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超过 1.8×104 km 的大陆海岸线,6 500 多个岛屿。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管辖有超过 3×106 km2 的辽阔海域 [1,2]。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 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由于在海洋开发 利用过程中只重视对资源的索取,而忽略对海洋生 态及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入海污染物显著的增加,氮磷引起的富营 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灾害多发等 [3,4]。我国海洋生 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 21 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 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如何立足陆海统 筹,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 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同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维护 海洋生态健康,探索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 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增强对海洋环境的管控能力,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严峻问 题 [5~7]。

《二、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的现状》

二、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的现状

《(一)环境与生态现状》

(一)环境与生态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水质总体有所改善,但污染形势仍不容 乐观,如入海河流水质不佳、氮磷引起的富营养 化程度高等;我国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海 洋受到垃圾污染;海岸带生态遭到破坏,典型生 态系统受损严重,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 海洋生物入侵严重,对我国本土生物以及海岸带 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生态灾害,如赤潮、 褐潮、绿潮、水母等频频出现并呈加重趋势;持 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目前, 我国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多个区域成为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高风 险地区;我国海洋健康指数(OHI)评分为 53 分, 低于全球海洋健康指数的平均评分,与世界上评 分较高的国家在海洋渔业资源和特有海洋环境的 保护上存在显著的差距 [7~11]。

《(二)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的现状》

(二)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的现状

1. 实施陆源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

我国实施陆源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缓解海洋 环境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陆源工业 和生活点源污染物总量减排,主要采取了工程减排、 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方面的措施 [4,12];二是农业面 源污染减排工程。通过实施农田最佳养分管理、结 合多种施肥方式、控制畜禽饲养量、建立生态农业 模式,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4,12]。

2. 开展海洋垃圾污染控制工程

国际上(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和 我国先后制定了防治垃圾污染海洋环境的海洋法公 约以及法律法规,主要有联合国的《海洋法公约》、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 MAPPOL73/78 公约、联 合国的《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止船舶污 染海域管理条例》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于海洋垃圾相关的规定是比较全面、具体的,能 够覆盖海洋垃圾的各项主要来源。同时,我国共有六个涉海部门(环境保护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交通部海事局、农业部渔业局、国家海洋局、全军 环境保护办公室)根据其管理职责开展海洋垃圾污 染监测、防治方面的工作。

3. 积极稳妥地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为了有效防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 生态环境的危害,我国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有关 机构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采取的国际控制行动;加 强环保宣传教育 , 提高广大群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危害性的认识;通过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 术、生物修复技术等多种技术建立削减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的全过程管理的政策体系 [13]

《(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的现状》

(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的现状

我国已初步形成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截至 2011 年年底,已建成典型海岸带管理系统、珍稀濒 危海洋生物、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及自然景观等各类 海洋保护区 221 个,此外,已建立海洋国家级水产 种质资源保护区 35 个。同时,2011 年国家海洋局 开始建设国家海洋公园,并批准了 7 处国家级海洋 公园 [13]。2005 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 护区,至今达到 21 个。

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资源的修复 是一项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因素诸多的复杂系统 工程。近年来我国通过红树林人工种植等生态修复 工程,恢复了部分区域的海洋生态功能;通过采取 海洋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水产健康养殖,水产种 质资源保护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等措施, 减缓了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因此,我国海岸 带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了初 步成效 [14]

《(四)海洋环境管理与保障工程》

(四)海洋环境管理与保障工程

海洋环境管理与保障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初显 成效:一是海洋功能区划,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末期提出并组织开展海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为海 域使用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提供用海保障;二是海洋环境监测,我 国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已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建成 较为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了大量海洋环 境与生态监测设备研发的工作;三是海洋环境与生 态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我国已逐步启动海洋环境与生态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开展了风险 源识别与监控工作,初步建立了海洋环境应急响应 机制 [13,14]

《三、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经验和 启示》

三、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经验和 启示

《(一)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理念》

(一)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理念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学术界和管理界提出了 海洋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理念,或称生态系统途 径的管理理念 [15]。该理念迅速地被各海洋大国应 用于海洋管理领域。其核心思想是将人类社会和 经济的需要纳入生态系统中,协调生态、社会和 经济目标,将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地维护综合起来,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使 社会和经济目标得以持续,既实现生态系统的持 续发展,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15]。目前, 生态系统方式已经成为环境资源管理的主流思想。 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在海洋管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的国家,已将生态系统方式提升到了国家海 洋管理政策的层面。

《(二)更加强调防止陆源污染入海在污染控制工程 中的重要性》

(二)更加强调防止陆源污染入海在污染控制工程 中的重要性

保护海洋环境与控制陆域活动密不可分,是一 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社会很早就认识到, 陆域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虽然是局部性、国家性 或区域性的问题,但最终会造成全球性的后果。为 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 “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GPA), 其宗旨就是协助各国政府制定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 环境的政策和措施,防止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 坏 [16]。在该框架下“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 球行动计划”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行动和举措防治 陆源污染,如德国发展可持续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采用分散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用生物脱氮、 化学除磷的工艺,控制污水处理厂水体的富营养化;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分别实施了 可持续营养物质管理;日本在河道上广泛建立了漂 浮木头拦截坝防止垃圾入海 ; 韩国海事与渔业部(后 改称韩国国土、运输和海事部)启动了一个全国性 的行动计划开展海洋垃圾污染控制工程 [17~19]。

《(三)更加突出建立保护区在海洋生态保护工程中 的地位》

(三)更加突出建立保护区在海洋生态保护工程中 的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国 家,美国的海洋保护区多数为海岸带保护区,如滨 海的国家公园、国家海滨公园、国家纪念地等;澳 大利亚现有大约 305 个保护区满足海洋保护区的定 义,以海域保护管理为主要目标的有 246 个。截至 2003 年,世界范围内包括海岸带在内的海洋保护区 总数已从 1970 年的 118 个达到现在的 3 858 个,且 目前还有很多正在筹建中 [20]。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海 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以自 然修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的方式,使得自然生态 系统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其结构与功能。同时,各 国都以管理为抓手,辅以规章制度作为硬性约束, 使保护区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环境监测技术信息化成为发展海洋环境管控 硬实力的体现》

(四)环境监测技术信息化成为发展海洋环境管控 硬实力的体现

日趋完善的海洋环境生态监测、预测和风险防 范能力建设,成为各国发展海洋环境管控硬实力的 体现。世界各沿海发达国家,已纷纷建立或正在建 立各种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如美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建立了国家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包括 175 个海 洋监测站、80 个大型浮标等;英国在 80 年代后期 将海洋环境监测纳入国家监测计划。在海洋环境预 警预报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数据同化 和数值预报技术,建立了现代化的海洋环境预警预 报业务系统:海事主管机构的海巡飞机和岸边监管 设施通常配备了雷达、红外、紫外等视频监视装置, 能快速有效地支持海陆空立体化的溢油应急反应决 策和海上清污行动,防范和应对海上突发的污染事 故 [21]。同时,计算机模拟技术被更多地应用于海洋 环境监测,将海洋环境监测资料与构建的数学模型 相互验证,不断修正模型,持续的技术进步可以不 断减少监测频率和密度,最终达到以最小的监测频 率和密度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最后,通信技术也是 海洋监测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复杂和先进的传 感器及其他水下设备的开发,伴之而来的是大量需 要被分析处理的数据和不断增长的数据传输量。

《(五) 更加强调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之路》

(五) 更加强调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之路

2012 年 6 月 20 日至 22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里约 +20”峰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思想, 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新概念,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尊重自然极限;同时要求绿色经济在提高资源 生产率的同时,要将投资从传统的消耗自然资本转 向维护和扩展自然资本,要求通过教育、学习等方 式积累和提高有利于绿色经济的人力资本 [22]。总体 上绿色经济浪潮具有强烈的经济变革意义,认为过 去 40 年占主导地位的褐色经济需要终结,代之以 在关键自然资本非退化下的经济增长即强调可持续 性的绿色经济新模式。为了保证海洋健康、保护海 洋环境、确保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以及海洋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的可持续承载,绿色增长之 路将是各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大涉海工程体现了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之 路。油气田开发工程、沿海重化产业、国际围填海 工程、国际核电开发工程等重大涉海工程都能产生 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会给海洋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突发的溢油事件、围填海的生态影响、核电站事 故等 [23]。因此,各国都强调在实施涉海工程时,必 须以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为前提。如美国、英国、 荷兰、挪威、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油气开发生产的环 境保护工作,无论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还是在污染 物的治理措施、技术上都比较完善和成熟;美国、 日本、欧盟等在重化产业发展中强调采用清洁技术, 生产清洁油品,减少三废排放;以荷兰、德国为代 表的国际围填海工程经历了从滩涂围垦到保护滩涂 的过程,提出未来的围海造地必须与生态环境相结 合,科学管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营运;欧盟 出版了“欧洲电力公司要求 (EUR)”,对未来压水 堆和沸水堆核电站提出了明确和完整的要求,即 更高的安全和经济要求,并且涉及多个技术和经 济领域 [24, 25]。

《四、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近海环境与生态带来 巨大压力》

(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近海环境与生态带来 巨大压力

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将持 续向沿海省市集中,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将稳步提 升。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 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同时,陆源污染 负荷将进一步增加,面源污染控制、入海河流水质 改善任务将进一步加重,海域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问题将依然存在,局部海域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毒 有害污染将日益凸显,海上溢油与化学品泄漏风险 将明显加大,近海生态安全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保 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将面临诸多的挑战 [8~10]。

《(二)陆海统筹的环境管理仍存在机制障碍和技术 难度》

(二)陆海统筹的环境管理仍存在机制障碍和技术 难度

陆源污染主要通过入海河流、直排口等形式进 入海洋,占各类入海污染物质的 80 %~90 % 以上, 因此控制陆源污染对于海洋污染控制意义重大 [4]。 为了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应以控制陆源污染为重点,从根本上解决海洋污染 问题。然而陆源污染控制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 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陆源污染的控制效果。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海域污染控制与陆域 污染控制的指标难以衔接,目前沿海地区流域总量 控制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而海域环 境污染控制因子是总氮、总磷,因此,尚不能实施 营养物质的总量控制;②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机制、扶持政策及相关的技术支撑手段,从而使得 面源污染控制难度较大;③ 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能 力不足 [4]

《(三)海洋生态保护的系统性、综合性有待提升》

(三)海洋生态保护的系统性、综合性有待提升

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系统性不强,无论是海洋保 护区网络建设、示范区建设工程,还是盐沼湿地、 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等的生态恢复工程,目前 都存在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13]。海洋生 态保护工程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生态保护 工程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 大的差距,没有充分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高 新技术运用到保护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生态监测 评估系统中,并且没有按照需要对各项指标和相关 规划等信息科学制订管理目标。海洋保护区整体分 布和发展很不均衡,缺乏从国家层面上综合考虑海 洋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一些生物多样性 关键地区还存在大量的空白区域。

《(四)涉海工程的技术水平欠缺、环境准入门槛不高、 环境监管不力等问题凸显》

(四)涉海工程的技术水平欠缺、环境准入门槛不高、 环境监管不力等问题凸显

近年来,我国涉海工程加速发展、高强度开 发,很多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带来了 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同时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海上油气开采过程中,石油泄漏对鱼 类、贝类等带来影响,同时某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 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化工事故一旦发生,势必造 成严重的生态影响,带来重大的损失;大规模的围 填海工程会使得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消失、重要 海湾萎缩甚至消失,海岸带景观多样性遭到破坏, 海洋和滨海湿地碳储存功能减弱等 [13]。涉海工程的 管理体系仍不完善,缺乏海洋生态系统科学的支撑; 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事故发 生后应急处置不力,各部门反应较为滞后,缺乏国 家层面的综合协调;核电开发工程安全形势不容乐 观、科技研发需要加强;沿海重化工产业环境准入 门槛低 [9, 13]。

《(五)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尚不健全,环境风险应急 能力较差》

(五)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尚不健全,环境风险应急 能力较差

我国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具备了一定 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海洋环境信息应用能力和海 洋环境预报能力。但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 晚,业务化系统的规模、能力以及实际预报保障总 体水平,大体接近国外发达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初 期的水平。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技 术瓶颈,如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规章制度尚不健全; 监测理念落后、技术支撑不足、主要设备依赖进口; 海洋监测系统以岸基监测台站为主,离岸监测和监 测能力薄弱;缺少长期、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近海海 洋科学监测;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 量保证薄弱等。其次,我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建立 起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最后,我国处理水 上危化品泄漏事故和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还存在 许多薄弱的环节 [21]

《五、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和任务》

五、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和任务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1. 战略原则与定位

以统筹发展、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政 府组织协调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为战略原则,围 绕“建设海洋强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方 针,通过海洋环境和生态工程的建设与相关产业的 发展,提高我国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水平,实现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标,支撑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海洋生态文 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提供生态安全保 障 [26]

2. 发展思路

以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保持海洋生物多样 性、保护人类健康为宗旨,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和 保障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 产业化为核心,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的原则, 构建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工程体系,建设 海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以及海洋环境管 理与保障工程,增强对海洋环境的管控能力,构建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提供工程技术保障。

《(二)总体目标》

(二)总体目标

经过 20~30 年的努力,通过开展海洋污染控制 工程、生态保护工程、海洋环境管理与保障工程, 共三大类工程技术创新与创业发展,海洋环境与工 程技术创新能力明显的提高,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 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入海污染物排放得到 有效的控制,海洋环境质量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状况明显改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的维护, 海洋环境监控、预警与应急等海洋环境管控能力显 著提升,海洋生态安全得以充分保障,沿海地区资 源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 显的成效。

到 2050 年,初步形成完整的海洋环境与生态 工程开发研究、装备制造、技术服务产业体系,海 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 洋环境质量得到全面的改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 健康状况良好;实现沿海地区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 展;海洋的生态安全得以保障;海洋生态文明蔚然 成风,建成与世界海洋强国相适应的海洋环境与生 态状况 [27,28]。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

1. 总体任务

遵循“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的原则,以建设 海洋生态文明为指导,以陆源污染控制为重点,实 施海洋污染控制工程,进行“从山顶到海洋”的全 过程防治;以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保护主 要任务,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工程;以提高海洋环境 与生态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海洋环境与生态科技工程;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监测、 监管、风险应急能力为核心,实施海洋环境管理与 保障工程。海洋环境和生态工程的实施,为发展绿 色海洋经济,构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协 调发展的新模式,开创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 续发展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面提供技术支撑和工程 保障 [29,30]。

2. 重点任务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仍处于初期发展 阶段,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构建布 局合理的保护区网络、加强重大涉海工程环境监管、 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等方面成为现阶段 发展的重点。

一是实施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进行“山顶 到海洋”的陆海一体化全过程控制,包括管理营养 物质,控制海域氮磷总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物排 放和入海量,在沿海地区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控制 城市的面源污染,加强海洋垃圾污染控制,完善国 家海洋保护区的网络。

二是划定沿海地区的生态红线,正确引导海岸 带开发利用的活动,分区分类开展河口、海湾、海 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建设;构建完善的海洋生 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快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产业化的 进程,构建完整的“基准 – 标准 – 监测 – 评价”海 洋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加大我国海洋环境和生态风 险预警和应急保证能力的建设。

三是加大海洋环境管理与保障工程力度,包括 加强重化工项目“三级防控体系”的研究,保证事 故状态下不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加强围填海 工程环境影响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对围填海工程的空 间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研究,完善必要的行业规范; 全面加强核安全技术研发条件建设,改造或建设一 批核安全技术研发中心,提高研发能力。

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措施,完善环境法制,强化 执法监督,创新环境政策,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公 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

《六、我国海洋生态与环境工程发展的重大建议》

六、我国海洋生态与环境工程发展的重大建议

《(一)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一)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海洋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两者紧密关联、 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海洋污染物的80 % 以上来自陆源,解决影响海洋环境矛盾的主 要方面在陆地。因此,只有遵循陆海生态系统完整 性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控制陆源污染,改善海洋环 境,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海洋环境公共服务和产品 [29]。 因此,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需要从实施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统一监管及以流域 为控制单元,建立陆海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两方面 进行。

《(二)实施国家河口计划》

(二)实施国家河口计划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流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城市区域快速扩展、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土地利 用急速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输 送到海洋,导致河口及毗邻区出现生态系统平衡 被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各类环境问题 以及生态灾害不断凸显。因此,实施河口生态恢 复势在必行 [31]。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提出实施国 家河口计划的 4 项主要任务:一是进行河口生态 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包括河口的健康状况评价、 退化原因诊断和未来状况发展趋势预测;二是实 施河口区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三是因地制宜地 建设河口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四是建设河 口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三)构建海洋环境质量基准 / 标准体系》

(三)构建海洋环境质量基准 / 标准体系

根据我国近海洋生物区系的特点和污染控制 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海洋生态毒理学和海洋环境 质量基准定值方法学研究,构建符合我国海洋环 境特征的海洋环境质量基准体系,从而加强我国 海洋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监督管理,为制定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标准,维护和提高海洋 环境的质量、控制海洋环境污染提供依据 [27]。构 建海洋环境质量基准 / 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优控 污染物筛选技术规范;制定我国海洋优控污染物 的毒理学基准;建立我国海洋生态学基准指标体 系,制定海洋生态学基准技术规范,识别海洋保 护敏感区并制定关键生态学指标的基准值;建立 海洋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技术方法,针对敏感本土 海洋底栖生物的保护,制定优控污染物的沉积物 基准限值;建立海洋环境的人体健康基准技术方 法,制定优控污染物的人体健康基准限值;制定 优控污染物的海洋环境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