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前言

泰州大桥北锚碇位于长江下游泰州市永安洲侧,场址区中心桩号距长江江边约 430 m,西侧距达标大堤区最短距离约 170 m,北侧距大堤约 200 m。 地貌属长江下游新三角洲冲击地貌,场址区地势平坦,地面标高 +2.4 ~+2.5 m,覆盖层最大厚度近 200 m,具明显的分层特征。 地层以粉细砂为主,伴少量卵砾石或亚黏土层、中粗砂。 场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历史上未发生破坏性地震。 锚碇基础采用矩形沉井基础方案,沉井长和宽分别为 67.9 m 和 52 m,平面共分 20 个井孔。 北锚碇沉井高 57 m,分 11 节。 第一节采用钢壳混凝土沉井,高 8 m;第二至第十一节除第十节为 4 m 外其余均为 5 m。 封底混凝土厚度为 10 m,沉井顶面标高为+2.0 m,基底标高为 -55.0 m。 根据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北锚沉井基础的工程特点和地质情况,在沉井下沉的初期,即沉井下沉的前五节采用了降排水下沉施工,下沉至 -23 m,最大降水深度 28 m。 采用降排水下沉施工,具有下沉效率高,易控制,能够形成良好的下沉导向,从而确保沉井的下沉速度和精度等多项优点,同时下沉的成本相比不排水下沉低。 但沉井采用降水下沉施工易导致周边建(构)筑物和道路的不均匀下沉,因此保证周围建筑的安全应当是施工的关键之一。

《2 降排水下沉施工》

2 降排水下沉施工

《2.1 降水》

2.1 降水

降排水下沉首先要将沉井周围水位下降到施工面以下,经计算,要达到降水目标,需要在沉井周围布置 16 个降水井。 考虑到沉井施工对抽水井可能的影响,抽水井布置在与沉井外壁距离约 10 m 处,在锚碇基坑外围沿沉井平行均匀布置,降水井深度为 30 m,如图 1 所示。

《图1》

图 1 井点平面布置 (单位: cm)

Fig. 1 Plane layout of well points(unit: cm)

《2.2 吸泥下沉施工》

2.2 吸泥下沉施工

每个吸泥施工井孔内布置两支高压水枪和一台泥浆泵(见图 2)。 高压水泵提供高压射水,泥浆统一通过泥浆管排放到泥浆池,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水经过蓄水池循环利用。

《图2》

图 2 排水下沉井内设备布置立面图

Fig. 2 Vertical layout of the equipments in the dredging well

《2.3 吸泥机施工工艺》

2.3 吸泥机施工工艺

1) 整体顺序。 为了便于施工控制,将沉井 20 个隔仓分为 A,B 两区(见图 3),冲泥下沉的整体顺序为先 A 区,再 B 区。 先用高压水枪冲刷沉井 A 区中央各格的锅底,形成大锅底,然后扩大对称均匀冲吸其他四周边 B 区的井格,逐步让沉井刃脚下沉。

《图3》

图 3 下沉冲刷总体顺序

Fig. 3 Overall flushing sequence of the sinking

A 区为下沉的中心区域,在整个下沉过程中可一直悬空,但锅底不宜太深,保持在 1.5 m 左右。 A 区隔墙悬空控制在 1 m 以内,B 区隔墙悬空内壁控制在 50 cm 以内,四周外墙控制在 20 cm 以内,需要冲刃脚时要做到对称、均匀,且开挖深度不能太大。

2) 每个井孔的除土方式。 每个井孔冲吸施工中(见图 4),首先在吸泥机的吸泥龙头下方(一般均造在锅底中央)冲出一个直径约为 2.0 ~2.5 m 集水坑,其次集坑四周外冲出几条水沟,再次可向四周开挖锅底 A,为防止突沉,引起沉井较大的偏差,并减小井外土体扰动坍塌等情况,可在四周刃脚旁保留 0.8 ~1.5 m 的土堤不被冲击。 待锅底开挖完毕后,再逐步均匀地冲挖土堤,第一步先冲挖四角的土堤 B,第二步冲挖四周的土堤 C,最后冲挖定位点处的土堤。 如图 5 所示。

《图4》

图 4 吸泥取土下沉

Fig. 4 Sinking by mud absorbing

《图5》

图 5 单个井内吸泥机除土示意图

Fig. 5 Schematic plan of mud absorbing machine in a single well

每次下沉离终沉尚有 1 m 左右时,A 格隔墙悬空应逐渐减少,控制在 50 cm 左右,B 格控制在 20 cm 以内,且锅底逐渐减小,以能出泥为标准,并降慢下沉速度,随着沉井下沉,B 格应形成隔墙不悬空挤土下沉,若沉井不能下沉或下沉太慢,为使沉井下沉,可平扫 A 隔墙底,使其悬空和平扫 B 隔内隔墙底部,形成中心向四周近似梯度的受力工况,以便下一节接高时,基地反力面积较大,受力均匀,沉井顶面不产生负弯矩或负弯矩较小。

《2.4 施工监控》

2.4 施工监控

降排水下沉施工速度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

大,施工监控极为重要。 施工监控的内容和监测频率具体为:

1)沉井姿态水准测量监控,每小时监测一次。

2)沉井刃脚反力、土体侧压力、钢筋应力,每 4 个小时监测一次。

3)沉井周边地基土(含长江大堤)的位移监测,每 2 个小时监测一次。

4)沉井井内地形监测每天一次。如出现异常,再根据情况提高监测频率。

《2.5 降排水下沉问题的预防和处理》

2.5 降排水下沉问题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大型沉井基础来说,由于对场地地质工程条件和环境影响因素的局限性,沉井基础在施工中风险相对较大。 沉井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翻砂、下沉过缓或停滞下沉和下沉偏差。 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预防这类情形的出现。 主要措施如下:

1)通过避免下沉吸泥过程中形成刃脚下翻砂通道,刃脚尽量埋于土中。 井内水头高出地下水位 2 m 以上,以此避免翻砂。

2)在水力吸泥机处先形成锅底,利用高压射水沿水力吸泥机周围向外射水吸泥;当中间锅底达到预想效果时,可适时进行四周刃脚的吸泥,此时严格控制吸泥深度、均匀对称 20 cm 一层,当沉井下沉后再重复此道工序,使沉井平稳下沉。

3) 对于沉井施工下沉偏差,预防和处理方法有:a. 重点控制在初始精度,使沉井形成正确的下沉导向;b. 除土施工采用同步对称,并且先中间后四周的顺序;c. 加强沉井下沉过程的监测和资料分析,尽早发现及时纠正;d. 在刃脚高的一侧加强取土,低的一侧少挖或不挖土,待正位后再均匀取土。

《3 结语》

3 结语

泰州大桥北锚碇沉井采用降排水下沉至-23.159 m,累计下沉 25.159 m,累计进行 24 天,平均日下沉 1.05 m,最多日下沉 2.338 m,两项均为当时国内施工最快记录,平面偏差和垂直度也远优于规范要求,为以后的类似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下沉过程中要每天监控降水井的降水深度,密切关注下沉出渣的成分,适当调整吸泥方法,对于砂土采用少冲多吸的方法,对于黏性土采用多冲少吸的方法,提高出土效率。

2)该工程分两次降排水下沉,一次下沉最大深度达 19.5 m,开始沉井入土比较浅、重心较高,可先形成小锅底,在隔墙处控制其悬空高度,形成良好的下沉导向,而后再转变至大锅底吸泥下沉。

3)第二次降排水下沉前,即在沉井接高完成后,砼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要开始进行降水的施工,循序渐进逐次开启降水设备,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立即可以进行吸泥下沉施工,减少工序转换时间。

4)为减少沉井下沉时对周边土体的影响,提前在沉井周边利用砂土进行回填,形成土堤保证周边土体下沉后及时回填。

5)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次尽量多接高几节,减少工序转换,可有效减少降排水下沉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小对附近环境的影响。

6)在施工场地允许情况下,尽量将沉淀池修筑得大一些,减少施工过程的干扰。

工程实践证明,泰州大桥北锚碇超大型沉井基础降排水下沉投入设备合理,机具布设实用,沉井基础周边建筑物未受到影响,施工监控有效,沉井姿态良好,下沉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