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优先出版 当期阅读 过刊浏览 作者中心 关于期刊 English

《中国工程科学》 >> 2009年 第11卷 第6期

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

收稿日期: 2009-03-13 发布日期: 2009-06-15 15:31:06.000

下一篇 上一篇

摘要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参考文献

[ 1 ]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科学时报,2008,6-24

[ 2 ] 李四光.谈论地震预报问题[M].李四光文集第七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3 ] 张培震,王琪,马宗晋.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J].地学前缘,2002,4,9(2):442-450 链接1

[ 4 ] 梅世蓉,冯德益.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 5 ] 田毅文.那五处形变观测点[N].第一财经日报,2008-05-14

[ 6 ] 张国民,张晓东,吴荣辉,等.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5) 链接1

[ 7 ] 甲丁.我国明年(2009年)地震科研重点支持7个领域[N].地质勘查导报,2008-10-18(3)

[ 8 ] 陈章立.地震预报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地震出版社,63

[ 9 ] 梅世蓉,冯德益.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0]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强地震短期预测综合预报方法与方案[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11] 傅承义.关于地震发生的几点认识(红肿现象)[J].地震战线,1971,(8):35-36

[12] 李善邦.中国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8

[13] 梅世蓉,冯德益,等.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28

[14] 陈章立.浅论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基础[M].北京:地震出版社,2-3

[15] 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等.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J].灾害学,2006,31(3):9 链接1

[16]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强地震中短期预报方法及其效能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11

[17] 赵玉林,钱复业.唐山7.8级强震前震中周围形变电阻率的下降异常[J],地球物理学报,1978,21(3):181-190 链接1

[18] 易蓉蓉.人们何时能准确预报地震[N].科学时报,2006-07-26(A2)

[19] 陈立德,付虹.地震预报基础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8

[20] Tom Parsons, Chen Ji , Eric Kirby.Stress changes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ncreased hazard in the Sichuan basin[ J] .Nature, doi10.1038 /nature07177 , 2008 链接1

[21] 马宗晋.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J].地震地质,1980,2(1):39-47 链接1

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