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优先出版 当期阅读 过刊浏览 作者中心 关于期刊 English

《中国工程科学》 >> 2011年 第13卷 第4期

沙湾组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 257001

资助项目 :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2006CB202306);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科研项目“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缘地区圈闭识别与成藏模式研究”(P03011)、“储层地震属性优化及属性体综合解释技术研究”(P04033)、“准噶尔新区大中型油气田成藏规律及评价技术”(P05005);胜利油田科技项目“准噶尔盆地西缘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目标研究”(YKK0808)、“春光油田浅薄层稠油开发关键技术研究”(YKY0906) 收稿日期: 2010-09-19 发布日期: 2011-04-08 12:00:13.000

下一篇 上一篇

摘要

准噶尔盆地沙湾组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存在油砂体规模较小、油层薄、储层岩性变化快等勘探难题。2005年,排2井在沙湾组钻遇油层,日产油49.6 t,地面原油粘度为1.6 mPa·s。立足实践、大胆开拓促成了沙湾组浅层、稀油、高产岩性油藏的突破,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车排子地区具有多油源输导、多层系含油、多类型富集、多品位共存的复式聚集特点和“三层楼”油气成藏模式。沙湾组轻质油藏油砂体形态与振幅属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够通过地震属性有效识别油水边界。稀油油浸为含油性下限,粉细砂岩为岩性下限,渗透率0.022 μm2 、孔隙度 20 %为物性下限,油层声波时差大于 300 μs/m,电阻率大于1.5 Ω· m,电阻增大率大于 5.5。 已发现沙湾组油藏 23 个。

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参考文献

[ 1 ] 李丕龙.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大油气田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5,26(6):7-9. 链接1

[ 2 ] 王连芳.解放前我国学者对新疆石油地质的调查和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5):439-441. 链接1

[ 3 ] 新疆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五.新疆油气区.准噶尔盆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8,9,30,385-386.

[ 4 ] 党玉芳,尚春,宁良.物探新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浅层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27(增刊A):486-488. 链接1

[ 5 ] 付广,孙永河,吕延防.输导通道类型对天然气聚集效率的影响[J].地质论评,2006,52(2):236-242. 链接1

[ 6 ] 马宗晋,曲国胜,李涛.准噶尔盆地盆山构造耦合与分段性[J].新疆石油地质,2008,28(3):271-277. 链接1

[ 7 ] 邱楠生,杨海波.准噶尔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2,37(4):423-439.

[ 8 ] 杨藩,唐文松,魏景明.中国油气区第三系———西北油气区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 9 ] 洪太元,张福顺,由伟丰.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排2井地层划分[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1(1):22-25. 链接1

[10] 邢凤存,陆永潮,刘传虎.车排子地区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78-83,106. 链接1

[11] 王振奇,支东明,张昌民.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源探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38(增刊):97-104. 链接1

[12] 张枝焕,秦黎明.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南北两侧含油构造油源及烃源灶转移[J].中国地质,2009,36(4):826-836. 链接1

[13] 王学忠,刘传虎,王建勇.应用三维地震属性识别春光油田原始油水界面[J].特种油气藏,2009,16(3):48-49,52. 链接1

[14] 汪彩云.地震技术在车排子地区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2(4):280-285 链接1

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