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1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0-10-20
    

  • 全选
  • 曹耀峰
    2010, 12(10): 4-8.
    PDF

    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是我国首次对超深高酸性天然气进行大规模勘探开发、集中净化处理、长距离管道输送、综合市场开发及利用的系统工程,具有特大型、超复杂、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在简要介绍工程的开发背景、建设规模,分析其面临主要技术与管理难点的基础上,系统叙述了建设工程主要的管理与技术创新系列成果、建设理念及所取得的成就。建设工程所形成的超深高酸性气田勘探开发配套系列技术和特大型综合油气项目建设管理经验,必将为同类气田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 曹耀峰
    2010, 12(10): 9-13.
    PDF

    面对我国首个特大型超深高酸性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系统工程,在吸取前人惨痛教训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安全理念统揽整个系统工程,突出观念转变、标准规范、本质安全、系统监督等环节,形成了高酸性气田开发配套的安全工程,确保了普光超深高酸性气田开发建设工程的胜利完成。

  • 马永生,蔡勋育,郭旭升,郭彤楼,赵培荣
    2010, 12(10): 14-23.
    PDF

    勘探思路、地质认识与勘探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普光气田的发现。通过对宣汉达县地区勘探历程的解剖,分析了普光地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思路的形成过程,阐述了深层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模式等主要地质新认识,及复杂碳酸盐岩综合储层预测的技术思路。普光气田的发现,带动了川东北地区元坝、河坝及四川盆地深层勘探的发展,为“川气东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 何生厚,孔凡群,王寿平,曾大乾
    2010, 12(10): 24-28.
    PDF

    普光气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海相气田,具有高含硫化氢、超深层、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国内没有成功开发类似气田的先例。在普光气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实时跟踪新井资料,动态开展沉积微相、储层预测、含气性预测等研究,及时优化井位设计,培育高产气井,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高效井设计技术,为实现普光气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沈琛
    2010, 12(10): 29-34.
    PDF

    川东北地区高含H2S,CO2及复杂的地质和环境条件给勘探开发工程带来了世界级难题。通过引进攻关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超深高酸性气田勘探开发的钻井、测试、生产完井等配套技术,实现了国内首个超深高酸整装普光气田的安全投产运行。笔者对川东北地区超深高酸性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进行了简要梳理,为国内同类气田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并对超深高酸性气田的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 沈琛,张忠铧,张春霞
    2010, 12(10): 35-38.
    PDF

    综述了高酸性腐蚀气田用BG2250镍基合金油井管国产化开发进展情况。通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实物质量分析以及成分、电弧炉冶炼、电渣重溶、锻造、热挤压、冷轧、特殊扣设计与加工、腐蚀评价等工艺技术的研究,宝钢开发的BG2250-125等镍基合金油管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已在普光气田成功下井使用,为我国高酸性气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 王春江,杨玉坤
    2010, 12(10): 39-43.
    PDF

    普光气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高酸性整装气田,但由于其地质环境异常复杂,目的层深且存在“斜、塌、喷、漏、硬、毒”等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钻井难度大且风险高。分析了普光气田复杂的地质特点,提出了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和管材优选思路。根据开发认识的加深及要求论述了4种相应井身结构优化方案,介绍了应用效果并作了相应分析。通过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实现了用尽可能少的套管程序封隔地层的必封点,提供尽可能大的完井井眼,以保证固井质量和满足高产需求,从而最终实现安全、经济的开发目的。

  • 韩来聚,马广军,赵金海
    2010, 12(10): 44-49.
    PDF

    川东北地区存在陆相地层可钻性差、高陡构造井斜严重,地层岩性变化大、压力系统复杂、易塌、易漏,“高压、高产、高含硫”勘探风险大等世界级钻井技术难题,造成的钻井复杂情况多、机械钻速慢、钻井周期长。围绕“钻井提速”这一主线,以开发与应用新工艺、新工具提高南方复杂深井钻井速度为目的,从气体钻井和垂直钻井设备引进配套和研发入手,结合已有的欠平衡钻井技术、控压降密度钻井与复合钻井技术,综合应用多种钻井技术全面提高川东北复杂深井钻井速度及井身质量,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单项技术试验和综合技术集成,形成了适应川东北地区地层特

  • 周仕明,曾义金
    2010, 12(10): 50-55.
    PDF

    川东北地区普光、河坝、元坝等区块的海相天然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地区目的层埋藏深,地层压力和温度高,H2S和CO2含量高,属“三高”气田。陆相和海相地层有多套压力系统,长封固段和小间隙是固井工艺面临的主要挑战,H2S和CO2对气井长期安全造成威胁。2006年以前川东北探井的技术套管和生产套管固井的一次合格率仅为80 %和72 %。通过研究应用胶乳防腐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紧密堆积高密度防气窜水泥浆体系,正注反挤工艺和分段压稳模型设计环空液柱结构等体系和工艺技术,固井质量较2006年前有大幅度提高。普光气田固井质量合格率100 %,优良率达到90 %,为普光气田顺利投产供气提供了保障。

  • 王世泽,唐瑞江, 赵祚培,杜林
    2010, 12(10): 56-60.
    PDF

    川东北海相气藏埋藏深、温度压力高、普遍含硫、平面及纵向产量变化大,测试工艺复杂,面临井下工具受限、井下事故复杂、井控及环境污染风险大等难题。在川东北高含硫气井测试实践与经验基础上,形成了高压高产含硫气井测试技术。形成了三类六套APR射孔—酸压—测试联作短期测试管柱;管柱力学分析、多级压力控制、国产抗硫及复合地面流程等测试配套工艺满足各类测试要求;以压井、防喷、防漏为主的测试应急方案及措施确保了作业安全。该技术在YB1-侧1,YB12,HB1-1D等井中成功应用,为该类气田勘探开发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 李明志,聂仕荣,张文昌,曹言光
    2010, 12(10): 61-64.
    PDF

    详细讨论高含硫测试技术及资料解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对高含硫气田放喷试气流程、产出气燃烧工艺、测试工艺、试井解释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高含硫气井试气流程采用EE级放喷与HH级测试并联组合流程,焚烧炉燃烧方式以及修正等时测试技术。并在普光气田P302-2井的现场进行了成功应用,获取了可靠的地层测试资料,建立了修正后的产能方程,进一步落实了普光气田的储量基础,对高含硫气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时杰,范承武,聂仕荣
    2010, 12(10): 65-69.
    PDF

    实践证明,普光集输设计具有创新性,工艺路线、总体布局、安全设计、应急防范与救援支持系统先进、合理、可行,特别是控制与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与配置运行率高,总体是可控、有效的。安全设计理念在以下6个关键问题上得到有效实施:先进的集输工艺;合理的材料设备选择;完备的自控与监测技术;应急反应预案与紧急疏散广播;腐蚀控制与监测技术;智能清管技术与普通清管操作。普光集输设计项目实现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可为国内其他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 欧莉,李时杰,苏国丰
    2010, 12(10): 70-75.
    PDF

    分析了高含H2S / CO2气田的腐蚀特征,探讨了在普光气田开发建设同期模拟普光集输工况开展的腐蚀性研究与成果;针对普光高含硫、复杂地形、人口密集、全湿气输送的地面集输系统,重点介绍了“抗硫碳钢+缓蚀剂+清管+腐蚀监测”的综合腐蚀控制与监测设计方案,初步地总结和评价了投产运行后腐蚀控制与监测的实际实施效果,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 孙丽丽
    2010, 12(10): 76-81.
    PDF

    针对高含硫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泄漏等特性,充分考虑了四川当地的自然条件,从净化处理的工艺过程入手,分析与比较了工艺路线、能源利用与节能以及安全环保措施等,确立了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处理的技术集成与工程化实施方案,该方案得到了成功的工业应用。

  • 郭旭升,郭彤楼,黄仁春,陈祖庆
    2010, 12(10): 82-90.
    PDF

    根据普光、元坝地区礁滩相储层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建立了以沉积相研究为指导、以模型正演与地震相分析为基础、以相控多参数储层反演为核心的“相控三步法”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

  • 曾大乾,林昌荣,张世民,彭鑫岭
    2010, 12(10): 91-96.
    PDF

    针对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储集空间复杂多样,含气类型变化大,传统的一些油气预测方法已经不能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的特点,首先引入了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油气预测方法,以每个地震道的地震数据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数据体结构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每一地震道的振幅数值等参数,研究其数据组合、排列特征与含油气性的关系,达到预测油气层的目的。最后,将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用于普光气田储层含气性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受储层性质影响较小,适用于非均质性很强的碳酸盐岩储层的含气性预测。

  • 刘殷韬,廖成锐,杨玉坤
    2010, 12(10): 97-102.
    PDF

    针对川东北海相深层天然气田开发难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深入调研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提升工程建设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超深高酸性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标准体系,涵盖了物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气采气、酸气集输及安全环保等7个专业51项企业标准,强化规范了工程设计,推荐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明确了施工作业和现场检定要求,规范了技术装备应用,有力地指导和保障了工程建设的安全、优质和高效。

  • 葛洪魁,沈琛 ,宋丽莉,王小琼
    2010, 12(10): 103-107.
    PDF

    汶川地震前后,普光气田出现套管非正常变形,而常规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通过地震活动性和地震载荷分析得出,汶川地震是普光气田套管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震载荷引起静态应力变化和动态载荷,造成断层滑动、层间变形不协调和盐膏层蠕变加剧,从而套管变形。该研究还得到几点启示,不但应力大小会影响套管变形,应力的变化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在地震活动区钻井,须重视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

  • 赵开良,黎洪 ,吴永清,王培禹
    2010, 12(10): 108-112.
    PDF

    普光气田具有井深、射孔井段长、高含H2S等特点,射孔作业潜在的安全风险较大。针对普光气田射孔面临的技术问题和难点,从射孔工艺选择、射孔枪及射孔参数确定、抗硫材料选取、油管保护、起爆及传爆可靠性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普光气田主体的射孔作业效果分析,证实采用防硫114射孔枪并进行变孔密射孔等技术设计能满足普光气田射孔后的酸压改造要求,不同壁厚管柱组合、分段延时射孔、纵向和径向减震器组合等技术措施可有效地防止油管脱扣,增强型固弹系统可以满足长井段射孔可靠传爆的要求。

本期封面

2010年 第12卷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