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基本经济要素构建和制造人工实在的活动,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相关技术群和诸多基本经济要素组合-集成在一起的动态系统。其中,技术集成系统体现着相关、但又功能不同的异质技术群(不同的技术模块),通过动态有序的集成过程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及其动态运行的方式;而且这一特定的技术集成系统必须要与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诸多基本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如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市场、环境等)互相协同作用,通过设计、构建和运行,形成工程系统,并产生特定的、预期的功能和价值。工程与科学、技术、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不同。对经济及其结构而言,工程是微观单元,产业是中观层次单元,而由不同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则处于宏观层次。工程是不断演化的,工程演化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出现产业革命。
首先论述了百余年来国际交通运输发展的进程和演化趋势,进而联系我国的实际,一方面肯定了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必须在某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盲目和冲动。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优化交通运输网络结构、重视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提高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机构、健全法律、制定配套政策等。
研究了地球上水文循环及社会水循环的规律和互动关系,指出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循环是地球上水汽运动的统一体,剖析了当代水危机的根源,提出水环境恢复和社会用水健康循环理论及实施方略,并在多座城市水系统规划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掌握资源是矿业企业最基本的竞争力、构建生态矿业工程乃当务之急、信息化建设彻底改变矿山面貌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实现矿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战略。
以降水利用和灌溉程度为依据,对半旱地农业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与半旱地农业涵义有关的问题,论述了在北方缺水地区发展半旱地农业的意义,给出了半旱地农业有限补灌技术模式。针对北方缺水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半旱地农业有限补灌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北方缺水地区半旱地农业发展有限补灌的策略。
在收集整理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节水农业发展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的影响,分析了河南省不同水平年可能达到的节水潜力,并就河南省实施半旱地农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河南省不同分区发展半旱地农业的具体技术措施。
在分析山东省水资源状况和农业节水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十一五”国家“863”项目灌溉试验成果,对山东省发展半旱地农业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于2005—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田生态实验站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格局及其动态。实验设全生育期干旱处理和充分供水处理以及干旱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复水处理。结果显示:不同生育期复水对冬小麦由于干旱胁迫引起的生物量下降有补偿作用;干旱和复水能改变器官水平上光合产物的分配格局;干旱胁迫引起叶、穗分配降低,并使茎、叶鞘和根分配指数上升;拔节期复水使叶光合产物分配指数增加、茎分配指数下降;孕穗期和开花期复水能提高光合产物在茎和穗中的分配;不同时期复水对干旱胁迫引起的产量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补偿作用,拔节期复水主要提高小麦单株穗数、孕穗期和开花期复水以提高千粒重为主。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种植技术和旱地地膜小麦穴播技术、集雨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简单回顾,对现阶段正在应用的主体创新旱农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膜上覆土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的基本特点、抗旱增产机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品种苏玉19为试材,在每次复水第7天同时测定不同处理植株的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荧光、气体交换以及光谱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持续干旱处理抑制植株生长,增加根冠比,并通过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因素抑制光合作用。持续干旱处理幼苗的mSR705、chlNDI和REP均显著小于对照,但对SIPI的影响不显著。多变低水环境下玉米幼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但根冠比、叶绿素荧光、气体交换以及光谱特征等指标与正常供水没有差异。可见,生物量分配、光合作用和光谱特征的维持可能是玉米适应多变低水环境的重要生理机制。
以牙科复合树脂现存缺点为背景,对纳米技术对复合树脂的改良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纳米材料对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抗菌性能和机械性能改良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纳米技术和材料可以很好地改进复合树脂多方面的性能,同时对复合树脂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物物相联的物联网热浪为交通日益增长的我国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与发展机遇。提出了物联网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的概念与架构,探讨了物联网下的ITS与传统ITS的区别及变革;分析了我国发展ITS物联网的基础条件以及需要突破的重点,提出了我国ITS物联网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近建成的上海港罗泾港区是集矿石、煤炭、钢铁等散杂货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区,是世界上第一座公共港区为大型钢铁企业提供分拨配送等增值服务的物流港区。罗泾港区规划设计开发了全新的“枢纽港—物流港”联动的平行结构平面布置模式。在传统的公用港口布置方法基础上,运用准时制(JIT)的精益生产(LP)物流理念,优化装卸工艺和港口平面布置,提升服务水平,延伸港口服务链条;实现了物流流程的高度一体化、同步化;节约了极为宝贵的深水岸线和土地资源、降低了能耗。
以结构全寿命周期为研究时域,运用结构全寿命设计的新理念,构架了工程结构全寿命设计的目标体系,并从目标体系出发,结合工程结构的特点,分析了设计中结构性能、成本、使用寿命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在综合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的研究框架,确定了工程结构性能指标、经济指标及时间指标在全寿命设计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的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新理念,并分析了性能极限状态所具有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采用双正交复序列的高效扩频调制与解调方法(DoCS)。输入数据比特流被分割为长度为M的组,每组的M比特作为输入码字,从2M-2个长度为L的DoCS序列中选择一条序列进行发送,被选中的序列以QPSK方式调制在载波上,实现扩频通信。文中还提出了一种前向相位校正(FPC)方法来解决该系统中收发两端的载波同步问题。
本期封面
2012年 第14卷 第3期