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明了战略创新研究属于复杂性科学,依据系统学原理诠释创新概念;论述了战略创新的复杂性在 于它自身内含的对立统一;论证了国家战略创新是开放复杂巨系统,并指出驾驭这种复杂性需要建设创新型 国家。
现行各种开采地面沉陷预测方法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均不能在集成以往开采地面沉陷工程实 例的基础上对某一地下采矿工程所引起的地面沉陷进行预测,而只能根据某种物理的或力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预 测。人类在工程实践中所创造的开采地面沉陷方面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应当在建立开采地面沉陷预测方 法时加以充分利用。以所收集的开采地面沉陷工程实例为基础现行各种开采地面沉陷预测方法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均不能在集成以往开采地面沉陷工程实 例的基础上对某一地下采矿工程所引起的地面沉陷进行预测,而只能根据某种物理的或力学的
神经网络滞环控制就是将神经网络和滞环比较器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方法。滞环控制是控 制方法中较为简单的一种,它不需要系统太多的参数,实时性较好,但用滞环控制方法时系统开关频率不固定, 这不仅影响电子开关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将二者结合的控制方法不仅可实现神经网络对快 速变量的控制,而且可以提高滞环控制的性能。通过训练神经网络能够完成滞环比较器的功能,并可取代滞环 比较器。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结果,神经网络通过DSP实现。
针对目前Weibull分布杂波仿真中没有考虑线性滤波器物理可实现性问题,首先深入研究了该杂波模 型的统计特性及其ZMNL仿真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最小相位特性与复倒谱技术,提出了一种物理可实现的滤 波器产生方法,同时详细阐述了物理可实现Weibull分布杂波随机序列产生的流程;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仿 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产生的杂波可用于雷达信号模拟、雷达图像分析及雷达最优信 号处理器设计。
在数字化制造中,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可以通过Internet实现在不同时空坐标上进行短时间工程图形 信息交流,这种传输工程图形信息的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使得数据的获取最大程度上减少了 错误和冗余。根据图形的几何元素相关性的特征,建立参数结构,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同时进行数据编码 压缩和数据加密,实现复杂工程图形数据的远程高效安全传输。实例表明,此方法可用于实际工程。
紧急情况下驾驶员能否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操作,对于防止交通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 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有必要对车辆行驶中紧急度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控制算法。首先提出基于相对距离、 车速和驾驶员基本特征的车辆行驶中紧急度,同时给出基于模糊推理的车辆行驶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 运算。仿真结果表明:情况越紧急,驾驶员会越快地采用最大制动减速度;驾驶员基本特征对制动操作的影响 明显。总之,通过模糊推理控制后车的制动减速度,能实现后车的行车安全。
研究V-BLAST MIMO MC-CDMA下行系统。提出了一种对每个子载波进行V-BLAST译码的非线性 算法,对不同天线数、用户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仿真和分析,并对V-BLAST译码的线性和非线性算法进行了系 统仿真比较。
采用熔融-冷却方法并在渣中分别添加SiO2和Al2O3进行改性,讨论了含钒钢渣中钒的富集以及钒 富集相的结晶与生长。研究表明,在添加SiO2的含钒钢渣中,钒由分布在2CaO·SiO2(C2S)和2CaO·Fe2O3(C2F)。两个相中转变为集中分布在Ca3[(V,P,Si)]O4]2固溶体相中,其中 V2O的质量分数达到24.38%,但是生 成的钒富集相晶体尺寸较小;在添加Al2O3的钢渣中,钒同样也富集在 Ca3[(V,P,Si)]O4]2 固溶体相中,其中 V2O5 的质量分数达到14.90%。晶化试验表明 , 钒富集相核化存在非均匀核化与均匀核化 , 温度分别在1350℃ 和1325 ℃ ; 在1300 ℃ 保温条件下,钒富集相的晶体由 5 min 的 6.24 μm 生长到 580 min 的 25.19 μm,单位面积上的晶体数随之下降 。
在揭示军用飞机发展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统领飞机发展的顶层综合特性———可持续发展性,给出 了其定义和度量方式;进一步指出用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可发展性的表征参数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评估,并在此 基础上建立了可发展性的综合权衡模型。最后,将可发展性应用到某型歼击机改进方案的评估中。实例表明, 可发展性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军用飞机顶层综合特性,可有效地使军用飞机发展纳入科学的发展轨道。
应用生物膜填料塔对工业废气中常见的甲苯 、 苯乙烯 、甲醛 、CS2, SO2 , H2S , NOx 等7种气态污染 物进行净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专用菌种挂膜制作的生物膜填料塔对该7种气态污染物均有生物净化作用,但其对 SO2, H2S , NOx 等3种无机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作用(生化去除量可达 90~ 150mg/L·h) 明显优于对甲苯、苯乙烯、甲醛、 二硫化碳等4种有机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生化去除量除对甲苯的可达 100 mg/L·h 外,均低于 30 mg/L·h)。 研究确定了净化各污染物的适宜操作条件 , 并对7个专用菌种进行了鉴定 。
本期封面
2007年 第9卷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