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产生大量的烟气,国内外大量火灾实例统计数字表明,因火灾而伤亡的人群中,大多数是烟害所致。火灾中受烟害直接致死的约占1/3 ~2/3,因火烧死的约占 1/3 ~1/2,而且火烧死中也是多数受烟毒晕倒而后烧死,这足以说明火灾产生的烟气危害是何等严重。在建筑防火设计中,防排烟工程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工程设计中,为了安全可靠,设计人员大都选用机械排烟方式,但有时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自然排烟也会成为唯一可选用的方式。在我国规范规定中[2,3],自然排烟占有较大比重。自然排烟是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力作用,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把烟气送至室外的排烟方式,这种排烟方式实质上是热烟气与室外冷空气的对流运动。

现在建筑中大都装设了喷淋系统,火灾发生后,喷淋启动,会压制火灾增长,减小火灾规模和烟气的产生,降低烟气温度和热烟气的浮力。Mawhinney[4]曾就喷淋作用对烟气的特性影响进行过研究,分析了不同的喷淋状况对火源热释放速率、辐射热流、烟气温度、氧浓度、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压力的影响,并就喷淋作用后对烟气的流动影响进行了分析。喷淋对烟气层冷却后,烟气温度降低,体积变小,自然填充速度变慢;但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到,烟气温度降低后,浮力减小,自然排烟量降低,会使烟气下降速度加快。目前,对于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烟气沉降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烟气层高度的沉降模型,并结合相应实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烟气沉降高度,分析了喷淋压力对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

《2 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烟气沉降理论分析》

2 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烟气沉降理论分析

《2.1 自然排烟量》

2.1 自然排烟量

图 1 为设有水平自然排烟口的建筑内气体流动状况。冷空气从房间底部开口流入室内,而热烟气通过房间屋顶的水平开口排出。在工业库房中,这样的排烟设计经常遇到,底部的门为补气口,自然排烟口水平安装在库房的屋顶。通过顶部自然排烟口排出的烟气体积为[5]

《图1》

图1  顶部水平自然排烟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eiling smoke venting

式(1)中, Tg 为室内烟气层的平均绝对温度,K; T为室外空气的绝对温度,K;h 为烟气层厚度,m; 为排烟口下方烟气层的平均温升,K;Cd 为水平开口流量系数,取 0.7;g 为重力加速度。

从而可知排烟口的质量流量为:

    

式(2)中,AV 为排烟口面积,m2

《2.2 喷淋冷却量》

2.2 喷淋冷却量

喷淋液滴与热烟气之间的总的对流传热量为[6]

         

式(3)中,i  为喷淋液滴直径,μm ; ρw 为水的密度,kg/m3Cp 为水的比热,kJ/(kg· K);N  表示喷淋液滴的最大粒径,μm; ni)为直径为 i  的液滴个数; T为液滴到达烟气层底部时的温度,K; Tw0 为液滴的初始温度,K。

对于液滴到达烟气层底部时的温度 Tf ,可通过对单个液滴建立能量方程得到[7]

式(4) 中, mi) 为粒径为 i 的液滴的质量, kg; Tiw  为粒径为 i 的液滴的初始温度; 为粒径为 i  的液滴的表面积,m2T  为液滴的温度,K。

式(4)可改写为:

式(5)中,x  方向为液滴竖直向下的方向。在求解上式时采用三阶 Runge -Kutta 进行数值积分,可以算出喷淋液滴穿过烟气层时温度的变化过程。

《2.3 烟气生成量》

2.3 烟气生成量

小室中烟气生成量用 Heskestad 模型[8]计算:

式(6)中, 为烟气生成量,kg/s; 为火源的对流热释放速率,kW;Z  为烟气层高度,m; Z0 为火源的虚点源,m; Z1 为平均火焰高度,m。

虚点源的公式为:

式(8)中, 为热释放速率,kW; 为火源等效直径,m。

平均火焰高度公式为:

《2.4 耦合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的烟气沉降模型》

2.4 耦合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的烟气沉降模型

把上部烟气层作为控制体,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上部热烟气层的能量方程:

式(10)中, Zu 为热烟气层的厚度,m;A 为烟气沉降的平面面积,m2; ρu 为热烟气层的密度,kg/m3T为热烟气层的温度,K; Qc 为烟气羽流的对流换热率,kW;Cps 为热烟气的比热,kJ /(kg· K);Cpa 为环境空气的比热,kJ /(kg· K);  是卷吸进入羽流的冷空气的质量流率,kg/s; T0 为环境空气的温度,K;mV 为自然排烟量,kg/s;Qsprinkler 为喷淋冷却量,kW。

对式(10)进一步转化,可得到:

       

式(11)中, 为烟气层下表面距地面的高度,Z = HZu,m;H  为建筑的高度,m。

把式(2)代入式(11),可得到:

对于烟气的温升,可由式(13)得到:

把式(13)代入式(12),可得到烟气层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模型:

《3 实验装置与实验安排》

3 实验装置与实验安排

《3.1 实验装置》

3.1 实验装置

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olyU/USTC 大空间火灾实验厅内的烟气耦合实验台进行实验研究。图 2为实验台实物图。实验台分成 3 个部分:燃烧区、喷淋区和蓄烟区。其中燃烧区是一个 2.5 m(长) ×1.22 m(宽) ×2.2 m(高)的长方形小室,为了保证燃烧的稳定和充分,在燃烧小室三面的底部均留有0.4 m 高的通风口。燃烧区小室与喷淋区相连部分敞开,开口尺寸为 1.22 m(宽) ×1.8 m(高)。燃料产生的烟气首先在燃烧区小室内聚集,然后通过开口进入到喷淋小室中。喷淋小室尺寸为 4 m(长) ×2 m(宽) ×2.6 m(高),其通向蓄烟区的开口为 2 m(宽) ×2.2 m(高),喷淋小室通向蓄烟区的一侧挡烟垂壁高度为 0.4 m,使得实验时能在喷淋区形成厚度约为 1.0 m 的烟气层。 蓄烟区尺寸为 4.2 m(长) ×4.2 m(宽) ×4.2 m(高),蓄烟区三面的底部均留有 0.5 m 高的通风口,自然排烟口位于蓄烟区的中央,尺寸大小为 0.6 m ×0.6 m,排烟口面积为地面面积的 2 %,符合规范规定[2]

《图2》

图2  烟水耦合实验台

Fig.2  Experimental bench of smoke and sprinkler

实验使用 ZSTP -15 标准普通型洒水喷头,喷口直径为 12.7 mm,流量系数 K =80,安装于喷淋区域顶部中央位置。 喷淋小室有两串 K 型热电偶,每串热电偶沿喷淋小室中心点对称布置,距端墙和侧墙的距离分别为 1.0 m。每串热电偶有 15 只,热电偶之间的间距是 0.15 m,最上端热电偶的高度为 2.6 m。为了测得准确的烟气层温度,热电偶用倒“U”型的金属薄片保护。 实验中用热线风速仪测量热烟气的速度。实验中使用可调式减压阀对喷头工作压力进行控制,精度可达 0.002 MPa。

油盘热释放速率通过一个六支点压电式称重平台测量得到。实验中,称重平台将感受到的压力变化传送到数据采集器中,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经过转换后记录为燃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燃烧过程中,计算机每隔 1.5 s 采集一次数据,这样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得到燃料的实时变化情况,通过其变化曲线的瞬时斜率就可求出单个油盘的质量损失速率。

《3.2 实验安排》

3.2 实验安排

在实验中,选取了 4 种不同的油盘,油盘尺寸分别为 0.25 m ×0.25 m,0.3 m ×0.3 m,0.5 m ×0.5 m,0.6 m ×0.6 m。油盘的深度为 0.05 m,实验所用的燃料为柴油,每次实验用油大约 600 mL,对于喷淋实验,在点火时同时开启喷淋,喷淋工作压力分别为 0.05,0.075 MPa 和 0.1 MPa,实验工况共 16 组,每次实验持续时间约为 600 s,具体实验工况以及实验结果见表 1。

《表1》

表1  试验工况统计及结果

Table 1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est conditions

《4 结果与讨论》

4 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当中,只有上部 8 支热电偶处在烟气之中,对两串热电偶 TA 和 TB 取水平位置平均,对处于烟气层中的 8 支热电偶取空间算术平均,得到不同实验状况下烟气层平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3 所示。从图 3 可以看到,在无喷淋情况下,烟气温度较高。喷淋作用后,烟气温度明显降低,但在不同压力下,温度差别不大。

《图3》

图3  热电偶平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Fig.3  Change of mean temperature of thermocouple with time

对每次实验的平均值在平滑时间段内取平均,可以得到各次实验的烟气层的平均温度。 烟气层的平均温度见表 1。

根据表 1 中的输入参数,对式(14)进行数值求解,可得到自然排烟情况下烟气层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烟气层高度在不同火源和不同喷淋情况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 4。

《图4》

图4  不同尺寸油盘不同喷淋压力下的烟气沉降

Fig.4  Smoke filling of different fires under different sprinkler pressure

喷淋对烟气层冷却之后,在自然填充情况下,烟气层下降速率变慢。 但是有自然排烟的情况下,喷淋作用后,烟气温度下降,浮力降低,自然排烟量减小,会造成烟气层下降速率同比无喷淋的情况下变大。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同一火源的烟气沉降速度非常接近;自然排烟可以使烟气层稳定在一定高度,如在无喷淋情况下,对于 0.5 m ×0.5 m 油盘,烟气层高度可稳定在 3.626 5 m,对于 0.6 m ×0.6 m 油盘,烟气层高度可稳定在 3.378 8 m;喷淋冷却烟气层之后,烟气层最终稳定高度降低,但在不同压力下差别较小,如对于 0.3 m×0.3 m 油盘,烟气层最终稳定高度为 3.785 4 m;当喷淋压力为 0.05 MPa 时,烟气层最终稳定高度为 3.620 2 m,降低 4.4 %;当喷淋压力增大到 0.1MPa 时,烟气层最终稳定高度为 3.575 1 m,降低 5.6 %,两种压力下烟气层厚度的最终差别为 1.2%。

《5 结语》

5 结语

文章在自然排烟与喷淋冷却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的烟气层沉降模型。开展了相应的实验作为模型输入参数,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烟气层沉降结果。结果表明,喷淋冷却与自然排烟耦合作用下,烟气沉降速度相差很小。随着压力的增大,烟气层最终沉降高度相差较小,如对于 0.3 m ×0.3 m 油盘,烟气层最终稳定高度为 3.785 4 m;当喷淋压力为 0.05 MPa 时,烟气层最终稳定高度为 3.620 2 m;当喷淋压力增大到  0.1 MPa 时,烟气层最终稳定高度为 3.575 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