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应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邀请, 近日视察了该集团下属的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即六二五所) 。陪同视察的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秘书长常平和副秘书长白玉良。中航一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杨育中热情欢迎徐匡迪一行, 衷心感谢徐匡迪院长对中航一集团的关心。杨育中介绍说:“这个所是我们的制造工程研究所, 技术实力很强, 请徐院长亲自看一看。"

徐匡迪一行参观了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建所45周年成果展, 考察了该所的复合材料构件加工厂房、柔性制造系统实验中心、数控机床加工及装配厂房、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旋压机床、轮胎成型机、制药设备生产现场。徐匡迪边看边听取了杨育中和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所长郭恩明的汇报。徐匡迪认为此次考察是一种享受, 他说, 你们所45年间不仅出了人才, 而且出了成果;不仅有工艺技术, 还有装备生产;不仅军品能用, 民品也可以用, 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宝贝。

考察后, 徐匡迪院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 十六大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以制造业为支撑,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徐匡迪指出,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科学高、工程低, 其实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是发现, 是人对自然的认识, 它不但能总结过去, 还能预测未来。科学发现的原理 (成果) 通过工程科学转化为先进的实用的技术, 这种转化就是技术创新。例如, 卡诺循环本身不是物质力量, 工程科学把它物化, 变成内燃机了, 它就成为第一生产力了。把科学发现变成生产力, 依靠的就是工程科学, 也就是说, 把科学原理物化就是工程, 而工程师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与开拓者。产业革命都是由工程师完成的。可见工程科学是先进生产力的基石。江泽民主席关于“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 工程科学总是起着发动机的作用"的论断, 精辟地阐明了工程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徐匡迪强调, 振兴制造业决不是光靠国家花巨款就能从国外买回来的。我们如果没有自己的制造业, 特别是装备制造业, 如果没有自己的研究单位和技术储备, 国家要自立、要强大是很难实现的。在建党100周年时, 我们要基本实现工业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坚实的基石, 这个基石就是物质生产力, 必须踏踏实实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就研究所来说, 预研开发的技术储备十分重要, 特别是科研院所转制以后就更不容忽视。引进企业化机制, 必然导致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追求, 但技术必须不断创新, 不断往前推进。如果没有技术积累, 国家、行业、企业都无发展可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解决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以及基础预研工作必须有人来做, 我认为研究所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块。航空航天有这个条件, 在集团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引导下, 应该能够把共性的技术储备起来, 备型号所需。

徐匡迪还指出, 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工程科学, 鼓励优秀的学生学工, 培养他们成为国家工程科技的接班人, 把我国的工程科学技术搞起来, 强起来。我看到你们的博士生在实验室、在现场, 这非常好, 希望发扬光大。我们培养的工程科技人员不能光会读书会考试, 要既懂理论研究, 又熟悉设备、工艺;既能用计算机模拟逼近又能亲自动手并具有实物感以及工程人员所特有的敏感性。

徐匡迪最后说, 你们所作为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工程研究单位, 多年来在工程的理论基础以及工艺经验方面的积累都很宝贵, 是我国制造业生存发展的源泉。我相信航空工业大有前景, 不但你们的军品要上去, 民机也应上去。

杜祥琬谈到, 飞机能从国外买到, 但我们这样的大国不能光靠买飞机, 一定要自主造出来。制造业是朝阳工业、朝霞工业, 前途无量。研究与制造联合, 是很好的模式, 希望多开发独一无二的民品。

杨育中在讲话中再次感谢徐匡迪等领导的关心, 并汇报了中航一集团建立创新基金、支持航空制造业以及新型航空发动机的定型生产情况, 同时希望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杨育中表示, 一定不辜负中国工程院领导的支持与殷切希望, 努力奋斗, 实现航空工业腾飞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