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

一、前言

秦巴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气候和生态分界线,横 跨陕西、四川、重庆、河南、湖北、甘肃五省一市, 涉及 20 个设区市及甘南藏族自治州、湖北神农架林 区,119 个县(区、县级市)[1]。该区域地貌形态多 种多样,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发展区 域特色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2]。同时,受地 域和交通条件限制,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是中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也是未来几年我国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区内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生态脆 弱,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1,3]。

工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一个 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以工业兴省、强市、 富县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 [4]。 但工业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 进步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秦巴山脉 作为我国 16 个主要的扶贫攻坚区域之一,正处于 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期,但作为国家绿肺、中央 水库和生物基因库,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在当前条件与发展机遇下,如何在自身生态环境承 载能力范围内快速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保住 青山绿水的同时实现百姓脱贫致富,是秦巴山脉区 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秦巴山脉 区域工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地 的优势,提出在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该区域工业 绿色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策略和保障措施, 以期为未来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对策提供可供参 考的思路与借鉴。

《二、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现状、特点与存 在问题》

二、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现状、特点与存 在问题

近十多年来,在国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 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战略 部署机遇期,秦巴山脉区域大力推进生产力布局调 整,工业有了较快发展,规模效益持续增加,对该 区域人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 一 ) 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现状》

( 一 ) 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现状

1. 工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

表 1 给出了分别统计的 2010 年和 2014 年陕 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五省涉及秦巴山脉的 26 个地级市(州)和重庆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分布情况,由表 1 可知,2014 年除甘肃省,重庆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安康市、 汉中市,四川的巴中市和湖北的神农架林区外,其 他省(市)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在三种产业中均最 高,且大多数地方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占当地经济 产值近一半以上。较 2010 年,有 18 个地市(州、区) 2014 年的第二产业产值比例都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可见工业在秦巴山脉的区域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

表 1 秦巴山脉地区所辖市产值情况

2. 基本形成系统的现代工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秦巴山脉区域已基本 形成了包括装备制造、原材料制造、消费品制造、 电子产品制造、能源生产制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六大 门类三十多个细分行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其中有不 少行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如:十堰的东风汽车,汉中的轻型运输机,汉中的汉川机床,天水的星火 机床制造产业基地,覆盖河南省的洛阳市、三门峡 市和陕西省渭南市的小秦岭地区的金、钼治炼与深 加工基地和陕西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的铅锌冶炼 与深加工基地,陕西安康的富硒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以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很公司、四川新中方医药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 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基地,以甘肃陇南为代表的 油橄榄产业开发基地,四川达州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和以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集成 电路生产和半导体器件封装测试产业基地等。

3. 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16 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和 22 个省级工业园区在 该区域形成“外围四区中央一带”的分布格局。工 业园区作为“要素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创 新示范、政策引导”的特殊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工业企业发展较快

在该区域内部和外围形成一批在全国或国际具 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企业,成为秦巴山脉区域经济发 展的引领者。如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河南洛阳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一 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西峡的宛西制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长虹电子 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阆中的保宁制药有限公司等。建成全国面积最大、 销售额最高的汽车配件交易市场——“中国(十堰) 汽配城”,年交易额达 200 亿元。

《(二)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的特点

1. 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得到普遍重视

该区域的大部分市、县都已充分认识到走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走环保优先、生态 至上的发展之路,即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 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能源消费、重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方式。围绕 高耗能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生态工业格 局,初步形成规模化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 采选加工、能源化工、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 林果加工等产业体系的循环链。

2. 部分地方实现精准功能定位和错位发展

为形成区域核心竞争优势,避免区域内恶性 竞争和同质化倾向,部分地方基于国际产业走势、 自身资源禀赋和工业经济发展特点,在辖区内精准 划分功能区,实施分类指导,主动调整产业布局, 引导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发展。如重庆市针对辖区内 各区域的地理和生态特点,将其划分为都市功能核 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 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 域,按照禁止和限制两类列出了五大功能区的产业 投资负面清单。其中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未来工业化 的主战场,严格限制建设高耗水和可能对主城区大 气产生影响的高污染工业项目;而对位于秦巴山脉 核心区域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禁止布局资源 环境超载的产业项目和落后产能,同时引导该区域 内的 7 个县市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大绿色循环 发展。

3.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军民融合初见成效

秦巴山脉区域在 20 世纪 50 到 70 年代作为国 家国防工业的重要建设基地,积淀有航空、航天、 核工业、机械、电子等装备制造领域的众多军工企 业。如今这些军工企业的大部分已经融入当地经济, 逐步走向“保军转民”和“军民融合”的发展之路,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一些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迅速

依托秦巴山脉区域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和得 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具有竞争性、成长性的清洁能 源(风电、水电、光伏等)产业、绿色生物资源产业(农 林畜牧特产加工、生物医药)和矿产品(钼、钨、黄金、 岩盐等)精深加工产业在该区域发展迅速。

5. 产业发展初步实现园区化承载

秦巴山脉区域目前已经建设的众多的工业园 区、产业基地、高新区和开发区,正在发挥越来越 大的集聚效应,其战略支撑和综合带动功能不断增 强,形成了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竞相发展的园区 化承载格局。

《(三)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秦巴山脉区域的工业发展很有成效,但因 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还有诸多问题亟需 解决。

1.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 基础依然薄弱

秦巴山脉区域的整体工业素质呈现东强西弱、 南北相当的态势,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如湖北十堰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甘肃陇南地区还处于 工业化起步阶段,有的县基本没有工业;重庆的万 州,四川的达州,陕西的汉中、安康工业发展基本 相当,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来看,该区域 工业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处在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与其在区域 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明显反差。

2. 产业层次偏低

在该区域工业经济中,以初级加工为主的资源 开发型产业占比很大,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 少数偏远县工业还停留在农副产品手工作坊的水 平,吸纳和转移当地农民就业能力弱。高科技、高 附加值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3. 创新能力偏差

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氛围在秦巴山脉区域的 中小企业中尚未形成,半数以上的企业既未建立技 术研发机构,也未建立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多数 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技 术创新方式主要是引进和模仿,地方工业的发展主 要依靠规模扩张。

4. 各类人才缺乏

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促使当地的人力资 源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流动并聚集,造成秦 巴山脉区域各类人才匮乏,每万人的科技人员不足 200 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0 %)。且因地域、交 通条件限制,产业配套、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 差,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不完善,很难吸引各类人才到秦巴山脉区域创 业、就业。

5. 国家投入偏少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秦巴山脉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所投入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农业、林业、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 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针对区域 内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国家投入与支持较少。一些 项目即使得到国家资金支持,但因所在地政府财力 困难,拿不出配套资金而难以实施。先天性“自我 造血”功能差,导致该区域申请银行贷款和招商引 资难度加大。

6. 信息化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战略布局与合作联动 机制,秦巴山脉区域不同地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 衡,区域内未实现互联互通;受自然条件限制, 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服务能力不足;信息 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够,尚不能完全满足工业 绿色发展需求。

《三、生态环境约束下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 发展的策略》

三、生态环境约束下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 发展的策略

秦巴山脉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国家生态安全, 意义重大。该区域环境脆弱,一旦污染与破坏,极 难修复。在这种生态环境的约束条件下,秦巴山脉 区域的工业绝不能按传统的工业发展老路前行,要 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最新成果,以技术、管 理、政策创新为动力,保护优先,在现有的工业发 展基础上,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突出优势、特色发 展,区域联动,走绿色智慧生态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 念,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 集群化推进,科技化创新,信息化融合,绿色化发 展,循环化提高”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重点发 展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绿色新 兴产业,全力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构造优势突 出、特色鲜明、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 体系,建设 “绿色、魅力、富裕秦巴”。

《(二)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具体策略》

(二)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具体策略

1. 生态保护优先

按照国家已有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对秦巴山 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产业布局。秦巴山脉区域 内部相当一部分地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 重要区和极重要区。在这些地区绝不允许发展可能 带来任何污染的工业,只能适度发展无污染的绿色 产业,原来布局在这些地方的重工业应逐渐向秦巴 山脉区域外围协调区转移。

2. 严格限制传统产业发展

目前在秦巴山脉区域布局的传统产业主要有钢 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和服装纺织 等。对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服装纺织工业, 应严格限制产能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渐将 位于秦巴山脉中央核心地带生态安全极重要区和重

要区的企业向外围协调区工业园区迁移,同时鼓励 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提质增效,适当延伸产业链。对 于化学工业,应严格限制非金属化工制品发展,鼓 励企业由传统基础化工原料加工向精细化工产品制 备方向转型;基于秦巴山脉的矿产资源优势,重点 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材料和电子化学材料。 对于装备制造工业,应基于积淀的产业优势,重点 发展航空、汽车、机床等装备制造,提倡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和再制造,提供精细化特色服务。

3. 加强特色绿色产业培育

秦巴山脉生物种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 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绿色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 药材之乡”,共有中药材 2 400 余种,属于《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规范的正式中药材 282 种,占全 部规范中药材的 62.3 %。杜仲、厚朴、红豆杉、天 麻、黄连、绞股蓝、葛根、山茱萸、五味子等是全 国少有的盛产区,而且天麻是全国第一大产区,绞 股蓝为秦巴山区独有;秦巴山脉也是我国漆树、核 桃、茶叶等资源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5]。这里森林覆 盖面积大,人为污染极其轻微,空气和水质量良好, 区域生态环境符合生产 AA 级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 准 [6],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良好条件。应依托该区 域药材种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中成药和生物制剂 产业,采用绿色先进工艺设备,做好废水治理与废 弃物利用;依托核桃、板栗、茶叶、魔芋、食用菌、 木本油料、生态养殖等特色农林畜牧产品资源,发 展有特色的有机食品、有机果品、绿色饮料、绿色 蛋肉、富硒食品和林果加工业,畜禽肉食加工业, 食用菌产业,茶产业和木本油料产业。打破“一村 一品”和“一县一品”的格局,开展秦巴山脉区域 绿色农林畜牧产品的联片标准化,做出品牌和规模; 高起点开发利用该区域的水资源和碳汇资源,培育 水经济产业和碳汇经济产业。

4. 慎重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产业

秦巴山脉区域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已发现矿产 100 余种,包括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能 源和非金属等。过去几十年,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出现了 诸如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乱开滥采等问题 [7]。对于秦巴山脉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应慎重规 划,可有计划开发外围协调区的高储量优质矿产资 源,延伸产业链,多省联合建设绿色矿产开发工业 区:在秦巴山脉区域东北部的外围协调区(小秦岭 地区)联合陕西、河南建设金、钼矿产绿色开发工 业区,在秦巴山脉区域东北部的外围协调区联合陕 西、甘肃和四川建设铅、锌等矿产绿色开发工业区, 在秦巴山脉区域西南部的外围协调区依托四川建设 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的绿色开发工业区;对于位于 秦巴山脉中央生态安全重要区和极重要区的矿产资 源只勘探不开发,积极推进已开矿山的关闭与生态 恢复工作。

5. 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基于秦巴山脉区域的资源分布特点,梳理现有 园区情况,准确定位各工业园区功能,从区域整体 出发,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 高效、协调优化、集中承载转变;完善工业园区基 础设施,推广普及园区内能源、资源循环系统建设, 实现废水、废热、废渣在园区内可循环利用;完善 园区工业互联网设施,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设施,建设智能化园区;以工业 园区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在 园区集聚发展。

《四、实现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 措施》

四、实现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 措施

《(一)加强区域协调联动》

(一)加强区域协调联动

1. 加强统一领导推进

在国家层面组建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领导小 组,制定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 划,统一组织推进秦巴山脉区域协调合作与联动发 展,及时协商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 建立秦巴山脉区域地级市联席会议制度

成员由区域内各地级市市长组成,各地级市市 长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主持人,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 议,共同研究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的重 大问题,采取统一措施,协作联动,积极推动,促 进协同发展。

3. 组建秦巴山脉区域智库联盟

重点开展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协同、加大 生态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基础互通、打造内 陆开放高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 组建秦巴区域产业联盟

由行业或产业协会与区域内大中型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建立产业链延伸对接项目汇集发布机制, 推动全区域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互补发展。

《(二)制定科学可行的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 规划》

(二)制定科学可行的秦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 规划

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秦 巴山脉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构筑绿色低碳循环 发展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和绿色农林畜牧产品加工等产业,强化工 业园区载体功能,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重点扶 持新技术和新产业。

《(三)加快制度体系建设》

(三)加快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秦巴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评价考核制 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与用途管制制度,以生态红 线为依据的工业发展环境保护制度,矿业资源绿色 开发与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排放权交易制度, 绿色税收制度。

《(四)重视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四)重视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制定并实施专门的人才引进规划;利用区域生 态优势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周边大城 市高技术人才到本区域创业、就业;由当地政府与 大企业合作,建设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依托当 地产业开展职业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

《(五) 创新金融支持机制》

(五) 创新金融支持机制

按照中央和省市共建模式,组建“秦巴绿色 发展银行”。设立秦巴山脉区域绿色产业发展基金, 建立政府 – 银行 – 企业间的有效协作机制,更好地 促进企业、产业发展。

致谢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得到陕西、河南、 湖北、四川、甘肃五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及该五省 一市涉及秦巴山脉的各市、县政府,“秦巴山脉绿 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综合组和陕西、河南、 湖北、四川、甘肃、重庆六个地方专题组的大力支 持,特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