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1
    
  • 全选
    主编寄语
  • Jiancheng Li, Weiping Jiang
    PDF
  • 新闻热点
  • Ramin Skibba
    PDF
  • Katherine Bourzac
    PDF
  • Mitch Leslie
    PDF
  • Mitch Leslie
    PDF
  • 观点述评
  • Jinghai Li, Li Guo
    PDF
  • Fu Chen, Yanfeng Zhu, Yinli Bi, Yongjun Yang, Jing Ma, Suping Peng
    PDF
  • Jinming Luo, Deyou Yu, Kaixing Fu, Zhuoya Fang, Xiaolin Zhang, Mingyang Xing
    PDF
  • 研究论文
  • Review
    Zhao Li, Weiping Jiang, Tonie van Dam, Xiaowei Zou, Qusen Chen, Hua Chen
    PDF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变化与包括大气、水文及非潮汐海洋负载在内的环境负载效应造成的地表位移密切相关。随着地表质量产品精度、地球模型性能的持续提升及精密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负载效应对GNSS坐标时间序列非线性变化影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高时空分辨率地表质量观测数据的缺乏及GNSS技术类系统误差的耦合,导致环境负载位移与基准站非线性位移之间仍然存在不一致,环境负载产品针对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和性能同样亟需进一步评估。本文阐述了环境负载建模方法,地表质量分布产品及环境负载服务机构,总结了近年来环境负载应用于全球及区域GNSS坐标时间序列非线性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凝练了现有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基准站复杂非线性运动是限制当前大地坐标框架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进一步优化环境负载建模方法,建立高时空分辨率、高可靠性的地表质量分布产品,探索冰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表质量变化等其他环境负载因素,建立最优数据处理模型及策略应用于全球基准站数据一致性重处理,有助于构建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毫米级基准站非线性运动模型,为本世纪中叶实现1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 Article
    Jianxin Jia, Yueming Wang, Xiaorou Zheng, Liyin Yuan, Chunlai Li, Yi Cen, Fuqi Si, Gang Lv, Chongru Wang, Shengwei Wang, Changxing Zhang, Dong Zhang, Daogang He, Xiaoqiong Zhuang, Guicheng Han, Mingyang Zhang, Juha Hyyppä, Jianyu Wang
    PDF

    机载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在过去四十年中广泛应用于地球观测。然而,传统推帚式高光谱成像仪在观测视场和波长覆盖方面存在局限性。本文详细介绍了全谱段多模态机载成像光谱仪(AMMIS),其光谱探测范围覆盖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作为中国高分专项航空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AMMIS主要服务于民用领域并用于验证未来星载高光谱载荷的关键技术。自2016年以来,AMMIS已在运5、运12和神舟60等机载平台上完成了30多次飞行任务,累计获取了超过200TB的高光谱数据。本文详细阐述了AMMIS的系统设计、定标技术、性能测试、飞行任务及应用实例。AMMIS系统集成了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模块,这些模块可根据任务需求单独或组合操作完成航飞实验。每个模块包括三个光谱仪,利用视场拼接技术实现了40°视场角,从而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特别为热红外模块设计的光学系统,采用低温光学技术,确保系统温度稳定在100K。通过实验室和飞行测试相结合的定标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预处理精度。AMMIS的光谱数据覆盖超过1400个波段,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的光谱采样间隔分别为0.1 nm、2.4 nm、3 nm和32 nm,瞬时视场角分别为0.5、0.25、0.5和1 mrad。其中,可见光近红外模块在高分辨率模式下瞬时视场角可以达到0.125 mrad。本文还展示了AMMIS在土地覆盖分类调查、污染气体检测、矿产勘查、沿海水深检测和植被等方面的应用成果,证明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本文提供了基于AMMMIS采集的三个多场景分布的高光谱数据集,为高光谱人工智能算法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为下一代机载和星载高光谱载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高光谱传感器设计和数据用户提供了技术参考。

  • Article
    Jianghui Geng, Kunlun Zhang, Shaoming Xin, Jiang Guo, David Mencin, Tan Wang, Sebastian Riquelme, Elisabetta D'Anastasio, Muhammad Al Kautsar
    PDF

    地震/海啸预警中的精确同震位移对于实时描述地震特征至关重要,以支持决策者发布公共安全警报。实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s)是一种可用于监测地震运动的有力工具,支持无偏的地面永久位移获取。作为提供给地震社区的宝贵工具,由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GSeisRT软件平台支持多系统精密单点定位与模糊度固定(PPP-AR),实时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至亚厘米级。目前全球范围精密单点定位(PPP)的稳定服务仍然具有挑战,而GSeisRT支持通过区域GNSS网络实时估计卫星钟差和相位偏差产品,这使得GSeisRT特别适用于专有GNSS网络的处理。并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持实现尽可能高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美国NOTA网络的实时定位结果表明,24 h内动态PPP-AR在东、北和高程分量的平均均方根(RMS)误差分别只有1.2 cm、1.3 cm和3.0 cm。而在常见地震事件发生的几分钟之内,GSeisRT可以实现小于4 mm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另外,通过GSeisRT实现的区域PPP/PPP-AR的定位精度相比全球PPP/PPP-AR改进约30%-40%。自2019年以来,GSeisRT已经成功实时捕获了2020年墨西哥瓦哈卡州7.4级地震、202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5.8级地震和2021年中国青海7.3级地震事件中的静态、动态和峰值地面位移,结果表明GSeisRT实时估计的震级误差约为0.1。GSeisRT软件面向科学界开放,并已部署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美国EarthScope联盟、智利国家地震中心、新西兰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以及印度尼西亚地理空间信息局。

  • Article
    Yifei Ji, Zhen Dong, Yongsheng Zhang, Feixiang Tang, Wenfei Mao, Haisheng Zhao, Zhengwen Xu, Qingjun Zhang, Bingji Zhao, Heli Gao
    PDF

    电离层闪烁导致的幅度条纹在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 )相位阵列提质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的许多赤道午夜观测结果中呈现。这种电离层现象会妨碍PALSAR干涉和极化测量应用,当前已针对其形成机理、形状以及“消极”影响展开了深入研究,但这种现象同时为发现和测量电离层闪烁提供了一种“积极”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ASLAR幅度条纹图像的电离层闪烁测量方法:(1)子孔径处理有助于恢复单视复图像中被“虚化”的条纹,通过对子孔径图像的频域带阻滤波处理可提取幅度条纹样式;(2)基于提取的幅度条纹样式,可估计幅度功率谱密度函数(SDF);(3)对长波数区域(低频区域)的估计和理论SDF进行拟合,即可得到闪烁强度CkL和谱指数p;(4)另一关键参数,闪烁指数S4既可以直接从幅度条纹样式中计算得到,也可以利用闪烁强度CkL和谱指数p的测量结果间接推导得到。利用两组PALSAR幅度条纹图像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充分的验证,通过对比直接测量和间接推导S4以及对比距离线和方位线测量结果实现了利用SAR数据自身的验证,通过对比PALSAR与实际GPS测量结果实现了交叉验证。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备从空间对电离层闪烁参数实现稳健的、高分辨测量。

  • Article
    Xiaoping Liu, Xinxin Wu, Xuecao Li, Xiaocong Xu, Weilin Liao, Limin Jiao, Zhenzhong Zeng, Guangzhao Chen, Xia Li
    PDF

    城市三维建筑结构在制定城市气候减缓政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遗憾的是,由于数据收集和模型校准过程等方面的困难,目前尚缺乏详细且一致的在全球范围内三维建筑空间数据集。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建立全球海量三维建筑样本库的基础上,结合SAR、光学影像、地形信息、建成环境等多源遥感特征,构建了高精度的制图模型,并研制了全球首套500 m分辨率的城市三维建筑结构数据集(GUS-3D),包括建筑体积、高度和占地面积等要素信息。根据该数据产品,我们发现2015年全球建筑总体积超过1万亿立方米。在1985年至2015年期间,三维建筑体积增长幅度略有增加(即从1985-2000期间的166.02 km3增加到2000-2015期间的175.08 km3),而二维建筑占地面积(22.51 × 103 km2 vs. 13.29 × 103 km2)和城市范围(157 × 103 km2 vs. 133.8 × 103 km2)的扩张幅度显著减少,这一趋势突显了城市土地垂直维度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强。此外,我们发现全球城市间建筑空间供给和不平等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种不平等性在许多人口稠密的亚洲城市中尤为明显,而这一点在以往经济不平等研究中往往被忽视。GUS-3D数据集为发现城市三维扩张规律、评估人均建筑空间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并有望为众多城市相关研究拓展至三维视角的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 Article
    Lin Wang, James W. Zhang, Dan Zhang
    PDF
  • Article
    Chuanke Liu, Maolin Li, Daiwei Hu, Yi Zheng, Lingxiao Cao, Zhizhu He
    PDF
  • Article
    Zhishang Li, Zhenhua Tian, Jason N. Belling, Joseph T. Rich, Haodong Zhu, Zhehan Ma, Hunter Bachman, Liang Shen, Yaosi Liang, Xiaolin Qi, Liv K. Heidenreich, Yao Gong, Shujie Yang, Wenfen Zhang, Peiran Zhang, Yingchun Fu, Yibin Ying, Steven J. Jonas, Yanbin Li, Paul S. Weiss, Tony J. Huang
    PDF
  • Ning Ding, Gepu Guo, Juan Tu, Dong Zhang, Qingyu Ma
    PDF

    具有零声压中心的涡旋声场能够实现粒子的稳定捕获,通过位置调节可以完成粒子精准操控,然而,由于受其环形高声压势垒的制约,两个涡旋间的粒子难以实现融合和组装。本文从二维粒子组装的应用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涡旋阵列同步演化的三步相位反转粒子组装方法。首先,利用单侧环形换能器阵列与多路复用技术在二维平面内构建具有预设径向偏移的M个中心对称分布的离轴涡旋阵列,分析了声场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讨论了不同声源条件下涡旋阵列的形成。然后,分析中心对称分布涡旋阵列同步演化的声场特征,并在相邻涡旋之间引入-2π/M、2π/M和0 的涡旋相位差,构造正M边形和M角星形的低声压路径,以及重合的中心涡旋,产生始终指向声场中心的声辐射力,实现粒子从涡旋阵列向声场中心的移动、汇聚和组装。最后,构建16路相控实验系统,驱动16振元平面活塞换能器环形阵列,构建轴对称分布的2,3和4涡旋阵列,并实现涡旋向中心的同步移动和声场演化,进一步利用正四边形、四角星形和中心涡旋的低声压声场完成对4个粒子的捕获,移动和中心汇聚,证明利用离轴涡旋阵列的同步演化实现二维粒子组装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基于单侧声源阵列的二维粒子组装提出了一种灵活可控的三步相位反转方法,为生物医学应用中细胞和粒子的精确导航与操控提供新技术,促进声镊技术在药物传输和精准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 Xuerui Zang, Yan Cheng, Yimeng Ni, Weiwei Zheng, Tianxue Zhu, Zhong Chen, Jiang Bian, Xuewen Cao, Jianying Huang, Yuekun Lai
    PDF

    受人体牙釉质分层结构的启发,开发了一种具有分层梯度结构的超疏水耐磨涂层,以减少油气管道冲蚀磨损和腐蚀损伤。涂层由外部耐磨的硬质涂层和中间水凝胶层组成。通过调控TiO2@月桂酸(LA)颗粒与碳纳米管(CNT)含量比构建了具有不同粘弹性的分层梯度结构,有效提高了外部涂层抗冲击性能。此外,直链淀粉水凝胶层不仅能够通过受击形变提供缓冲作用,还可借助自身具备的流动性修复外部结构中的裂痕,从而达到抑制因涂层断裂引发局部腐蚀的效果。受益于这三种协同策略,涂层表现出优异的机械耐久性(在49 kPa外载荷作用下采用600目砂纸可维持800次循环)和耐腐蚀性(腐蚀电位-0.21 V)。此外,它在打磨、弯曲、浸泡和刮擦后依旧能够保持其表面超疏水性能,展示了其在保护输送管道免受侵蚀和腐蚀方面的应用潜力。

  • Wenlong Liu, Sen Yan, Zhiqiang Meng, Lingling Wu, Yong Xu, Jie Chen, Jingbo Sun, Ji Zhou
    PDF

    准零刚度超材料在低频隔振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研究受限于准零刚度超材料的设计机制,目前仍难以获得一种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的简化结构。在此,我们介绍了一类可编程的准零刚度超材料以及一种新颖的设计机制,以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所提出的准零刚度超材料由具有预期准零刚度特性的代表性单元阵列构成,其中代表性单元的准零刚度特性是通过一种结构仿生机制定制的。在实验中,我们验证了代表性单元所具有的准零刚度特性、可编程的准零刚度行为,以及这些可编程准零刚度超材料在低频隔振方面潜在的、极具前景的应用。所获得的结果可能会启发人们研发出一类新型的可编程准零刚度超材料,用于当前及未来的机械工程和其他工程应用中的低频隔振。

  • Article
    Fuchun Sun, Wenbing Huang, Yu Luo, Tianying Ji, Huaping Liu, He Liu, Jianwei Zhang
    PDF
  • Article
    Songfeng Gao, Lixia Shi, Hongli Wei, Pi Liu, Wei Zhao, Lanyu Gong, Zijian Tan, Huanhuan Zhai, Weidong Liu, Haifeng Liu, Leilei Zhu
    PDF
  • Article
    Guoping Ren, Jie Ye, Lu Liu, Andong Hu, Kenneth H. Nealson, Christopher Rensing, Shungui Zhou
    PDF
  • Article
    Hewen Zhou, Sunwen Xia, Qing Yang, Chao Liu, Bo Miao, Ning Cai, Ondřej Mašek, Pietro Bartocci, Francesco Fantozzi, Huamei Zhong, Wang Lu, Qie Sun, Haiping Yang, Hanping Chen
    PDF
  • Article
    Lidong Wu, Jinxue Zhao, Yuanxin Li, Haiyang Qin, Xuejing Zhai, Peiyi Li, Yang Li, Yingnan Liu, Ningyue Chen, Yuan Li
    PDF

    考虑到可穿戴电子设备在生物相容性医疗设备、人造皮肤、人形机器人和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结合生物相容性蛋白质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然而,目前许多可穿戴电子设备由于非生物相容性以及机械和导电性能不足等问题而面临显著挑战。为此,我们通过掺入液态金属(LM,共晶镓铟合金)开发了一种混合角蛋白(KE)水凝胶,以设计一种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增强导电性和良好机械性能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所得角蛋白液态金属(KELM)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包括良好的抗拉强度(166 kPa)、令人印象深刻的可拉伸性(2600%)和长期稳定性。此外,它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6.84 S∙m−1)和作为传感材料的灵敏度[应变系数(GF)) = 7.03], 使其适用于构建高性能应变传感器。值得注意的是,基于KELM水凝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将其功能扩展到监测海洋生物的健康。这一创新应用为设计下一代仿生电子设备提供了新的见解,在人机界面、电子皮肤、人工智能和健康监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 Article
    Wen Yang, Wen Zhang, Xinhui Huang, Shuwen Geng, Yujia Zhai, Yuetong Jiang, Tian Tian, Yuye Gao, Jing He, Taohong Huang, Yunxia Li, Wenjing Zhang, Jun Wen, Jian-lin Wu, Guangji Wang, Tingting Zhou
    PDF
  • Lin Chen, Ting Dong, Xiang Li, Xiaofeng Xu
    PDF

    随着平台经济的加速扩张,供应链已发展至与平台经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平台供应链。物流工程管理在保障平台供应链高效运转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全球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由于物流服务策略选择对平台供应链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物流工程管理中的物流服务策略选择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分析与整合。本文从物流服务策略选择的视角,对2005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平台供应链中的物流工程管理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首先,基于自建物流(SBL)与第三方物流(3PL)两种完全独立的物流服务策略属性,梳理平台供应链中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学界重点关注两大主题:一是平台供应链成员的物流服务策略最优选择,二是物流服务相关因素如渠道选择、平台入驻、销售模式等对平台供应链的影响。其次,归纳平台供应链成员选择SBL与3PL的影响因素,发现服务成本和服务水平是核心决定因素,其次是渠道、品牌、市场潜力和竞争。接着,基于物流服务共享(LSS)研究主题,梳理平台供应链中LSS的相关研究。作为SBL与3PL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衍生的创新模式,LSS被视为两者的重要补充,研究热点集中于渠道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和服务竞争,服务成本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其次是竞争、消费者物流偏好和市场潜力。最后,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对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动平台供应链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管理启示。

  • Zhiming Dong, Weisheng Lu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