高排量、活性水携砂为主的煤层气清水压裂配套工艺技术。该技术在山西沁水盆地SH煤田现场应用实践了6口井,并获得成功,压后正处于排水阶段,出气效果明显。

  • 曹学锋,刘长淼,胡岳华
    2011, 13(1): 93-97.
    PDF

    研究4种十二取代叔胺(DRN,DEN,DPN和DBN)对高岭石的浮选行为。发现4种叔胺对高岭石的浮选捕收能力都较好,其中DEN最好,浮选回收率最高可达92 %以上。4种叔胺主要依靠静电引力吸附在高岭石表面,在酸性pH范围内,浮选高岭石的回收率较高,随着pH的增大,叔胺的阳离子组分减少,使得浮选回收率下降。Zeta电位研究表明,高岭石在整个pH范围内,表面主要带负电,4种叔胺与高岭石作用后,能显著增加高岭石的Zeta电位。红外光谱研究表面,4种叔胺主要与高岭石表面发生了电性作用的物理吸附。叔胺中N原子上的取代基的给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是造成 4 种叔胺浮选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 陈敏,黄政,陈卫杰
    2011, 13(1): 98-101.
    PDF

    在综述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现在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探讨西北地区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西北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管理的立法建议。

  • 吴时强,范子武,周杰,吴修锋
    2011, 13(1): 102-108.
    PDF

    引水调控措施是改善太湖流域区域性水环境的应急措施,多年试验研究成果证明了引水措施的有效性。由于调水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引水调控措施在改善区域水环境的同时,也会对引水沿线周边区域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望虞河西部区域,河网水流受阻,存在武锡澄虞河网区污水滞留或向其他地方转移的风险。针对4个引排水方案,分析了引水对河网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比较了引水对望虞河西部河网地区水质影响,分析了河网河道污水滞流时间、强度及迁移长度,评价了污水滞留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对策。

  • 丁天翔
    2011, 13(1): 109-112.
    PDF

    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飞速发展,也暴露了大量应用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IT治理把高校信息化建设和高校的使命、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可控可见,平衡信息技术和过程的风险,才能把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高校的一种优势资源。

本期封面

2011年 第13卷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