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宝钢) 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综合实力最强的钢铁联合企业。2004年7月12日,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500强排名中, 宝钢以营业收入1 204亿元人民币 (折合145.48亿美元) 列第372位, 成为中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率先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同年10月, 公司董事长谢企华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50强的第二名。

1978年12月23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第二天, 宝钢打下了第一根桩;1985年9月、1991年6月, 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工艺的同时, 宝钢抓住发展机遇, 又自筹资金520多亿元建设三期工程, 并于2000年6月建成投产。1998年11月, 以原宝钢为主体, 吸收上钢系统、梅山钢铁, 实施上海地区钢铁工业的联合重组, 成立上海宝钢集团公司。2000年2月宝钢股份公司成立并于同年12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通过引进吸收和持续创新, 宝钢主体生产工艺和装备全部采用当代钢铁冶炼、冷热加工、液压传感、电子控制等先进技术,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并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控制、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 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领跑者。2004年宝钢产钢2 141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1 618亿元, 利润219亿元。2004年12月6日, 标准普尔宣布宝钢的长期外币信用评级为BBB+, 前景展望为稳定 (国家主权级) 。在《财富》杂志新近公布的“最令人尊敬公司 (钢铁行业) ”排行榜上, 宝钢排名第三。

宝钢致力于成为中国钢铁精品基地和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 产品聚焦于汽车、家电、造船、石油开采、油气输送、压力容器、集装箱用材、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高端产品领域, 建立了相对合理的产品结构, 板材比例达到80%。近年来, 宝钢的汽车板、造船板、石油和管线用钢、不锈钢、电工钢、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大幅上升。2004年宝钢生产汽车板已达184万吨, 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 并具备了向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制造商供货的能力, 一汽大众奥迪A6、上海大众帕萨特、上海通用别克等国内高档次轿车都已用上了宝钢板。宝钢的家电用钢、塑模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油井管、石油钻杆被各大油田普遍采用, 并出口中东、欧美等市场。宝钢生产的船板通过了8家国际船级社的质量认证, 能覆盖大型船舶整船供应, 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0%。宝钢的高等级管线钢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在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中, 宝钢以66%的供货量成为最大的管材供应商;在苏丹管线、土耳其管线等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工程的国际招标中, 屡屡中标, 并为陕京复线开发出目前国内钢级和规格最高的X80管线钢。宝钢的钢帘线盘条得到世界最大钢帘线生产企业比利时贝卡尔特公司的认可, 并成为其战略供应商。宝钢还为“神舟”四号、五号航天飞船关键部位提供耐高温用材。

宝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进步方针, 注重核心技术的培育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26年来, 宝钢从一家引进技术最多的大型钢铁企业发展为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的全国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 并荣获“国家企业技术进步奖”。目前, 宝钢炼铁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钢水纯净度的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已经形成了低成本铁水生产技术-纯净钢冶炼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的核心技术链。围绕战略产品和核心技术链, 宝钢每年都有一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或替代进口, 新产品试制量以每年50%以上的增长率提升, 专利申请量以20%幅度逐年递增。2004年, 申请技术专利400项, 审定技术秘密1 244项。

宝钢坚持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 通过推进企业系统创新ESI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宝钢不仅建立了完善的过程控制和生产控制系统, 而且建立了面向战略客户的协同商务系统。2003年8月30日, 温家宝总理视察宝钢, 在观看宝钢股份生产管理系统演示后指出, 宝钢的信息化实践就是“工业化加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这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 宝钢股份获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第一名, 成为首批“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 2004年宝钢股份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再拔头筹。宝钢自主研发,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客户驱动的宝钢敏捷制造管理系统”, 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刚性生产线”进行柔性管理, 体现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的先进理念, 技术内涵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 宝钢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 大力推进与国内外同行、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 初步构建了未来持续发展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在上游领域, 宝钢与国内外著名的资源供应商结成有资产关系的战略合作伙伴, 确保了铁矿石、煤、镍等重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与巴西CVRD合资组建宝华瑞, 取得每年600万吨铁矿资源的稳定供应;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合资组建宝瑞吉, 取得每年1 000万吨铁矿资源的稳定供应。在下游领域, 宝钢先后与一汽、上汽、东风等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结成战略合作关系, 加强了宝钢与下游企业在钢材供应、技术开发、钢材加工、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在国际同行方面, 与新日铁、阿塞洛签订协议, 合资建设世界顶级汽车板生产厂;与阿赛洛联姻, 合作建设激光拼焊生产线;与日本住友等合资建设一汽宝友激光拼焊生产线。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 宝钢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市场协调能力和产业链影响力。

宝钢从建厂开始, 就瞄准世界一流环保目标, 把环保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着力打造“绿色宝钢”, 建立了严格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宝钢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利用率接近100%, 水循环利用率达97.6%, 废弃物利用率接近100%, 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厂区绿化率达到42.5%,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风景区标准。2004年吨钢综合能耗为675 kg标煤, 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吨钢耗水2004年全年平均为4.08 m3, 仅为国内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宝钢股份是国内冶金系统第一家通过ISO14001环境认证、“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评审验收和对外发表环境年度报告的企业。宝钢集团内的老企业配合上海吴凇地区的环境整治, 通过近几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和环保治理, 工艺装备和环保条件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宝钢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1994年, 宝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迄今保持着全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站总人数、目前在站人数、出站后留企业人数的三个第一。宝钢注重员工成长, 集纳国际知名企业的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 构筑了作业管理层、工厂管理层、专业管理层、经营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五个层面的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和能力拓展培训体系;通过“职工素质工程”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在宝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 历代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发展时期都对宝钢提出过很高的要求和希望。建设初期, 陈云同志要求宝钢不但要严格, 而且要苛求。邓小平同志勉励宝钢人“掌握新技术, 要善于学习, 更要善于创新”, 提出了宝钢要在发展中创新的思想。江泽民同志要求宝钢“办世界一流企业, 创世界一流水平”, 为宝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格苛求的精神, 学习与创新的道路, 争创一流的目标”构成了宝钢企业文化的主线, 是宝钢26年来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努力方向。

长期以来, 宝钢坚持每年把10%的产品投放国际市场, 接受最挑剔用户的检验。1990年10月, 宝钢热轧卷首次出口德国、日本。2001年, 宝钢汽车板登陆欧洲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 宝钢的产品已经批量进入菲亚特、福特、开利、伊莱克斯、惠而浦、梅洛尼等国际知名汽车、家电企业, 并建立了涵盖亚、欧、美、澳等世界各大洲的全球营销网络和完备的分销、加工配送体系。近年来, 宝钢进一步深化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实现了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到对外直接投资, 与巴西CVRD、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在海外的合资企业已开始运营, 与巴西CVRD合资组建钢厂项目已获国家批准立项, 开展可行性研究。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宝钢已经奠定了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具备了与国际一流钢铁企业对话的实力。2003和2004年的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 宝钢均位居第六。核心企业宝钢股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综合成材率、吨钢综合成本、EBITDA边际等指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展望未来, 宝钢新一轮的战略目标是:跻身世界500强中的优秀企业, 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综合竞争力、备受社会尊重的、“一业特强、适度相关多元化”发展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战略目标, 宝钢明确了分两步推进的阶段性目标:到2005年, 钢铁主业保持在中国钢铁业中的领先地位, 建成中国最大、最具竞争力的钢铁精品基地和钢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基地;到2010年, 宝钢钢铁主业的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三名, 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集团。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无愧中国钢铁骄子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