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20
    

  • 全选
    主编寄语
  • Editorial
    李培根
    PDF
  • Editorial
    增材制造专题编委会
    PDF
  • Editorial
    李德发
    PDF
  • 新闻热点
  • News & Highlights
    Lance A. Davis
    PDF
  • News & Highlights
    Ben A. Wender, M. Granger Morgan, K. John Holmes
    PDF
  • News & Highlights
    Joe A. Sestak Jr.
    PDF
  • News & Highlights
    Holger Krueger
    PDF
  • 专题洞察
  • Topic Insights
    Adrian R. Egan
    PDF
  • 研究论文
  • Research
    Yubao Chen
    PDF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先进制造技术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首要位置。德国于2013年公布'工业4.0'战略。美国政府于2011年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AMP)计划,又于2014年推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计划。最近,美国正式推出'美国制造业'计划,该计划通过加强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伙伴间的密切合作,进一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培育制造业创新能力并加速商业化进程'。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一面向制造业的十年规划和路线图。在所有的国家计划中,核心技术的发展都集中应用于先进制造系统领域。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正在兴起,其具备两个独特的特征:集成化制造和智能制造。这一趋势符合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而在此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更高效率的生产系统。为此,人们为新的制造模式划定了10项主要技术。本文介绍了集成化智能制造(i2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需求,同时也介绍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讨论了物联网和服务(IoTS)、信息物理系统(CPS)和云计算等关键的技术推动力量。通用电气(GE)的Predix和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的ThingWorx等商用平台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也得到了有效应对。

  • Research
    Robert S. Pierce, Brian G. Falzon
    PDF

    商用飞机对减轻机身重量和提高燃料效率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一需求促进了复合材料在商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当飞机的复合材料结构变得更庞大、更复杂时,传统的热压罐生产方法就会变得相当昂贵,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者对非热压罐成型技术的关注。在此技术中,树脂被注入强化预浸料层。然而,树脂灌注工艺与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开发复杂部件的生产策略时。作为一种用于预测的计算工具,流程建模旨在解决可靠性问题以及传统反复试验法所导致的浪费。大多数传统建模仍应用于工业,主要针对各向同性多孔强化材料的流体流动模拟。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开始将编织材料的多尺度和多学科的复杂性纳入考虑范畴,其模拟方法可以提供更高的保真度。尤其考虑到具有渗透性和多孔性的强化材料导致的织物变形效应,新的多物理场流程模拟能够通过织物更好地预测树脂的灌注行为。除了综述与流程模拟相关的前人研究和工艺现状,本文还重点论述了最近关于复杂双圆顶组件的多物理场流程模拟与实验灌注的对比验证。通过考虑变形依赖的流动行为,多物理场流程模拟能够预测实际的流动行为,证明其与基础的各向同性渗透模型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改进。

  • Research
    Han-Xiong Li, Haitao Si
    PDF
    《中国制造2025》计划要求从顾客到产品等全部环节的全面自动化。这将为生产制造系统的各个环节带来巨大挑战。在未来的加工制造领域中,全部的设备和系统应当具有对控制性和适应性的感知能力和基础智能化处理的能力。在研究中,经过关于多尺度动力学在现代加工制造系统中应用的讨论后,一个五层的功能结构被用于不确定的加工制造过程。多尺度力学包括:多时间尺度、多时空尺度以及多尺度的动力学标准。随着快速与慢速的时间尺度对设计的更多要求,不同的尺度所对应的不同控制行为也将呈现区分化。低速时间尺度下的操作需要更多的定量化手段,与此同时,高速时间尺度下的监管也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手段。智能生产系统应当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足够的智能化程度。这些能力需要我们通过控制性手段进行区分化处理并应用在不同方面,如智能感知、优化设计、智能学习等。最后,将一个典型的喷射点胶系统模型用于多尺度建模和控制。
  • Research
    钟润阳, 徐旬, Eberhard Klotz, Stephen T. Newman
    PDF

    作为新一代工业模式的工业4.0旨在提升生产灵活性,也将继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保证更高的产品质量以及培养承担大规模定制的能力。因此,它能够使企业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以应对日益个性化的产品带来的挑战。在工业4.0模式中,智能制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典型的资源被转换成智能实体,以便它们能够在智能环境中感知、行动和行为。为了能充分理解在在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制造,本文对智能制造、物联网(IoT)支持制造和云制造等相关课题进行了综合评述,在我们已有的分析基础上对其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进行了重点探讨。在文中我们还回顾了一些用于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网络物理系统(CPS)、云计算、大数据分析(BDA)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之后我们将介绍全球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动向,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政府战略计划以及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主要跨国公司的战略计划。最后,我们提出其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所讨论的概念将为实现备受期待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新的思路。

  • Research
    张树有, 徐敬华, 苟华伟, 谭建荣
    PDF

    大数据和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增加。产品数字设计包括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完成产品设计过程,如几何建模、运动学和动态仿真、多学科耦合、虚拟装配、虚拟现实(VR)、多目标优化(MOO)以及人机交互。定制产品智能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客户需求的描述与分析、客户基础的产品族设计(PFD)、定制产品的配置和模块化设计、定制产品的变型设计,以及产品智能设计的知识推送。定制产品智能设计的发展趋势包括定制产品的大数据驱动智能设计技术和定制的设计工具和应用。通过计算机的高精度数控机床设计,我们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Research
    刘辉, 张俊, 赵万华
    PDF
    滚珠丝杠进给驱动系统由于其细长的螺旋主轴和部件之间连接部分的灵活性,具有变化的高阶动态特性,并且当采用直线光栅尺进行直接位置测量时,它还具有非同位控制的明显特征。长期以来,动态特性和非同位状况一直是运动和振动控制困难的根源,它们还会降低轴的运动精度。在本研究中,考虑到灵活性及其变化,我们建立了基于频率的子结构动态模型,并充分研究了动态特性对位置变化的依赖,开发出由模态特征修正器(MCM)和智能自适应调整算法(ATA)组成的控制策略。MCM 由峰值滤波器和陷波滤波器组成,从而将设备动态变为虚拟同位系统,且可以避免控制溢出。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平滑参数插值器,可以实时更新滤波器的参数,以便应对进给驱动系统的动态变化。我们已经在实际的进给驱动系统中验证了所提出策略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 Research
    韩品连
    PDF

    喷气发动机部件的增材设计(AD)和增材制造(AM)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航空航天工业。增材设计的独特性开创了喷气发动机设计和制造的新方向,比如梯度材料和微观结构。工程师已经从传统方法和技术的诸多限制中解放出来。增材制造过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可以确保零件的一致性,因为它始于点,继而到线和层面,直至整个部件完成。设计和制造之间的协调是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结构整合、传热、材料开发和加工等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工程师必须改变设计零件的方式,因为他们要从传统的'减材'方法转移到'增材'的新方法来制造零件。增材设计与增材制造设计不一样。我们需要一种新方法和新工具来协助这种新的设计和制方式。本文详细讨论了增材设计与增材制造中的需求,以及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

  • Research
    Kan Wang, Chia-Che Ho, Chuck Zhang, Ben Wang
    PDF

    医学模型或模具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培训和医患互动领域,同时也日益应用于手术规划、医学计算模型、算法核实和验证以及医疗器械的开发等方面。这种新应用需要高保真度、患者特异性及模拟组织结构的医学模具,其不仅能够模拟人体器官的几何结构,而且还具有器官的功能。随着三维(3D)打印和3D 生物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使用增材制造技术来生产具有多种功能的医学模具。本文综述了3D 打印和3D 生物打印技术在制作功能性医学模具和生物结构方面的应用。特别讨论了3D 打印功能性医学模具(即组织模拟医学模具、放射性医学模具和生理医学模具)及被用于再生组织和器官的3D 生物打印模具的制备(即混合模式支架材料、可转换支架和集成传感器)工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Research
    Amelia Yilin Lee, Jia An, Chee Kai Chua
    PDF
    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形状记忆材料的进步推动了四维(4D)打印的发展。由于一定程度上的外部刺激,人机交互作用、传感器和电池的需求将被消除,通过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可以生产出更复杂的设备和零部件。随着目前对形状记忆机制的理解和对增材制造技术的改进设计,4D 打印的可逆性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传统的单向4D 打印需要在编程(或定型)阶段进行人机交互,但是可逆的4D 打印或双向4D 打印将完全消除对人为干预的需求,因为编程阶段被另一种外界刺激所取代。这使得可逆4D 打印部件完全依赖外部刺激。零部件在每次回收后都可能被重复利用,甚至在某个周期中可以持续使用——这是一个具有工业运用吸引力的方面。本文综述了影响4D 打印的形状记忆材料的机制,目前在合金和聚合物上的4D 打印研究结果,以及它们各自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对形状记忆材料的可逆性和利用三维(3D)打印技术制作的可行性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对可逆4D 打印技术相关内容的介绍中,本文也强调了3D 打印技术的方法、相关驱动的机制以及实现可逆性的策略。最后,提出了可逆4D 打印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 Research
    顾冬冬, 马成龙, 夏木建, 戴冬华, 石齐民
    PDF

    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增材制造(AM)技术已成为精密制造高性能复杂形状金属零件的重要选择。SLM AM 工艺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热力学特性以及高能激光束融化散粉颗粒时产生的相变。本文提出了针对金属材料SLM 工艺的多尺度建模和协调控制,其中,金属材料包括铝(Al)基合金(AlSi10Mg)、镍(Ni)基超合金(Inconel 718)及陶瓷颗粒增强的铝基和镍基复合材料。从微观尺度研究氮化铝(AlN)颗粒在SLM 处理后的铝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迁移和分布机制以及SLM处理后的碳化钨(WC)/Inconel 718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和基体之间梯度界面的原位形成。从中尺度研究AlSi10Mg 和Inconel 718 合金粉末的激光吸收和熔化/ 致密化特性。最后,从宏观尺度提出了逐行局部激光扫描过程中的应力发展和SLM 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变形的参数依赖控制方法。多尺度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方法有利于监测SLM AM 过程中复杂的粉末激光作用、传热传质特性以及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发展。

  • Research
    Patcharapit Promoppatum, Shi-Chune Yao, P. Chris Pistorius, Anthony D. Rollett
    PDF
    有限元模型和Rosenthal 方程在激光粉床熔融Inconel 718 合金热学现象及微观研究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通过了解 Rosenthal 方程(该方程为有限元分析提供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方法)的优点及缺点,研究潜在假设对于估计结果的影响,结合实验对材料物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结合有限元模型及 Rosenthal 分析方程预测熔池形状并与文献实验做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够提供合理准确的估计结果,包括预测出柱状凝固微结构和一次枝晶间距(PDAS)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与此同时,基于吸收率选择的灵敏度分析表明,与有限元法相比,Rosenthal 法对吸收率更为敏感,其原因可能是 Rosenthal 法忽略辐射和对流造成的能量流失。
  • Research
    Quy Bau Nguyen, Mui Ling Sharon Nai, Zhiguang Zhu, Chen-Nan Sun, Jun Wei, Wei Zhou
    PDF

    本研究中使用不同的粉末表征技术对铬镍铁合金的原始粉末和回收粉末在粉末床增材制造(AM)上的流动特性、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工艺的粒径分布(PSD)范围通常在15 ~ 63 μm 之间。原始的铬镍铁合粉末的流量约为28 s·(50 g)–1,组装密度是60%。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原始粉末与回收粉末相比具有更好的流动性。讨论了两种粉末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铬镍铁合金粉末已经成功打印出了螺旋桨。实验结果表明铬镍铁合金粉末适用于增材制造(AM),本研究为生产增材制造粉末提供参考。

  • Research
    闫文韬, 钱亚, 马维馨, 周斌, 沈泳星, 林峰
    PDF
    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EBSM)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增材制造(AM)技术。EBSM 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铺设粉层、预热至粉末略烧结和选区熔化粉末床。这些步骤中涉及高度瞬态多物理场现象,给原位实验的观察和测量带来了重大挑战。利用了高保真模型和后处理实验,来增强对各个步骤中物理机制的理解。模型模拟了实际制造过程,包括:使用离散元法(DEM)的铺粉模型、粉末烧结(固态烧结)的相场(PF)模型和使用有限体积法(FVM)的粉末熔化(液态烧结)模型。本文对所有主要步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些分析很少有人报道过。初步模拟结果(包括粉末颗粒在粉末床内的堆积、颗粒之间烧结颈的形成和单道成形缺陷)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可以诠释所述机制,并能够指导实验设置和制造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 Research
    Zhen Zhang, Peng Yan, Guangbo Hao
    PDF
    本文主要介绍可用于微立体光固化(MSL)工艺的基于分布柔度簧片的大范围柔性纳米伺服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控制。作为这一高精度工艺的使能技术,本文设计了一种兼具毫米级运动行程和纳米级运动精度的紧凑型台式柔性纳米运动系统。由于在运行中无需装配和维护,这种柔性运动系统非常适合苛刻的操作条件。从机械设计的角度来看,镜像对称布局和适当的冗余约束对于抑制寄生运动至关重要。本文对此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元分析(FEA),分析结果表面系统具有满意的机械特征。通过纳米运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辨识,本文设计了实时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在一体加工的原型系统中。实验验证了面向MSL 工艺过程的轨迹跟踪性能。所提出的纳米伺服运动系统具有毫米级的工作范围,圆轨迹跟踪误差约为80 nm(均方根值)。
  • Research
    Atta K. Agyekum, C. Martin Nyachoti
    PDF

    目前,大量的低成本、纤维类的副产物被添加到猪的日粮中以减少猪的养殖成本。然而,由于猪不能有效降解膳食纤维,因此富含纤维的日粮营养价值偏低。此外,高纤维日粮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和猪的生长性能。最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而且纤维来源、纤维类型和纤维水平也会影响高纤维日粮的负效应。另外,测定膳食纤维及其纤维组成的分析方法会经常干扰纤维对猪生长和生理反应的影响。虽然已经有一些改善纤维对猪的消极影响、提高日粮的营养价值的方法被逐渐应用,如外源纤维降解酶广泛应用于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和猪的生长性能。但是,与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还需要阐明外源纤维降解酶在猪的代谢和生理反应中的作用方式。另外,膳食纤维日益成为促进猪的肠道健康和改善妊娠母猪福利的方法。本文对膳食纤维及其对猪的营养、肠道生理和母猪福利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同时,本文建议要对膳食纤维和外源酶如何提高猪对高纤维原料的利用率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 Research
    俞培强, Luciana L. Prates
    PDF

    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生物分析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对动物科学(包括饲料和营养科学)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介绍了以同步加速器为基础的先进生物分析技术作为一项崭新的研究工具,在研究由多种处理(如基因修饰、基因沉默、饲料的热加工处理、生物燃料加工等)诱导的饲料分子结构变化与动物消化吸收饲料营养物质的关系方面的潜在应用。以同步辐射为基础的先进技术[如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技术(synchrotron radiation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SR-IMS)和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生物分析技术被开发利用。与传统的湿化学法不同,同步辐射技术不会破坏饲料内在的分子结构。尖端和先进的同步加速器光源(是日光的上百万倍)能够以超高分辨率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测生物组织的内在结构。总的来说,最近开发的基于同步辐射的生物分析技术结合常用的研究技术将带来动物饲料和营养研究的巨大进步。

  • Research
    蒲红宇,李晓宇,杜青波,崔昊,徐永平, 蒲红宇, 李晓宇, 杜青波, 崔昊, 徐永平
    PDF

    随着人们对水产食品安全关注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化学合成药物在水产养殖中被禁用。同时,由于中草药具有绿色天然的优点,近年来其在水产养殖领域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中草药具有促进养殖鱼类生长、提高抗病力、改善肌肉品质等多方面的作用。中草药所含生物活性物质不仅能够增加鱼类摄食量和消化酶活性,而且可能影响养殖产品风味。许多中草药种类还能够显著提升养殖鱼类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然而,由于中草药的植物成分非常复杂,有效地分离提纯药用成分是开发应用的关键。本文回顾了中草药关于生长表现和饲料利用,免疫和抗病力以及养殖产品质量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本文同时介绍了中药材化学成分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分析了中草药在水产养殖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中草药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经济地提炼有效成分以及最佳的用药途径。

  • Research
    覃思, 侯德兴
    PDF

    活性氧(ROS)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健康的负面影响非常值得关注。ROS可能由机械伤害、热刺激、感染和化学刺激产生。核转录相关因子(Nrf2)及其伴侣蛋白Keap1组成的Nrf2/Keap1系统在抗氧化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Nrf2/Keap1系统通过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相互作用,调控一系列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来维持机体氧化还原的平衡状态。膳食植物化学物质在蔬菜、水果、谷物和草药中普遍存在,研究发现其有益健康,还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Nrf2介导的II相酶来提高家畜的生长性能和肉质。然而,关于植物化学物质作用效果的大量数据有些混乱,需要根据植物化学物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相应的分类。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了植物化学物质的抗氧化性及其与Nrf2/Keap1系统的关系,并总结了植物化学物质通过靶向Nrf2/Keap1系统,对家畜生长性能、肉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这些详尽的数据有助于阐述植物化学物质在家畜中潜在的生物功能特性。

  • Research
    Steven J. Morrison, Judith McBride, Alan W. Gordon, Alastair R. G. Wylie, Tianhai Yan
    PDF

    动物和日粮因素对牛肠道甲烷排放量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很普遍,但是关于放牧青年奶牛的甲烷排放量的可参考数据较少。本研究评估了荷斯坦奶牛在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放牧时的生理状态对甲烷排放量的影响,分别进行了以下两个试验:试验1从2011年5月开始,为期11个星期,试验2从2011年8月开始,为期10个星期。在每个试验中,将荷斯坦奶牛分成三个处理组(每组12头),分别由小牛犊、一岁的母牛犊和妊娠母牛组成(平均年龄分别为8.5、14.5和20.5月龄)。在每个试验的最后一个星期利用六氟化硫示踪技术预估每头牛的甲烷排放量。干物质摄入量由代谢能需要量除以牧草中的代谢能含量计算而得。正如预期一样,活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 < 0.001),然而试验1中三个分组的体增重没有差异,试验2中的体增重随着年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 < 0.001)。在试验1中,妊娠母牛高于小牛犊的甲烷排放量(P < 0.001),而一岁母牛犊的甲烷排放量最高(g•d-1)。当用单位活体重、干物质摄入量和总能摄入量表示甲烷排放量时,一岁母牛犊比小牛犊和妊娠母牛的排放速率更高(P < 0.001)。在试验2中,甲烷排放量(g•d-1)随着年龄增加呈线性上升(P < 0.001),但是这种差异在一岁母牛犊和妊娠母牛中并不显著。妊娠母牛的甲烷/活体重的比值低于另外两组(P < 0.001),小牛犊的总能摄入量中甲烷能量输出的比值低于一岁母牛犊和妊娠母牛(P < 0.05)。根据所有数据建立甲烷排放量的预测方程。所有关系均为显著(P < 0.001),R²值的分布范围为0.630~0.682。这些模型表明:每增加1 kg活体重,甲烷排放量增加0.252 g•d-1;每增加1 kg•d-1干物质摄入量,甲烷排放量增加14.9 g•d-1;每增加1 MJ•d-1总能摄入量,甲烷能量输出增加0.046 MJ•d-1。当实际甲烷排放量不可测时,这些结果为我们提供了预估放牧母牛甲烷排放量的另一种方法。

  • Research
    张博, 楚丽翠, 刘宏, 谢春元, 谯仕彦, 曾祥芳
    PDF

    低蛋白日粮会减少动物组织中蛋白质沉积,影响骨骼肌增重。本文旨在研究低蛋白日粮中添加亮氨酸对成年大鼠骨骼肌重量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试验选取36只平均体重为(214.4 ± 2.4)g的成年SD雄性大鼠,按体重相近原则平均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大鼠。3个处理分别饲喂20%酪蛋白(20%C,CON)、10%酪蛋白 + 丙氨酸(10%C + Ala,R)以及10%酪蛋白 + 亮氨酸(10%C + Leu,RL)日粮,试验期为11 d,其中,10%C + Ala组和10%C + Leu组为等氮日粮组。试验第11天,所有大鼠大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L-[ring-2H5]苯丙氨酸注射液,测定血清中的氨基酸含量、比目鱼肌和腓肠肌重量、蛋白质合成速率及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表明,在3个处理中,RL组血清亮氨酸含量最高(P < 0.05),而异亮氨酸含量最低(P < 0.05);CON组的缬氨酸含量低于R和RL组(P < 0.05),但采食量、蛋白质合成速度和4EBP1的磷酸化高于R和RL组(P < 0.05),同时腹脂重量显著下降(P < 0.05)。与R组相比,RL组可以增加腓肠肌重量(P < 0.05),促进S6K1磷酸化(P < 0.05),增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P < 0.05)。本文结论如下,在成年大鼠长期采食低蛋白日粮的情况下,日粮中添加亮氨酸可以改善大鼠的生长性能,通过提高mTOR通路中S6K1磷酸化水平,促进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降解。

  • Research
    高学杰, Filippo Giorgi
    PDF
    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发展的RegCM 系统,是东亚地区最常用的区域气候模式(RCM)之一。本文对RegCM 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应用做了简要的回顾,包括对模式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描述,以往和目前针对东亚地区的应用情况归纳,及对模式系统所表现出的优势和偏差的总结等。模式模拟偏差主要存在于冷季,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纬度地区存在暖偏差和南部区域存在的降水量低估,与大多数全球气候模式(GCM)模拟存在的偏差表现出相似性。最后介绍了该模式在国际联合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CORDEX)框架下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计划。本文旨在为东亚地区RegCM 系统的未来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
  • Research
    周天军, 陈晓龙, 吴波, 郭准, 孙咏, 邹立维, 满文敏, 张丽霞, 何超
    PDF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是气候模拟研究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服务于气候模式比较、气候变率、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改善气候模式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模拟性能,一直是气候模式领域面临的一项挑战。针对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气候模式,本文提供了综合鲁棒性分析。本文从气候平均态、年际变率、中上新世(MP)和过去千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气候预估的角度,对CMIP5 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另外,还评估了区域气候模式相对于驱动其运行的全球气候模式带来的模拟增值。从CMIP3 到CMIP5,模式的可信度明显提高,气候平均态、年际变率和过去气候变化的模拟情况有所改善,但在CMIP5 模式中,一些之前已知的偏差,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和与之相关的降水偏差等,仍然很明显。对于年际振幅的模拟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ENSO)与季风的关系。在模拟平均气候态和年际变率时,耦合模式的表现通常优于单独大气模式。多模式比较的结果表明,尽管在克劳修斯- 克拉珀龙方程约束下模式预估的降水一致增加,但未来气候预估仍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对东亚- 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动力降尺度预估而言,区域海洋- 大气耦合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