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关中医学的性质与特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颇多争议。笔者49年来献身于中医事业, 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 略有体会, 愿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的认识。

《1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中医理论起源于《内经》或《易经》或其他古代经典著作。笔者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 中医理论也是古人与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经过反复实践验证、综合提高逐渐形成以整体观为特点的概念化、抽象化、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医理论, 包括脏腑、经络、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理法方药,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等。

在古代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受到当时的哲学思想、佛学、道家、儒家以及人文科学的影响, 借鉴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朴的世界观、辩证唯物观等思想、观点、方法, 用以认识人体的的奥秘、生老病死的规律, 以及防病治病、选方用药的原则。对中医学 (特别是中医理论) 的发展与提高, 有重要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古代各种哲学、佛学、道家、儒家等思想的介入, 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例如医巫不分, 巫医的出现以及卜卦算命、祝由 (祷告) 等不科学的东西。但应该认识到中医理论的主体是医学理论, 其指导思想是哲学理论 (当然也不能用哲学或其他理论取代医学理论) 。

《2 对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粗浅认识》

2 对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粗浅认识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太极八卦、五运六气等学说, 并非中医学特有的医学理论, 而是古人认识万物, 认识社会与自然现象, 认识天文地理、生物等各个学科、各行各业, 带有普遍性的世界观、朴素的辩证唯物观。当这些理论、观点、思想、方法介入中医领域, 便成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 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1阴阳学说》

2.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内容复杂, 包罗万象、深奥难懂, 再加一些神秘色彩、迷信传说, 使之变成了神乎其神、鬼神莫测的玄学。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研究“阴阳学说”, 就会发现古代的阴阳学说与当代的矛盾论十分相似, 甚至可以认为“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原始的“矛盾论”, 而当代的“矛盾论”是古代“阴阳学说”的发展与现代化。

“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 而“矛盾论"讲的是一分为二、“对立的统一”、“矛盾的斗争”、“矛盾的转化”等等。用“阴阳学说”来认识人体奥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以及指导防病治病, 与用“矛盾论”来认识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当我们剥去其神秘色彩和迷信外衣后, 就会看到古人的“阴阳学说”与当代的“矛盾论”, 何其相似。

《2.2五行学说》

2.2五行学说

古人用“金水木火土”五类物质的属性与特点来认识世界万物:a.强调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具有原始唯物观的特点。b.认为各类物质可以相互影响, “相生”、“相克”、“相乘”、“相侮”。c.认为自然界各类物质各具特性, 又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带有原始“辩证法”的特点。d.五行学说介入中医学, 用以说明人体各种组织、脏腑器官的特性与相互影响;说明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人体内部各内脏与病变部位的相互影响及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用以说明各种中药方剂的组成特性与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介入中医学, 有它积极的意义, 但以五类物质概括世界万物及人体奥秘也有一定局限性, 不够准确。

《2.3天人合一学说》

2.3天人合一学说

古代“天人合一”学说,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天人相应”:认为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应该和谐统一, 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而人类又可主动适应自然界, 改造自然界, 只有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统一, 才能保证健康长寿。二是“天人合一”:借鉴自然界的现象与变化规律, 用以认识人体的奥秘, 认识人体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 用类推、比拟的方法来解释人体现象, 这种原始的认识论, 对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的发展,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使中医理论具有宏观、整体、综合、抽象、概念化等特点, 而在具体、准确、精细等方面较差。

《2.4太极八卦及五运六气学说》

2.4太极八卦及五运六气学说

“太极八卦”很少用于中医学, 不予讨论。五运六气学说 (俗称运气) 是古人利用时间、空间、外界环境、自然条件以及人体状态, 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天灾人祸、生老病死, 特别是预测带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的事件, 例如流行性感冒2年一次小流行, 3~4年一次大流行的预测, 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测等。“运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 用于中医学的例子如“子午流注”在针灸上的应用, 具有“时辰生理学”、“时辰病理学”及“时辰治理学”的特点, 选定合适的时机进行针灸治疗, 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但应说明的是:运气学说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 预测欠准, 不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中医界未广泛应用;运气学说在其他领域乃至社会的推广应用, 被加上神秘色彩, 夸大宣传, 便成了骗人的工具, 成为相面、算命、批八字的“理论基础”。因此, 对运气学说必须以科学的态度, 正确地给予评价。

《3 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理论现代化》

3 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理论现代化

《3.1对“现代化”的认识》

3.1对“现代化”的认识

近年, 我国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及“中医现代化”、“中医理论现代化”。何谓“现代化”?笔者以为, 某一领域的“现代化”就是该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有起点无终点。

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 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跟上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跟上国家的要求与人民的要求。因此中医药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 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要求不同, 例如《伤寒论》是秦汉时期中医现代化的标志, 《本草纲目》是明代中药现代化的标志, 温病学派的创新发展则是清代中医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近年提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 (特别是现代医学) 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 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则是当代中医药现代化的特点。

《3.2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关键与内容》

3.2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关键与内容

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中医药治病救人的水平;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创新, 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的内容包括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药现代化。自1989年提出“中药产业现代化”后, 全面推进了中药学及中药产业的现代化, 已取得重大进展, 而中医现代化问题复杂、难度较大, 进展较慢, 至于中医理论现代化则难度更大, 问题更复杂, 加之争论不休, 至今尚未正式启动。

《3.3关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3.3关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1) 中医理论包括医学理论及哲学思想两部分。当前中医药工作者应以前者为重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而中医理论的哲学思想部分, 可由社会科学界的哲学家们进行研究, 或以哲学家为主与中医药学者合作进行研究。

2)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用理论指导实践, 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因此, 中医理论现代化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面向实际, 切忌坐而论道, 空谈阔论, 脱离实际, 脱离治病救人, 也要防止将医学理论研究变成哲学理论之争。各种学派之争, 应该强调, 中医理论的主体是医学理论, 是治病救人的理论, 应以医学理论研究为主, 不能用其他理论喧宾夺主, 甚或取而代之。

3) 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中医理论内容复杂, 历代学者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有不同看法, 甚至激烈争论, 致使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成为十分敏感的“雷区”, 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成为众矢之的, 甚至出现“口诛笔伐”大批判的局面。因此必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和争论是正常现象, 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与人为善, 树立良好学风, 进行学术讨论, 要避免感情用事, 在学术讨论中夹杂人身攻击;要避免一花独放、一派独鸣、一言堂等现象的发生。

《3.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有些学术问题长期争论不休, 停留在“空战”、“笔战”、“持久战”阶段, 坐而论道, 引经据典, 从概念到概念, 从古人到古人, 缺乏科学有力、令人信服的根据, 很难取得学术界的公认。因此, 我们应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通过大量实践, 收集大量可靠的证据, 集思广益、去伪存真, 既要充分肯定其“精华”, 也要大胆“弃其糟粕”, 才能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及中医药现代化, 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有些学术问题, 一时不能统一认识, 也不要急于求成, 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应该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 “求同存异”,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认识, 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 为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医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