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态势分析》

一、耕地态势分析

《(一)人均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接近枯竭》

(一)人均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接近枯竭

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2009 年我国耕地面积为 2.031×109 亩(1 亩≈ 666.667 m2 ),至 2015 年下降 到 2.025×109 亩,人均耕地 1.47 亩,为世界平均 数的 40 %。据国土资源部近期数据,全国耕地后备 资源总面积为 8.029×107 亩,其中集中连片的仅为 2.832×107 亩,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等生态脆弱 地区。这些区域大多受水资源制约,近年来因耕地 过度开垦已引发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国家未来能够 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基本接近枯竭。耕地资源短缺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二)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占优补劣”严重》

(二)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占优补劣”严重

据中国 1 ∶ 1 000 000 土地资源图数据,我国 无限制的优质耕地仅占到耕地总面积的 28.9 %,其 他不同程度地受到坡度、侵蚀、水分、盐碱的限 制;另据国土资源部评价,我国优等、高等地仅 占耕地总面积的 32.6 %,而中等、低等地合计占到 67.4 %,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国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占用大量优质耕地。 仅 1996—2009 年全国就有 3×106 hm2 高品质农田 被占用,其中约 80 % 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同时, 农村居民点在乡村人口减少过程中却快速增长,城、 乡建设用地双增长使优质耕地流失加剧。为维持耕 地总量平衡,国家在西北、东北西部等生态脆弱、 土地生产力较低的区域开垦大量耕地,“占优补劣” 突出。

据笔者测算,1990—2010 年间,全国建设用 地占用的耕地粮食单产平均值为 8.82 t/hm2 ,而新补充耕地为 6.49 t/hm2 。若要维持产能平衡,全国 建设用地每占用 1 亩耕地,就需要在新疆、东北、 内蒙古分别补充 1.54 亩、2 亩和 3.54 亩耕地。近 20 年的耕地“占优补劣”使得我国耕地生产能力下 降了大约 2 %。

《(三)耕地土壤肥力基础薄弱,土地退化严重》

(三)耕地土壤肥力基础薄弱,土地退化严重

1. 耕地土壤肥力基础薄弱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我国 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 1.86 %,远低于美洲、欧 洲及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肥力基础薄弱(见图 1)。 近年来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总体上虽呈稳中微升态 势 [1],但部分区域如东北区、西南区和华南区的 土壤有机质仍呈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区有机质显著 降低了约 2 个养分等级。

《图 1》

图 1 中国耕地有机质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

 

2. 土壤酸化加剧

近 30 年 来, 我 国 耕 作 土 壤 的 pH 值下降了 0.13~0.80,其中南方地区耕地土壤酸化严重 [2]。 如湖南省土壤 pH 值由 6.4 降至 5.9,耕地土壤强 酸 化 面 积(pH4.5~5.5) 由 4.9×105 hm2 增加到了 1.46×106 hm2 。江西省鄱阳湖地区耕地强酸性土壤 比例由 58.2% 上升至 78.4%,土壤酸化趋势加剧 [3]

3. 粮食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呈加重趋势

课题组对我国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黄淮海 平原、四川盆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粮食主 产区的耕地土壤重金属现状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五大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污染点位 超标率平均为 23.28 %,高于全国 19.4 % 的平均水 平;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3.97 %、2.50 % 和 5.02 %,污染物以 Cd、Ni、Cu、 Zn 和 Hg 为主,污染比重分别为 17.39 %、8.41 %、4.04 %、2.84 % 和 2.56 %,其他污染物的污染比重 为 0.14 %~0.89 %(见表 1、图 2 和图 3)。

《表 1》

表 1 五大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情况

 

注:数据资料来源于大量已发表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文献。

《图 2》

图 2 粮食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级统计

 

《图 3》

图 3 五大粮食主产区 8 种重金属污染比重

 

南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重于北方(见图 3)。 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的耕地点位超标率分别为 43.55 % 和 30.64 %,高于黄淮海平原、松嫩 平原和三江平原的 12.22 %、9.35 % 和 1.67 %。污 染集中分布在有色金属矿区、工业区、污水灌溉区 和大中城市等周边区域。

近 30 年五大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 超标率从 7.16 % 增至 21.49 %,其中 Cd、Ni、Cu、 Zn 和 Hg 的污染比重分别增加了 16.07 %、4.56 %、 3.68 %、2.24 % 和 1.96 %。除三江平原外,北方土 壤重金属超标比重增长率高于南方。

4. 耕地土壤农膜污染日趋严重

目前全国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为 60~90 kg/hm2 , 地膜污染较重区域如新疆的农田地膜残留量平均达 到 255 kg/hm2 ,约为全国水平的 5 倍,南疆最高的 地膜残留量甚至超过 600 kg/hm2 ,且呈逐年加重的 态势。

《(四)耕层变薄、耕地沙化、盐渍化、土壤侵蚀问 题依然严重》

(四)耕层变薄、耕地沙化、盐渍化、土壤侵蚀问 题依然严重

我国主要农区还出现耕层变薄,犁底层上升、 土壤紧实度增加,孔隙度和渗透性降低等土壤物理 障碍,如华北平原耕层已普遍由原来的 20~30 cm 减少至 10~15 cm。

近5年我国沙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91×105 hm2 。 2006—2014 年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比例由 31.7 % 提高至 37.7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松嫩 平原西部的盐渍化耕地也占有较高比例 [4]。另外, 我国耕地中尚有超过 20 % 的坡耕地,尤其在长江 上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地水土流失依然严 重,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呈下 降趋势。近期耕地农产品产出总量不断增加的状况 则是依靠巨量的投入和牺牲耕地土壤质量换来的, 从长远看是耕地不可持续利用的短视行为。

《二、耕地质量提升的战略措施与途径》

二、耕地质量提升的战略措施与途径

总体战略思路是:以统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为重点,实现耕地管理的三大战略转 变,即从单纯保耕地数量向保耕地数量、质量、 生态三位并举的转变,从“重用轻养”的耕地利 用方式向“用养结合”的转变,从一般层面的行 政管理向依据法律法规管理转变。具体措施包括 以下五方面。

《(一)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提高国家耕地保有量》

(一)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提高国家耕地保有量

据全国多家机构对耕地面积的调查,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我国耕地的实际面积总量一直未低于 2×109 亩,平均值为 2.035×109 亩(见表 2)。也 就是说,近 30 年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大量产出 都是源于这 2×109 亩耕地的支撑。

《表 2》

表 2 国家多个机构对全国耕地面积的调查结果

 

注:全国农业税取消之前耕地调查和汇总过程中出现地方瞒报现象。

近年来我国粮食在连续增产背景下,进口数量 却不减反增,2015 年已占到粮食总产量的 20 % 以 上。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30 年人口高 峰期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在上述耕地数量持 续下降、耕地生产能力有所降低、粮食需求不断增 加的背景下,国土部门计划将现有约 1.5×108 亩大 于 25 度的陡坡耕地、东北林区或草原耕地、洪水 控制线范围内的耕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草),并 把国家 2030 年耕地保有量定在 1.825×109 亩,这 将导致耕地数量大幅下降,危及未来国家农产品生 产和食物安全。

截至 2016 年年底,国家第一期、第二期退 耕还林工程已累计退耕约 1.7×108 亩质量较差土 地,当前亟待退耕的耕地数量已十分有限。国土 部门今后拟退耕的 1.5×108 亩耕地中坡耕地约为 6.5×107 亩,其中大于 25 度的陡坡地大部分已退耕 完毕,真正需要退耕的陡坡地比例不高。山区现有 坡耕地有条件的可坡改梯,以保证当地农民的基本 粮食供应。位于林区和洪水控制线范围内的耕地约 有 8.5×107 亩,其中林区耕地坡度不大,质量较好,可择优保留相当部分;近年来因我国河道、湖泊等 来水量大幅减少,位于洪水控制线内的耕地大部分 已被划作基本农田,不宜被全部退耕。粗略匡算, 拟退耕的 1.5×108 亩耕地中至少有 50 % 可作为耕 地永久保留。

综合考虑全国占用和后备耕地的数量与趋势, 预计未来国家每年将净减少约 2×106 亩耕地。若现 有 1.5×108 亩拟退耕地按 50 % 退耕计算,2030 年 我国人口高峰期耕地保有量可达到 1.926×109 亩, 争取达到 2×109 亩。

《(二)严控建设用地无序增长占用耕地,提高城镇 土地利用率和效率》

(二)严控建设用地无序增长占用耕地,提高城镇 土地利用率和效率

我国耕地减少面积中 82.5 % 源于建设占用,其 中中小城市占用耕地的比例高于大城市 10 %~15 %, 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已成为优质耕地减少的主因。

目前我国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为 149 m2 ,高于国家 110 m2 的标准,节约集约利用 潜力大。2014 年全国城镇建设面积为 8.9×104 km2 , 若按人均 110 m2 匡算,到 2030 年约 1×105 km2 即 可满足全国城镇人口需求。但若按近 10 年城镇面积 年均 3.6% 的增幅计算,2030 年全国城镇面积将达 1.57×105 km2 ,超过标准 57%。因此,限制城镇面 积无序扩展,将其总量调控在 1×105 ~1.1×105 km2 的范围内,致力于现有城市内部挖潜,是今后城镇 化发展的关键。

建议尽快将城市周边或交通要道沿线的优质耕 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以此形成城市扩展的边界, 倒逼城市走内涵挖潜的道路;要继续严格控制非农 占用耕地,特别是限制中小城市用地过度扩展,重 点防止市、县、镇各类开发区圈地占地;通过政策 机制创新,引导地方政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新增 建设用地应主要来源于城市存量土地、农村土地综 合整理;严格控制农业核心地带跨省实现耕地“占 补平衡”,武汉、长株潭、中原、成渝等迅速发展 的城市群与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空间重叠,是未来耕 地保护的关键区域。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 用。重点促进工矿、行业用地集中,便于土地集约 节约利用和污染治理。通过不断增加单位土地开发 投入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率。

《(三)大力提升耕地土壤肥力》

(三)大力提升耕地土壤肥力

1. 增施有机肥,有机与无机结合

目前农户用于果园、蔬菜等的有机肥占到有 机肥施用总量的 80 %,而大田用量极少。国家应 以补贴形式鼓励农户在大田配施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合理增施数量为 500~1 000 kg/ 亩(腐熟畜 禽粪便),或 80~100 kg/ 亩(商品有机肥),可减 施化肥 20 %~40 %。大田有机肥增施区域应率先定 位在黄淮海地区、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三江平 原、松嫩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国家粮食主产区。

大力扶持有机肥生产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与 畜禽养殖场结合,利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生产有机 肥,并对致力于有机肥精细化、高效化生产的企业 实行政策倾斜,更在能源、运输、税收等方面给予 优惠。

2. 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

我国目前秸秆直接还田量约占秸秆总产量的 40 %,较发达国家秸秆还田比重低 20 %。应加快秸 秆还田机械化、自动化研发,重点在适合北方的大 马力翻耕机、打捆机、粉碎机等,以及适合南方相 对小块农田应用的机械。

据调查,不少区域每亩秸秆还田需 20~30 元机 械粉碎和深埋费用,农民因不愿出这笔费用而多 将秸秆焚烧或废弃,建议国家或地方政府给予全 额补贴。

3. 种草肥田,推广草田轮作

重点在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东北与华北 地区,以及南方冬闲田区,种植牧草与绿肥以提升 耕地土壤肥力和解决发展畜牧业饲料问题。

北方地区要以苜蓿和饲料油菜为主,同时辅以 其他豆科牧草和绿肥。南方冬闲田地区则以种植饲 料油菜和紫云英、黑麦草等为主。

推行草田轮作制要因地制宜。北方草原牧 区的牧草种植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50 % 左 右, 农 牧 结 合 区 可 占 20 %~40 %,一般农区占 10 %~20 %。粗略估算,2030 年北方可实现草田轮 作面积为 7×107 亩,其中农牧交错带和西北干旱 区为 4.5×107 亩,东北、华北地区为 2.5×107 亩; 南方冬闲田实现以豆科绿肥和饲料油菜为主的草 田轮作 1×108 亩。

要积极研发和推广牧草、饲料油菜、绿肥等的收割、粉碎、青贮、翻埋等自动化农机设备,并大 力发展畜牧业和草产业,延长产业链,以此促进草 田轮作制的持续发展。实行草田轮作的农田可节省 20 %~30 % 的化肥量。

《(四)以防控为主,治理和修复耕地土壤污染》

(四)以防控为主,治理和修复耕地土壤污染

1. 树立“以防为主”的治理理念,严控污染源

严格控制在耕地集中区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等重 金属污染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强制其使用清 洁生产工艺;定期对污灌水源进行水质监测,严控 耕地附近矿产资源开发时的废水、废渣、废气排放; 杜绝使用未达标的灌溉用水。

停止重污染农田区的食用农产品生产活动,实 施退耕 / 休耕措施。

2. 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确保农产品 安全

按我国土壤环境标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 本的土壤镉超标比例高达 20 %~40 %,但其农产品 重金属含量超标率却明显低于我国。目前我国长江 中游地区、四川盆地的水稻重金属点位超标率达 16.5 % 和 12.2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较高。当 务之急是阻断污染源;对酸性严重土壤每隔 3~4 年 施用一次石灰;引导农户在水稻灌浆期淹水降低稻 米铬含量;建立严格的农产品抽查检验质量监控制 度并定期发布,倒逼生产者主动去降低农产品污染; 积极筛选重金属低累积品种,减少种植镉积累较多 的籼稻。

3. 建立健全耕地污染防治的法律及配套标准 体系

目前我国尚无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法规, 应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并积极制定、完 善相关配套技术标准体系。

《(五)加快研发可降解地膜进程,加大农用地膜机 械化回收力度》

(五)加快研发可降解地膜进程,加大农用地膜机 械化回收力度

加强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农业高效降解地膜 的力度;加紧开发20 cm以内耕层残膜的回收机械, 特别是一机多用的联合机械,政府要加大对购买残 膜回收机具及其作业费的补贴力度;提高针对农膜 厚度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低于 0.01 mm 标准的农膜 不允许出厂销售。

《三、提升耕地质量的若干重大工程》

三、提升耕地质量的若干重大工程

《(一)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一)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全国现有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量的 70 %,低产 原因除水利设施配套不足外,主要为土壤原生与次 生障碍并存,全国具有不同类型土壤障碍的中低产 田面积约为 5×105 km2 和 2×105 km2 ,应根据不同 区域和土壤障碍类型的特点开展中低产田改造。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要与建设高标准农田相结 合,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进行改土培肥;建立 合理的轮作制度,特别是增加牧草、绿肥种植面积, 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之尽快成为高 标准农田。

到 2020 年,累计完成 4×108 亩的中低产田改 造,其中中产田 2.5×108 亩,低产田 1.5×108 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 6×108 亩。重点地区可选在三江平 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九片粮棉油主产区。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2015 年我国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建设用地高达 300 m2 ,是国家标准人均 150 m2 的 2 倍。根据文 献测算,全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增加耕地潜力约 1.14×108[5]

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 下,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 推行城镇化引领型的空心村整治模式;在经济发展 中等区域,整治工程要以迁村并点及空置、废弃居 民点复垦为主,整理出的土地应主要转化为耕地; 在经济发展缓慢区,控制空心村发展,引导农民积 聚居住,整理出土地转为耕地,为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供支撑。

工程实施区域应集中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东北平原、江汉平原、汉中盆地、四川盆 地。到 2030 年,通过农村土地整理工程新增耕地 2×107 亩。

《(三)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修复试验示范工程》

(三)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修复试验示范工程

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黄淮海平原耕地土壤 点位污染超标率分别达到 30.64 % 和 12.20 %,近20 年污染皆呈扩展趋势。

建议在两大区域选取不同耕地土壤污染类型, 开展污染修复的试验示范工程。工程重点首先是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源头控制;其次根据土壤 污染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综合措施开展治理。 如在重度污染区开展休耕试点,以种植非食用植 物修复或退耕还林草为主;在轻中度污染区采用 排土、客土改良、化学改良剂和农艺调整等方法 开展综合治理。

力争到“十三五”末,探索出各类较成熟、安 全的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并在“十四五”期间在两 大区域示范推广到 5×106 亩。

《(四)继续实施水土保持、防沙与盐渍土改良工程》

(四)继续实施水土保持、防沙与盐渍土改良工程

在黄土高原,长江上游,西南熔岩山区,西北 风沙盐碱区,东北西部,以及滨海次生盐渍化地区, 继续实施水土保持、防沙与盐渍土改良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在不同区域要各有侧重。黄土高 原要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果业与特色产业为切 入点,以小流域为单元,沟谷筑坝,山坡修梯田, 陡坡、山顶林草覆盖,实施综合治理,黄河多沙粗 沙区是工程重点实施区。南方岩溶地区与长江上游 地区要以大于 25 度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为重 点,并实施坡改梯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林果 等特色作物与草食畜牧业。

内蒙古沙化严重耕地应从退耕还草入手,充分 利用雨水资源,加强基本草牧场与基本农田建设; 西北干旱风沙区要压缩耕地规模,还水还灌还草, 同时继续大力节水。风沙、盐碱区应努力增加草田 轮作的比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固土防沙,改 良盐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