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我国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成功 地解决了 13 亿多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农业 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农业资源环境问 题突出,约束持续加剧。耕地与水资源数量短缺, 质量不佳,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农业 资源环境总体上处于超载状况;农业劳动力老龄 化加剧,总体素质下降;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快速 上涨,竞争力持续下降;农业生产基础处于不稳 定、不安全、不可持续的状态。造成资源环境恶 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其主要 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发展理念上“重生产、轻保 护”和“重产量、轻质量”,采取粗放型的农业经 营方式,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牺性农业协调 发展来换取农业增产所致。

《(一)农业资源紧缺,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约束》

(一)农业资源紧缺,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约束

1. 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

2009—2015 年,我国耕地面积从 2.031×109 亩 (1 亩≈ 666.667 m2 )减少到 2.025×109 亩;全国近 期可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仅为 3.307×107 亩。耕 地质量偏低,2015 年我国优等和高等地仅占耕地 总面积的 29.4 %,而中、低等地合计占到 70.5 %。 且“占优补劣”严重,仅 1996—2009 年全国就有 3×106 hm2 优质农田被占用,其中约 80 % 分布在 中东部地区。近 20 年的耕地“占优补劣”使得我 国耕地生产能力下降了大约 2 %。

2. 水资源胁迫度增加,对农业生产形成强约束

农业用水总量不足,非农化利用挤占压力大。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 2 034 m3 ,不足世界人均 水资源的 1/4。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比重也呈下 降趋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北方占 18.8 %,南方占 81.2 %,耕地却逐年向北方集中,北方胁迫度加重。灌溉开采量不断加大,除松花江区外,北方地区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国际公认的 40 % 警戒线, 其中华北地区最高,达到 118.6 %,超采严重。

《(二)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均下降》

(二)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均下降

农村青壮年向城市、向非农产业流动,农业劳 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态势。全国 16~39 岁 农业劳动力占比从 1990 年的 65.3 % 迅速下降至 2010 年的 37.8 %;并且,2010 年 20~49 岁女性劳 动力占比高于男性。农业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与全国就业人口相比,差距由 1982 年的 0.92 年 逐步增加至 2010 年的 1.49 年,差距不断拉大,后 劲不足。

《(三)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灾害频繁》

(三)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灾害频繁

土壤污染加剧。我国农田土壤受污染率从 20 世 纪 80 年代末期的不足 5%,上升到目前的 19.4%(全 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农产品产地健康质量堪 忧。水体污染严重,面源污染广。根据《2015 中国 环境状况公报》,IV~V 类和劣 V 类水质断面分别占 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的 26.7% 和 8.8%。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不足,包括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 作物秸秆资源和地膜残留,成为重要污染源。灾害 频繁。一是干旱、洪涝、高温和冷害事件频发;二 是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三是雾霾、 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内涝渍害等 加重农业灾害;四是外侵生物灾害呈现频发态势。

《二、农业资源环境安全战略》

二、农业资源环境安全战略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总指导思想。这是时代的要求。中国农业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 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也有新机遇,只有应用新发展理念去研究解决不断 出现的新问题。

2. 基本原则

(1)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

(2)坚持用养结合,确保生态安全;

(3)坚持开源与节流结合,以节流为主;

(4)坚持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

《(二)战略方向》

(二)战略方向

1. 全面实施农业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驱动主要注重解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问 题。在当前一个时期内,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导向,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 业“转方式、调结构”,增长内生动力,以提高土 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 发展质量和效益。

2. 深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农业可持续 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为目标,构建一个以绿色为标志的健康、安全、 可持续的农业资源环境系统。要求全面推进资源利 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 弃物处理资源化,从源头开始、全过程保护环境,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 生产体系,提供绿色农产品。

3. 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

扩大开放,内外联动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 人口 – 资源 – 食物的平衡,履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使命。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就是 要按照“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统筹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以“一带一路”为导向,要与近邻,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继续保持与传统主要农业贸易国的合作关系,与世 界各国共同建设若干全球性大“粮仓”,确保人类 食物安全。

《(三)战略性转变》

(三)战略性转变

21 世纪上半叶我国农业将处在重大变革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利用,可实现下列八个方 面的战略性转变:

(1)从传统粗放型农业向资源节约 – 环境友好 型、绿色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转变;

(2)从劳动密集型农业向知识 – 技术密集型与 资本密集型农业转变;

(3)从传统农耕型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向以草 (绿)– 田轮作为中心的草地 – 耕地混合型的农业土 地利用方式转变;

(4)从低效粗放型的灌溉农业向适产高效型的 现代灌溉农业转变;

(5)从传统的大地农业向大地农业与设施农业 并举转变;

(6)从小农分散为主农业向规模化、集体化农 业转变;

(7)从城乡分隔的农业向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 乡一体的农业转变;

(8)立足国内,扩大开放,向国内国外优势互 补的全球化农业发展转变。

《(四)战略目标》

(四)战略目标

1. 总体目标

转变粗放型经营方式为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 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结构合理、城乡一体、内外协调的农业资源环境安 全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 2030 年具体目标

(1)农业资源得到保证。2030 年全国耕地面 积保持在 1.9×109 ~2×109 亩,灌溉用水量控制在 3.73×1011 m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 1.035×109 亩, 节水灌溉面积达 8.5×108 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 积达到 5.0×108 亩。

到 2035 年,随着总人口下降,耕地与灌溉用 水压力稍有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田灌溉水 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0 以上,单方灌溉水粮食产 量超过1.60 kg;农田化肥施用总量控制在4.6×107 t 以内,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达到 50 % 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 % 以上,农膜回收 利用率达到 80 % 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到 75 % 以上。

(3)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成效。全国农 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安 全得到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风险得到 全面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5 % 以上, 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

(4)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区域水土 流失和土地沙化、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控,草原退化 沙化和渔业水域资源“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5)农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 本构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快速发展;农业实现 多元化发展,农业多种功能得到充分拓展,农林牧 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基本形成。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粮 – 经 – 饲三三制 格局。

3. 坚守 2×109 亩耕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土地承载力运算结果是:到 2030 年我国耕地 面积必须保持在 1.9×109 ~2×109 亩,粮食自给率才 能达到 80% 以上。几十年来我国耕地实际面积一直 未低于 2×109 亩,平均值为 2.035×109 亩。也就是 说,近 40 年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大量产出都是 源于 20 多亿亩耕地的支撑。守住 2×109 亩耕地是 做到口粮自给和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基本保障。 2009—2015 年,我国耕地面积从 2.031×109 亩减少 到 2.025×109 亩,共减少 6×106 亩,平均每年减少 1×106 亩。因此只要控制住城市化的无序扩张,未 来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靠内部挖潜,提高利用率和容 积率。到 2030 年保持 2×109 亩耕地完全能够实现。

《三、保障农业资源环境安全的战略路径》

三、保障农业资源环境安全的战略路径

《(一)构建绿色发展模式》

(一)构建绿色发展模式

1. 发展循环低碳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投入利用效率 为切入点,从节水、节地、节肥、节能、节药、节 劳等方面推动农业资源节约化利用;构建循环农业 产业链,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 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农林牧渔复合型模式;推 动以秸秆过腹还田、畜禽粪便利用和发展沼气为重 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2. 以源头治理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面源 污染

实施化肥负增长,以减少化肥施用量三分之一,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 减少农药使用量;以地定养,以水定养,合理布局 畜禽鱼养殖。综合分析,确定我国每公顷耕地能够 承载的畜禽粪便为 30 t,单位耕地氮和磷最大可施 用量分别为 150 kg/hm2 和 30 kg/hm2 。着力解决农 田残膜污染,开展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 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

3. 全面开展以土壤重金属为主的污染调查与 管控

以农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 清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污染类型和污染程 度,并形成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贯 彻“以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防治方针, 对高风险区和重污染区,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对京 津冀地区和长江流域等污染较为突出地区,实施综 合治理工程。

4. 开发农业新资源

科学开发利用再生水资源和微咸水资源,增辟 灌溉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突破传统的 “围垦—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单位面积滩涂的 产出效率。加强空心村整治与开发,将以空心村土 地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纳入乡村振兴战 略。开发深远洋、极地等渔业资源,发展海洋技术 装备,提高渔业资源的探捕能力。

《(二)强化技术支撑体系》

(二)强化技术支撑体系

1. 发展以调亏灌溉模式为主要方向的节水农业 技术,以保证 1×109 亩灌溉农田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 1×109 亩农田灌溉目标,2030 年粮食 主产区还需亩均节水 60~80 m3 。因此,应坚持量水 发展、节水优先,推广以调亏灌溉模式为主要方向 的节水农业技术。一是大力发展和推广喷灌、微灌、 管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技术;二是发展调 亏灌溉模式,据测算,在河北省 3.09×107 亩井灌 区全部推广调亏灌溉制度,可节水约 1.07×109 m3 , 约占全省地下水超采量(6×109 m3 )的 17.8 %;三 是落实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现管理 节水。

2. 建立以有机肥为基础,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 科学施肥制度

改变“重无机、轻有机”的施肥方式,鼓励农 户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长期研 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旱地、水浇地肥沃地的土壤 有机质含量约在 1.2 %~1.5 %,南方水稻土肥沃地的 土壤有机质含量约在 2.5 %~3.5 %,东北黑土肥沃地 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约在 4.0 %~6.0 %,该成果可作为 相应地区耕地土壤肥沃度的参考指标之一。要加 强沃土工程建设,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推 动沃土平衡的双平衡政策。

3. 以农业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科 技创新

加快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 研发和应用,以赶超国际水平,迎接未来农业;以 信息化培育新农民、重塑新农业、改造新农村;构 建全覆盖的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全产业链的数字农 业、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监测和管理系统;坚持政 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进信息化 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4. 加强农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大力开展包括实用 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学历教育等 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 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其他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 作,逐步构建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 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农民教育的实 用性。

《(三)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三)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1. 大力发展饲草饲料,调整农业结构

粮食安全问题的本质是饲料问题,饲料危机从 根本上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根据预测,2030 年我国 口粮自给率为 105 %,可以完全满足需求;饲料粮 自给率仅为 68.3 %,缺口较大。为此,需要将饲料 饲草纳入到农业系统,改变传统的粮 – 经二元结构 为粮 – 经 – 饲三元结构,建立人的口粮与畜禽的饲 草料的籽实 – 营养体复合农业生产系统,改变传统 的“粮食观”为“食物观”。

据匡算,用 7×108 亩高产粮播耕地面积可满 足人均 210 kg 左右的口粮、工业用粮与储备粮的需 要,将余下的粮播面积转为饲草料专业化生产,饲 草料总产量可达 1×109 t 以上,能够保证养殖业需 要。建议实施专业化饲草料生产工程,在北方地区, 推广粮改饲,引导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燕麦、甜高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在南方地区,推广冬 闲田种草、种绿肥。

2.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水、土、光、温等) 约束、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设施农业以占全国不到 5 % 的耕地,获得 了 39.2 % 的农业总产值。因此,应积极发展设施 农业,一是加大对设施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 科技创新和装备结构升级;二是加大专业人才的培 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益的 蔬菜、花卉、水果和水产品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 – 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 大量供给国际市场,既缩小农产品国际贸易差额, 又对世界做出贡献。要加强全球的信息收集和国际 市场研究;加强科技研究,特别是大力加强设施农 业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研究;加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 等方面的支持。

4.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形态,是带动 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农业为主,突 出中国农业类型的多样性、悠久灿烂的农业历史和 风趣多采的民俗魅力。完善休闲观光农业支持政策, 重点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着力改善道路、 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推动加工、服务 等关键环节实现本地化;力争做到主题鲜明、特色 各异,避免形式和内容雷同。

《(四)优化空间布局》

(四)优化空间布局

1. 建立与农业规模化、农村经济集体化相适应 的新型小城镇体系

当前超大城市、大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城 市病”,大量小乡镇变弱、变衰、“空心化”,产 生“乡村病”,加大了城乡差别。应严格控制超 大城市发展,加大扶持小城镇发展,重点发展县级 城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以城乡融合 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 集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实 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宜居的小城 镇体系。

2. 实施“提升东北,治理华北,恢复南方”粮 食生产布局

东北、华北、南方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占到全 国粮食总产量的 78.3 %。在目前与今后相当长时间 内,东北地区仍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商品率 最高的商品粮输出基地;华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 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最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南 方是我国粮食主销区,供需矛盾最紧张的地区。针 对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和问题,东北以农业信息化提 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快推进黑龙江等垦 区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华北全面 实行调亏灌溉,推广喷灌、微灌、管灌和水肥一体 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 的修复与防治行动;南方防止耕地非农化,稳定水 稻面积,恢复双季稻和绿肥种植。

3. 建设八大国家级农业综合生产区

纵观全国农业资源分布,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内蒙古东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 区、四川盆地、新疆棉花产区及广西蔗糖区 8 个地 区农业资源条件最好。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 积的 50 %。小麦、玉米、稻谷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 量的 78.4 %、63.8 % 和 52.3 %,油料占 60.4 %,棉 花占 90.4 %,糖料占 74.7 %。因此,应集中力量建 设八大农业综合生产区,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 建设,为保障国家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奠定坚实 的基础。

4.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全球“粮仓”

据有关预测,到 21 世纪中期,全球人口数量 将达 100 亿,届时全球是否会出现粮食危机已成为 国际上关注的重大问题。鉴于全球人口、资源分布 不平衡,建议在农业生产基础好、资源丰富、有发 展潜力的地区,共同建设全球性的粮食(食物)生 产基地,以确保人类粮食和食物安全。

根据现有资料和基础,初步设想形成全球性 八大“粮仓”。 即: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北美 “粮仓”;以巴西、阿根廷为主的南美“粮仓”; 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亚欧“粮仓”;以 法国、乌克兰为主的欧洲“粮仓”;以泰国、缅甸、 越南为主的东南亚“粮仓”;以东非为主的非洲 潜在“粮仓”;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主的大洋 洲“粮仓”;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 亚“食用油桶”。

在国际合作上,要降低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 的集中度,实行多元化方针。

《四、重大工程选择》

四、重大工程选择

《(一)实施基本口粮田保护和建设工程》

(一)实施基本口粮田保护和建设工程

口粮田主要指小麦田和水稻田两类。2015— 2030 年,我国至少需要 7×108 亩以上的高产、稳 产耕地保障口粮安全。当前和今后能提供大量区际 商品粮食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内蒙古东部地区、辽中南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 中下游平原等地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山东、河 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粗略 估算能够生产 1.98×108 t 的小麦和大米,可提供 1.49×108 t 的商品口粮,可以或基本可以保证国家 的需要。

对粮食主产区的优质耕地要进行特殊保护。一 是要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尤其是复种指数较高 的农业核心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土增肥,建 设高标准的优质、高产、稳产田;二是黄淮海区、 新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的松嫩平原区要加强建设 高效节水的农业生产体系;三是保障支撑农业生产 的生态系统安全,防治土地荒漠化及其他生态灾害; 四是严控污染排放,防治土壤污染,长江中游平原 及江淮地区、黄淮海地区土壤污染比较严重,要重 点防范,确保土壤健康和农产品安全。

《(二)开展“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二)开展“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2015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占建设用地高达 300 m2 ,是国家人均上限标准的 2 倍,据测算,全国 “空心村”综合整治可增加耕地潜力约 1.14×108 亩。 建议先选择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 沿海、四川盆地等经济发达地区实施整治工程。

空心村整治要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土地 权益的前提下,按规划,分类型,先试点,后推广, 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先开展农村居民点 整治工程,推行城镇化引领型的“空心村”整治 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等区域,整治工程要以迁村 并点及空置、废弃居民点复垦为主,整理出的土 地应主要转化为耕地;在经济发展缓慢区,控制 “空心村”发展,引导农民集聚居住,整理出土地 转为耕地,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支撑。

《(三)实施华北平原现代节水灌溉工程》

(三)实施华北平原现代节水灌溉工程

华北平原的海河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重要产 区,但该区水资源紧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 染严重,亟待推进以节水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工程, 构建现代精准灌溉调控和管理体系。

适水种植,稳定冬小麦优势区产能。适度调减 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冬小麦种植面积 8×106 亩;发展 旱作,可在淮北平原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 5×106 亩, 基本稳定 1×108 亩以上麦田灌溉面积。

调亏灌溉,率先实现灌溉现代化。全面推广调 亏灌溉制度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全面推行喷微灌 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技术,构建现代灌溉云 服务平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6.8×107 亩, 节水灌溉率达到 91 %,高效节灌率达到 88 %,农 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72 以上。

用水计量,全面落实农业水价、水权确权等体 制机制改革政策措施,全面推行灌溉取(用)水计 量收费,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政策和节奖超罚机 制,建设现代灌溉管理体系。继续实行地下水压采 工程。

《(四)实施草业工程》

(四)实施草业工程

目前我国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不到 1.5×107 亩, 2030 年畜牧业发展需要优质牧草约 4×108 t,缺口 较大。

推行草田轮作制,要因地制宜。东北地区应 推行粮食 – 饲料(青贮 / 牧草)为主的农作制;华 北则实行粮 – 经 – 饲(青贮 / 牧草)三三制;农牧 交错区应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实行粮 – 饲(牧 草 / 青贮)农作制;西北干旱区绿洲应推行粮 – 经 (棉、果)– 饲(牧草 / 青贮)农作制;草原牧区 以牧为主,粮草轮作以草料为主;南方地区以绿 肥为主。

我国草业科技基础还很薄弱,在育种、栽培、 机械化以及科学基础等诸多方面的人才需要加快发 展,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五)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战略先行区试点 工程》

(五)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战略先行区试点 工程

在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农业主产区 选择 7~9 个符合流域特征的独立行政单元作为战略 先行区。以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双重目标,实施化肥总量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总量控制和种养格局 优化等战略方案,开展政策试点,提升面源污染治 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控制, 探索总结经验,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政策 依据和科技支撑。

《(六)实施鄱阳湖流域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工程》

(六)实施鄱阳湖流域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工程

鄱阳湖平原土壤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中度 污染样本比例为 13.81 %,主要污染物是 Cd、Hg、 Ni,特别是 Cd 污染势头迅猛。实施“山、江、湖” 系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重点防治赣江流 域污染。严控上游地区的有色金属企业开采,强化 南昌市、上饶市、新余市、景德镇市、鹰潭市、赣 州市、九江市等地区的精准防治工程,大力推广绿 色生产和生态治理模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收集、综合循环利用。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采取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节肥技术,建立废弃农膜、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网络,加强畜禽粪 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建立系 统的环境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 七 ) 渤海综合生态修复工程》

( 七 ) 渤海综合生态修复工程

利用河流、湿地和浅海的综合修复技术,构建 渤海生态安全的蓝色屏障。内容包括:①入海河 流“三元耦合”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河流水生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三元耦合”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技 术。②滨海、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筛选和培育 具有净化能力强、耐盐、抗污染的湿地植物和高效 微生物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并制定修复策略。③浅 海贝藻综合生态修复技术。根据渤海海湾容纳量, 利用贝藻类的生态净化功能,集成贝藻综合养殖模 式与技术,构建浅海生态安全屏障。④渤海生态修 复技术应用与示范。在重点河流、河口、海湾,应 用示范综合的生物修复技术,构建渤海绿色生态安 全屏障管理系统。

《(八)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天空地协同遥感观测系统 工程》

(八)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天空地协同遥感观测系统 工程

天空地协同遥感观测是目前全球地球观测系统 的前沿发展方向。加大发展无人机在农业监测和农 业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扩大地面观察点布局,加强 物联网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地面传感网建设,实现对农业资源环境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动态和立 体监测与管理,为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监测监管提 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开展全球粮食 及主要农产品产地遥感监测。

《(九)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工程》

(九)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工程

在“镰刀湾”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低产区,推行 粮改饲,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燕麦、 大麦等饲料作物,满足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在东 北地区,改玉米连作为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在黄淮 海地区,改麦玉一年两熟为麦豆一年两熟或玉米大 豆间套作。在华北地下水超采地区,水改旱,压缩 小麦种植面积,改种棉花、油葵、马铃薯、苜蓿等耐旱作物。对农牧交错区的沙化地、瘠薄地、水土 流失的陡坡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草工程。

《(十)实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工程》

(十)实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工程

目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对市场供求关 系变动响应不足,不能及时引导结构调整。为此, 要进一步明确粮食价格补贴理念,逐步弱化粮食价 格补贴的保收益功能,尽快改革完善最低收购价政 策,逐步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最终建立粮食 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的机制。我国大豆和玉米分别 于 2014 年和 2016 年退出临时收储政策,稻谷、小 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也需尽快完善,以对不同时期、 不同区域的市场,做出良好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