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已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场所。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比例接近50 %, 预计2030年, 地球上将有2/3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同时, 在人类即将迈入新世纪的时刻, 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 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 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 深入探讨工程科技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城市是工程科技进步的载体和里程碑》

1 城市是工程科技进步的载体和里程碑

1) 人类城市的出现弓箭、制火、制陶和金属农具制造技术的发明,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带来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促进了剩余财富的集中以及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进而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 早期城市开始出现。随后, 水利、冶炼和建筑、航海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带来了农业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早期城市的发展, 涌现了一批著名城市。例如, 雅典、罗马和中国的长安。中国唐宋盛世时期 (公元7~12世纪) , 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 当时最大的城市——长安人口接近100万, 并吸引了来自许多国家的数百名留学生。因此, 尽管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但毋庸置疑, 城市文明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与技术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快速发展18世纪中叶爆发的工业革命、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 在煤田和其他原料产地诞生了一批工业城市, 迎来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此后, 人类每一次重大技术的突破, 都会形成新的工业部门, 推动着城市不断发展、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见表1) 。因此, 现代城市化是工业技术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工业化的产物。

表1典型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联

《表1》


时期
技术突破国别城市工业人口/万
1790-19世纪末蒸汽机与纺织机械的发明英国曼彻斯特英国工业中心5~100

1870-1930
炼钢技术的大发展美国区兹堡美国“钢都”8.6~67.0

1900~1950
汽车制造技术的完成和发展美国底特律世界著名“汽车城”28.6~185.0

3) 能源革命与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伴随着能源革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 特别是电的发明和大型船舶海运技术的发展, 城市布局的重心从原料地转向临海地带, 一大批港口和商贸大城市迅速成长, 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从1900年的约13个发展到1950年的68个和200年250多个 (见图1) 。

《图1》

图1世界上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

图1世界上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  

由此可见, 一部世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工程科技进步史。工程科技进步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推动着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劣到完美, 一步步向前发展。

《2 新技术革命的伟大力量正在塑造21世纪的新型城市》

2 新技术革命的伟大力量正在塑造21世纪的新型城市

首先,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表现在:1)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 信息网络设施成为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 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 信息产业即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和最大的产业部门。2)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过程控制和管理方式, 导致效益大幅度提高, 使现有的城市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衰落的城市也面临复兴的新机遇。3) 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在被人类开发和应用, 将形成难以想象的经济价值, 为城市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其次,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将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 工业革命后的200多年, 物流条件是企业选择区位、城市经济得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进入新经济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信息流将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 因此, 是否拥有能使信息流畅通无阻的信息基础设施, 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等自然资源匮乏、但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崛起成为新的城市或中心城市, 就是典型的实证。

第三,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改变城市化的运行轨迹。20世纪以来, 大城市的崛起引人注目。在新经济时代, 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解决跨区域联络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无形市场将取代城市中的有形市场,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迁往小城市和乡镇, 以避免大城市的巨额房租和环境污染, 从而大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规模大幅度减小, 发展趋缓。即使在人口继续膨胀的大城市中, 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将会作出很大的调整。

另外, 工程科技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广泛应用, 为人类消除“城市病”, 重新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城市环境带来了新的希望。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将减轻使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金属、塑料、化学品等的再循环利用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的推广, 能够把工业污染尽可能消除在生产环节之中。

总之,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高涨, 在新经济时代, 城市的发展动力、运行方式等内部机制和规模大小、基础设施等外部形态都将发生变革, 信息化将成为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虚拟城市”、“环保城市”、“海洋城市”等新的城市形态将逐步成为现实。

《3 上海努力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中提高城市经济素质》

3 上海努力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中提高城市经济素质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昭示我们:任何一个城市, 凡是紧跟科技进步的潮流, 善于吸收和应用科技进步的成果, 就会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

上海自开埠以来, 一直是中国最早引进和利用世界先进技术的城市, 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基地。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 上海不断加强技术创新, 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一是成为培育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摇篮。1999年上海技术人员的总数比1949年增加120倍 (见图2) 。同时, 上海通过自主攻关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 创造了许多技术上的“中国第一”。二是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1949年时, 上海工业的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轻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8.2%, 少数重工业部门大多从事维修业务。建国后, 上海先是用十几年的时间, 对全市工业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调整改组, 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电子、自动化仪表、航空、汽车、石油化工、航天等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 上海产业结构逐步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 大力发展汽车、通信设备、电站设备、钢铁、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等6大支柱工业。进入90年代后期, 上海又开始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实行支柱工业的升级。三是努力成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最近几十年,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先进制造技术向跨国公司集中的趋势。为此, 上海不断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上海。到1999年, 《财富》杂志500强中的250多家投资上海, 提高了上海整个城市的技术水平。

50年的努力, 结出了丰硕成果。上海的城市人口从1949年的500万增加到1999年的1 300多万, 工业总产值50年增长了100多倍, 6大支柱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9年分别达到44.4%和18.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0年代初的20 %, 上升到1999年的47.2 % (见图3) 。上海从建国时的轻工业城市, 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可以说, 没有科技进步, 就没有上海的今天, 也就不会有上海更加灿烂的明天。

展望新世纪, 上海要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 在工程科技的某些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 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 将采取下列4项措施。

一是不断完善有利于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的政策体系。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 关键是人才。今后上海要进一步扩大对教育的投入, 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力求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 鼓励高科技人才流动, 吸引海内外各类人才到上海施展才华;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对有贡献的杰出人才实行重奖, 多途径体现人才的价值。

二是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如果说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交通网络, 那么在信息社会则是信息网络。目前, 上海已经建成了技术先进、规模巨大的ATM城域主干网, 正在建设IP宽带网和多种宽带接入网。下一个5年的目标是: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化, 市区以及郊区的城镇和中心村基本实现宽带到户, 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

《图2》

图2上海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图2上海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图3》

图3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3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上海今后几年将确保环保投资占GDP 3%以上, 到2002年, 城市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取得明显成效,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8 m2, 使上海的城市环境能够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三是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科技投融资机制。强大的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1999年, 上海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约198亿元, 比上年增长11.2 %。今后, 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投入每年保持一定增长幅度, 重点支持基础应用性研究, 并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高科技开发。到2005年, 上海全市研究开发经费与GDP的比例达到2 %左右, 形成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新局面。

四是继续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服务环境。一个城市能否成为技术创新基地, 良好的服务环境至关重要。今后, 上海要继续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 健全和完善各项技术政策、财税政策, 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人才市场, 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要素市场的覆盖范围, 培育多种功能、机制灵活的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服务网,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 结论》

4 结论

1) 人类创造了城市文明, 而其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程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2)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是世界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科技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工业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城市和商贸中心城市, 大城市开始迅速成长。

3) 进入新经济时代, 城市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形态都将发生明显变化, 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将是21世纪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4) 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在新世纪, 上海要在工程科技的某些前沿领域有所建树, 必须加强技术创新环境建设, 使上海成为富有创新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