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优先出版 当期阅读 过刊浏览 作者中心 关于期刊 English

《中国工程科学》 >>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理论与实践

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

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资助项目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GYHY201006053,GYHY201206042,GYHY2011060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7200) 收稿日期: 2012-06-25 发布日期: 2012-09-25 09:17:42.000

下一篇 上一篇

摘要

我国是气象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西南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与我国夏半年的暴雨洪涝灾害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基于西南涡理论研究与科学试验现状,阐述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对西南涡基本信息、理论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意义。从站点分布、设备技术、观测要素等方面,提出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的设计思想与技术原则。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了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布局工程,并于2010年、2011年开展了两次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检验了观测布局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推动了西南涡研究与业务的进展。最后,从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的需求、现状和效果,进一步指出了加强其观测布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

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参考文献

[ 1 ] 李崇银,黄荣辉,丑纪范,等,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 2 ] 卢敬华,西南低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 3 ] 李跃清,赵兴炳,邓 波.2010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30(4):80-84. 链接1

[ 4 ] YehT C.The circulation of the hi gh tropo sphere over China in the winter of 1945—1946[J].Tellus,1950,2:173-183. 链接1

[ 5 ] Yeh T C.On the fomation of quasigeos rophic motion in the at-mosphere[J].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957,the 75 th Anniversry Volume:130-134.

[ 6 ] 叶笃正,高由禧·青藏高原气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 7 ] 章基嘉,朱抱真,朱福康,等,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 8 ] 周秀骥,罗 超,李维亮,等,中国地区臭氧总量变化与青藏高原低值中心[J].科学通报,199,40(15):1396-1 398. 链接1

[ 9 ] 陶诗言,陈联寿,徐祥德,等,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一)[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0] 陶诗言,陈联寿,徐祥德,等,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11] 陶诗言,陈联寿,徐祥德,等,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三)[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12] Ding Y H,Zhang Y Q,Ma G Q H.Analysis of the la rge-ale ci rculation features and synoptic system in East Asia during the inte nsive observation period of GAME/HU BEX[J].Joum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 iety of Japan,2001,79:277-333.

[13] 吴国雄,孙菽芬,陈 文,等,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对气候灾害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4] Randel wJ,Park M.Deep convective infl uence on the Asiansummer monsoon anticyclone and associated tracer variability ob-served with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J].J Geophys Res,2006,111,D12314,doi:10.1029/2005JD006490

[15] 徐祥德、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10):96-107. 链接1

[16] 徐裕华,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17] Li Yueqing,Li Dejun,Yang Song,et al.Cham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J].Meteorol Atmos Phys,2010,106:49-56. 链接1

[18] 李跃清,张晓春.“雅安天漏”研究进展[J].暴雨灾害,2011,30(4):289-295 链接1

[19] Bolin B.On the infl ue nce of the earth´s orography on the wester-lies[J].Tellus,1950,2:184-195. 链接1

[20] 王作述,汪迎辉,梁益国.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M]//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257-267.

[21] 李跃清.1998年青藏高原东侧边界层风场与长江暴雨洪水的关系[J].气科学,2000,24(5):641-648.

[22] 陈忠明,闵文彬,崔春光,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高原气象,2004,23(增刊):1-5. 链接1

[23] 刘红武,李国平,近三十年西南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28(2):68-73. 链接1

[24] 李国平,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5] Amold C P,Jr,C H Dey.Ohserving-systems simulation experi-me nts:pas,present,and future,Bull[J].Am Meteorol Soc,1986,67:687-695. 链接1

[26] Masutani M,Woollen J S,Lord s J,et al.Observing sysem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t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 ental Prediction[J].J Geophys Res,2010,115,D07101,doi:10.1029/2009 JD012528.

[27] 陶诗言,罗四维,张鸿材.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及其观测系统[J].气象,1984,7:2-5. 链接1

[28] 周明煜,徐祥德,卞林根,等,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分析与动力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9] Xu Xiangde,Zhang Renhe,Toshio Koike,et al.A new integrat-ed observational sysem over the Tibetan Plate au[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8,89(10):1492-1496. 链接1

[30] 李跃清,赵兴炳,张利红,等.2011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12(4):7-11. 链接1

[31] 李跃清,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31(3):77-82. 链接1

[32]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3] 刘富明,杜文杰,触发四川盆地暴雨的高原涡的形成和东移,夏半年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4] 陈忠明,缪 强,闵文彬,一次强烈发展西南低涡的中尺度结构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88,9(3):273-282. 链接1

[35] 李跃清,黄仪方,西南低涡暴雨的边界层诊断分析[J].四川气象,1994,14(3):21-25. 链接1

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